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羊栖菜褐藻多酚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408817阅读:8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羊栖菜褐藻多酚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性保健食品或生物医药领域,具体为一种羊栖菜褐藻多酚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羊栖菜(Sargassum fusiorme (Hary) Seichell)属褐藻门、马尾藻科、马尾藻属。 藻体黄褐色,肥厚多汁,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从辽东半岛至雷州半岛均有广泛的分布。羊栖菜入药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本草纲目》中记载其能“瘿瘤结气、利小便、治疗奔豚气脚气、水气浮肿、宿食不消”等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羊栖菜对甲状腺肿、风湿等有食疗作用,还能降血脂、抗血栓、消除大脑疲劳、促进儿童发育、提高机体免疫力及延缓衰老等作用。在医学上有食疗的功效。目前对羊栖菜的经济利用仅限于低值化加工,如生产褐藻胶及动物饲料,而对其生物活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多糖方面。对羊栖菜中褐藻多酚化合物的研究相对较少。褐藻多酚是从褐藻中提取出来的一大类由间苯三酚作为单体组成的结构不同、含有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具有自由基清除和卓越的抗氧化功能,其抗氧化活性与分子量大小有关。利用其特有的抗氧化活性开发成为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以前的研究表明昆布属和马尾藻属中褐藻多酚含量较其他褐藻属高。羊栖菜作为马尾藻属的一员且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对其当中的褐藻多酚进行分离研究有助于日后充分利用羊栖藻资源,发展海藻经济,为研究开发褐藻多酚类天然抗氧化剂或其他生物制品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目前常用的褐藻多酚的提取方法有醇提、微波浸提、酶解、超临界流体等方法。其中醇提得率高、产物抗菌活性好、污染小,但溶剂用量大;微波浸提被认为是最高效的提取方法,节能、环保但投资巨大;酶解法能较好的保持褐藻多酚的活性,但提取过程繁琐不适合大量提取。各提取方法均未阐明所得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羊栖菜褐藻多酚的制备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羊栖菜褐藻多酚的制备方法,在整个提取过程中尽量避光进行。具体按以下步骤a)羊栖菜干粉的制备采集新鲜羊栖菜,经清水冲洗干净后,干燥、粉碎,过20目筛得羊栖菜干粉,冷冻保藏备用;所述干燥温度小于40°C,干燥至恒重;b)将经步骤a得到的干粉用50 90%的甲醇水溶液浸提,羊栖菜干粉与甲醇水溶液的重量体积比为I : 6 I : 10,浸提时间为每次24小时,浸提温度小于40°C,离心得上清液,沉淀再以甲醇水溶液重复浸提2次,合并3次所得上清液,上清液经旋转蒸发去
3除甲醇后得粗提液;c)将经步骤b所得粗提液,以等体积正己烷重复洗涤2次,去除正己烷,再以等体积乙酸乙酯萃取2次,获得水层提取物和乙酸乙酯层提取物,经旋转蒸发浓缩至膏状,旋转蒸发温度小于40°C ;d)将经步骤c所得水层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溶于50%甲醇溶液,所得浸膏与甲醇溶液重量体积比为I : 6,过不同分子量的超滤包,超滤包截留分子量为30K、10K及 5Κ,真空冷冻干燥后得不同分子量羊栖菜褐藻多酚。所述不同分子量羊栖菜褐藻多酌■为水I (30Κ <分子量)、水II (10Κ <分子量
<30Κ)、水III (5Κ <分子量< 10Κ)、水IV (分子量< 5Κ)和乙I (30Κ <分子量)、乙II (10Κ <分子量< 30Κ)、乙III (5Κ <分子量< 10Κ)和乙IV (分子量< 5Κ)羊栖菜褐藻多酌·。本发明的一种羊栖菜褐藻多酚的制备方法,是以羊栖菜为原料,首次通过不同溶剂萃取和超滤获得八种具有抗氧化功能的褐藻多酚提取物,为羊栖菜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以羊栖菜为原料在甲醇浸提的基础上经不同溶剂洗涤、萃取,最后进行分子量截留,将褐藻多酚按不同溶剂、不同分子量大小分为了 8个组分,分别比较它们之间的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为解释褐藻多酚抗氧化活性与分子量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基础。


图I是本发明羊栖菜褐藻多酚的制备流程图;图2是羊栖菜褐藻多酚提取物总抗氧化能力检测结果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认为本发明的范围仅限于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采于湛江市硇洲岛海域的羊栖菜为原料,具体操作步骤如下I、羊栖菜洗净,40°C温度干燥至恒重后,研成粉末过20目筛备用;2、取200g羊栖菜粉,加入80%甲醇水溶液2000ml,置摇床上室温避光提取3次, 每次24小时,减压蒸馏浓缩去甲醇得甲醇粗提液水相;3、甲醇粗提液水相以等体积的正己烷洗涤2次,取水相,得粗提液水相,再以等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粗提液水相2次,得水层和乙酸乙酯层提取物,经旋转蒸发浓缩至膏状;4、将上述水层和乙酸乙酯层提取物以重量体积比I : 6溶于50%甲醇后,分别进行超滤(经截留分子量30K、10K、5K的膜包),获得水I (30Κ <分子量)、水II (10Κ <分子量
