电磁炉磁条、电磁炉线圈盘及电磁炉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82343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生活电器领域,尤其涉及电磁炉磁条、具有该电磁炉磁条的电磁炉线圈盘及具有该电磁炉线圈盘的电磁炉。

背景技术:
现有电磁炉磁条的顶磁面大多设计为平面或台阶面,这样,使得电磁炉线圈盘的磁场沿电磁炉线圈盘的径向有明显的强弱区域之分,且根据实验检测发现,电磁炉线圈盘上靠近电磁炉线圈盘中心的内围区域和远离电磁炉线圈盘中心的外围区域磁场相对较弱,电磁炉线圈盘的中间区域磁场强度则较强,从而导致了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线圈盘中间区域的温度比内围区域、外围区域的温度都高,严重影响了电磁炉加热能量分布的均匀性,进而难以实现锅具底部各处加热能量相当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电磁炉磁条、电磁炉线圈盘及电磁炉,其解决了现有电磁炉加热能量分布不均匀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磁炉磁条,包括位于线圈下方的磁条本体,所述磁条本体具有朝向所述线圈的顶磁面和背对所述线圈的底磁面,所述顶磁面为朝向所述底磁面下凹的弧形面,所述顶磁面具有靠近电磁炉线圈盘中心的内端、远离所述电磁炉线圈盘中心的外端和位于所述内端与所述外端之间的中部,且所述内端与所述外端处于同一高度平面内。具体地,所述顶磁面分别从所述内端和所述外端朝向所述中部凹入延伸。优选地,所述内端和/或所述外端向上凸设有引脚。具体地,所述底磁面为平面或者弧形面。优选地,所述底磁面为弧度与所述顶磁面弧度相一致的弧形面。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了电磁炉线圈盘,其包括盘体、线圈和若干个上述的电磁炉磁条,各所述电磁炉磁条沿周向间隔分布于所述盘体的底部,所述盘体的顶部凹设有与所述磁条本体位置相对的线槽,所述线圈容置于所述线槽内。具体地,所述盘体具有形成所述线槽底壁并夹设于所述磁条本体与线圈之间的隔板,且隔板为弧度与所述顶磁面弧度相一致的弧形板。具体地,所述线圈具有靠近所述盘体中心的内侧和远离所述盘体中心的外侧,所述线圈沿弧形轨迹从所述外侧向所述内侧延伸。具体地,所述线圈具有贴合于所述隔板上的线圈底面和远离所述隔板的线圈顶面,所述线圈底面和所述线圈顶面都为弧度与所述顶磁面弧度相一致的弧形面。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了电磁炉,其具有上述的电磁炉线圈盘。本发明提供的电磁炉磁条、电磁炉线圈盘及电磁炉,通过将电磁炉磁条的顶磁面设为朝向底磁面下凹的弧形面,这样,可有效优化电磁炉磁条的结构,并使得电磁炉线圈盘外围区域的磁场强度、内围区域的磁场强度和中间区域的磁场强度趋于相等,从而利于均衡电磁炉线圈盘内围区域、外围区域和中间区域的磁场强度,进而可在电磁炉工作时使电磁炉线圈盘中间区域、内围区域、外围区域的温度都趋近于相等,提高了电磁炉加热能量分布的均匀性,实现了锅具底部各处加热能量相当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线圈盘的磁场分布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磁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线圈盘的磁场分布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磁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电磁炉磁条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电磁炉磁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顶、底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磁条1a,包括位于线圈2a下方的磁条本体11a,磁条本体11a具有朝向线圈2a的顶磁面111a和背对线圈2a的底磁面112a,顶磁面111a为朝向底磁面112a下凹的弧形面。本实施例,通过将电磁炉磁条1a的顶磁面111a设为朝向底磁面112a下凹的弧形面,这样,可有效优化电磁炉磁条1a的结构,并使得电磁炉线圈盘外围区域的磁场强度、内围区域的磁场强度和中间区域的磁场强度趋于相等,从而利于均衡电磁炉线圈盘内围区域、外围区域和中间区域的磁场强度,进而可在电磁炉工作时使电磁炉线圈盘中间区域、内围区域、外围区域的温度都趋近于相等,提高了电磁炉加热能量分布的均匀性,实现了锅具(图未示)底部各处加热能量相当的效果。