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20572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电梯运行的电梯控制装置。
在图7中,在设置于电梯控制装置箱体101内的各种电梯运行控制电气元件中,由大功率半导体元件等构成的发热部件103被安装在散热片102等上。在适于冷却散热片102的整个散热部102a和装在散热片102上的各种电气元件等的位置上,设置了冷却风扇104,冷却整个散热片102的散热部102a的气流A经冷空气进气口105流入,并且在通过第一冷风道111向冷风流出口106送风的同时,用于冷却安装在散热片102上的各种电气元件的气流B经冷空气进气口105流入并通过第二冷风道112向冷风流出口106送风。
此外,图中的107是印刷线路板,108是安装板,109是各种加装部件,113是安装在发热部件103上的电阻或由电容器等构成的缓冲器,抑制大功率半导体元件整流时所发生的峰值电压。
随后在图8中,举例地示出了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3-18569公报所述的电梯系统的电梯控制装置的设置。图中的208是作为电梯控制装置而设置在图上右侧的检查门214内的主控盘,209同样是作为电梯控制装置而安装在电梯升降井202内壁上的副控盘。近年来,对于这样的配置方式,要求电梯控制装置更薄,以便对应于电梯系统设置空间缩小化而将这种电梯控制装置配置在有限狭小空间内。
如以上传统例子那样,传统电梯控制装置基于通过在冷却配置于装置箱体内的发热部件时使冷却风扇的风直接吹拂发热部件,以提高冷却效果的设想,冷却风扇的设置是其转动轴面向发热部件。就是说,与图7所示传统例子一样地,为了针对配置在纵长形成的控制装置箱体内侧面的发热部件从下向上地送冷风,冷却风扇的转动轴被设置成垂直向上。
而在最近的电梯系统中,如图8所示地,因废除了机械室等,所以这种控制装置就设置在电梯升降井内壁等的有限空间内,因此人们强烈呼吁节省电梯系统的设置场所空间。
但根据传统设想,要对设置在纵长箱体内的发热部件直接送冷风,冷却风扇的转动轴就一定垂直向上,因而,控制装置的箱体进深(厚度)不能小于冷却风扇直径,所以难于实现箱体薄型化、即电梯控制装置薄型化,并很难将电梯控制装置安装到电梯升降井内壁等的有限小空间内。
另外,转动轴比较短,因而当按照转动轴成水平方向的姿势设置薄型冷却风扇时,设置在纵长箱体内的发热部件不会受到冷却风扇的直送冷风,因而存在箱体内气流变得不合适,没有提高冷却效果的问题。
本发明为一种箱体成纵长形的电梯控制装置,其中,在所述箱体下侧开设了作为空气进入口的进气口,而在所述箱体上侧开设了作为空气排出口的排气口,使设置在箱体内的冷却导热管的散热片靠近该排气口,另外,在将排气风扇设置成一边使箱体内空气接触所述散热片一边从所述排气口排出所述空气的情况下,沿着从所述进气口吸入的风到达所述排气风扇的风道将发热部件设置在箱体内。
图2是本发明的电梯控制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电梯控制装置的垂直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电梯控制装置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表示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梯控制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电梯控制装置的垂直截面图。
图7是传统电梯控制装置的垂直截面图。
图8是表示传统电梯控制装置安装状态的水平截面图。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电梯垂直移动的升降井水平截面图。图2是本发明的电梯控制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电梯控制装置的垂直截面图。图4是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在图1-图4中,1是升降井,2是电梯门,3是轿厢,4是电梯升降导轨,5是平衡电梯重量的配重体,6是配重体升降导轨,10是装在升降井1内壁上的电梯控制装置。
首先,说明第一实施例所示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结构。
电梯控制装置10的箱体9是适于安装在如升降井1内壁面上的且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宽度长地成进深(厚度)小的纵长薄形。在箱体9的上部开设了作为箱体9内空气的排出口的排气口11,或者在箱体9的下部,上下隔开地开设了作为空气进口的进气口12。
在本实施例中,排气口11和进气口12设置在箱体9的表面上、即在箱体9安装在升降井1壁面上的状态下面向电梯一侧的面上,但也不一定是这个表面。根据安装环境的设定,排气口11也可以设置在箱体9的背面上,而进气口12也可设置在箱体9的下部,其位置可以是背面、侧面或底面。
图中的符号13是设置在箱体9内的冷却导热管。冷却导热管13被设置成散热片19从排气口内侧覆盖所述排气口11。在该散热片19上,靠近散热片19地设置了排气风扇14,以便使箱体9内的空气接触散热片19并从排气口11中排出。
