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后杏鲍菇的贮藏方法

文档序号:414643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采后杏鲍菇的贮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后杏鲍菇的贮藏方法。
背景技术
杏鲍燕(Pleurotus eryngii)又名剌疗侧耳。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杏鲍菇营养丰富,并具有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效果。但杏鲍菇采后贮藏期极短,常温下1-2天即丧失其新鲜状态,菌体的表面会出现变软、变粘、褐变、发臭等现象,从而丧失其营养价值或食用品质。因此开展杏鲍菇生理变化的研究,探索有效地保鲜措施,对于延长其货架期,提高其鲜销率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关于杏鲍菇的采后生理变化及贮藏保鲜方面的研究甚少。I-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 1-MCP)是环丙烯类小分子化合物,常温下为气态,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乙烯受体抑制剂,它能不可逆地作用于乙烯受体,阻断果实与乙烯的正常结合,从而抑制由乙烯诱导的果实后熟与衰老过程。目前I-MCP主要用于延长果蔬的贮藏期和保持果实品质等方面,赵春燕和马芳菲等研究了 I-MCP对杏鲍菇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O. 3 μ L/L的I-MCP处理采后杏鲍菇24小时,能减缓杏鲍菇的失重率、褐变和软化程度、减小菇体断面微细结构的变化,具有较好保鲜效果,有利于延长杏鲍菇的贮藏期(赵春燕,马芳菲等.不同浓度I-MCP处理对杏鲍菇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Vol.38No. 8)。但该方法所需的处理时间较长,不利于在产业上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I-MCP处理时间短,能达到更好保鲜效果的采后杏鲍菇的贮藏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采后杏鲍菇的贮藏方法,包括用I-甲基环丙烯处理采后杏鲍菇的步骤;所述I-甲基环丙烯处理采后杏鲍菇是将采摘的杏鲍菇在I-甲基环丙烯的浓度为O. 8 μ L/L的气体环境中放置6小时。其中,所述气体环境的温度为25±2°C,空气相对湿度为70%_80%。所述方法还包括将I-甲基环丙烯处理后的采后杏鲍菇于4± 1°C贮藏的步骤。上述方法中,所述采后杏鲍菇于4±1°C贮藏时,将所述采后杏鲍菇装入O. 03mm厚的聚乙烯袋中。实验证明,采后杏鲍菇经O. 8yL/Ll-MCP处理6小时后在4±1°C贮藏与采后杏鲍菇经O. 3 μ L/L1-MCP处理24小时后在4± I°C贮藏的贮藏方法相比,杏鲍菇在贮藏第14天,失重率降低了一半以上,PPO活性升高率降低了 O. 7倍,菌盖硬度提高,菌柄硬度和菌根硬度相似,菇体断面微细结构的变化明显减小。说明本发明的采后杏鲍菇贮藏方法,能有效地减缓果实失重率、褐变和软化程度、减小菇体断面微细结构的变化,提高了保鲜效果。


图I为处理A的杏鲍菇在贮藏第O天断面的微细结构(X 3000)。图中的条长为20 μ m。图2为处理B的杏鲍菇在贮藏第14天断面的微细结构(X 3000),图中的条长为20 μ m。图3为处理C的杏鲍菇在贮藏第14天断面的微细结构(X3000),图中的条长为20 μ m。图4为处理D的杏鲍菇在贮藏第14天断面的微细结构(X3000),图中的条长为20 μ m。图5为处理A的杏鲍菇在贮藏第14天断面的微细结构(X 2000),图中的条长为30 μ m。图6为处理E的杏鲍菇在贮藏第14天断面的微细结构(X 2000),图中的条长为30 μ m。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I-甲基环丙烯为目前国内市场销售的商品名为“安喜培”的I-甲基环丙烯制剂。实施例I、采后杏鲍菇的贮藏I、实验方法I. I 采收米收时从燕房人工米摘尚未开伞的杏鲍燕子实体,挑选大小均勻、饱满、表面光洁无病害、无机械损伤的杏鲍菇,进行下述I. 2的贮藏。以上所有过程必须轻拿轻放。I. 2 贮藏实验共设五个处理,处理一为对照(CK),为O. O μ L/L I-MCP处理6小时;处理二至处理五为I-MCP处理。处理二为O. 3 μ L/L I-MCP处理24小时,处理三为O. 4 μ L/L I-MCP处理6小时,处理四为O. 8 μ L/L I-MCP处理6小时,处理五为I. 2 μ L/L I-MCP处理6小时。具体方法如下=I-MCP处理均在室温25±2°C、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下进行。将杏鲍菇置于Im3密闭塑料薄膜帐中(厚度为O. 1mm),按事先折算好的不同浓度用量称取I-甲基环丙烯制剂,置于小烧杯里,加水溶解,再将小烧杯分别放入帐内,使帐内I-MCP气体终浓度分别达到O. 3μ L/L、0. 4μ L/L、0. 8μ L/L和I. 2 μ L/L,其中,O. 3 μ L/L处理保持24小时后开帐,O. 4yL/L、0. 8yL/L和I. 2 μ L/L的处理均保持6小时后开帐。同时设帐内不含I-MCP气体的处理作为对照(CK),其它条件均与I-MCP处理相同。每个处理的杏鲍菇用量为3kg。将从帐内取出的杏鲍菇装入O. 03mm厚的聚乙烯袋中,置于4土 1°C贮藏。取样测定贮藏第0、8、12、14天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各处理分别设定三次重复。I. 3测定指标及方法I. 3. I 失重率
