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性中小型湖泊鱼类养殖方法

文档序号:189866阅读:5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性中小型湖泊鱼类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中的鱼类养殖,是一种在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性中小型湖泊中的鱼类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盐碱性湖泊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三北”地区,而碳酸盐型盐碱性湖泊则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这些盐碱性湖泊,一般均地处低洼地带,距江河、灌渠等水源较近,均可以开发利用,发展水产养殖。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曾先后在黄淮海地区、沿黄河流域和松辽平原地区,对这些盐碱性湖泊进了渔业综合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这些开发只限于硫酸盐型和氯化物型轻度和中度盐碱性湖泊,对各类重度盐碱性湖泊,特别是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性湖泊尚无很好的利用措施,目前也尚无这方面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性湖泊水质pH值高、盐度和碱度较大且较稳定的特点,先通过引淡水使水质淡化,然后根据不同条件的湖泊,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放养结构,再辅以其他的有效措施,达到饲养鱼类的目的,以期提供一种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性中小型湖泊鱼类养殖的方法。
本发明主要包括如下关键技术。
1、引淡水改良水质。盐碱性水质的改良是重度盐碱湖泊养鱼成败的核心措施,也是进一步获得高产的关键性技术。碳酸盐型重度盐碱中小型湖泊,一般盐度较高,碱度较大,浮游生物数量少,营养贫乏,水质清瘦,渔业生产性能低,而且水质复杂,不易控制和调节。特别是夏季遇到干旱少雨,湖水大量蒸发和渗漏,各种盐碱成分浓缩,更加剧了上述不利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鱼类等水生动物生长极为缓慢,直接影响甚至危及其正常的生命活动。根据湖水水化学特点及其水质变化规律,可采用注入淡水如地下水或江河水加以改良。加入淡水直接稀释了盐碱水中各种离子的浓度,使较高的盐度和碱度及PH值等水化学指标降低,从而接近淡水养殖鱼类的渗透压,满足鱼类正常的生理与生长要求。
2、因地制宜,合理放养。对肥源条件较好,集水面积较大,水面在30~50公顷的湖泊,水活氧丰,有利于鳙鱼的生长,采取以鳙鱼为主的放养模式,总放养量为2000~3000尾/公顷,规格为50~100克/尾,其中鳙鱼占50~60%,鲢鱼占20~30%,草鱼和鳊鱼共占50~10%,鲤鱼和鲫鱼共占10~15%。肥源条件较好,水域面积在10~30公顷的湖泊,采取以鲢鱼为主的放养模式,总放养量为3000~4500尾/公顷,其中鲢鱼占50~60%,鳙鱼占20~30%,草鱼和鳊鱼共占50~10%,其他鱼占10~15%,鱼种规格为75~150克/尾。对于饲料来源较多,水面在10公顷以下的湖泊,以放养草食性鱼类为主。总放养量为6000~7500尾/公顷,规格为100~300克/尾,其中草鱼占30~35%,鳊鱼和鲂鱼共占10~15%,鲢鱼占20~30%,鳙鱼占10~15%,其他鱼占5~10%。采用年初一次性放足,多种规格搭配的放养方法,其中规格在150~300克/尾的鱼种不少于总放养量的30%,以便于均衡上市。放养前,鱼种用3%的食盐水严格消毒。
