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穴居动物活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2880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穴居动物活捕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穴居动物活捕装置。



背景技术:

穴居动物指的是穴居生活的一些动物,有陆生的,也有水生的,多数都不喜欢运动,而且视觉退化,其他感觉发达。野生动物研究和监测过程中经常需要活捕动物个体,用于标记、测量和采样。活捕要求尽量减少对动物造成损伤,尽可能小地对动物的机体、生理和行为造成改变,同时要尽可能提高捕获准确性和捕获效率。

目前广泛用于活捕动物的方法包括笼捕法和网捕法。穴居动物包括树栖洞巢鸟类和穴居哺乳动物,它们一方面习性谨慎,对于纵深相对很长的横式结构戒惧甚重,经常因为在动物反复试探过程中,错误触发锁闭装置,将动物锁在笼外使捕笼实效,因此野外实践中很难用这类装置活捕穴居动物。网捕法通过在林间张网的方法,活捕误撞入网的飞鸟,主要适用于鸟类,不完全适用于穴居动物,而且目的性不强,误捕的非目标鸟种众多,鸟撞网后的挣扎也会损伤鸟羽甚至造成鸟类死亡,带来不必要的野生动物损失。笼捕法通过放置诱饵的方式,引诱目标动物进入捕笼,进而触发锁闭装置,将动物关在笼内。各类捕笼的主要差别在于锁闭结构,该结构主要包括弹簧式、翻转式等。弹簧式利用弹簧、钢片牵引笼门关闭,在野外特别是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因为弹簧锈蚀而失效。翻转式笼门则需要较大的转动空间,在野外容易被树枝杂草阻挡而失效。上述方法各自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不适应于活捕穴居动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穴居动物活捕装置,以解决现有捕捉动物的装置在捕捉和取出动物的过程中易伤害到动物,难以确保动物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穴居动物活捕装置,它包括笼体、踏板、外换向轴、挡板和至少一组内置传动组件,所述笼体为矩形体,笼体的高度为H,笼体的宽度为W,笼体的长度为L,笼体宽度W和笼体长度L均小于笼体高度H;

所述笼体的一侧壁为前侧壁,所述前侧壁上加工有笼口,外换向轴和挡板均位于笼体外,所述外换向轴水平设置在笼口的正上方,所述挡板竖直设置在笼口处,笼体的前侧壁相对的侧壁为后侧壁,笼体的后侧壁上设置有笼门,所述踏板和至少一组内置传动组件均设置在笼体的内部,所述踏板水平设置,至少一组内置传动组件设置在踏板的正上方;

内置传动组件包括内换向轴和至少一根牵引绳,牵引绳的一端绕过内换向轴设置在踏板上,牵引绳的另一端穿过笼体后绕过外换向轴设置在挡板上,挡板在牵引绳的带动下作竖直方向上的往复运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笼体、踏板、外换向轴、挡板和至少一组内置传动组件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种立式捕捉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动物自重作为动力实现自动捕捉的效果,因无弹性构件设置使捕捉效果在无人看护下依然安全、长期且可靠。本实用新型中笼口和笼门的位置设置有效提高捕捉动物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小对动物的伤害,确保动物个体的完整性和存活性,同时使动物很难逃脱笼体,也不会出现动物试图从笼口缝隙钻出时被卡死的情况。捕捉效率高,捕捉效果安全可靠,同时制造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笼体1的前侧壁上的笼口6为动物进入洞口;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笼体1的前侧壁上的笼口6处设置有套筒14和支架13;

图5示意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侧视结构剖面图;

图6示意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侧视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包括笼体1、踏板2、外换向轴3、挡板4和至少一组内置传动组件,所述笼体1为矩形体,笼体1的高度为H,笼体1的宽度为W,笼体1的长度为L,笼体1宽度W和笼体1长度L均小于笼体1高度H;

所述笼体1的一侧壁为前侧壁,所述前侧壁上加工有笼口6,外换向轴3和挡板4均位于笼体1外,所述外换向轴3水平设置在笼口6的正上方,所述挡板4竖直设置在笼口6处,笼体1的前侧壁相对的侧壁为后侧壁,笼体1的后侧壁上设置有笼门11,所述踏板2和至少一组内置传动组件均设置在笼体1的内部,所述踏板2水平设置,至少一组内置传动组件设置在踏板2的正上方;

