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padlock探针及检测方法

文档序号:572023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padlock探针及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A^owmx"w"aesubsp.c//n////)的 padlock探针及其检测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适用于口岸检验检疫、农业生产、 植物保护等部门使用。
(二)
背景技术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葫芦科植物上的毁灭性细菌病害,自1989年,美国佛罗 里达洲、印第安纳洲及特拉华洲发生该病害以来,该病不断扩展蔓延至美国的15 个洲。现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马利亚纳群岛、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国 家(Langstone/fl/, 1999)。我国一些省份也有报道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和危害, 给果农造成巨大损失。为了防止该病害危害和扩散蔓延,我国于2006年将其列入 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该病菌主要附着在种子和病株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为主要侵染,病菌随风、 雨水或灌溉侵入植株气孔或受伤部位。受害果实病菌在其受害部位大量繁殖扩散 造成再侵染(SchaadN. W. e"/, 1978; Rane K. K. "a/, 1992)。在我国,瓜类细 菌性果斑病对哈密瓜生产及相关产业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该病对我国哈密瓜产 业的威胁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尽快拿出综合防治方案,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物 是行之有效防治措施的基础和前提。
传统的检测技术包括利用半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和鉴定病菌、免疫学检测方法、 致病性测定及过敏反应测定、生理生化反应测试等。这些方法往往需耗费较长时 间并且灵敏度和准确性不高,因此常规的检测方法难以适应检疫的需求。近年来, 采用PCR扩增病原菌的致病性基因、未知的DNA片段、质粒DNA和rDNA转录间隔 区(ITS)等进行病原菌鉴定、检测及病害诊断为国际上广泛使用。目前已经验证 的传统PCR检测方法主要根据Walcott.R R,(2000)的报道,在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 U".c) 16SrRNA设计了特异性引物WFB1和WFB2,但是这对引物用于Aac的特异 性不强,对类产碱假单孢杆菌和嗜酸菌属的几个种扩增结果均呈阳性。根据张祥 林(2007)对的16SrDNA序列设计的引物对BFB64/65,以此构建的PCR检测体系更灵敏、准确,对A"c的检测灵敏度可达50CFU/pL。Walcott . RR.(2000)
在Afl.cl6S-23S ITS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SEQID4)和(SEQID5)。 Song W Y.
(2003)的报道,将配制的系列IO倍梯度菌悬液用特异引物对Aacf3 /Aacr2和探
针Aap2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谢关林等(2006)采用将免疫学和经典PCR结
合的免疫捕获PCR( IC-PCR)技术对带菌种子进行检测。
Padlock探针(PLPs)是一种用于病原菌分子检测的新方法。Padlock探针是一
条长度为100bp左右的单核苷酸探针(图4-1),包括磷酸化的5'端和羟基化的3'
端,这两端能够识别特定目标物的DNA序列(Nilsson W a/, 1994),我们通常称之
为Tl端和T2端。在Tl端和T2之间,存在着一段通用序列和一段特异序列,我
们称之为P1、 P2端和ZipCode。在进行反应时,首先将padlock探针和要检测的
目标DNA进行连接,在Taq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探针的Tl端和T2端通过和
特定的检测靶标物的DNA序列互补而相结合,探针的5'端和3'端连成环状。由
于r"《DNA连接酶的特性,只有DNA序列和探针的Tl端和T2端完全互补时,
探针才能形成环状,否则,探针以线性存在。采用核酸外切酶去除没有形成环状
的探针和错配的探针,然后采用所有探针的通用端Tl端和T2端的引物对切除后
的产物进行滚环扩增。然后将扩增后的产物与固定在膜上或者Microarray上的与
ZipCode序列互补的核酸序列进行杂交(Shoemaker ef a/, 1996)。通过膜上的地高辛
标记信号或者Microarray上的荧光来判断检测样品中是否有特定的病原物。由于
padlock探针可与Macroarray或者Microarray技术相结合,因此能够在检测的过
程中实现高通量(HardenbolWa/,2003)。目前,padlock检测探针因其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的优点多与基因芯片相结合应用于病毒性疾病分子的检测(BanerJ^
a/,2007)和单核苷酸突变检测当中(Baner J Wa/, 2003)。目前尚未有将padlock探针
应用于植物病原菌实际检测的实例。 参考文献
Baner J.,Gyarmati P.,Yacoub A.," <a/. 2007.Microarray-based molecular detection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 vesicular stomatitis and swine vesicular disease viruses , using padlock probes. Jowr"a/ ^/T/ra/og/co/ Afe/Ao成200-206.
