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枣剪切制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1194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枣剪切制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食品加工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红枣加工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红枣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我国有丰富的红枣资源,是世界上红枣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95%以上,尤其是近几年红枣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年产量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高品质的红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消费市场,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对红枣进行深加工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红枣汁及红枣饮料就是受大众欢迎的一种红枣深加工产品。但是红枣具有坚硬的核,密度又比水轻,漂浮在水面难以破碎,红枣烘干后就更难以进行核肉分离。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红枣剪切制浆装置,此装置充分借助红枣比水轻的特性,能同时适应鲜枣和干枣的剪切破碎制浆,装置结构简单可靠,集成度高,对红枣制浆榨汁领域有广泛的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提供红枣剪切制浆装置,包括罐体、搅拌电机、剪切电机、拦网,罐体为夹层结构,罐体正上方设置有搅拌电机,罐体内壁四周设置有拦网,罐体顶上设置有加料口、注水管,罐体下方设置有带有阀门的出料管道,搅拌电机两侧对称设置有剪切电机,搅拌电机下设置有搅拌杆,搅拌杆上设置有三层搅拌桨,剪切电机下设置有剪切搅拌杆,剪切搅拌杆上设置有剪切刀。

本实用新型中,罐体下方设置有水蒸汽进气管道,上方设置有出气管道,进气管道上设置有阀门,利用蒸汽对红枣进行蒸煮杀菌,同时可以软化干枣方便剪切制浆。

本实用新型中,剪切搅拌杆为可伸缩的搅拌杆。

本实用新型中,罐体上设置有液位检,液位检和剪切搅拌杆通过数据线连接,液位检实时检测液位高度,并将液位数据传给可以伸缩的剪切搅拌杆,保证剪切搅拌杆上的剪切刀能时时剪切到漂浮在水面的红枣。

更优选的是本实用新型搅拌电机和剪切电机的支架上设置有螺纹,可以通过电机旋转实现搅拌电机、搅拌桨、剪切电机、剪切刀的升降。

实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枣剪切制浆装置获得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枣剪切制浆装置,能同时对带核的鲜枣和干枣实行蒸煮杀菌,剪切破碎制浆,操作简单,装置稳定可靠,设计科学合理,成本低廉,对于红枣加工领域具有广泛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在图1-2中,1-罐体、2-搅拌电机、21-搅拌桨、22-搅拌杆、3-剪切电机、31-剪切刀、32-剪切搅拌杆、4-注水管、5-蒸汽出口、6-出料阀、7-出料管道、8-进气管道、9-蒸汽控制阀、10-加料口、11-拦网、12-液位检、13-罐体夹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2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装置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对红枣剪切制浆装置中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是根据附图1、附图2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是依据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本实用新型红枣剪切制浆装置,包括罐体(1)、搅拌电机(2)、剪切电机(3)、拦网(11),罐体(1)为夹层结构(13),罐体(1)正上方设置有搅拌电机(2),罐体(1)内壁四周设置有拦网(11),罐体(1)顶上设置有加料口(10)、注水管(4),罐体(1)下方设置有带有出料阀(6)的出料管道(7),搅拌电机(2)两侧对称设置有剪切电机(3),搅拌电机(2)下设置有搅拌杆(22),搅拌杆(22)上设置有三层搅拌桨(21),剪切电机下设置有剪切搅拌杆(32),剪切搅拌杆(32)上设置有剪切刀(31)。

本实用新型中,罐体(1)下方设置有水蒸汽进口(8),上方设置有蒸汽出口(5),水蒸气进口(8)上设置有蒸汽控制阀(9)。

本实用新型中,剪切搅拌杆(32)为可伸缩的搅拌杆。

本实用新型中,罐体(1)上设置有液位检(12),液位检(12)和剪切搅拌杆(32)通过数据线连接。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时,先将红枣清洗干净,去除枣柄等杂质从加料口(10)加入罐体(1)中,用注水管(4)为罐体(1)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打开搅拌电机(2)和蒸汽进口(8)的蒸汽控制阀(1),让蒸汽在罐体夹层(13)中循环加热罐体(1)内水分,蒸煮加入的红枣。等起到杀菌蒸煮的目的后打开剪切电机(3),通过液位检(12)反馈的数据,剪切电机(3)下设置的伸缩搅拌杆自动调节剪切搅拌杆(32)的长度,实现剪切刀最大限度在水面附近切割红枣,切割完毕后关闭蒸汽控制阀(9),打开出料阀(6)放出枣浆、枣泥和枣核混合物,通过分层过滤将三者分开,对枣浆进行浓缩处理。

如上所述,即可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