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121167阅读:6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瓶栽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食用菌工厂化瓶栽业务主要是指用塑料瓶子在空调设施内常年栽培,通过栽培的机械化和标准化,来实现食用菌在工厂内常年稳定的生产。由于工厂内菇房环境不受季节影响,实现了食用菌的周年供应,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食用菌产品的需求。鉴于食用菌瓶栽技术的优势,目前诸如真姬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滑子菇、茶树菇、猴头菇等的瓶栽生产已经在产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下面以瓶栽真姬菇工厂化栽培方法为例来介绍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图1为现有瓶栽真姬菇工厂化栽培的工序流程图。现有的栽培方法包括拌料工序、装瓶工序、灭菌工序、冷却工序、接种工序、培养工序、搔菌工序、催蕾工序、生育工序和采收工序。 现有的接种设备从栽培瓶的瓶口正上方往下投送菌种以完成接种,接种后菌种在栽培瓶的瓶口处形成中间厚周围薄的接种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当接种后菌种3的中间部分最高点30不超过栽培瓶瓶口 10的上缘11时,在靠近栽培瓶I的瓶口 10侧缘附近位置的菌种层较薄,且与瓶口 10上缘11部分形成空间12,这在后续的搔菌工序时会在空间12处形成积水,这增加了污染产生的风险。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所示,现有技术中采取接种时接种更多的菌种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使用该种方法接种后菌种3的中间部分最高点30高出栽培瓶瓶口 10的上缘11,而周边菌种相对较薄的部分相对于栽培瓶I的瓶口 10的上缘11 形成的空间很小,接种后加盖瓶盖4,由于菌种3高出栽培瓶I的瓶口 10的上缘11,在加盖瓶盖4时,瓶盖4会下压菌种3,从而使得菌种3整体往下和周边移动,这使得周边菌种相对较薄的部分相对于栽培瓶I的瓶口 10的上缘11形成的空间12变得更小或者被菌种完全填平,这样就大幅度降低了在后续的搔菌工序时会在空间12处形成积水的几率,进而也大幅度降低了污染产生的风险。然而,上述方法虽然解决在搔菌工序形成积水引发污染的问题,但是却引发了新的问题的产生,由于菌种3高出栽培瓶I的瓶口 10的上缘11,在接种后加盖瓶盖4时,由于菌种3的阻碍,很难将瓶盖4盖紧,在流水线上送往下一工序的过程中会有较多的瓶盖4脱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工厂专门安排这样一个工位来重新加盖脱落的瓶盖4,这不但降低了生产的效率,而且还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栽培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可以保证栽培瓶的瓶盖加盖牢固、被污染几率低且发菌速度快的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种工序后有一将高出栽培瓶瓶口的菌种压至与 栽培瓶瓶口上缘平齐的压菌种工序。
所述的压菌种工序包括在接种后的栽培瓶的上方设置压菌种装置的步骤,压菌种装置向下运动的步骤以及压菌种装置将高出栽培瓶瓶口的菌种压至与栽培瓶瓶口上缘平齐的位置的步骤。
所述的压菌种装置包括压菌种部和将该压菌种部连接到控制装置的连接部。
多个所述的压菌种装置形成压菌种模组。
所述压菌种模组包括5个压菌种装置。
所述压菌种模组包括4个压菌种装置。
所述的食用菌是真姬燕、金针燕、杏鲍燕、白灵燕、滑子燕、茶树燕、猴头燕中的一种。
所述连接部与压菌种部之间弹性连接。
在所述连接部与压菌种部之间设置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将所述压菌种部弹性连接至所述连接部邻近压菌种部一端。
所述压菌种部上设置定位盲孔,所述连接部邻近压菌种部一端对应所述定位盲孔设置与所述定位盲孔配合的定位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种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通过在接种工序之后增加一压菌种工序,将接种后高出栽培瓶瓶口的菌种压至与栽培瓶瓶口上缘平齐的位置,菌种被压菌种装置压后,在向下移动的同时,向周边相对较薄的部分移动,使得周边原先较薄的菌种层变厚,这降低了在后续的搔菌工序时污染产生的风险,同时经过压菌种工序后,菌种基本保持在与栽培瓶瓶口上缘平齐的位置,解决了因菌种高出栽培瓶的瓶口而造成的瓶盖加盖不牢固而脱落的问题。另外,菌种被压以后,菌种与培养料的接触面积增加,这加快了发菌的速度,缩短了食用菌的栽培周期。


图1为现有的瓶栽真姬菇的栽培工序流程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接种后菌种在栽培瓶上呈现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加盖培养瓶盖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接种后菌种在栽培瓶上呈现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4加盖培养瓶盖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6本发明栽培方法的工序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栽培方法中压菌种工序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压菌种工序后加盖培养瓶盖的剖视示意图。
图9为压菌种工序中一种压菌种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仰视不意图。
图11为压菌种工序中另一种压菌种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仰视不意图。
图13为装有栽培瓶的25制式的栽培筐的俯视示意图。