3、合理施肥与补投饲料。以放养鲢鳙鱼为主的湖泊,采取畜禽有机肥、绿肥和化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畜禽有机肥采用堆肥法施用,一般选择湖边浅水区,一般水深在50~100厘米左右堆放,每隔100米左右堆放1500~1800千克,待其发酵后,每隔5~7天翻动一次。一般15~20天施一次肥,每次用量750~1500千克/公顷。为提高有机肥的施用效果,实行有机肥与化肥交替使用。即在施化肥时,先将磷肥如过磷酸钙,倒入船舱中,用20倍的湖水溶解,再将氮肥如尿素掺入混合,全湖泼洒。保持湖水透明在35厘米左右,并根据此标准调整施肥量。一般10~15天左右施一次化肥,每次用量为60~75千克/公顷,氮、磷的施用比例为1∶0.5。以草鱼和鳊鱼为主要放养鱼类的湖泊,每半月左右施一次化肥,其用量为75~105千克/公顷,以保证搭养的鲢鳙鱼的饵料供应。在合理施肥的同时,还要补充投喂青饲料及少量精饲料,一般青、精饲料之比为7∶3,以满足草食性鱼类的需要。一般每隔2~3天投喂一次饲料。
4、湖底种青。重度盐碱湖泊开发养鱼3~4年后,由于养殖期间大量施肥投饲,底泥大都很肥沃。泥中有大量腐烂的水草、剩余的有机肥料以及浮游生物的尸体等有机质,有些湖泊因有机肥过量施用,淤泥厚度已达50~100厘米以上。测定结果表明,平均500千克干泥中,含有机质15~20千克,含氮2.0~2.5千克,磷0.15~0.5千克,钾1.0~1.5千克。这些营养物质完全可以采用综合养鱼措施加以利用,实现以湖养湖。其方法是,在湖泊低水位期间,大面积的湖底滩地暴露在空气中,底泥中的有机质经日光曝晒矿化分解,可用于种植饲料作物、绿肥或其他作物。种植青饲料或绿肥,到丰水期水位上升时,逐渐被水淹没,为草食性鱼类提供优质饲科。吃剩下的青饲料也可充当绿肥,又为肥水性鱼类培养了天然饵料。当连续种植三年以上青饲料后,对湖泊沿岸以及枯水期暴露区的底泥进行施肥,不断地人工补充种植区肥源,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湖养湖的综合经营格局。通过种植青饲料,也改善了湖泊生态环境,巩固了重度盐碱湖泊生态环境的改良效果,土壤含盐量逐渐下降,实现湖泊持续利用。
本发明采取引淡水改良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性湖泊水质,使水质PH值、盐度和碱度降低,营造水生生物能够生长的环境。根据不同的湖泊自然条件,选择不同的放养结构,合理施肥和人工补投饲料,养鱼产量达2023.6千克/公顷~2357.2千克/公顷。湖泊水质,总碱度平均降低9.54毫摩尔/升,含盐量平均降低0.83克/升,PH值平均降低1.12。改良前总硬度为2.04毫摩尔/升,改良后总硬度为2.92毫摩尔/升。
具体实施例方式应用实例采用本发明在中国松嫩平原进行了生产性试验。供试湖泊3个,改良前的水质总碱度为18.17毫摩尔/升(平均值,下同),总硬度为2.04毫摩尔/升,含盐量1.62克/升,pH值为9.42。由于pH值较高,碱度较大,鲢、鳙、草鱼等家鱼不能存活,湖中自然鱼类只有鲫鱼和葛氏氏鲈塘鳢(俗名老头鱼)。试验后,开挖引水渠道入湖,大量引进江河水(主要是嫩江和洮儿河水),使改良后的水质总碱度降为8.63毫麾尔/升,总硬度增至2.92毫摩尔/升,水体含盐量降为0.79克/升,pH值平均在8.30左右。其中一个湖泊的改良效果见下表。
表1 湖泊水质改良效果时间Cl-SO42-HCO3-Na++K+总碱度 总硬度 盐度透明度 pH值(毫摩尔/升) (克/升) (厘米)改良前 1.60 0.41 22.22 25.49 23.712.67 2.1215.79.48改良后 0.96 0.30 9.14 8.689.63 3.27 0.8833.48.623年改良后 0.91 0.32 8.15 7.758.37 3.13 0.9135.88.675年试验湖泊A的水面面积为42公顷,平均水深1.5~1.7米,水体含盐量1.49~1.88克/升,pH值为8.4~9.3,总碱度12.94~16.72毫摩尔/升。总放养量为2700尾/公顷,其中鳙鱼占55%,鲢鱼占25%,草鱼和鳊鱼共占8%,鲤鱼和鲫鱼共占12%,平均规格为100克/尾,鱼产量为2023.6千克/公顷。试验湖泊B的水域面积为26公顷,平均水深1.3~2.0米,总碱度为14.56~16.06毫摩尔/升,含盐量为1.40~1.79克/升,pH值为8.7~9.1。鱼种放养量3750尾/公顷,其中鲢鱼占52%,鳙鱼占26%,草鱼和鳊鱼共占6%。鲤鱼、鲫鱼和青鱼共占17%,平均规格为100~200克/尾。生长季节(5~9月)投喂饲料16350千克/公顷,投施有机肥(禽、畜粪便)5320千克/公顷,追施化肥5620千克/公顷,成鱼产量2357.2千克/公顷。试验湖泊C的水域面积为7.2公顷,养殖期间的水体含盐量平均为0.77克/升,总碱度6.22毫摩尔/升,pH值为8.6。鱼种总放养量7000尾/公顷,规格120~300克/公顷,其中草鱼占32%,鳊鱼和鲂鱼共占10%,鲢鱼占26%,鳙鱼占10%,鲤、鲫、青鱼共占22%。养殖期间,投喂硬颗粒饲料22750千克/公顷,投喂青饲料127200千克/公顷,投施有机肥料3200千克/公顷,追施化肥1800千克/公顷。鱼类总产量4722.7千克/公顷。
