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伞齿轮的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73773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螺旋伞齿轮的吊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具,具体涉及一种螺旋伞齿轮的吊具。
背景技术
齿轮的加工离不开吊具。齿轮在各个加工工序中,都需要通过吊具将其移送到各个加工工位而进行相应的加工。例如,在齿轮的渗碳淬火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吊具将齿轮吊起装炉。对于螺旋伞齿轮来说,因无普通齿轮的腹板上的减轻孔可以利用,目前采用绳索穿过螺旋伞齿轮的中央通孔来吊起齿轮,但这种操作方式装卸非常不方便,且一个操作者很难单独完成此装卸过程,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也较大,操作效率较低,且在装卸齿轮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伤及操作者,不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也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安全、操作效率较高的螺旋伞齿轮的吊具。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螺旋伞齿轮的吊具,包括左吊臂构件、右吊臂构件和开口销。左吊臂构件为钢制的整体构件,包括第一吊环、第一吊臂和第一吊钩。第一吊环、第一吊臂和第一吊钩按照从上到下的次序依次相连。第一吊臂为J形棒体,第一吊臂的下部设有贯通前后的销孔。第一吊钩呈开口向右的圆弧形架体。右吊臂构件是一个与左吊臂构 件相对应的钢制的整体构件。右吊臂构件包括第二吊环、第二吊臂和第二吊钩。第二吊臂的为L形棒体,且其形状与第一吊臂相对应,第二吊臂的下部设有贯通前后的销孔。第二吊钩的形状与第一吊钩的形状左右对称,开口销依次穿过左吊臂构件的第一吊臂的销孔与右吊臂组件2的第二吊臂的销孔并将左吊臂构件与右吊臂组件2铰接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左吊臂构件的第一吊环和第一吊臂位于右吊臂构件的第二吊环和第二吊臂的右侧,以及使得左吊臂构件的第一吊钩位于右吊臂构件的第二吊钩的左侧,从而使得左吊臂构件与右吊臂构件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交叉而设置。左吊臂构件的第一吊臂由位于上侧的臂部和位于下侧的连接部相互连接而构成。臂部为直线形棒体,其横截面呈圆形。连接部为圆弧形棒体。第一吊臂的连接部的圆弧的中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为腰圆形,第一吊臂的销孔即设置在该部位。第一吊环为棒状圆环体,第一吊环从上方连接在第一吊臂的臂部上。相对应的,第二吊臂由位于上侧的臂部和位于下侧的连接部相互连接而构成。臂部为直线形棒体,其横截面呈圆形。连接部为圆弧形棒体,且连接部的弧长所对的圆心角β的大小与左吊臂构件的第一吊臂的连接部的弧长所对的圆心角为α的大小相同。第二吊臂的连接部的圆弧的中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为腰圆形,第二吊臂的销孔即设置在该部位。第二吊环从上方连接在第二吊臂的臂部上。[0010]第一吊臂的连接部由其腰圆形的平坦部位的前侧面与右吊臂组件2的第二吊臂的连接部的腰圆形的平坦部位的后侧面贴合,且各自的销孔重合。左吊臂构件的第一吊环的棒体的直径与第一吊臂的臂部的直径相同,第一吊臂的连接部的中部以外的其余部位的横截面呈圆形,且该圆形的直径与臂部的直径相同,并且第一吊环和第一吊臂属于同一根柱形钢棒。第一吊钩的第一钩架的棒体的直径与第一吊臂的臂部的直径相同。右吊臂构件的第二吊环的棒体的直径与第二吊臂的臂部的直径相同,第二吊臂的连接部的中部以外的其余部位的横截面呈圆形,且该圆形的直径与臂部的直径相同,并且第二吊环和第二吊臂属于同一根柱形钢棒。第二吊钩的第二钩架的棒体的直径与第二吊臂的臂部的直径相同。左吊臂构件的第一吊臂的连接部的弧形所对的圆心角为α的大小为100°至110。。第一吊钩包括第一钩架。