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贝类繁育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实验用贝类繁育器。
背景技术:
在实验室环境中,由于没有合适繁育装置,贝类经常从繁育板上掉落,导致个人较难完成繁育任务。而在工厂环境中,繁育装置庞大,设备复杂,曝气管路繁杂,无法直接应用到实验室中。
中国发明专利CN201580002263.9,公开日2015.02.20,公开了一种被养殖生物的养殖方法及其养殖设施。该养殖设施为养殖架,周围无遮挡,导致贝类容易从养殖架上掉落。
中国发明专利文献CN201410530115.1,公开日2015.01.28,公开了一种水产品养殖箱。该养殖箱曝气系统仅有一个曝气出口,导致水体氧气含量不均一,对水产品产生副作用。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适用于实验室、单人操作、贝类无掉落、曝气均一的繁育器,而目前关于这种繁育器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实验用贝类繁育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实验用贝类繁育器,所述繁育器设有繁育桶、框架系统、曝气系统、托盘,所述框架系统设置在繁育桶内,所述框架系统设有上部框架、中部框架、下部框架,所述上部框架、中部框架、下部框架通过设置在四角的支撑柱固定连接,所述框架系统一体成型,所述上部框架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设有通孔,所述中部框架设有通孔,所述下部框架设有放置孔,所述曝气系统设有进气口、通气管路、曝气管、主阀门、子阀门,所述进气口设置在通气管路一角,所述曝气管设置在通气管路下部,所述进气口、通气管路、曝气管一体成型,所述主阀门设置在进气口,所述子阀门设置在曝气管上部,所述曝气管设有曝气孔,所述曝气管分别通过放置槽和中部框架的通孔,并插入放置孔,所述通气管路放置在放置槽内,所述托盘设置在中部框架内。
所述的繁育桶底部设有排水口和排水盖,所述排水盖与排水口螺纹连接。
所述的繁育器还设有遮光顶盖,所述遮光顶盖与繁育桶铰接,所述遮光顶盖设有把手。
所述的中部框架可分为9个模块,每个模块均设置有向内凸出的托板。
所述的下部框架可分为9个模块,中央的模块四角与中部框架中央的模块四角通过支撑柱固定连接。
所述托盘设有通孔,所述通孔长2cm,宽0.5cm。
所述的下部框架,除中央模块的四边为实心外,其余模块均为空心,且设上部设有曝气孔。
所述的下部框架,每个模块均设有回字形曝气管路,且设上部设有曝气孔。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拆装简单,清洁方便;
2、曝气系统管路简单,曝气量可调节;
3、设有遮光顶盖,方便进行遮光环境繁育;
4、操作简便,便于单人独立操作;
5、可根据贝类大小,调节托盘规格,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验用贝类繁育器的繁育桶的立体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验用贝类繁育器的框架系统的立体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验用贝类繁育器的曝气系统的立体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验用贝类繁育器的托盘的立体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验用贝类繁育器的部分装配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验用贝类繁育器的立体图。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验用贝类繁育器的立体图。
附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验用贝类繁育器的框架系统的立体图。
附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验用贝类繁育器的下部框架透视图。
附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验用贝类繁育器的框架系统立体图。
附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验用贝类繁育器的下部框架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繁育桶 2.框架系统
3.曝气系统 4.托盘
5.遮光顶盖
11.排水口 12.排水盖
21.上部框架 22.中部框架
23.下部框架 24.支撑柱
31.进气口 32.通气管路
33.曝气管 34.主阀门
35.子阀门
41.通孔
51.把手
211.放置槽 212.通孔
221.通孔 222.托板
231.放置孔 232.曝气孔
331.曝气孔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验用贝类繁育器,所述繁育器设有繁育桶1、框架系统2、曝气系统3、托盘4、遮光顶盖5,参照图1,所述的繁育桶1底部设有排水口11和排水盖12,所述排水盖12与排水口11螺纹连接,所述遮光顶盖5与繁育桶1铰接,所述遮光顶盖5设有把手51;参照图2,所述框架系统2设置在繁育桶1内,所述框架系统2设有上部框架21、中部框架22、下部框架23,所述上部框架21、中部框架22、下部框架23通过设置在四角的支撑柱24固定连接,所述框架系统2一体成型,所述上部框架21设有放置槽211,所述放置槽211设有通孔212,所述中部框架22设有通孔221,所述下部框架23设有放置孔231,所述的中部框架22可分为9个模块,每个模块均设置有向内凸出的托板222,所述的下部框架23可分为9个模块,中央的模块四角与中部框架22中央的模块四角通过支撑柱固定连接;参照图3、5,所述曝气系统3设有进气口31、通气管路32、曝气管33、主阀门34、子阀门35,所述进气口31设置在通气管路32一角,所述曝气管33设置在通气管路32下部,所述进气口31、通气管路32、曝气管33一体成型,所述主阀门34设置在进气口31,所述子阀门35设置在曝气管33上部,所述曝气管33设有曝气孔331,所述曝气管33分别通过放置槽211的通孔212和中部框架22的通孔221,并插入下部框架23的放置孔231,所述通气管路32放置在放置槽211内;参照图4、5,所述托盘4设有通孔41,所述通孔41为半径1cm的圆,所述托盘4设置在中部框架22内的托板222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验用贝类繁育器的使用方法是,将所有部件装配好后,往桶里进水;繁育桶1内水位达到一定程度后,停止进水;将贝类放置在托盘4上;利用软管将增氧泵与进气口31连接,打开主阀门34和子阀门35;将增氧泵接通电源并打开;根据需要调节子阀门35开启的数量,或者调节主阀门34,控制气体流量;将遮光顶盖5盖在繁育桶1的顶部,如图6所示。使用完毕后,关闭增氧泵,打开遮光顶盖5;利用工具一一将托盘4取出;打开排水盖12,使水从排水口11流出;清理繁育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验用贝类繁育器的优点在于,拆装简单,清洁方便;曝气系统管路简单,曝气量可调节;设有遮光顶盖,方便进行遮光环境繁育;操作简便,便于单人独立操作;可根据贝类大小,调节托盘规格,适用范围广。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实验用贝类繁育器与实施例一中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繁育桶1没有遮光顶盖5,如图7所示。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托盘4的通孔41为长2cm,宽0.5cm的长方形。
本实施例中,由于没有设置遮光顶盖,可以更加方便地对贝类繁育进行观察。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的实验用贝类繁育器与实施例一中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所述的下部框架23,除中央模块的四边为实心外,其余模块均为空心,且设上部设有曝气孔232,如图8、9所示。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下部框架23设置曝气孔232,可以使繁育桶1内的水体氧气含量均匀,避免水体部分区域出现氧气含量过高或过低,减少对贝类的影响。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的实验用贝类繁育器与实施例一中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所述的下部框架23,所述的下部框架,每个模块均设有回字形曝气管路,且设上部设有曝气孔232,如图10、11所示。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下部框架23设有回字形曝气管路和设置曝气孔232,可以使曝气直接作用于托盘,增加曝气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