图14为对应25瓶制式的栽培工艺的压菌种模组的侧视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仰视不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6所示,本发明一种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依次包括拌料工序、装瓶工序、灭菌工序、冷却工序、接种工序、压菌种工序、培养工序、搔菌工序、催蕾工序、 生育工序和采收工序。本发明与现有栽培方法不同的关键之处在于在接种工序之后增加了一个压菌种工序,通过该压菌种工序将高出栽培瓶瓶口的菌种压至与栽培瓶瓶口平齐的位置,然后再加盖瓶盖。
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8所示,压菌种工序包括在接种后的栽培瓶7的上方设置压菌种装置8的步骤,压菌种装置8在控制装置(未示出)的控制下向下运动的步骤、压菌种装置8将高出栽培瓶7瓶口 70的菌种9压至与栽培瓶瓶口 70的上缘71平齐的位置的步骤以及压菌种装置8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复位的步骤。被压菌种装置8压后,菌种9在向下移动的同时,向周边相对较薄的部分移动,使得周边原先较薄的菌种层变厚,这降低了在后续的搔菌工序时污染产生的风险,同时经过压菌种工序后,菌种9基本保持在与栽培瓶瓶口 70上缘71平齐的位置,同时也解决了因菌种9高出栽培瓶7的瓶口 70而造成的瓶盖6 加盖不牢固而脱落的问题。另外,菌种9被压以后,菌种9与培养料2的接触面积增加,这加快了发菌的速度,缩短了食用菌的栽培周期。
请一并参阅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的压菌种装置8包括压菌种部80和将该压菌种部80连接到控制装置的连接部8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压菌种部80呈圆形,当然,压菌种部80也可以呈其他形状,比如也可以呈正方形状。
请参阅图11和图12所示,该二图示出了另外一种压菌种装置8’,该压菌种装置 8’与上述压菌种装置8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连接部81’与压菌种部80’之间弹性连接。所述连接部81’包括连接杆82’和设置于连接杆82’ 一端且与压菌种部80’邻近的基部83’, 在所述基部83’与压菌种部80’之间设置若干弹性体84’(在本实施例中为弹簧),所述弹性体84’将压菌种部80’与连接部81’弹性连接,另外,在所述基部83’邻近压菌种部80’ 的一侧向外凸伸形成一定位柱85’,在所述压菌种部80’与基部83’邻近的一侧对应所述定位柱85’设置定位孔86’,所述定位柱85’部分容置于所述定位孔86’以保证压菌种部80’ 在压菌种9时在限位范围内可以向上自由运动。该种压种装置8’可以解决由于同一筐的栽培瓶7的瓶口 70不在同一高度线上而引起的压菌种效果不好的问题。
在工厂化栽培的过程中,往往会将多个压菌种装置8或者8’模组化成一压菌种模组8’ ’,以提高压菌种的效率。请一并参阅图13、图14和图15所示,下面结合25瓶制式的栽培工艺来说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25瓶制式的栽培工艺中,一个栽培筐5装载25个栽培瓶7,栽培瓶成5横5纵模式排列,一般来说一次接种同一行的5个栽培瓶7, 因此,为了提高压菌种的效率,所述压菌种模组8,’通常有5个压菌种装置8并排组成,接种工序结束后,开始压菌种工序,所述压菌种模组8’ ’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向下运·动并将高出栽培瓶7瓶口的菌种9压至与栽培瓶瓶口 70的上缘71平齐的位置。当然,如果是16瓶制式栽培工艺,压菌种模组8’’可以相应修改成由4个压菌种装置形成。
以上描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谅能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对本发明的简单修改和替换皆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种工序后有一将高出栽培瓶瓶口的菌种压至与栽培瓶瓶口上缘平齐的压菌种工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菌种工序包括在接种后的栽培瓶的上方设置压菌种装置的步骤,压菌种装置向下运动的步骤以及压菌种装置将高出栽培瓶瓶口的菌种压至与栽培瓶瓶口上缘平齐的位置的步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菌种装置包括压菌种部和将该压菌种部连接到控制装置的连接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的压菌种装置形成压菌种模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菌种模组包括5个压菌种装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菌种模组包括4个压菌种装置。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食用菌是真姬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滑子菇、茶树菇、猴头菇中的一种。
8.如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压菌种部之间弹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部与压菌种部之间设置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将所述压菌种部弹性连接至所述连接部邻近压菌种部一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菌种部上设置定位盲孔,所述连接部邻近压菌种部一端对应所述定位盲孔设置与所述定位盲孔配合的定位柱。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固体菌种瓶栽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其改进的关键之处在于,在接种工序后有一将高出栽培瓶瓶口的菌种压至与栽培瓶瓶口上缘平齐的压菌种工序。本发明通过在接种工序之后增加一压菌种工序,使得周边原先较薄的菌种层变厚,这降低了在后续的搔菌工序时污染产生的风险,同时经过压菌种工序后,菌种基本保持在与栽培瓶瓶口上缘平齐的位置,解决了因菌种高出栽培瓶的瓶口而造成的瓶盖加盖不牢固而脱落的问题。另外,菌种被压以后,菌种与培养料的接触面积增加,这加快了发菌的速度,缩短了食用菌的栽培周期。
文档编号A01G1/04GK103026895SQ20111038921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30日
发明者张硕, 程继红 申请人: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