优选地,底磁面112a为弧形面,其在有效提高电磁炉线圈盘磁场强度分布均匀性的前提下,可利于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美观性和利于协调磁条本体11a厚度的均匀性。优选地,底磁面112a为弧度与顶磁面111a弧度相一致的弧形面,这样,使得磁条本体11a各处的壁厚都是均匀相等的,从而充分保证了磁条本体11a的结构强度,并减少了磁条本体11a的材料用量、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美观性,同时,还可利于电磁炉磁条1a的制造。具体地,顶磁面111a具有靠近电磁炉线圈盘中心的内端1111a、远离电磁炉线圈盘中心的外端1112a和位于内端1111a与外端1112a之间的中部1113a,中部1113a沿电磁炉线圈盘的径向位于磁条本体11a的中分线位置处,即中部1113a到内端1111a的距离与中部1113a到外端1112a的距离相等顶磁面111a分别从内端1111a和外端1112a朝向中部1113a凹入延伸。本实施例中,将顶磁面111a设为两端高、中间低的弧形面,可利于减弱电磁炉线圈盘中间区域的磁场强度和增强内围区域的磁场强度、外围区域的磁场强度,从而利于均衡电磁炉线圈盘内围区域、外围区域和中间区域的磁场强度,进而利于提高电磁炉加热能量分布的均匀性。优选地,内端1111a与外端1112a平齐,即内端1111a与外端1112a处于同一高度平面内,且磁条本体11a为以中部1113a所在平面为对称面的对称结构,这样,利于充分保证电磁炉线圈盘内围区域磁场强度、外围区域磁场强度和中间区域磁场强度分布的均匀性,并利于电磁炉磁条1a的制造。优选地,内端1111a和外端1112a都向上凸设有引脚12a,两引脚12a的高度平齐,引脚12a具体沿电磁炉线圈盘的轴向朝电磁炉线圈盘的顶部竖直向上延伸。引脚12a的设置,可利于增加电磁炉磁条1a对磁力线100a的引导效果,从而利于进一步提高磁力线100a分布的均匀性,进而利于提高电磁炉加热能量分布的均匀效果。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一还提供了电磁炉线圈盘,其包括盘体3a、线圈2a和若干个上述的电磁炉磁条1a,各电磁炉磁条1a沿周向呈放射状间隔分布于盘体3a的底部,盘体3a的顶部凹设有与磁条本体11a位置相对的线槽31a,线槽31a呈环状且线槽31a位于各磁条本体11a的正上方,线圈2a容置于线槽31a内。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线圈盘,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电磁炉磁条1a,故,有效改善了电磁炉线圈盘磁场强度分布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了电磁炉加热能量分布的均匀性。具体地,盘体3a具有形成线槽31a底壁并夹设于磁条本体11a与线圈2a之间的隔板32a,且隔板32a为弧度与顶磁面111a弧度相一致的弧形板。具体地,隔板32a具有朝向线圈2a的顶板面和朝向磁条本体11a的底板面,顶板面和底板面都为弧度与顶磁面111a弧度相一致的弧形面。本实施例,将隔板32a设为弧度与顶磁面111a弧度相一致的弧形板,一方面可利于磁条本体11a与隔板32a的紧密贴合,从而利于提高电磁炉磁条1a与盘体3a配合的可靠性和提高产品的结构紧凑性,另一方面利于保证隔板32a壁厚的均匀性,进而利于提高产品的结构稳固可靠性。具体地,线圈2a具有沿盘体3a的径向靠近盘体3a中心的内侧和远离盘体3a中心的外侧,线圈2a沿弧形轨迹从外侧向内侧延伸,具体应用中,线圈2a可采用漆包线绕组沿着线槽31a绕制形成,这样,可使得线圈2a沿盘体3a的径向形成具有一定弧度的弧形结构。具体地,线圈2a具有贴合于隔板32a上的线圈底面和远离隔板32a的线圈顶面,线圈底面和线圈顶面都为弧度与顶磁面111a弧度相一致的弧形面,即线圈2a根据电磁炉磁条1a绕制形成具有一定弧度的弧形结构,从而使得电磁炉线圈盘顶部表面呈弧形盘面状,利于改善了电磁炉线圈盘磁场强度分布的均匀性。本实施例,具体通过调整线圈2a在内端1111a上方、中部1113a上方和外端1112a上方的绕线层数达到使线圈底面、线圈顶面都呈弧形面的目的,且线圈2a在内端1111a上方、中部1113a上方和外端1112a上方的绕线层数都相同。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线圈2a在内端1111a上方的绕线层数和外端1112a上方的绕线层数都为两层,然而,具体应用中,线圈2a在内端1111a上方、中部1113a上方和外端1112a上方的绕线层数并不限于此。具体地,盘体3a上且于线槽31a的两端贯穿设有两个分别供磁条本体11a两端的两引脚12a插入安装的插孔(图未示)。从图1所示的磁力线100a分布情形(图中磁力线100a的高度代表磁场的强弱趋势)可看出,其电磁炉线圈盘内、外围区域磁场的强度分布比较均匀,达到改善了电磁炉加热能量分布均匀性的目的。