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物保护用昆虫捕集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87002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植物保护用昆虫捕集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植物保护用昆虫捕集器,包括壳体和集虫袋,壳体的中部设置有风机,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把手,另一端设置有吸风口,把手与风机之间设置有电池盒,风机与吸风口之间设置有延伸颈,壳体上部设置有开关,壳体下部设置有连接管,风机旋转后使外界空气顺着吸风口,延伸颈、壳体进入到连接管;其中,延伸颈的壁上固定设置有支架,支架上固定有二级性诱盘,二级性诱盘呈圆环状,吸风口的外缘设置有一级性诱盘,一经性诱盘与吸风口之间粘接固定,二级性诱盘与支架之间固定连接,连接管的中部的外壁上环绕设置有凹槽,凹槽上套接有集虫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手持,具有聚拢昆虫和风力抽吸昆虫进行收集。
【专利说明】一种植物保护用昆虫捕集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保护中的农业害虫防治器械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植物保护用昆虫捕集器。
【背景技术】:
[0002]昆虫尤其是害虫对农作物侵害较大,而随着农药的大范围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杀伤了害虫天敌、污染了环境、导致喷施用药后杀虫效果小,而作物药物残留大,大大危害了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提高以及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目前世界各国的农业害虫防治越来越注重“绿色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其中利用“性信息素+诱捕装置”是农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害虫防治或监测技术,应用此技术可达到防治害虫和监测成虫发生动态的目的。传统的诱捕器有“水盆”诱捕装置或‘盘式粘胶’诱捕装置。水盆捕集器在高温天气里,需要每日加水,较为费工,费时、诱捕率较低,其放置于田间容易倒伏。而且,蒸发强烈时诱芯和水面之间的距离难以保证,会影响诱虫的效果,同时诱芯受日光暴晒易导致活性成分丧失,缩短有效期,从而影响诱捕效果。而对于盘式粘胶捕集器,若下雨天盘内积水或干燥天气盘内灰尘较多时,会影响粘胶的黏性,从而影响诱虫效果。为解决这种技术问题,出现了一些改进型的捕集器,如中国专利申请2010206994179公开了一种蛾类害虫捕集器,其包括包括诱虫器和集虫器,其中,所述诱虫器为中空的锥台,所述诱虫器的底部设置有铁丝,所述铁丝上设置有性诱芯,害虫通过诱虫器进入到集虫器内,进行统一捕获和收集。这种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水盆诱捕和盘式粘胶诱捕的技术不足,但是这种捕集器不能进行动态捕集,即其不可移动,其采用的为田间按间距固定设置。这种方式对于害虫高发期或者害虫爆发期不易起到良好效果,而且,尤其对于大棚内的植物而言,其空间有限且密闭,更应该尽快捉虫以避免虫灾泛滥造成减产。鉴于这种技术问题,需要出现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手持,具有聚拢昆虫和风力抽吸昆虫进行收集的一种植物保护用昆虫捕集器。

【发明内容】
: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手持,具有聚拢昆虫和风力抽吸昆虫进行收集的一种植物保护用昆虫捕集器。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植物保护用昆虫捕集器,包括壳体和集虫袋,壳体的中部设置有风机,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把手,另一端设置有吸风口,把手与风机之间设置有电池盒,风机与吸风口之间设置有延伸颈,壳体上部设置有开关,壳体下部设置有连接管,电池盒与风机、开关之间电连接,开关控制风机的开启与关闭,把手、延伸颈、吸风口与壳体在制造时一体成型,风机与壳体之间固定连接,连接管与壳体之间插合连接,风机旋转后使外界空气顺着吸风口,延伸颈、壳体进入到连接管;其中,所述延伸颈的壁上固定设置有支架,支架上固定有二级性诱盘,二级性诱盘呈圆环状,吸风口的外缘设置有一级性诱盘,一经性诱盘与吸风口之间粘接固定,二级性诱盘与支架之间固定连接,连接管的中部的外壁上环绕设置有凹槽,凹槽上套接有集虫袋,凹槽与连接管在制造时一体成型,集虫袋的开口处设置有松紧带,集虫袋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密集的透气孔,所述一级性诱盘、所述二级性诱盘上粘接有性诱芯。
[0005]连接管的内壁设置有单向阀板,单项阀板与连接管的内壁通过扭簧连接,风机旋转吸气时单向阀板在气流冲击以扭簧为基点旋转进而打开连接管,风机关闭后单向阀板在扭簧作用力下复位进而关闭连接管。
[0006]进一步的,所述性诱芯为下述化合物混合,(9Z,12Z)_十八碳二烯醛,(9Z,12Z,15Z)-十八碳三烯醛,(3Z,6Z,9S,10R)-9,10-环氧-3,6-二十一碳二烯,(3Z,6Z,9S,I OR) -9,10-环氧-1,3,6- 二 ^^一碳三烯和(3Z,6Z,9S,10R) -9,10-环氧-1,3,6- 二十碳三烯。
[0007]进一步的,所述集虫袋的透孔大小为l_2mm。