Baner J., Isaksson A.,WaldenstroEml E,, W a/.2003.Parallel gene analysis with allele-specific padlock probe and tag microarrays. M/c/e!'c力c油i &searc/j 31(17): el03.
Hardenbol, P., Baner, J" Jain, M, Nilsson, M" Namsaraev, E.A., Karlin-Neumann, G.A" Fakhrai-Rad, H., Ronaghi, M., Willis, T.D., Landegren, U" and Davis, R.W.2003. Multiplexed genotyping with sequence-tagged molecular inversion probes. Nat Biotechnol 21:673~678.
Heid, C.A., Stevens, J" Livak, K.J., and Williams, P.M. 1996. 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Genome Res. 6: 986-994.
Langston D B, Waleott R R, Gitaitis R D, W a/. 1999. First report of fruit rot of pumpkin caused by^c/cfovonxc.awwae subsp. c//rw〃/ in Georgia [J].Plant Disease, 83(2):199.
Martin,R.R., James, D., and L6vesque, C.A. 2000.Impacts of molecular diagnostic technologies on plant disease management Annu Rev Phytopathol 38: 207-239.
Nilsson,M., Malmgren, H,, Samiotaki, M, Kwiatkowski, M., Chowdhary, B.P. and Landegren, U. 1994. Padlock probes: circularizing oligonucleotides for localized DNA detection. Science 265: 2085-2088.
Rane K K, Latin R X. 1992.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watermelon: association of the pathogen with seed. Plant Disease, 76 (5): 509 - 512.
Schaad N W , Posnikova E, Randhawa P. 2003 .Emergence of」cfdovomx avewae subsp. "7n//// as a crop threatening disease of watermelon and melon. Presentations from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seudomonas syringae Pathovars and Related Pathogens Dordrecht,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46(2):573 - 581.
Shoemaker,D,D., Lashkari, D.A., Morris, D., Mittmann, M. and Davis, R.W. 1996.Quantitative phenotypic analysis of yeast deletion mutants using a highly parallel molecular bar-coding strategy. Nature Genet. 14: 450~456.
Song W Y, Sechler A J, Hatziloukas E. 2003 .Use of PCR for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Jc/ctovorox avewae and爿.avewae subsp. cf/rw///. Presentations from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seudomonas syringae Pathovars and Related Pathogens. Dordrecht, Netherlands: Khiwer Academic Publishers, 46(2):531-544.
Waleott R R,GitaitisR D.2000 .Detection of JcWovomx m^wae ssp.c/Zrw〃/ in watermelon seed using 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 and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lant disease,84(4):470-474.