在这个实施例中,排气口11、散热片19和排气风扇14之间是如此配置的,即排气口11与散热片19彼此相对以便来自排气风扇14的排气经散热片19而从排气口11排出,而排气风扇14的转动轴朝向为相对排气口11与散热片19之间的平行面垂直的方向。
排气风扇14不必一定是相对排气口11与散热片19之间的平行面垂直的方向,例如,通过设置从排气风扇14到排气口11的管道(未示出)等手段,即若能够有效地排出箱体9内的空气,也可以在转动轴相对排气口11与散热片19之间的平行面倾斜的状态下设置排气风扇14。
另外,排气风扇14的转动轴越短,则能够缩小从排气口11的表面(箱体9的表面)一侧起到排气风扇14背面(箱体9的内部背面一侧)的长度、即排气口11加上散热片19和排气风扇14的厚度,因此能够缩小箱体9的进深(厚度)。
在箱体9内设置了构成电梯控制装置10的各种电气部件,其中,要冷却的各种发热部件16、如构成用于驱动轿厢3升降的马达的倒相器的电源组件,控制板等的发热元件,或者若干块同时发热的印刷线路板17等是沿从进气口12吸入的风到达排气风扇14的风道21地设置的。
接着,描述工作情况。
为了通过排气风扇14的作用而从排气口11中排出箱体9内的空气,升降井1内的空气从进气口12流入箱体9内。当流入的空气(冷空气)在箱体9内上升时,沿上升空气的风道21设置的各种发热部件16、17得到了冷却。
通过发热部件16、17而被加热的空气(暖气)因比重变轻而增强了上升力,因此促成新鲜空气(冷空气)从进气口12流入。
另一方面,上升空气到达排气风扇14与箱体9的背面之间,并且通过排气风扇14,一边冷却冷却导热管13的散热片19,一边经排气口11将所述上升空气排出箱体9。
在上述冷却导热管13的下部接触冷却导热管13地设置了要冷却的发热部件16,由此使发热部件16的热量传递到冷却导热管13。被封装在冷却导热管13内的导热介质吸收发热部件16的热量并升向散热片19,接着通过被排气风扇14吹向散热片19的空气而被冷却,随后降向冷却导热管13的下部。
配有各种控制机构的箱体9因在纵长薄形上部设置了排气口11,在下部设置了进气口12而成烟囱状,所以它具有容易在箱体9内产生上升气流的结构。
因此,由发热部件16产生的热量通过由排气风扇14引起的箱体9内的上升气流、冷却导热管13的导热介质的吸热作用和热循环以及排气风扇14针对冷却导热管13的散热片19的强制冷却作用而非常有效地得到冷却。
根据第一实施例,由于将冷却热导管13配置成相对排气风扇14平坦且通风的方向为与箱体9的表面垂直的方向,所以不会防碍控制装置的薄型化并能够提高冷却能力。
此外,排气风扇14的直径大小只对箱体9的宽度产生影响,而箱体9的进深(厚度)不受任何限制,一方面,利用具有所需直径的排气风扇提高了冷却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减小电梯控制装置的进深。
此外,由于电梯控制装置箱体9本身被用作通风管道,并且为气流容易从箱体9下部的进气口12流到上部排气口11地成烟囱状的结构,所以不仅是设置在风道21中的发热部件16,或后述的冷却导热管13及紧靠其冷却管基座15的发热部件16,即使该冷却导热管13及紧靠或不接触其冷却管基15的其它发热部件16和若干块同时发热的印刷线路板17等各种器件设置在从进气口12到排气口11的风道21中,也强烈地促进了箱体9内的上升气流的产生并使通风量增大,从而能够利用通过风道21的空气的吸热作用而充分发挥空冷效果。
另外,由于能够获得上述冷却能力优良的薄型电梯控制装置,所以能够利用该控制装置机械室壁面、且尤其是设置空间有限的升降井内壁面和电梯门门箱一侧等,或者在没有机械室的电梯系统中利用有限的空间和现有间隙而容易地设置控制装置。另外,其安装性能也很好。
在图4中,描述了冷却导热管13。
此实施例所示的冷却导热管13在上部配备有散热片19并在下部配备有冷却管基座15。
上述散热片19在延伸于排气口12与排气风扇14之间的冷却导热管13的局部上安装有很多。当排气风扇14的空气接触到散热片19时,使冷却导热管13的冷却效率提高了。
另一方面,冷却管基座15上贴合配置有发热部件16,发热部件16的热量通过冷却管基座15而被内部导热介质(未示出)吸走,由此冷却了发热部件16。
通过冷却管基座15而提高了发热部件16与冷却导热管13之间的传热效率。因此,设置在薄型紧凑的箱体9内的发热部件16的散发热量能够通过冷却导热管13及其散热片19而一直被快速传递到排气口11,由此能很有效地抑制箱体9内的升温。
如图所示的冷却管基座15成厚板状并且在该板件的上部端面上开设了连接孔22,以便插入冷却导热管13下端地与之相连。
冷却管基座15的厚度必须足以高效地导热并安装发热部件16。在这个例子中,利用这样的厚度,即在根据这样的宽厚开设连接孔而与冷却导热管13的下端相连的情况下,则尽管是薄型箱体9,但在该箱体9内,在确保了安装于冷却管基座15上的发热部件16的安装空间的同时,也能保证从进气口12到散热片19的冷却气流流道、即风道21是宽阔的。
第二实施例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电梯控制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其垂直截面图。在这些图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或等同的部分用相同标记表示并省略了对它们的说明。
图5、6所示的电梯控制装置10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结构的基础上又在箱体9的排气口11的上方设置了换气口20。
