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香菇栽培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山反季节香菇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香菇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其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富含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矿物质、钙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所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香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已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香菇常规栽培是顺应自然条件出菇,通常在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4月出菇,这样每年的5月至10月市场基本就没有鲜菇销售,反季节的出菇,即冬春季节制袋,夏秋高温季节出菇,打破了香菇栽培的时间限制,填补了市场空白,同时也是当前食用菌发展的必然趋势,使香菇实现了周年栽培。
香菇最适发菌温度为22~26℃,而夏季高温时则远超26℃,如果其温度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导致烧菌或者杂菌感染。为了降低大棚内的温度,人们往往采用流动水降温方式,然而并不能满足夏季高温大棚降温保湿的要求,存在降温保湿效果差,影响出菇产量、质量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主要解决夏季气温高,香菇发菌难满足5~10月鲜香菇的市场供应,满足人们需求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降温保湿效果好、出菇质量高生产成本低的一种高山反季节香菇栽培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主要利用高海拔地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春干旱少雨,夏秋温热多雨,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较低等优势,研究实施香菇的反季节栽培生长。
本发明一种高山反季节香菇栽培方法,其特征为,选择海拔1000米以上无污染,高大乔木林地带分别建立发菌棚和出菌棚。
本发明一种高山反季节香菇栽培方法,其特征为,制作袋料时间为12月至第二年2月制作袋料,可确保5~6月开始出菇。
本发明一种高山反季节香菇栽培方法,其特征为,接种菌种选用子实体单生个大圆、整菇肉瓷实不易开伞、耐运输、出菇早、转化率高的中温偏高的“菇源一号”香菇品种。
一种高山反季节香菇栽培方法,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1、袋料配制:培养料采用以下重量份材料制得:木屑82%、玉米芯(粉碎)5%、麦麸12%、石膏0.7%、促酵剂0.3%。并在培养料中加入水混合均匀,水与培养料重量比为1.6~1.8∶1,达到手握成团不渗水,伸开不散而柔软,ph值在7.5左右。
2、装袋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料,闷放1小时后,立即装入菌袋,每袋装量1.6kg~1.8kg;料袋装好后及时装锅灭菌,常压灭菌95℃~100℃,时间8~10小时,做到当天拌料当天装袋灭菌。
3、袋料接种将灭过菌的料袋及时运送到接种棚内冷却,待料温降到26℃以下就开始接种;在无菌条件下,每袋单面打4穴,把菌种掰成条块,塞入穴内2~4cm,按压密实,立即外套一次性防污袋,就地码放培育(菌棒)。
4、码放翻堆菌棒接种后,大概12天左右,孔穴发菌到2~3cm大时,进行翻堆;翻堆时菌棒3个一排,横竖相间,码8~10个高;翻堆时不要压住接种穴。
5、菌棒脱外袋菌棒翻堆叠棒15天左右,菌种孔发菌有碗口那么大时,即将菌棒外袋的屁股撕掉,注意温度会马上升高。在场地的四周挂上温度计,随时查看,室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
6、菌棒穿孔放气当菌棒发白菌丝高于60%,白天气温不超过28℃时穿孔放气一次。
7、发菌成熟菌棒在穿孔放气之后,继续发菌,待大部分菌棒转为棕红色时,表明菌棒已经成熟,将菌棒移至出菇大棚内破袋地埋栽培,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晚上温度控制在20℃~23℃且大棚里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菌棒中含水量控制在50%~55%;