第一钩架为圆柱棒所构成的U形架,该U形架的棒体的轴线位于一个曲面中,且该曲面为圆弧柱面,从而上述U形架为整体呈圆弧状的架体。第一钩架由前钩体、过渡棒体和后钩体依次相连构成,前钩体和后钩体前后对称,前钩体和后钩体13-2均呈开口向右的圆弧形,各自棒体的轴线位于相应的一个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中,并且前钩体位于后钩体的前方。过渡棒体为开口朝向左下方的圆弧形棒体,且作为第一吊钩的U形头部,过渡棒体平滑过渡连接在前钩体的上端和后钩体13-2的上端之间,从而组成整体呈开口向右的圆弧状的U形架体。第一钩架由其过渡棒体的圆弧的中部从左下方与第一吊臂的连接部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一起。第二吊钩包括第二 钩架。第二钩架由前钩体、过渡棒体和后钩体依次相连构成,且第二钩架的前钩体和后钩体均呈开口向左的圆弧形,并且第二钩架的前钩体的棒体的轴线所处的铅垂面与第一吊钩的第一钩架的前钩体的棒体的轴线所处的铅垂面为同一个铅垂面,第二钩架的后钩体的棒体的轴线所处的铅垂面与第一钩架的后钩体的棒体的轴线所处的铅垂面为同一个铅垂面。第二钩架的过渡棒体为开口朝向右下方的圆弧形棒体,且作为第二钩架的U形头部,过渡棒体平滑过渡连接在前钩体的上端和后钩体23-2的上端之间,从而组成整体呈开口向左的圆弧状的U形架体。第二钩架由其过渡棒体的圆弧的中部从右下方与第二吊臂的连接部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一起。左吊臂构件的第一吊钩还包括第一支撑薄板。第一支撑薄板是一块板圆弧柱面薄钢板,其板厚为第一吊臂的臂部的直径的20%至40%,其前后向的板面的长度与第一钩架的前钩体与后钩体之间的距离相对应,其上端部位的形状为弓形,与第一钩架的过渡棒体所围成的形状相同。第一支撑薄板焊接固定在第一钩架的前钩体、过渡棒体和后钩体之间。右吊臂构件的第二钩架还包括第二支撑薄板。第二支撑薄板的形状与第一支撑薄板的形状左右对称,第二支撑薄板的上端部位的形状为弓形,与第二钩架的过渡棒体所围成的形状相同。第二支撑薄板焊接固定在第二钩架的前钩体、过渡棒体和后钩体之间。第一吊钩为开口向右的圆弧形钢制板体。第一吊钩由其朝向右上方的端部与第一吊臂的连接部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一起。第二吊钩为开口向左的圆弧形钢制板体。第二吊钩由其朝向左上方的端部与第二吊臂的连接部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一起。[0020]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I)本实用新型的螺旋伞齿轮吊具(以下简称吊具)的2个吊臂构件的吊钩能与螺旋伞齿轮的端面咬合,通过顶部的吊环能方便、平稳地吊起螺旋伞齿轮,在吊起螺旋伞齿轮时,2个吊钩的端部的四个支点能共同实现对螺旋伞齿轮的支托,起吊较为平稳。(2)本实用新型的吊具的吊钩设置为圆弧形架体,能有效降低应力集中,均匀应力分布,提高吊具的使用寿命,且吊钩的钩架的前钩和后钩之间通过支撑薄板的连接,能有效防止钩架的前钩体和后钩体之间发生相对移动而变形,进一步提高吊具的使用寿命。(3)本实用新型的吊具结构简单,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操作效率,起吊平稳,有效保证了人身及工件安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前视图;图3为图2的左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立体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左吊臂构件1,第一吊环11,第一吊臂12,臂部12-1,连接部12_2,第一吊钩13,第一钩架13-1,前钩体13-1 -1,过渡棒体13-1-2,后钩体13_1_3,第一支撑薄板13_2,右吊臂构件2,第二吊环21,第二吊臂22,臂部22-1,连接部22-2,第二吊钩23,第二钩架13-1,前钩体23-1-1,过渡棒体23-1-2,后钩体23_1_3,第二支撑薄板23_2,开口销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在进行方位描述时,以图2所示方位进行描述,图中的上下左右方位为描述中中的上下左右方位,图中图面所朝的方位为前方,背离图面的方位为后方。