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044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虫生真菌的发酵培养主要采用固体发酵和深层液体发酵两种,使用的透气装 置一般为普通棉花、无纺纱布、透气膜等几种方式。棉花和无纺纱布的透气性好,但使用不 方便,而且容易潮湿,发霉。透气膜的保湿性很好,但透气孔径较小,通气性较差,不便于培 养过程中的气体交换。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
直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种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包括上膜和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生物培 养的透气膜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上膜和下膜之间的微孔透气膜,且所述上膜、微孔透气膜 和下膜依次热塑连接。较佳的,所述微孔透气膜的孔径为0. 02 0. 5 μ m,更优选为0. 02 0. 1 μ m。较佳的,所述上膜和下膜的材料均为PP (聚丙烯);所述微孔透气膜的材料选自 PTFl (四氟乙烯)、Β0ΡΡ(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CPP (未拉伸聚丙烯薄膜)和PE (聚乙烯) 中的一种。较佳的,所述上膜和下膜的结构、大小和形状均相同,且所述上膜和下膜的相同位 置均设有数个透气圈。优选的,所述透气圈的数目为4 6个,即上膜和下膜各自在对应的位置上设有 4 6个透气圈。优选的,所述透气圈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多个透气孔,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透气孔的 数目为3 6个,即每个透气圈的中间位置设有3 6个透气孔。优选的,所述微孔透气膜与透气圈的大小和形状均相同,且所述微孔透气膜与透 气圈的位置重合;上膜、微孔透气膜和下膜通过热塑技术完全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用于 培养的透气膜。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所述微孔透气膜的孔径最大范围为0. 02 0. 5 μ m,优选0. 02 0. 1 μ m,该膜 的孔径远大于O2和水蒸汽分子的直径,且小于水滴、细菌、悬浮固体微粒等直径,因此透气 膜的微孔能让O2和水蒸汽分子顺利进入培养容器,而液态水、细菌、悬浮固体微粒等无法通 过,从而使培养容器实现较好的透气、防水、无菌的功能。2、所述透气圈的中间部位有多个透气孔,便于空气流通,同时膜的其余部分可以 阻止培养容器内的水分流失,保持培养容器内一定的湿度。2、所述上膜和下膜均由PP(聚丙烯)材料构成,耐高温高压,材质透明,便于采光、 灭菌;同时膜的材质决定了水汽不能透过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养容器内的湿度控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上膜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微孔透气膜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膜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透气孔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和图3所示,上膜2和下膜4均为同一结构,同一材质,同一大小,在上膜2 和下膜4的中间相同位置均分别设有4个透气圈21/41。如图2所示,微孔透气膜3的孔径为0. 02 0. 1 μ m,能增强培养容器透气性同时 有效地隔绝细小的尘埃、悬浮固体颗粒、细菌,对空气的过滤净化能力强,不影响水蒸气的 进入,保证培养容器的气体交换畅通和湿度的控制。如图4所示,透气圈21和透气圈41中间部位设有5个透气孔211/411,便于空气 流通,同时膜的其余部分可以阻止培养容器内的水分流失,保持培养容器内一定的湿度。所 述透气圈除去透气孔211和透气孔411的其余部分,均与上膜2和下膜4采用同一材质。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由上膜2、微孔透气膜3和 下膜4依次热塑连接,形成完整的用于培养的透气膜,且微孔透气膜3与透气圈21以及透 气圈41的直径相同,形状相同,位置相同。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仅阐述了透气膜的有关原理,并 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凡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 或大小数量改变以及改型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包括上膜和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上膜和下膜之间的微孔透气膜,且所述上膜、微孔透气膜和下膜依次热塑连接。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透气膜 的孔径为0. 02 0. 5 μ m。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透气膜 的材料选自PTFl、BOPP, CPP和PE中的一种。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膜和下膜 的结构、大小和形状均相同,且所述上膜和下膜的相同位置均设有数个透气圈。
5.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圈的数 目为4 6个。
6.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圈的中 间位置处设有多个透气孔。
7.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孔的数 目为3 6个。
8.如权利要求4 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孔透气膜与透气圈的大小和形状均相同,且所述微孔透气膜与透气圈的位置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该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包括上膜和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生物培养的透气膜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上膜和下膜之间的微孔透气膜,且所述上膜、微孔透气膜和下膜依次热塑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微孔透气膜的孔径远大于O2和水蒸气分子的直径,且小于水滴、细菌、悬浮固体微粒等直径,因此透气膜的微孔能让O2和水蒸气分子顺利进入培养容器,而液态水、细菌、悬浮固体微粒等无法通过,从而使培养容器实现较好的透气、防水、无菌的功能,且所述透气圈的中间部位有多个透气孔,便于空气流通,同时膜的其余部分可以阻止培养容器内的水分流失,保持培养容器内一定的湿度。
文档编号C12M1/00GK201770696SQ2010201942
公开日2011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4日
发明者孙长胜, 李成, 赵伟, 陈祝安 申请人: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