8、出菇管理夜间10时后,揭开薄膜,降低温度,造成昼夜温差达到12℃以上,干湿差达到16%以上;原基形成棚内湿度控制在80~85%,保持温度15~30℃,持续时间3~5天;每天通风一两次,高温高湿时应早晚通风,温度低时在中午通风;温度超过30℃需加厚遮阴,全部揭开薄膜加大通风。
9、间歇期养菌出菇期开始,一般三四天即可采收,每采摘完一茬香菇后,菌袋需休养4~8天:菌袋修养期,一是加强遮阴达七八成,二是提高菇棚温度到24℃、湿度保持在75%~85%;三是加大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四是每采一茬菇补水一次。
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步骤2中,将配制好的培养料,闷放1小时后,立即装入菌袋,主要是使得菌料软化、干湿均匀,装袋实在。
当天拌料当天装袋灭菌。主要防止培养料ph值降低影响菌丝的生长。
将装料后的食用菌袋进行灭菌,该食用菌袋在常压灭菌灶内要堆放平稳,要留有一定的通气道;当常压灭菌灶内温度达到95℃~100℃时,维持灭菌8~10小时;在整个灭菌过程中,要防止灭菌灶烧干锅,要大火持续升温到95℃~100℃,每次加水均要加大火力,维持灭菌有效温度。
发菌期间,要保持发菌棚干燥、通风,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以下,室温控制在25±2℃,如若室温低于22℃,则可能会影响菌丝的生长速度,如若室温高于28℃,则可能会造成“烧菌”等问题。
在步骤4中,孔穴发菌到2~3cm大时,进行翻堆,翻堆时不要压住接种穴,以免影响呼吸。
在步骤6中,当菌棒发白菌丝高于60%,白天气温不超过28℃时穿孔放气一次,以增加袋内氧气;刺孔可结合翻堆进行,刺孔后菌丝在袋内生长加快,这时要注意袋内温度升高,严防“烧堆”现象。
在步骤8中,夜间10时后,揭开薄膜,降低温度,加大温差,使昼夜温差达到12℃以上,干湿差达到16%以上;高温高湿时应早晚通风,温度低时在中午通风;温度超过30℃需全部揭开薄膜加大通风。
在步骤9中,出菇期每采摘完一茬香菇后,菌袋需休养4~8天,修养期,遮阴要达七八成,提高菇棚温度到24℃、湿度保持在75%~85%;并加大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每采菇一茬需补水一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阐述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高山反季节香菇栽培方法,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1、袋料配制:培养料采用以下重量份材料制得:木屑82%、玉米芯(粉碎)5%、麦麸12%、石膏0.7%、促酵剂0.3%。并在培养料中加入水混合均匀,水与培养料重量比为1.6~1.8∶1,达到手握成团不渗水,伸开不散而柔软,ph值在7.5左右。
2、装袋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料,闷放1小时后,立即装入菌袋,每袋装量1.6kg~1.8kg;料袋装好后及时装锅灭菌,常压灭菌95℃~100℃,时间8~10小时,做到当天拌料当天装袋灭菌。
3、袋料接种将灭过菌的料袋及时运送到接种棚内冷却,待料温降到26℃以下就开始接种;在无菌条件下,每袋单面打4穴,把菌种掰成条块,塞入穴内2~4cm,按压密实,立即外套一次性防污袋,就地码放培育(菌棒)。
4、码放翻堆菌棒接种后,大概12天左右,孔穴发菌到2~3cm大时,进行翻堆;翻堆时菌棒3个一排,横竖相间,码8~10个高;翻堆时不要压住接种穴。
5、菌棒脱外袋菌棒翻堆叠棒15天左右,菌种孔发菌有碗口那么大时,即将菌棒外袋的屁股撕掉,注意温度会马上升高。在场地的四周挂上温度计,随时查看,室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
6、菌棒穿孔放气当菌棒发白菌丝高于60%,白天气温不超过28℃时穿孔放气一次。
7、发菌成熟菌棒在穿孔放气之后,继续发菌,待大部分菌棒转为棕红色时,表明菌棒已经成熟,将菌棒移至出菇大棚内破袋地埋栽培,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晚上温度控制在20℃~23℃且大棚里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菌棒中含水量控制在50%~55%;
8、出菇管理夜间10时后,揭开薄膜,降低温度,造成昼夜温差达到12℃以上,干湿差达到16%以上;原基形成棚内湿度控制在80~85%,保持温度15~30℃,持续时间3~5天;每天通风一两次,高温高湿时应早晚通风,温度低时在中午通风;温度超过30℃需加厚遮阴,全部揭开薄膜加大通风。
9、间歇期养菌出菇期开始,一般三四天即可采收,每采摘完一茬香菇后,菌袋需休养4~8天:菌袋修养期,一是加强遮阴达七八成,二是提高菇棚温度到24℃、湿度保持在75%~85%;三是加大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四是每采一茬菇补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