Waleott R R, Gitaitis R D, Castro C. 2003. Role of blossoms in watermelon seed infestation by 爿ddovorax.(2vewae ssp."7rw〃/. Phytopathology, 93(5):528-534.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padlock检测探针及 其检测方法,意在避免常规的PCR检测方法易受检测样品杂质干扰、以及假阳性 的现象。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进行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意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快速、可靠、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的检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padlock探针以及检测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 用于检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padlock探针序列
探针的耙标识别序列(加下划线的序列)取自待测病原菌16S-23S rDNA(ITS) 区域特异的核酸序列。探针中间P1P2 (CTCGACCGTTAGCAGCATGACCGAGAT
5GTACCGCTATCGT)为引物结合区。
Padlock探针是一种长寡核苷酸探针,其两端的序列可通过核酸间的互补与 耙标DNA结合。通过和靶标DNA的杂交,padlock探针的两端在连接酶的作用下 连成环状,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Padlock探针可与Macroarray技术结合进行多 重检测。
Padlock探针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 )探针的连接与外切酶处理。首先将padlock探针和待检测的目标DNA进行 杂交,在Taq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探针的两端通过与特定的检测耙标物的DNA 序列互补而相结合,探针的5'末端和3'末端连成环状。采用核酸外切酶去除没有 形成环状的探针和错配的探针。(2)探针的扩增。采用两条探针P-a.a.c经地高 辛标记的引物对连接产物进行扩增。利用2.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3)Macroaary
检测。将扩增后的产物与固定在膜上的与探针上的ZipCode序列互补的探针
(cZipcode探针)进行杂交。通过膜上的地高辛标记信号来判断检测样品中是否 含有病原物。
有益效果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突出的技术进步在于-(1)本发明设计了适用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检测的padlock探针。(2)本 发明利用padlock探针结合Macroaary技术,实现了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检测, 检测方法可靠、灵敏度高、特异性强。(3)采用padlock探针作为分子检测工具, 有效地避免传统PCR检测方法的假阳性现象。传统的基于PCR扩增的分子检测通 常只能检测单种病原物,荧光定量PCR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通 过在反应的体系中添加不同荧光染料,可以同时检测1种以上的病原物。但是由于 荧光染料种类的限制和彼此之间的干扰,采用这种方法对多种病原物进行检测时候 效果往往不好。采用padlock探针作为分子检测工具,结合Macroaary技术弥补了实 时定量PCR检测因受到引物设计问题、荧光染料的种类和荧光定量PCR仪光源是 单一光源等问题而不能同时检测非常多的病原物的不足。 (四)说明书附图


图1. Padlock探针的结构示意图及检测原理。 图2A.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特异性验证结果。M为DNA Maker DL2000, 1~10为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11-21为其他细菌,22为 阴性对照。
图2B.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灵敏度验证结果。
M为DNA Maker DL2000, 1-6为病原菌DNA依次为10 ng 、 lng、 100pg、 10pg、 lpg、 100fg7为阴性对照。分别以十倍梯度稀释的DNA为模板,利用padlock探针检 测,最低可检测到lpg。
图3. Padlock探针结合Macroaary技术检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结果。cZip control TATGGTCGGCAATTCCCTGC。
图4.利用padlock探针对市售哈密瓜种子的检测结果。
结果表明从市售6份的哈密瓜种子样品中共检测出4份带有瓜类细菌性果斑 病菌。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利用padlock探针的分子检测方法,用于检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
用于检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padlock探针序列
(1)连接反应液包括20mM Tris-HCL, pH 9.0, 25 mM KCH3COO, 10 mM Mg(CH3COO)2, 10 mM DTT, 1 mM NAD, 0.1% Triton X陽IOO, 2.4 U Taq DNA连接 酶,lpl待测模板,100pm探针P-a.a.c。连接的反应程序为95'C预变性5分钟; 然后进入循环,95'C变性30秒,65'C连接5分钟,反应共进行20个循环;然后 95'C灭活15分钟。采用核酸外切酶切除自连和错连的探针在连接后的产物中加 入2个单位的核酸外切酶I和2个单位的核酸外切酶ni, 37'C反应2个小时,然 后将反应后的产物95'C灭活3小时。