内置传动组件包括内换向轴5-1和至少一根牵引绳5-2,牵引绳5-2的一端绕过内换向轴5-1设置在踏板2上,牵引绳5-2的另一端穿过笼体1后绕过外换向轴3设置在挡板4上,挡板4在牵引绳5-2的带动下作竖直方向上的往复运动。

本实用新型中笼体1用以容纳和保护被活捕的动物,由不透光材料如木板、金属板、塑料板制成。笼体1内部衬以柔软材料,以减少被捕动物试图逃脱时所受损伤,笼体1上加工有小孔以保证空气流通。笼体1上笼口6所在侧壁为笼体的正面,笼口6为被捕动物进入提供位置,笼口大小以方便目标动物进入为准,即稍大于目标动物躯干直径,以阻止过大的动物进入。

本实用新型中的踏板2为由软质带孔材料制成,如木板、铁片、塑料板、带边框铁丝网或其他柔性材料,以减少向下滑动时的空气阻力。当踏板2向下滑动时,通过牵引绳5-2,经过内换向轴5-1和外换向轴3改变牵引方向,挡板4向上运动,关闭笼口6。踏板2设置在笼口6下方,与踏板2下沿的距离,与目标动物身体全长相当,以减少进笼动物逃脱的可能。踏板2距离笼体1底板的距离,大于挡板4向上完全笼口6所需向上移动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中牵引绳5-2除了牵引挡板4外,也起到保持踏板2处于水平状态的作用。牵引绳5-2由摩擦系数较小、便于打结安装的细钢丝、尼龙丝、塑料丝等制成。

本实用新型中内换向轴5-1设置于笼体1内部的顶端处,内换向轴5-1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笼体1的左、右侧板上。外换向轴3设置在笼体1笼口6所在侧壁的前方。外换向轴3和内换向轴5-1均由摩擦数较小的金属杆等制成,确保与牵引绳5-2使用不同的材料,以免锈蚀粘结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中笼体1宽度W和笼体1长度L均小于笼体1高度H,如此设置能够确保装置为立式结构,以符合穴居动物向下探索的习性,有利于更加有效地捕捉动物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对动物的伤害,确保动物捕捉后的完整性。

本实用新型中笼门11与动物进口6相对设置有利于方便打开笼门11直接获取动物。笼门11的一端铰接在笼体1的一侧壁上,笼门11的另一端通过锁扣、挂钩或其他现有的锁紧件与笼体1相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笼门11的所在面为笼体1的后侧壁,其开启方式为单侧开启,打开锁扣,打开笼门11,取出被活捕的动物。为了便于安全取出动物,笼门11设置为是笼体1后侧壁或设置为笼体1后侧壁的一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3和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当笼体1的前侧壁的壁厚为笼体1长度L的八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时,笼口6为动物进入洞口。

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方式为内嵌式引导。直接加工笼口6形成动物进入洞口。当笼口6为动物进入洞口时,该笼口6为具有引导功能的进口,具有一定的进深,限制动物随意转身。该笼口6的设置还能够有效保证动物试探过程中不会导致触发结构的错误触发,一旦触发则肯定将动物活捕在笼体1的内部。这一优点能够有效避免因动物误触而导致装置在野外失效,提高活捕动物的效率。其他结构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笼口6和挡板4之间有套筒14,所述套筒14的底部设置在支架13上,所述套筒14靠近笼口6的一端与笼口6相连通。

本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方式是附装套管方式,即在笼口6前使用套筒14形成动物进入洞道,支架13固定支撑套筒14的位置,有效避免阻挡挡板4的运动。其他结构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3、图4、图5和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挡板4上设置有配重块12。

