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装卸料机轻重组件载荷模拟一体化的水下切换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472536阅读:来源:国知局
料组件水下实际载荷;
[0027]抓取模块7、提升杆6、提升板14、基础重量模块3、欠载配重补偿模块4、超载配重补偿模块5载荷相加,为轻燃料组件水下超载载荷;
[0028]重组件补偿模块13的载荷等于重燃料组件与轻燃料组件的水下载荷差值。
[0029]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支撑架2、基础重量模块3、欠载配重补偿模块4、超载配重补偿模块5、提升杆6、抓取模块7、顶板8、吊耳9、超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0、欠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1、基础重量模块支撑环12、重组件补偿模块13和提升板14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0030]本发明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0031]1.装卸料机负载、超载、欠载试验装置正确就位,切换装置安装完成,且提升板14处于“轻组件模式”位置,将装卸料机设置成“轻组件工作模式”。
[0032]2.装卸料机对该装置进行精确定位并下降抓具与抓取模块7连接。
[0033]3.提升装卸料机抓具,抓取模块7通过提升杆6带动提升板14上升,提升板14从重组件补偿模块13的3个挂接凸台形成的间隙间通过。
[0034]4.继续起升抓具,提升板14带动基础重量模块3上升。此时装卸料机处于欠载状态,但提升过程中,不会触发欠载报警。
[0035]5.继续起升抓具,基础重量模块3穿过欠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1,并带起欠载配重补偿模块4。此时附加在抓具上的载荷等于轻燃料组件水下载荷,可进行装卸料机称重传感器“轻组件模式”载荷标定。
[0036]6.继续起升抓具,基础重量模块3、欠载配重补偿模块4依次穿过超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0,并带起超载配重补偿模块5。此时装卸料机处于超载状态,触发超载报警,提升动作终止,“轻组件模式”超载试验完成。
[0037]7.下降抓具,超载配重补偿模块5重新放置于超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0,此时附加在抓具上的载荷等于轻燃料组件水下载荷。
[0038]8.继续下降抓具,当欠载配重补偿模块4与欠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1接触后,起重设备处于欠载状态,触发欠载报警,下降动作终止,“轻组件模式”欠载试验完成。
[0039]9.恢复至步骤2状态。
[0040]10.将装卸料机固定套筒旋转180°,装卸料机抓具通过抓取模块7、提升杆6带动提升板14旋转180°,处于“重组件模式”位置。将装卸料机设置成“重组件工作模式”
[0041]11.提升装卸料机抓具,抓取模块7通过提升杆6带动提升板14上升,正好与重组件补偿模块13的3个挂接凸台相碰,完成与由重组件补偿模块13的挂接。
[0042]12.继续起升抓具,重组件补偿模块13穿过基础重量模块支撑环12并带起基础重量模块3。此时装卸料机处于欠载状态,但提升过程中,不会触发欠载报警。
[0043]13.继续起升抓具,重组件补偿模块13、基础重量模块3依次穿过欠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1,并带起欠载配重补偿模块4。此时附加在抓具上的载荷等于重燃料组件水下载荷,可进行装卸料机称重传感器“重组件模式”载荷标定。
[0044]14.继续起升抓具,重组件补偿模块13、基础重量模块3、欠载配重补偿模块4、依次穿过超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0,并带起超载配重补偿模块5。此时装卸料机处于超载状态,触发超载报警,提升动作终止,“重组件模式”超载试验完成。
[0045]15.下降抓具,超载配重补偿模块5重新放置于超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0,此时附加在抓具上的载荷等于重燃料组件水下载荷。
[0046]16.继续下降抓具,当欠载配重补偿模块4与欠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1接触后,起重设备处于欠载状态,触发欠载报警,下降动作终止,“重组件模式”欠载试验完成。
[0047]17.将装置恢复至初始状态,并将装卸料机抓具与抓取模块7脱开,完成全部试验。
【主权项】
