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组件与应用其的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34360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散热组件与应用其的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散热组件,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散热组件与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现今科技的进步,由于笔记本电脑的功能日益茁壮,且其体积越来越小也便于携带,因此逐渐地成为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市场主流。为了降低笔记本电脑的厚度,部分笔记本电脑搭配低瓦数的中央处理单元并采用无风扇的设计,其通常将位于主机处的中央处理器(CPU)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流体传导至屏幕的方式以增加散热面积。
[0003]惟,此举仍会因主机与屏幕之间的开合角度而影响冷却液体的传输效率,且所述冷却流体一旦吸收热量后所产生的气泡亦容易影响流体的行进,故而仍须以泵对冷却流体进行驱动,以维持整体的冷却流体循环。如此一来,便无法降低主机的耗能,且空间上亦会因泵的存在而导致无法进一步地将装置轻薄化、小型化。再者,所述散热装置在结构上需跨越主机与屏幕,因而在机构与外观设计上并非能简单设计而难以保有原本装置的整体性。
[0004]基于上述,如何对电子装置提供散热效能较佳的散热组件,且同时兼具与电子装置外观上的整体性,便成为相关人员所需克服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组件与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其通过内部结构而吸热产生单向循环的两相流,以提高电子装置的机体在不同状态时的散热效能。
[0006]本发明提出一种散热组件,适用于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具有至少一热源。散热组件包括第一管件、第二管件与流体。第一管件具有入口与出口。入口的口径小于出口的口径。热源所产生的热量传送至第一管件。第二管件的相对两端分别对接于第一管件的入口与出口,以使第一管件与第二管件形成封闭回路。流体填充于封闭回路中,其中位于第一管件内的流体从入口传送至出口。流体吸收传至第一管件的热量并带往第二管件以进行散热。
[0007]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机体与散热组件。机体具有能彼此相对开合的两部件。散热组件组装于机体。散热组件包括第一管件、第二管件以及流体。第一管件位于其中一部件。第一管件具有入口与出口,入口的口径小于出口的口径。热源所产生的热量传送至第一管件。第二管件位于其中另一部件。第二管件的相对两端分别对接于第一管件的入口与出口,以使第一管件与第二管件形成封闭回路。
[0008]基于上述,散热组件通过相互连接的第一管件与第二管件而形成封闭回路,并使其分别配置于机体的不同部件,因而使热源的热量传送至第一管件后,第一管件的出、入口由于口径的差异而使其内的两相流体因压力差而产生从入口朝向出口的自体流动,以使热量通过流体带至位于另一部件的第二管件而得以进行散热。
[0009]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示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0]图1示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0011]图2至图4分别示出图1的电子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12]图5示出图1至图4的散热组件中第一管件的剖面图;
[0013]图6与图7分别示出图1的电子装置于不同状态的示意图;
[0014]图8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散热组件的局部剖面图;
[0015]图9示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一种散热组件的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
[0017]10:电子装置;
[0018]100:机体;
[0019]110:第一部件;
[0020]112:轴部;
[0021]114:本体;
[0022]120:第二部件;
[0023]122:框架;
[0024]130:转轴;
[0025]200:散热组件;
[0026]210,610:第一管件;
[0027]212:加热端;
[0028]214、614a、614b、614c:屏障;
[0029]216:内壁;
[0030]218:非加热端;
[0031]220:第二管件;
[0032]300:流体;
[0033]310:气泡;
[0034]400:热源;
[0035]500:热管;
[0036]Cl:中心轴;
[0037]D1、D2、D3、D4、D5、D6: 口径;
[0038]El:入口;
[0039]E2:出口 ;
[0040]E3、E4、E5、E6、E7、E8、E9:开口;
[0041]Gl:重力方向;