本实施方式中配重块12的设置有利于方便调节挡板4的重量。使挡板4重量与踏板2的重量相当,从而在没有动物踏上踏板2时不运动,而有动物踏上踏板2上时,踏板2会因为动物的体重向下滑动。其他结构与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二或三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当踏板2为矩形时,踏板2的正上方对应设置有两组内置传动组件,每组内置传动组件包括内换向轴5-1和两根牵引绳5-2,踏板2的每个端角处对应设置有一根牵引绳5-2。其他结构与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踏板2上加工有与牵引绳5-2一一对应设置的导孔7,每个导孔7靠近其对应的牵引绳5-2设置,每个导孔7内对应设置有一根踏板用导轨8。

本实施方式中踏板2的四角加工有导孔7,导孔7与踏板用导轨8一一对应设置,每根踏板用导轨8从其对应的导孔7中穿过。动物进入笼体1踏上踏板2后,踏板2沿踏板用导轨8向下滑动,滑动的动力来自踏上踏板2动物的体重。其他结构与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五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笼体1外设置有与挡板4相配合的两条外置导轨9,两条外置导轨9之间竖直并列设置,挡板4设置在两条外置导轨9之间且其沿外置导轨9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

本实施方式中两条外置导轨9的设置是为了有效限定挡板4的运动轨迹,为挡板4的运动过程提供引导、限定和辅助支撑的作用。其他结构与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六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笼体1外设置有锁定组件,所述锁定组件包括两个上限位柱10-1、两个下限位柱10-4、多个限位套环10-2和多个限位倒刺10-3,挡板4的两端分别通过多个限位套环10-2与两条外置导轨9相连接,每条外置导轨9上设置有多个限位倒刺10-3,每条外置导轨9的上端对应设置有一个上限位柱10-1,每条外置导轨9的下端对应设置有一个下限位柱10-4。

本实施方式中挡板4由轻质坚固材料制成,其形状为矩形,尺寸稍大于笼口6,以便装置被动物触发后,能完全遮闭笼口6,阻止动物逃脱。

本实施方式中限位套环10-2内径略大于外置导轨9,并套在外置导轨9上,使挡板4能够沿外置导轨9上下自由滑动。挡板4和踏板2被牵引绳5-2牵引分别悬挂在笼体1的外部和内部,上限位柱10-1和下限位柱10-4的设置能够有效阻止外置导轨9的脱落。除用于固定挡板导轨外,上限位柱10-1和下限位柱10-4还能够用于限制挡板4的活动范围,即挡板4处于最上方时完全遮挡笼口6,挡板4处于最下方时,其上沿与笼口6的上沿平齐。多个限位倒刺10-3使用顺进逆阻式结构,起到限位阻尼的作用。安装于外置导轨9或笼体1前侧壁上,允许挡板4向上通过。挡板4到达最高位置遮蔽笼口6后,个限位倒刺10-3即阻止挡板4向下移动,锁闭笼口6。在外置导轨9靠近上限位柱10-1的位置,沿四周从上方斜向下打若干小孔,插入适当长度有弹性的细钢丝、塑料丝等,即组成位倒刺10-3,多个限位倒刺10-3的设置位置朝上。限位套环10-2沿外置导轨9向上运动时,顺着限位倒刺10-3的方向,阻力很小,反之则被限位倒刺10-3阻挡,无法自然落下,从而防止因捕获的动物跳起导致笼口挡板下坠,阻止动物逃脱的。其他结构与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七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过程如下:

1)根据所需活捕的目标动物,制作合适尺寸的笼体1,确定笼口6大小和恰当的笼体1高度,确定笼体1的前侧壁的厚度或其他笼口6的引导方式。

2)先拔上限位柱10-1,按限位倒刺10-3的顺进方向依次拆下外置导轨9和挡板4。然后将挡板4置于初始位置,按按顺进方向装回外置导轨9,插回上限位柱10-1和下限位柱10-4。

3)调整各根牵引绳5-2的长度,使踏板2水平停于合适位置。

4)通过笼门11在踏板2上放上适合于目标动物的诱饵。

5)调整配重块12,使踏板2和挡板4重量平衡且能自由移动。如有阻力,适当在牵引绳5-2上涂抹植物润滑油,或者更换牵引绳5-2。

6)将装配好的本实用新型放于穴居动物最常出没的位置。

7)确认捕到动物后,取下本实用新型,小心打开笼门11,装动物转移至合适的保定装置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