<30Κ)、水III (5Κ <分子量< 10Κ)、水IV(分子量< 5Κ)和乙I (30Κ <分子量)、乙II (10Κ <分子量< 30Κ)、乙III (5Κ <分子量< 10Κ)和乙IV(分子量< 5Κ)羊栖菜褐藻多酌·。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采于湛江市硇洲岛海域的羊栖菜为原料,具体操作步骤如下I、羊栖菜洗净,40°C温度干燥至恒重后,研成粉末过20目筛备用;2、取羊栖菜粉500g,加入浓度为90%甲醇水溶液3000ml,置摇床上室温避光提取3次,每次24小时,减压蒸馏浓缩去甲醇得甲醇粗提液水相;3、甲醇粗提液水相以等体积的正己烷洗涤2次,取水相,得粗提液水相,以等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粗提液水相2次,得水层和乙酸乙酯层提取物,经旋转蒸发浓缩至膏状;4、将上述水层和乙酸乙酯层提取物以重量体积比I : 6溶于50%甲醇后,分别进行超滤(经截留分子量30K、10K、5K的膜包),获得水I (30Κ <分子量)、水II (10Κ <分子量
<30Κ)、水III (5Κ <分子量< 10Κ)、水IV(分子量< 5Κ)和乙I (30Κ <分子量)、乙II (10Κ <分子量< 30Κ)、乙III (5Κ <分子量< 10Κ)和乙IV(分子量< 5Κ)羊栖菜褐藻多酌·。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中,采于湛江市硇洲岛海域的羊栖菜为原料,具体操作步骤如下I、羊栖菜洗净,40°C温度干燥至恒重后,研成粉末过20目筛备用;2、取羊栖菜粉lOOOg,加入浓度为70%甲醇水溶液8000ml,置摇床上室温避光提取3次,每次24小时,减压蒸馏浓缩去甲醇得甲醇粗提液水相;3、甲醇粗提液水相以等体积的正己烷洗涤2次,取水相,得粗提液水相,以等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粗提液水相2次,得水层和乙酸乙酯层提取物,经旋转蒸发浓缩至膏状;4、将上述水层和乙酸乙酯层提取物以重量体积比I : 6溶于50%甲醇后,分别进行超滤(经截留分子量30K、10K、5K的膜包),获得水I (30Κ <分子量)、水II (10Κ <分子量
<30Κ)、水III (5Κ <分子量< 10Κ)、水IV(分子量< 5Κ)和乙I (30Κ <分子量)、乙II (10Κ <分子量< 30Κ)、乙III (5Κ <分子量< 10Κ)和乙IV(分子量< 5Κ)羊栖菜褐藻多酌·。下面结合具体实验数据对本发明羊栖菜褐藻多酚的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做进一步说明。验证实验I :羊栖菜褐藻多酚提取物多酚含量检测以Folin-Ciocalteu比色法分别对实施例I中的羊栖菜8种褐藻多酚提取物进行多酚含量检测(以没食子酸作为含量衡量标准),结果如表I所示。表I :羊栖菜褐藻多酹含量
权利要求
1.一种羊栖菜褐藻多酚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a)羊栖菜干粉的制备采集新鲜羊栖菜,经清水冲洗干净后,干燥、粉碎,过20目筛得羊栖菜干粉,冷冻保藏备用;所述干燥温度小于40°C,干燥至恒重;b)将经步骤a得到的干粉用50 90%的甲醇水溶液浸提,羊栖菜干粉与甲醇水溶液的重量体积比为I : 6 I : 10,浸提时间为每次24小时,浸提温度小于40°C,离心得上清液,沉淀再以甲醇水溶液重复浸提2次,合并3次所得上清液,上清液经旋转蒸发去除甲醇后得粗提液;c)将经步骤b所得粗提液,以等体积正己烷重复洗涤2次,去除正己烷,再以等体积乙酸乙酯萃取2次,获得水层提取物和乙酸乙酯层提取物,经旋转蒸发浓缩至膏状,旋转蒸发温度小于40°C ;d)将经步骤c所得水层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溶于50%甲醇溶液,所得浸膏与甲醇溶液重量体积比为I : 6,过不同分子量的超滤包,超滤包截留分子量为30K、IOK及5K,真空冷冻干燥后得不同分子量羊栖菜褐藻多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羊栖菜褐藻多酚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分子量羊栖菜褐藻多酌·为水I (30Κ <分子量)、水II (10Κ <分子量< 30Κ)、水III (5Κ <分子量 < 10Κ)、水IV(分子量< 5Κ)和乙I (30Κ <分子量)、乙II (10Κ <分子量< 30Κ)、乙III (5Κ <分子量< 10Κ)和乙IV (分子量< 5Κ)羊栖菜褐藻多酌·。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羊栖菜褐藻多酚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整个提取过程中尽量避光进行。
全文摘要
本发明首次提供了一种羊栖菜褐藻多酚的制备方法。以羊栖菜为原料,采用甲醇提取、不同溶剂萃取、超滤截留分子量等方法获得不同分子量段的、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羊栖菜褐藻多酚。得到的羊栖菜褐藻多酚提取物分别为水I(30K<分子量)、水II(10K<分子量<30K)、水III(5K<分子量<10K)、水IV(分子量<5K)和乙I(30K<分子量)、乙II(10K<分子量<30K)、乙III(5K<分子量<10K)和乙IV(分子量<5K)。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这些提取物不仅提高了褐藻多酚的得率,而且还具有极佳的抗氧化活性,从而为羊栖菜的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文档编号A23L1/29GK102579508SQ201210059840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9日
发明者刘义, 卢虹玉, 杨小青 申请人:广东医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