文中所称的圆弧柱面是指以一段放置在某一铅垂面内的圆弧为基准,将该圆弧向前后方的一方延伸一段距离后得到的面,文中所称的圆弧柱面板的形状相同于所述的圆弧柱面在向其所朝向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一段作为厚度的距离后得到的体的形状。(实施例1)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螺旋伞齿轮吊具由左吊臂构件1、右吊臂构件2和开口销3组成。仍见图1至图3,左吊臂构件I为钢制的整体构件,由第一吊环11、第一吊臂12和第一吊钩13组成。第一吊臂12为J形棒体,第一吊臂12由位于上侧的臂部12-1和位于下侧的连接部12-2相互连接而构成。臂部12-1为直线形棒体,其横截面呈圆形;连接部12-2为圆弧形棒体,且连接部12-2的弧形所对的圆心角为α,α的大小为100°至110°,本实施例中为104°。第一吊臂12的连接部12-2的圆弧的中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为腰圆形,且在该部位设有一个前后向的销孔,连接部12-2的其余部位的横截面呈圆形,且该圆形的直径与臂部
12-1的直径相同。第一吊环11为圆环形棒体,其棒体的直径与第一吊臂12的臂部12-1的直径相同。制作时,第一吊环11和第一吊臂12由同一根圆柱形钢棒经弯曲和相应的机加工而制得,也即第一吊环11和第一吊臂12属于同一根柱形钢棒。第一吊钩13呈开口向右的圆弧形架体,该圆弧形架体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为175度。第一吊钩13包括第一钩架13-1和固定连接在第一钩架13-1上的第一支撑薄板13-2。第一钩架13-1为圆柱棒所构成的U形架,该U形架的棒体的轴线位于一个曲面中,且该曲面为圆弧柱面,从而所述U形架为整体呈圆弧状的架体,第一钩架13-1的棒体的直径与第一吊臂12的臂部12-1的直径相同;第一钩架13-1由前钩体13-1-1、过渡棒体13_1_2和后钩体13_1_3依次相连构成,如钩体13_1_1和后钩体13_1_3如后对称,如钩体13_1_1和后钩体13-1-2均呈开口向右的圆弧形,各自棒体的轴线位于相应的一个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中,并且前钩体13-1-1位于后钩体13-1-3的前方。过渡棒体13-1-2为开口朝向左下方的圆弧形棒体,且作为第一钩架13-1的U形头部,过渡棒体13-1-2平滑过渡连接在前钩体13-1-1的上端和后钩体13-1-2的上端之间,从而组成整体呈开口向右的圆弧状U形架体。第一钩架13-1由其过渡棒体13-1-2的圆弧的中部从左下方与第一吊臂12的连接部12-2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一起。第一支撑薄板13-2是一块板圆弧柱面薄钢板,其板厚为第一吊臂12的臂部12_1的直径的20%至40%,本实施例中为30%,其前后向的板面的长度与第一吊钩13的前钩体
13-1-1与后钩体13-1-3之间的距离相对应,其上端部位的形状为弓形,与第一吊钩13的过渡棒体13-1-2所围成的形状相同。第一支撑薄板13-2焊接固定在第一钩架13-1的前钩体13-1-1、过渡棒体13-1-2和后钩体13-1-3之间。仍见图1至图3,右吊臂构件2是一个与左吊臂构件I相对应的钢制的整体构件,两者的关系类似于剪刀的连个对侧构件的关系。右吊臂构件2由第二吊环21、第二吊臂22和第二吊钩23组成。第二吊臂22为L形棒体,且其形状与第一吊臂12相对应。第二吊臂22由位于上侧的臂部22-1和位于下侧的连接部22-2相互连接而构成。臂部22-1为直线形棒体,其横截面呈圆形;连接部22-2为弧形棒体,且连接部22-2的弧形所对的圆心角β的大小与左吊臂构件I的第一吊臂12的连接部12-2的弧形所对的圆心角为α的大小相同。第二吊臂22的连接部22-2的圆弧的中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为腰圆形,且在该部位设有一个前后向的销孔,连接部22-2的其余部位的横截面呈圆形,且该圆形的直径与臂部22-1的直径相同。第二吊环21为圆环形棒体,其棒体的直径与第二吊臂22的臂部22-1的直径相同。制作时,第二吊环21和第二吊臂22由同一根圆柱形钢棒经弯曲和相应的机加工而制得,也即第二吊环21和第二吊臂22属于同一根柱形钢棒。第二吊钩23的形状与第一吊钩13的形状左右对称,也即第二吊钩23呈开口向左的圆弧形架体,包括第二钩架23-1和固定连接在第二钩架23-1上的第二支撑薄板23-2。