随机取10个杏鲍菇称重,重复3次,求平均值。其计算公式
火市申.ο q)= n^-mI χ]00
mI式中1 为菇体忙藏前重量(忙藏第O天重量),g ;m2为取样时菇体重量,gI. 3. 2 硬度将杏鲍菇从贮藏的低温环境中取出,在室温下平衡O. 5小时后,用BrookfieldCT3质构仪进行测定,随机取20个杏鲍菇,菇体分为菌盖、菌柄、菌根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测3个点,求平均值。I. 3. 3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将杏鲍菇切碎,准确称取Ig置于研钵中,加少许石英砂和2mL冰预冷的O. 05mol/L、pH7. O的磷酸盐缓冲液,冰浴研磨匀浆,用6mL磷酸盐缓冲液冲洗研钵及玻璃棒3次,合并洗涤液,离心(7000r/min,20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液。用O. 05mol/L、pH7. O磷酸盐缓冲液配制O. 04mol/L邻苯二酚溶液。取2. 5mL邻苯二酚溶液,加入O. 5mL粗酶液,混匀后在420nm处比色。酶液加入后开始计时,每30s记录I次0D42(I。样品重复测定3次,并以不加粗酶液的体系为参比对照,一个酶活力单位定义为在测定条件下,每分钟引起光密度值改变O. 01所需的酶量。活力单位以O. 01 Δ 420nm/min · g鲜重表示。2结果与分析2. I不同浓度I-MCP处理对采后杏鲍菇失重率变化的影响结果如表I所示,各处理组杏鲍菇在贮藏期间的失重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失重率大小排序为处理五(1.2yL/Ll-MCP处理6小时)>处理一(对照)>处理三(O. 4yL/Ll-MCP 处理 6 小时) > 处理二(O. 3μ L/L1-MCP 处理 24 小时) > 处理四(O. 8 μ L/L1-MCP处理6小时);处理四(O. 8 μ L/L I-MCP处理6小时)的失重率比处理二(O. 3 μ L/L I-MCP处理24小时)的失重率在贮藏8天时降低47. 7%((4. 51-2. 36)/4. 51),在贮藏12天时降低54. 2% ((5. 50-2. 52)/5. 50),在贮藏 14 天时降低 55. 4% ((6. 89-3. 07)/6. 89)。说明处理四(O. 8μ L/L1-MCP处理6小时)与处理二(O. 3 μ L/L1-MCP处理24小时)相比,不仅I-MCP处理时间缩短了 4倍,而且失重率也降低了一半以上。表I不同处理的采后杏鲍菇失重率(%)
处时『π丨uXS人12天14Χ处理一O8. 049.7412.23处理二O4. 515. 506. 89处理三O6. 327.679. 48处理四O2. 362. 523. 07处理五O9. 2211. 6115. 422. 2不同浓度I-MCP处理对采后杏鲍菇PPO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各处理组均呈上升趋势,处理效果较好的是处理二(O. 3 μ L/
5Ll-MCP处理24小时)和处理四(O. 8 μ L/L I-MCP处理6小时),处理二在贮藏第8天时PPO活性的升高率是48. 1% ((8. 0-5.4)/5.4),处理四在贮藏第8天时PPO活性的升高率是
2.4% ((4. 2-4. 1)/4. I);处理二在贮藏第12天时PPO活性的升高率是100. 0% ((10. 8-5.4)/5. 4),处理四在贮藏第12天时PPO活性的升高率是31. 7% ((5. 4-4. 1)/4. I);处理二在贮藏第14天时PPO活性的升高率是138. 9%((12· 9-5. 4)/5. 4),处理四在贮藏第14天时PPO活性的升高率是46. 3% ((6.0-4. 1)/4. I)。可见在贮藏第8、12和14天,处理二(O. 3 μ L/Ll-MCP处理24小时)的PPO活性升高率是处理四(O. 8 μ L/L I-MCP处理6小时)的20. O、
3.2和3. O倍。说明处理四(O. 8μ L/L1-MCP处理6小时)与处理二(O. 3 μ L/L1-MCP处理24小时)相比,不仅I-MCP处理时间缩短了 4倍,而且有效地抑制了 PPO活性。表2不同处理的采后杏鲍菇的PPO活性(O. 01 Δ 420nm/min · g鲜重)
权利要求
1.采后杏鲍菇的贮藏方法,包括用I-甲基环丙烯处理采后杏鲍菇的步骤;所述I-甲基环丙烯处理采后杏鲍菇是将采摘的杏鲍菇在I-甲基环丙烯浓度为O. 8 μ L/L的气体环境中放置6小时。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环境的温度为25±2°C,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将I-甲基环丙烯处理后的采后杏鲍菇于4 ± I °C贮藏的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后杏鲍菇于4±1°C贮藏时,将所述采后杏鲍菇装入O. 03mm厚的聚乙烯袋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后杏鲍菇的贮藏方法。本发明的采后杏鲍菇的贮藏方法,包括用1-甲基环丙烯处理采后杏鲍菇的步骤;所述1-甲基环丙烯处理采后杏鲍菇是将采摘的杏鲍菇在1-甲基环丙烯浓度为0.8μL/L的气体环境中放置6小时。本发明的采后杏鲍菇贮藏方法,能有效地减缓果实失重率、褐变和软化程度、减小菇体断面微细结构的变化,提高了保鲜效果。
文档编号A23B7/148GK102934683SQ20121044565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8日
发明者赵春燕, 马芳菲, 孙军德, 皮钰珍, 张璇, 乌日娜, 吕春茂, 颜廷才, 郑艳, 程顺昌 申请人:沈阳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