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一还提供了电磁炉,其具有上述的电磁炉线圈盘。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电磁炉线圈盘,故,有效改善了电磁炉加热能量分布的均匀性,提高了电磁炉的加热效果和加热效率。实施例二: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磁条1b、电磁炉线圈盘及电磁炉,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是:其也包括位于线圈2b下方的磁条本体11b,磁条本体11b也具有朝向线圈2b的顶磁面111b和背对线圈2b的底磁面112b,顶磁面111b也为朝向底磁面112b下凹的弧形面,且顶磁面111b的内端1111b和外端1112b也都向上凸设有引脚12b,盘体3b上也设有供线圈2b容置的线槽31b和隔设于线圈2b与磁条本体11b之间的弧形隔板32b。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实施例一中的底磁面112a为弧形面;而本实施例中的底磁面112b为平面,即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底磁面112b的设置方式,然而,从图3所示的磁力线100b分布情形可看出,采用本实施例的底磁面112b设置方式,也可达到提高电磁炉线圈盘磁场强度分布均匀性的目的,进而也有效提高了电磁炉加热能量分布的均匀性。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磁条1b、电磁炉线圈盘及电磁炉的其它结构可参照实施例一进行优化设计,在此不再详述。实施例三: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磁条1c、电磁炉线圈盘及电磁炉,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是:其也包括位于线圈下方的磁条本体11c,磁条本体11c也具有朝向线圈的顶磁面111c和背对线圈的底磁面112c,顶磁面111c也为朝向底磁面112c下凹的弧形面,且底磁面112c也为弧形面。而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实施例一中的顶磁面111a的内端1111a和外端1112a都向上凸设有引脚12a;而本实施例中的顶磁面111c的内端1111c和外端1112c都没有凸设引脚,即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引脚的设置方式,然而,采用本实施例的电磁炉磁条1c设置方式,也可达到提高电磁炉线圈盘磁场强度分布均匀性的目的,进而也有效提高了电磁炉加热能量分布的均匀性,只是其电磁炉加热能量分布均匀效果会比实施例一略差。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磁条1c、电磁炉线圈盘及电磁炉的其它结构可参照实施例一进行优化设计,在此不再详述。实施例四: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磁条1d、电磁炉线圈盘及电磁炉,与实施例二相同的是:其也包括位于线圈下方的磁条本体11d,磁条本体11d也具有朝向线圈的顶磁面111d和背对线圈的底磁面112d,顶磁面111d也为朝向底磁面112d下凹的弧形面,且底磁面112d也为平面。而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实施例二中的顶磁面111b的内端1111b和外端1112b都向上凸设有引脚12b;而本实施例中的顶磁面111d的内端1111d和外端1112d都没有凸设引脚,即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引脚的设置方式,然而,采用本实施例的电磁炉磁条1d设置方式,也可达到提高电磁炉线圈盘磁场强度分布均匀性的目的,进而也有效提高了电磁炉加热能量分布的均匀性,只是其电磁炉加热能量分布均匀效果会比实施例二略差。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磁条1d、电磁炉线圈盘及电磁炉的其它结构可参照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进行优化设计,在此不再详述。当然了,对于电磁炉磁条上引脚的设置方式,除了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所述的情形外,具体应用中还可采用其他具体设置方式,如:只在顶磁面的内端凸设有引脚(外端不凸设引脚),或者,只在顶磁面的外端凸设有引脚(外端不凸设引脚)。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