第二钩架23-1由前钩体23-1-1、过渡棒体23-1-2和后钩体23_1_3依次相连构成,且第二钩架23-1的前钩体23-1-1的后钩体23-1-3均呈开口向左的圆弧形,并且第二钩架23-1的前钩体23-1-1的棒体的轴线所处的铅垂面与第一吊钩13的前钩体23-1-1的棒体的轴线所处的铅垂面为同一个铅垂面,第 二钩架23-1的后钩体23-1-3的棒体的轴线所处的铅垂面与第一吊钩13的后钩体13-1-3的棒体的轴线所处的铅垂面为同一个铅垂面。第二钩架23-1的过渡棒体23-1-2为开口朝向右下方的棒体,,且作为第二钩架23-1的U形头部,过渡棒体23-1-2平滑过渡连接在前钩体23-1-1的上端和后钩体23-1-2的上端之间,从而组成整体呈开口向左的圆弧状U形架体。第二钩架23-1由其过渡棒体23-1-2的圆弧的中部从左下方与第二吊臂22的连接部22-2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一起。第二支撑薄板23-2的形状与第一支撑薄板13-2的形状左右对称,第二支撑薄板23-2的上端部位的形状为弓形,与第二吊钩23的过渡棒体23-1-2所围成的形状相同。第二支撑薄板23-2焊接固定在第二吊钩23的前钩体23-1-1、过渡棒体23_1_2和后钩体23_1_3之间。仍见图1至图3,开口销3的大小与左吊臂构件I的第一吊臂12的连接部12_2的中部的销孔的大小相对应。左吊臂构件I的第一吊臂12的连接部12-2由其腰圆形的平坦部位的前侧面与右吊臂组件2的第二吊臂22的连接部22-2的腰圆形的平坦部位的后侧面贴合在一起,并且第一吊臂12的连接部12-2上的销孔与第二吊臂22的连接部22-2上的销孔相对准,并且开口销3由前向后依次穿过第二吊臂22的连接部22-2的销孔和第一吊臂12的连接部12-2的销孔,从而将左吊臂构件I与右吊臂构件2铰接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左吊臂构件I的第一吊环11和第一吊臂12位于右吊臂构件2的第二吊环21和第二吊臂22的右侧,以及使得左吊臂构件I的第一吊钩13位于右吊臂构件2的第二吊钩23的左侦牝从而使得左吊臂构件I与右吊臂构件2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交叉而设。本实施例的螺旋伞齿轮吊具使用时,将螺旋伞齿轮吊具的第一吊环11、第二吊环21与索具挂接在一起,将左吊臂构件I的第一吊钩13和右吊臂构件2的第二吊钩23的下端分别置于螺旋伞齿轮下,在左吊臂构件I的第一吊臂12和右吊臂构件2的第二吊臂22所形成的剪刀式铰接连接作用下,起吊后左吊臂构件I的第一吊钩13和右吊臂构件2的第二吊钩23由其下端开口处分别与螺旋伞齿轮的端面咬合从而将齿轮吊起,到达指定位置后,只需将所夹持的螺旋伞齿轮放置在工作台面等相应位置上,即可张开取下吊具。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操作效率,起吊平稳,有效保证了人身及工件安全。(实施例2)见图4,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吊钩13为钢制的开口向右的圆弧形板体。第一吊钩13由其朝向右上方的端部与第一吊臂12的连接部
12-2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一起。第二吊钩23为开口向左的圆弧形钢制板体。第二吊钩23由其朝向左上方的端部与第二吊臂22的连接部22-2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一起。所述圆弧形板体为圆弧柱面板,是由基本呈长方体形的长条状钢板被压制成在长度方向上呈圆弧状、在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均相同的曲面板。第一吊钩13和第二吊钩23的圆弧形板体所对的圆心角均为175度。