(2)采用引物P1-F (5'-CTCGACCGTTAGCAGCATGA-3,)P2-R(5'-CCGAGAT GTACCGCTATCGT-3,)对连接产物进行PCR扩增,反应液包括0.5 pMPl-F和P2-R, 4禾中dNTP各50 pM, 2.5nI10xPCR反应缓冲液,2mMMg2+, 2.5 pl 1% BSA, 1.25单位Taq酶(TaKaRa), 3pl经核酸外切酶处理后的连接产物。反应程序为 94。C预变性5min;然后进入循环,94。C变性30sec, 60。C退火30sec, 72。C延伸
730sec,共35个循环;最后72。C延伸7 min。利用2.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分 析检测结果。
(3) Macroaary检测。将l^L cZipcode探针点于尼龙膜上,每条cZipcode 探针重复4次,经紫外交联30s固定。将固定好的膜放入杂交管中,加入预杂交 液(0.02% SDS、 5xSSC、 50%去离子甲酰胺、0.1%N-laurysarosine、 50mmolL" 磷酸钠、pH7.0 2。/。封闭剂)于杂交炉中42'C预杂交lh,弃预杂交液,将经地高 辛标记的扩增产物沸水浴中变性10min,迅速移至冰上,5分钟后加入预杂交液中, 42。C杂交过夜后,用大量2XSSC、 0.1% SDS室温洗膜2次,每次5 min,再用 0.5XSSC、 0.1% SDS于68'C洗膜2次,每次15min。洗膜后把膜加入洗涤液 (0.1 mol'L"马来酸、0.15mol丄"NaCl, pH7.5、 0.3%吐温)中洗膜2min,弃 去,用封闭液(1%封闭剂、0.1 mol'L"马来酸、0.15mol.L"NaCl, pH7.5)封闭 30min后,加入用封闭液稀释了 5 000倍的Anti-DIG-AP,轻摇30 min。最后, 将结合完抗体的膜用洗涤液洗膜2次,每次15 min,加入检测液(0.1moH/1 Tris-HCl、 0.1 mol.L"NaCl、 pH9.5)平衡3 min,再加入NBT/BCIP溶液,黑暗 中静止显色2h,待观察到理想的显色后,用无菌水浸泡10min终止反应,进行 拍照。通过膜上的地高辛标记信号来判断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病原物。
实例l从市售的哈密瓜种子中检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
上述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padlock检测探针及检测方法检测市售的哈密瓜
种子,包括
1)参照Walcott(2000)的方法将市售的哈密瓜种子的悬浮液作为模板。 2 )参照上述技术方案利用padlock检测探针P-a.a.c结合Macroaary检测样品。检 测结果见图4。结果表明从市售6份的哈密瓜种子样品中共检测出4份带有瓜 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证明了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应用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 实际检测。
权利要求
1、用于检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padlock探针序列P-a.a.cCGGCACGGTGCAGTTTCCTGCTTTCCGCPIP2CCTTACGCTAGGTCGAGAGTATTTTTGTCACCGG
2、权利要求padlock探针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探针的连接与外切酶处理。首先将padlock探针和待检测的目标DNA进行 杂交,在Taq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探针的两端通过与特定的检测耙标物的DNA 序列互补而相结合,探针的5'末端和3'末端连成环状。采用核酸外切酶去除没有 形成环状的探针和错配的探针。(2)探针的扩增。采用经地高辛标记的引物对连接产物进行扩增。利用2.5%琼脂糖凝胶电泳。(3) Macroaary多重检测。将扩增后的产物与固定在膜上的与探针上的ZipCode序列互补的探针(cZipcode探针) 进行杂交。通过膜上的地高辛标记信号来判断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病原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用于检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padlock探针及其检测方法属于农作物防病治病及植物检疫范畴。用于检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padlock探针序列P-a.a.cCGGCACGGTGCAGTTTCCTGCTTTCCGCP<sub>I</sub>P<sub>2</sub>CCTTACGCTAGGTCGAGAGTATTTTTGTCACCGG。以此探针为基础结合Macroaary技术的检测方法具较强的特异性、灵敏性及稳定性,为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检测提供了快速、灵敏、特异的技术方法。图为padlock探针检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检测结果。
文档编号C12N15/11GK101608234SQ20091003012
公开日2009年1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7日
发明者刘凤权, 王源超, 田艳丽, 胡白石, 郑小波 申请人:南京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