权利要求
1.一种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性中小型湖泊鱼类养殖方法,其特征是引入江河水或地下水淡水,进行盐碱水质淡化改良;根据湖泊的肥料来源、水域面积、饲料来源具体条件,选择不同的放养结构,确定鲢、鳙、草、鲤、鲫、鳊、鲂养殖鱼类的放养比例;养殖过程中,根据不同放养结构,确定湖泊施肥量及施肥种类,采取畜禽有机肥、绿肥和化肥相结合的方法施用,同时补投人工饲料;养鱼3~4年以上的湖泊,在湖底和滩地种植青饲料或绿肥,以充分利用肥沃的湖泥,巩固湖泊改良效果,实现以湖养湖,持续生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性中小型湖泊鱼类养殖方法,其特征是肥源条件较好,水面在30~50公顷的湖泊,采取以鳙鱼为主的放养结构,总放养量2000~3000尾/公顷,规格为50~150克/尾,其中鳙鱼占50~60%,鲢鱼占20~30%,草鱼和鳊鱼共占5~10%,鲤鱼和鲫鱼共占10~15%;畜禽有机肥采用堆肥法施用,在湖边浅水区50~100厘米深处堆放,每隔100米左右堆放1500~1800千克,发酵后每隔5~7天翻动一次,15~20天施一次肥,每次用量750~1500千克/公顷;施化肥时将磷肥倒入船舱中,用20倍湖水溶解,再将氮肥掺入混合,全湖泼洒,10~15天施一次化肥,每次用量60~75千克/公顷,氮、磷施用比例为1∶0.5;补充投喂青饲料和精饲料比为7∶3,每隔2~3天投喂一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性中小型湖泊鱼类养殖方法,其特征是肥源条件较好,水面在10~30公顷的湖泊,采取以鲢鱼为主的放养模式,总放养量为3000~4500尾/公顷,鱼种规格为75~150克/尾,其中鲢鱼占50~60%,鳙鱼占20~30%,草鱼和鳊鱼共占5~10%,其他鱼占10~15%;畜禽有机肥采用堆肥法施用,在湖边浅水区50~100厘米深处堆放,每隔100米左右堆放1500~1800千克,发酵后每隔5~7天翻动一次,15~20天施一次肥,每次用量750~1500千克/公顷;施化肥时将磷肥倒入船舱中,用20倍湖水溶解,再将氮肥掺入混合,全湖泼洒,10~15天施一次化肥,每次用量60~75千克/公顷,氮、磷施用比例为1∶0.5;补充投喂青饲料和精饲料比为7∶3,每隔2~3天投喂一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性中小型湖泊鱼类养殖方法,其特征是对饲料来源较多,水面在10公顷以下的湖泊,以放养草食性鱼类为主,总放养量为6000~7500尾/公顷,规格为100~300克/尾,其中草鱼占30~35%,鳊鱼和鲂鱼共占10~15%,鲢鱼占20~30%,鳙鱼占10~15%,其他鱼占5~10%;每半月左右施一次肥,其用量为75~105千克/公顷;补充投喂青饲料和精饲料比为7∶3,每隔2~3天投喂一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性中小型湖泊鱼类养殖方法,其特征是规格在150~300克/尾的鱼种不少于总放养量的30%。
6.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性中小型湖泊鱼类养殖方法,其特征是放养前,鱼种用3%的食盐水严格消毒。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中的鱼类养殖,是一种在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性中小型湖泊中的养鱼方法。主要包括引淡水改良水质;根据湖泊自然条件选择合理的养殖结构;养殖过程中,根据不同养殖结构,进行合理施肥与投喂饲料;采取湖滩地种植饲料作物的措施,巩固湖泊改良效果,实现持续生产。本发明可在重度盐碱性中小型湖泊,实现主养鳙鱼产量2023.6千克/公顷,主养鲢鱼产量2357.2千克/公顷,主养草食性鱼类产量4722.7千克/公顷。
文档编号A01K61/00GK1465234SQ02133179
公开日2004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12日
发明者杨富亿, 李秀军, 王志春, 赵春生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