[0042]Tl:扇形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43]图1示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至图4分别示出图1的电子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同时,在图2至图4中,分别省略电子装置的部分构件,以能清楚描述与本案相关构件的特征。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包括机体100与散热组件200。机体100包括彼此枢接的第一部件110与第二部件120,其中第一部件110例如是笔记本电脑的主机,第二部件120例如是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但本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0044]在此,第一部件110与第二部件120是通过转轴130而使彼此能相对地开合。更进一步地说,转轴130与第二部件120的至少局部实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如图2与图4所示,转轴130与第二部件120的框架122为一体结构,并用以连接于第一部件110的轴部112,以使突出于本体114的轴部112枢接于一对转轴130之间,进而使转轴130的中心轴与轴部112的中心轴一致,以利于第二部件120相对于第一部件110旋转而使电子装置10达到开合的效果。
[0045]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200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管件210与第二管件220。第一管件210设置于第一部件110的轴部112内,第二管件220连接第一管件210并从第一部件110经由转轴130而延伸至第二部件120。通过此配置,将使第一管件210的中心轴、轴部112的中心轴与转轴130的中心轴彼此一致(即,位于同一中心轴Cl上),同时通过上述转轴130与第二部件120为一体结构设计,而使第一管件210与第二管件220随着转轴130相对于第一部件110以中心轴Cl转动。此举让散热组件200无须外露在第一部件110外或第二部件120外,并让电子装置10的机体100在外观上有较佳的整体性。
[0046]另外,请再参考图3,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部件110的热源400与热管500,其中热源400例如是中央处理器(CPU)或图形处理器(GPU)等笔记本电脑或电子装置内主要的相关热产生源,而热管500 (heatpipe)连接在热源400与第一管件210的加热端212之间,以将热源400所产生的热量传送至加热端212。
[0047]在此并未限定热管500与第一管件210之间的结合方式。举例来说,热管500与第一管件210的加热端212之间可为密闭式或开放式空间,并可通过将导热材质,如散热膏或油,填置于热管500与第一管件210之间,以作为热传导与润滑之用。
[0048]此外,图5示出图1至图4的散热组件中第一管件的剖面图。请参考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件210具有相对的入口 El与出口 E2,而第二管件220的相对两端分别对接于入口 El与出口 E2,以使第一管件210与第二管件220形成封闭回路,如图1与图2所示。流体300 (在此仅以箭号表示流体300的流向作为描述)填充于所述封闭回路中。
[0049]由于第一管件210的管径大小具有变化,根据柏努利定律,较大管径对流体300具有较大的压力,而使得流体300往压力较小(小管径)的方向流动,因此,第一管件210内的流体300能从入口 El移向出口 E2进而在封闭回路内自动形成循环而不需额外使用泵。
[0050]据此,位于加热端212的流体300会因此吸热汽化而产生气泡310,这些气泡310混合着其余未汽化的流体300而形成包含有液相以及气相的两相流体,并因上述结构特性从入口 E1、出口 E2而移动至第二管件220,以使热量能从第一部件110被带至第二部件120而进行散热。如图1与图2所示,第二管件220是沿第二部件120的周缘延伸配置,且第二管件220的路径长度大于第一管件210的路径长度。换句话说,被传送至第二管件220的两相流体,其所携带的热量能通过第二部件120所提供足够的面积与路径长度而予以散逸至机体10外。而后散热后的流体300再经由入口 El传送入第一管件210内,以再次进行热交换。
[0051]另外,如前所述,第二部件120为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由于高解析度的液晶屏幕成为目前的主流,其通常随着较高的耗电量,因此势必会造成液晶屏幕本身的温度上升,而液晶屏幕的寿命却会随着温度升高而递减。一般而言,液晶屏幕在晶片组或是光源处可能会有较高的温度,因此这两个位置较容易出现异色的现象。在本发明另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亦可第二管件的路径经过上述液晶屏幕的热源处,以同时降低屏幕本身的温度,进而增加屏幕寿命并降低亮点的发生。
[0052]惟,相对地,由于第二管件220是配置于第二部件120,因此随着第二部件120相对于第一部件110的开合角度改变,会影响上述封闭回路内的两相流体的驱动动力。再者,由于流体300在加热端212吸热后所产生的气泡310,其亦会随着吸收热量而对应增加,然第一管件210内的空间有限,且这些增加的气泡310并未有固定移动方向,因此便会容易阻挡液相流体在封闭回路内的流动,甚或反向于液相流体300移动。
[0053]基于上述,请再参考图5,在本实施例的第一管件210中,入口 El的口径Dl小于出口 E2的口径D2,因此能进一步地据以造成流体300的压力差(流速差)而使提高流体300从入口 El朝向出口 E2移动的驱动力。另一方面,第一管件210还具有至少一屏障214,位于入口 El与加热端212之间。屏障214例如是从第一管件210的内壁216所延伸出的突出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