该换气口20只是用于自然排出箱体9内上升的暖气的通气孔。在如图所示的例子中,换气口20设置在箱体9表面一侧上,但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它也可以开设在箱体9上部的端面或上部的侧面或背面上。
以下,说明工作情况。
当排气风扇14正常工作时,外界空气(冷空气)经进气口12流入箱体9内,从而冷却了发热部件16。从发热部件16中夺走热的空气变成暖气,而在箱体9内上升。排气风扇14如此冷却冷却导热管13,即这样从箱体9下部上升的空气(暖气)与通过该排气风扇14的作用而变成负压的从箱体9上部的换气口20流入的外界空气(冷空气)在该排气风扇14内合流、混合,与只用在箱体9内上升的空气来冷却冷却导热管13相比,这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冷却。
另外,无论什么原因,即使排气风扇14停转了,在具有管道功能的纵长形箱体9内,聚集在上方的空气(暖气)也能通过在垂直方向上细长的烟囱效应而从换气口20中被自然排出,在箱体9内产生了上升气流,通过经进气口12重新流入的外界空气(冷空气)而在箱体9内自然地进行冷却。
另外,箱体9内的发热部件16设置在排气口11的下方,排气口11上方的空间就比较宽敞,就是说,将箱体9上部制得更长并在这里设置换气口20,箱体9内的温度梯度增大,从设置在下方的发热部件16开始的各种机器处于更低的环境温度中,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箱体9内的冷却效率。
工业上应用的可能性根据本发明,在能够缩小排气口加上散热片和排气风扇的厚度的情况下,能够提供箱体进深(厚度)缩小的薄型电梯控制装置。
另外,在箱体内产生的热量通过由排气风扇引起的箱体内的上升气流、冷却导热管的吸热作用和热循环以及排气风扇针对散热片的强制冷却作用而被强烈的冷却,从而能够提供冷却效果极佳的电梯控制装置。
另外,在箱体本身被用作通风管道的情况下,只将各种器件设置在从进气口到排气口的风道上,由此强烈促成了在箱体内产生上升气流并使通风量增大,从而能够提高空冷效果。
此外,在能够获得上述冷却能力优良的薄型电梯控制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机械室壁面、且尤其是设置空间有限的升降井内壁面和电梯门门箱一侧等,或者在没有机械室的电梯系统中利用有限空间和现有间隙空间而容易地设置控制装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冷却导热管的冷却管基被制成厚板状的情况下,在提高导热性的同时,在利用这个厚度开设的连接孔中插入冷却导热管下端而与之相连,从而尽管箱体是薄型箱体,但在此箱体内,也能确保将发热部件安装到冷却管基上的空间很宽广,另外,也能够保证箱体内的风道很宽广。
此外,根据本发明,来自开设于箱体上部的换气口的空气在排气风扇内与能在箱体内上升的空气(暖气)合流、混合地冷却冷却导热管,因此与只通过能在箱体内上升的暖气来冷却冷却导热管的情况相比,能更有效地冷却冷却导热管。
另外,当在箱体上部开设换气口时,即使排气风扇停止工作,也能在箱体内进行自然冷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控制装置,其箱体成纵长形,其特征在于,配备有开设于所述箱体下侧的进气口,开设在所述箱体上侧的排气口,其散热片靠近该排气口地设置的冷却导热管,被设置成通过所述冷却导热管而从所述排气口中排风的排气风扇,沿着从所述进气口吸入的风到达所述排气风扇的风道设置的发热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排气口与冷却导热管散热片及排气风扇在该排气风扇转动轴向上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着从进气口到排气风扇的风道设置了发热部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着从进气口到排气风扇的风道设置了不接触冷却导热管的冷却管基座的发热部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换气口开设在排气口上方的箱体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电梯控制装置为箱体成纵长形的电梯控制装置,其中,在所述箱体下侧开设了作为空气进入口的进气口,而在所述箱体上侧开设了作为空气排出口的排气口,使设置在箱体内的冷却导热管的散热片靠近该排气口,另外,在将排气风扇设置成一边使箱体内空气接触所述散热片一边从所述排气口排出所述空气的情况下,沿着从所述进气口吸入的风到达所述排气风扇的风道将发热部件设置在箱体内。由此一来,能够提供一种冷却能力优良的薄型电梯控制装置。
文档编号H05K5/02GK1284928SQ98813792
公开日2001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1998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1998年12月25日
发明者石川雅洋, 山川茂树, 铃木聪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