[0008]进一步的,所述集虫袋的内壁具有粘性层。
[0009]所述壳体为塑料制品。
[0010]所述把手用于手持。所述吸风口呈喇叭状。
[0011]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手持,具有聚拢昆虫和风力抽吸昆虫进行收集,具体为:
[0012]本实用新型利用吸尘器的原理,将性诱盘(一级性诱盘、二级性诱盘)与壳体有机结合,一级性诱盘的直径大于二级性诱盘的直径,一级性诱盘的支架呈镂空状,使用时,手持把手,随着人的走动,性诱盘上的性诱信息随风飘散,易于将昆虫聚集到壳体附近,开启开关后,风机吸风,连接管内的单向阀板打开,壳体附近的昆虫顺着抽吸口、延伸颈收集到集虫袋内。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昆虫爆发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0015]附图标识:
[0016]1、把手2、开关 3、壳体
[0017]4、二级性诱盘5、支架 6、一级性诱盘
[0018]7、吸风口 8、延伸颈 9、风机
[0019]10、电池盒 11、凹槽 12、连接管
[0020]13、集虫袋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如图-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0022]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3和集虫袋13,壳体3的中部设置有风机9,壳体3的一端设置有把手1,另一端设置有吸风口 7,把手I与风机9之间设置有电池盒10,风机9与吸风口7之间设置有延伸颈8,壳体3上部设置有开关2,壳体3下部设置有连接管12,电池盒10与风机9、开关2之间电连接,开关2控制风机9的开启与关闭,把手1、延伸颈8、吸风口 7与壳体3在制造时一体成型,风机9与壳体3之间固定连接,连接管12与壳体3之间插合连接,风机9旋转后使外界空气顺着吸风口 7,延伸颈8、壳体3进入到连接管12 ;其中,延伸颈8的壁上固定设置有支架5,支架5上固定有二级性诱盘4,二级性诱盘4呈圆环状,吸风口 7的外缘设置有一级性诱盘6,一经性诱盘6与吸风口 7之间粘接固定,二级性诱盘4与支架5之间固定连接,连接管12的中部的外壁上环绕设置有凹槽11,凹槽11上套接有集虫袋13,凹槽11与连接管12在制造时一体成型,集虫袋13的开口处设置有松紧带,集虫袋13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密集的透气孔,一级性诱盘6、二级性诱盘4上粘接有性诱芯。连接管12的内壁设置有单向阀板,单项阀板与连接管12的内壁通过扭簧连接,风机9旋转吸气时单向阀板在气流冲击以扭簧为基点旋转进而打开连接管12,风机关闭后单向阀板在扭簧作用力下复位进而关闭连接管12。
[0023]进一步的,性诱芯为下述化合物混合,(9Z,12Z)_十八碳二烯醒,(9Z,12Z,15Z)-十八碳三烯醛,(32,62,95,10幻-9,10-环氧-3,6-二十一碳二烯,(3Z,6Z,9S,
IOR) -9,10-环氧-1,3,6- 二 ^^一碳三烯和(3Z,6Z,9S,10R) -9,10-环氧-1,3,6- 二十碳三烯。进一步的,集虫袋13的透孔大小为l-2mm。进一步的,集虫袋13的内壁具有粘性层。壳体3为塑料制品。把手I用于手持。吸风口 7呈喇叭状。
[002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手持,具有聚拢昆虫和风力抽吸昆虫进行收集,本实用新型利用吸尘器的原理,将 性诱盘(一级性诱盘、二级性诱盘)与壳体有机结合,一级性诱盘的直径大于二级性诱盘的直径,一级性诱盘的支架呈镂空状,使用时,手持把手,随着人的走动,性诱盘上的性诱信息随风飘散,易于将昆虫聚集到壳体附近,开启开关后,风机吸风,连接管内的单向阀板打开,壳体附近的昆虫顺着抽吸口、延伸颈收集到集虫袋内。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昆虫爆发期。
【权利要求】
1.一种植物保护用昆虫捕集器,包括壳体和集虫袋,壳体的中部设置有风机,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把手,另一端设置有吸风口,把手与风机之间设置有电池盒,风机与吸风口之间设置有延伸颈,壳体上部设置有开关,壳体下部设置有连接管,电池盒与风机、开关之间电连接,开关控制风机的开启与关闭,把手、延伸颈、吸风口与壳体在制造时一体成型,风机与壳体之间固定连接,连接管与壳体之间插合连接,风机旋转后使外界空气顺着吸风口,延伸颈、壳体进入到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颈的壁上固定设置有支架,支架上固定有二级性诱盘,二级性诱盘呈圆环状,吸风口的外缘设置有一级性诱盘,一经性诱盘与吸风口之间粘接固定,二级性诱盘与支架之间固定连接,连接管的中部的外壁上环绕设置有凹槽,凹槽上套接有集虫袋,凹槽与连接管在制造时一体成型,集虫袋的开口处设置有松紧带,集虫袋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密集的透气孔,所述一级性诱盘、所述二级性诱盘上粘接有性诱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植物保护用昆虫捕集器,其特征在于,连接管的内壁设置有单向阀板,单项阀板与连接管的内壁通过扭簧连接,风机旋转吸气时单向阀板在气流冲击以扭簧为基点旋转进而打开连接管,风机关闭后单向阀板在扭簧作用力下复位进而关闭连接管。
【文档编号】A01M1/02GK203775979SQ201420202017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17日
【发明者】王志葵, 周卫东 申请人:王志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