权利要求1.一种螺旋伞齿轮的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吊臂构件(I)、右吊臂构件(2)和开口销(3); 左吊臂构件(I)为钢制的整体构件,包括第一吊环(11)、第一吊臂(12)和第一吊钩(13);第一吊环(11)、第一吊臂(12)和第一吊钩(13)按照从上到下的次序依次相连;第一吊臂(12)为J形棒体,第一吊臂(12)的下部设有贯通前后的销孔;第一吊钩(13)呈开口向右的圆弧形架体; 右吊臂构件(2)是一个与左吊臂构件(I)相对应的钢制的整体构件;右吊臂构件(2)包括第二吊环(21)、第二吊臂(22)和第二吊钩(23);第二吊臂(22)的为L形棒体,且其形状与第一吊臂(12)相对应,第二吊臂(22)的下部设有贯通前后的销孔; 第二吊钩(23)的形状与第一吊钩(13)的形状左右对称,开口销(3)依次穿过左吊臂构件(I)的第一吊臂(12)的销孔与右吊臂组件2的第二吊臂(22)的销孔并将左吊臂构件(I)与右吊臂组件2铰接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左吊臂构件(I)的第一吊环(11)和第一吊臂(12)位于右吊臂构件(2)的第二吊环(21)和第二吊臂(22)的右侧,以及使得左吊臂构件(I)的第一吊钩(13)位于右吊臂构件(2)的第二吊钩(23)的左侧,从而使得左吊臂构件(O与右吊臂构件(2)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交叉而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伞齿轮的吊具,其特征在于左吊臂构件(I)的第一吊臂(12)由位于上侧的臂部(12-1)和位于下侧的连接部(12-2)相互连接而构成;臂部(12-1)为直线形棒体,其横截面呈圆形;连接部(12-2)为圆弧形棒体;第一吊臂(12)的连接部(12-2)的圆弧的中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为腰圆形,第一吊臂(12)的销孔即设置在该部位;第一吊环(11)为棒状圆环体,第一吊环(11)从上方连接在第一吊臂(12)的臂部(12-1)上; 相对应的,第二吊臂(22)由位于上侧的臂部(22-1)和位于下侧的连接部(22-2)相互连接而构成;臂部(22-1)为直线形棒体,其横截面呈圆形;连接部(22-2)为圆弧形棒体,且连接部(22-2)的弧长所对的圆心角β的大小与左吊臂构件(I)的第一吊臂(12)的连接部(12-2)的弧长所对的圆心角为α的大小相同;第二吊臂(22)的连接部(22-2)的圆弧的中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为腰圆形,第二吊臂(22)的销孔即设置在该部位;第二吊环(21)从上方连接在第二吊臂(22)的臂部(22-1)上; 第一吊臂(12)的连接部(12-2)由其腰圆形的平坦部位的前侧面与右吊臂组件2的第二吊臂(22)的连接部(22-2)的腰圆形的平坦部位的后侧面贴合,且各自的销孔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伞齿轮的吊具,其特征在于左吊臂构件(I)的第一吊环(11)的棒体的直径与第一吊臂(12)的臂部(12-1)的直径相同,第一吊臂(12)的连接部(12-2)的中部以外的其余部位的横截面呈圆形,且该圆形的直径与臂部(12-1)的直径相同,并且第一吊环(11)和第一吊臂(12)属于同一根柱形钢棒;第一吊钩(13)的第一钩架(13-1)的棒体的直径与第一吊臂(12)的臂部(12-1)的直径相同; 右吊臂构件(2)的第二吊环(21)的棒体的直径与第二吊臂(22)的臂部(22-1)的直径相同,第二吊臂(22)的连接部(22-2)的中部以外的其余部位的横截面呈圆形,且该圆形的直径与臂部(22-1)的直径相同,并且第二吊环(21)和第二吊臂(22)属于同一根柱形钢棒;第二吊钩(23)的第二钩架(23-1)的棒体的直径与第二吊臂(22)的臂部(22-1)的直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伞齿轮的吊具,其特征在于左吊臂构件(I)的第一吊臂(12)的连接部(12-2)的弧形所对的圆心角为α的大小为100°至110°。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之一所述的螺旋伞齿轮的吊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吊钩(13)包括第一钩架(13-1); 第一钩架(13-1)为圆柱棒所构成的U形架,该U形架的棒体的轴线位于一个曲面中,且该曲面为圆弧柱面,从而所述U形架为整体呈圆弧状的架体;第一钩架(13-1)由前钩体(13-1-1 )、过渡棒体(13-1-2)和后钩体(13-1-3)依次相连构成,前钩体(13-1-1)和后钩体(13-1-3)前后对称,前钩体(13-1-1)和后钩体13-2均呈开口向右的圆弧形,各自棒体的轴线位于相应的一个沿左右向设置的铅垂面中,并且前钩体(13-1-1)位于后钩体(13-1-3)的前方;过渡棒体(13-1-2)为开口朝向左下方的圆弧形棒体,且作为第一吊钩(13)的U形头部,过渡棒体(13-1-2)平滑过渡连接在前钩体(13-1-1)的上端和后钩体13-2的上端之间,从而组成整体呈开口向右的圆弧状的U形架体;第一钩架(13-1)由其过渡棒体(13-1-2)的圆弧的中部从左下方与第一吊臂(12)的连接部(12-2)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一起; 