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饮料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48075发布日期:2018-07-17 21:56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饮料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茶饮料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茶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饮品,在世界范围也逾加流行。近年来,为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各式茶饮料在传统的饮茶习惯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茶饮料是通过对茶叶的精深加工,制成各式浓缩茶汁、茶粉等便捷型半成品,再与茶叶提取物等经过滤调配制得。由于茶汁是与茶汁相合在一起,现有的做法有的是将浸泡后的物料倒入离心脱水机中离心,获得茶汁,分离后的茶汁中含有大量未除净的茶渣,需进行进一步过滤分离,耗费大量时间,且泡后的茶叶需要人工清理,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全自动提取茶汁、自动清理茶叶残渣的茶饮料过滤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改良方法为:一种茶饮料过滤装置,包括外罐体,内桶、转动搅拌装置、茶水出口和茶渣出口;所述内桶固定连接在转动搅拌装置上,所述内桶上设有通孔,所述内桶外壁包覆第一过滤网;所述茶水出口设置在外罐体底部,所述茶渣出口设置在内桶底部,所述内桶和外罐体底部夹层间设有第二过滤网。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过滤网的过滤孔径小于第一过滤网的过滤孔径。

进一步的,所述外罐体近第二过滤网处设有茶渣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外罐体内壁环绕“L” 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L” 凹槽为两条,其开口向上。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搅拌装置包括转动轴和安装在转动轴上的搅拌杆。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杆高低错位设置在转动轴上。

进一步的,所述内桶与外罐体之间的夹层间距离为10~15cm。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1.无需人工操作,通过转动搅拌装置的离心作用与内桶上的过滤网孔配合,可自动分离浸泡后的茶叶与茶水。

2.“L”凹槽可在茶水顺罐体内壁流向茶水出口时,保留部分较大的茶渣。

3.双层过滤效果,进一步降低茶水里的茶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茶饮料过滤装置,包括外罐体1,内桶2、转动搅拌装置3、茶水出口4和茶渣出口5;所述内桶2固定连接在转动搅拌装置3上,所述内桶2上设有通孔,所述内桶2外壁包覆第一过滤网6;所述茶水出口4设置在外罐体1底部,所述茶渣出口5设置在内桶2底部,所述内桶2和外罐体1底部夹层间设有第二过滤网7。

所述第二过滤网的过滤孔径小于第一过滤网的过滤孔径。

所述外罐体近第二过滤网处设有茶渣出口。

所述外罐体内壁环绕“L” 凹槽10。

所述“L” 凹槽为两条,其开口向上。

所述转动搅拌装置包括转动轴8和安装在转动轴上的搅拌杆9。

所述搅拌杆高低错位设置在转动轴8上。

所述内桶与外罐体之间的夹层间距离为10~15cm。

本实施例中,茶汁茶叶混合液流入内桶中,内桶随转动搅拌装置转动,在高低错位的搅拌杆的搅拌中,茶叶的浸泡效果明显,在离心作用下,大量茶渣留在内桶中,而茶汁通过内桶包覆的第一过滤网,到达外罐体与内桶的夹层间,茶水顺外罐体内壁留下,部分茶渣残留在“L”凹槽中,茶汁到达底部时,再经过第二过滤网过滤后,通过茶水出水口,进行后续操作;且茶渣可直接从茶渣出口流出。

本实施例,无需人工操作,通过转动搅拌装置的离心作用与内桶上的过滤网孔配合,可自动分离浸泡后的茶叶与茶水。双层过滤效果,进一步降低茶水里的茶渣。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