1.一种核电站装卸料机轻重组件载荷模拟一体化的水下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板(I)、支撑架(2)、基础重量模块(3)、欠载配重补偿模块(4)、超载配重补偿模块(5)、提升杆¢)、抓取模块(7)、顶板(8)、吊耳(9)、超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0)、欠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1)、基础重量模块支撑环(12)、重组件补偿模块(13)和提升板(14); 底板(I)为圆形板状结构;支撑架(2)为板状结构,共有3块呈120°均布,下端与底板(I)焊接连接,支撑架(2)内侧为阶梯形状,为各支撑环提供安装位置;顶板(8)为环形板状结构,与支撑架(2)顶端螺栓连接;超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0)、欠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1)、基础重量模块支撑环(12)均为环形结构,且内、外径依次减小,放置于支撑架(2)内侧的台阶上,与支撑架(2)采用螺栓连接;基础重量模块(3)为若干块圆饼,且中心开圆形孔,圆孔直径略大于提升杆(6)外径,放置于基础重量模块支撑环(12)上,其外径略小于欠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1)内径;欠载配重补偿模块(4)为若干块圆饼,且中心开圆形孔,圆孔直径略大于提升杆(6)外径,放置于欠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1)上,其外径略小于超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0)内径;超载配重补偿模块(5)为若干块圆饼,且中心开圆形孔,圆孔直径略大于提升杆(6)外径,放置于超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0)上;重组件补偿模块(13)为圆饼,放置于底板(I)上,其外径略小于基础重量模块支撑环(12)内径,中心处中空,并加工有3个120°均布的挂接凸台;提升杆(6)为圆杆,下端与提升板(14)焊接连接,上端与抓取模块(7)螺纹连接;提升板(14)为板状结构,上面加工有3个120°均布的凹槽,与重组件补偿模块(13)中心的挂接凸台形状互补;抓取模块(7)为方形,结构与核燃料组件上管座完全相同,用于与装卸料机抓具连接;吊耳(9)共有3个,为板状结构,中间开孔,分别焊接在支撑架(2)外侧上部,用于装置吊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装卸料机轻重组件载荷模拟一体化的水下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抓取模块(7)、提升杆¢)、提升板(14)、基础重量模块(3)载荷相加,为轻燃料组件水下欠载载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装卸料机轻重组件载荷模拟一体化的水下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抓取模块(7)、提升杆(6)、提升板(14)、基础重量模块(3)、欠载配重补偿模块(4)载荷相加,为轻燃料组件水下实际载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装卸料机轻重组件载荷模拟一体化的水下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抓取模块(7)、提升杆(6)、提升板(14)、基础重量模块(3)、欠载配重补偿模块(4)、超载配重补偿模块(5)载荷相加,为轻燃料组件水下超载载荷。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装卸料机轻重组件载荷模拟一体化的水下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重组件补偿模块(13)的载荷等于重燃料组件与轻燃料组件的水下载荷差值。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站装卸料机轻重组件载荷模拟一体化的水下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1)、支撑架(2)、基础重量模块(3)、欠载配重补偿模块(4)、超载配重补偿模块(5)、提升杆(6)、抓取模块(7)、顶板(8)、吊耳(9)、超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0)、欠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11)、基础重量模块支撑环(12)、重组件补偿模块(13)和提升板(14)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发明应用于核电站装卸料机调试及定期试验,具体涉及一种核电站装卸料机轻重组件载荷模拟一体化的水下切换装置,目的是解决现有装置在进行无法在水下进行轻重组件载荷模式的切换的问题。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板、支撑架、基础重量模块、欠载配重补偿模块、超载配重补偿模块、提升杆、抓取模块、顶板、吊耳、超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欠载配重补偿模块支撑环、基础重量模块支撑环、重组件补偿模块和提升板。本发明可实现“轻燃料组件”、“重燃料组件”两种模式下载荷差值进行补偿,可在水下完成切换,实现了装卸料机负载、超载、欠载试验装置一体化设计,且在试验过程中无需改变装置结构或增减附件。采用不锈钢加工,不易被硼酸水腐蚀。
【IPC分类】G21C17/00
【公开号】CN105225712
【申请号】CN201510666617
【发明人】范伟丰, 费志松, 张斌, 屠毅春, 王成林, 聂文哲, 翁云峰, 李龙彦
【申请人】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 秦山核电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5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