第二吊钩(23)包括第二钩架(23-1);第二钩架(23-1)由前钩体(23_1_1)、过渡棒体(23-1-2 )和后钩体(23-1-3 )依次相连构成,且第二钩架(23-1)的前钩体(23-1-1)和后钩体(23-1-3)均呈开口向左的圆弧形,并且第二钩架(23-1)的前钩体(23-1-1)的棒体的轴线所处的铅垂面与第一吊钩(13)的第一钩架(13-1)的前钩体(23-1-1)的棒体的轴线所处的铅垂面为同一个铅垂面,第二钩架(23-1)的后钩体(23-1-3)的棒体的轴线所处的铅垂面与第一钩架(13-1)的后钩体(13-1-3)的棒体的轴线所处的铅垂面为同一个铅垂面;第二钩架(23-1)的过渡棒体(23-1-2)为开口朝向右下方的圆弧形棒体,且作为第二钩架(23-1)的U形头部,过渡棒体(23-1-2)平滑过渡连接在前钩体(23-1-1)的上端和后钩体23-2的上端之间,从而组成整体呈开口向左的圆弧状的U形架体;第二钩架(23-1)由其过渡棒体(23-1-2)的圆弧的中部从右下方与第二吊臂(22)的连接部(22-2)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旋伞齿轮的吊具,其特征在于左吊臂构件(I)的第一吊钩(13)还包括第一支撑薄板(13-2);第一支撑薄板(13-2)是一块板圆弧柱面薄钢板,其板厚为第一吊臂(12)的臂部(12-1)的直径的20%至40%,其前后向的板面的长度与第一钩架(13-1)的前钩体(13-1-1)与后钩体(13-1-3)之间的距离相对应,其上端部位的形状为弓形,与第一钩架(13-1)的过渡棒体(13-1-2)所围成的形状相同;第一支撑薄板(13-2)焊接固定在第一钩架(13-1)的前钩体(13-1-1 )、过渡棒体(13-1-2)和后钩体(13-1-3)之间; 右吊臂构件(2 )的第二钩架(23-1)还包括第二支撑薄板(23-2 );第二支撑薄板(23-2 )的形状与第一支撑薄板(13-2)的形状左右对称,第二支撑薄板(23-2)的上端部位的形状为弓形,与第二钩架(23-1)的过渡棒体(23-1-2)所围成的形状相同;第二支撑薄板(23-2)焊接固定在第二钩架(23-1)的前钩体(23-1-1 )、过渡棒体(23-1-2 )和后钩体(23-1-3 )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之一所述的螺旋伞齿轮的吊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吊钩(13)为开口向右的圆弧形钢制板体;第一吊钩(13)由其朝向右上方的端部与第一吊臂(12)的连接部(12-2)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一起;第二吊钩(23)为开口向左的圆弧形钢制板体;第二吊钩(23)由其朝向左上方的端部与第二吊臂(22)的连接部(22-2)的下端焊接固定在一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螺旋伞齿轮的吊具,由左吊臂构件、右吊臂构件和开口销组成。左吊臂构件由第一吊环、第一吊臂和第一吊钩组成。第一吊环连接在第一吊臂的上端。第一吊臂为J形棒体,第一吊钩呈开口向右的圆弧形架体,第一吊钩由其中部从左下方与第一吊臂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一起。右吊臂构件是一个与左吊臂构件相对应的钢制的整体构件。右吊臂构件由第二吊环、第二吊臂和第二吊钩组成。左吊臂构件的第一吊臂的弧形部位与右吊臂组件的第二吊臂的弧形部位铰接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左右设置的左吊臂构件的第一吊钩和右吊臂构件的第二吊钩相对而设。该吊具操作方便安全、操作效率较高。
文档编号B66C1/28GK202897806SQ201220509370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7日
发明者刘聪敏, 吴刚, 魏佳顺 申请人: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