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菌饮料的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19980发布日期:2018-12-19 05:38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保健饮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菌饮料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茶菌(又名海宝,胃宝)具有营养,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多种功效,又能防治癌症,心脏,脑血管,肠胃,肝肾,肥胖,斑秃等28种疾病,因而它功效卓著,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名扬四海。它内含乳酸菌,醋酸菌,酵母菌,茶,糖,维生素等约二千种天然营养物质,其菌母晶莹透亮,茶饮金黄飘香,用茶水和白糖再加上红茶菌菌种培养能自然生长变大,饮其液酸甜可口,清凉鲜热,独具风味,冠压群芳,它比其它酸性饮料营养更丰富,保健医疗功效更多,副作用更小,被专家誉为“饮料王”,是世界罕见的营养保健自产自饮珍品。由于红茶菌具有营养,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多种功效,又能防治癌症,心脏,脑血管,肠胃,肝肾,肥胖,斑秃等28种疾病,

我国民间也自作“海宝”饮用,我国著名微生物专家方心芳在1955年发表了有关“海宝”的论文,1971年“海宝”以“红茶菌”的新名称在日本风行并很快传到世界各地,且有多种刊物报导,从1978年,国内外开始对“海宝”的起源和培养及医学上的价值进行研究探讨,此时海宝又重新传回中国后,有些研究单位进行了动物试验后认定有益无害后,作为一种消夏解暑的清凉饮料投入市,同时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宣传,但至今未能被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茶菌饮料的生产工艺,提高了传统茶菌饮料的营养成份,并且生物茶菌和菌肉相结合能有效提升饮料的保健作用,同时加强茶菌饮料的稳定性,使所得茶菌饮料具有风味好、口感佳、促消化、养脾胃等优点。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茶菌饮料的生产工艺,所述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取优质水,升温后,加入白糖搅拌至完全溶解,调节水温加入一定质量的蜂蜜搅拌溶解后,再加入茶叶保温浸泡一段时间;

(2)将枸杞、灵芝和玫瑰花按比例混合后粉碎,加入到步骤(1)中浸泡茶叶的温水中,调节温度至70℃,浸泡一段时间后进行冷却,得混合溶液备用;

(3)将上述步骤(2)中混合溶液中加入原茶菌,搅拌均匀后,于保温条件下进行自然发酵,得发酵产物备用;

(4)将上述步骤(3)中的发酵产物进行固液分离,得到茶菌发酵液和茶菌肉,分开放入储藏罐内进行二次发酵;

(5)将二次发酵后的茶菌肉加工成块装,与二次发酵后的茶菌发酵液按比例混合于优质水中,再加入适量甜味剂,搅拌均匀,于瓶中密封冷藏,得本发明茶菌饮料。

优选的,所述优质水为清水经煮沸后再自然冷却的水。

优选的,所述原茶菌为红茶菌经过研究、发酵、培育后筛选的优质菌。

优选的,步骤(1)中优质水需先加热至100℃后再将白糖进行溶解,并且溶解蜂蜜和浸泡茶叶的温度为80℃。

优选的,步骤(3)中加入原茶菌的质量份数为混合溶液的60%,在加入时,混合溶液需先降温至40℃,并且发酵温度需保持为20-30℃,发酵时间为60-80天,当溶液表面形成菌层,并且菌层长至2cm厚时,为发酵完全。

优选的,步骤(4)中所述茶菌肉为发酵产物固液分离后的固体成份,为乳白色半透明固体。

优选的,步骤(5)中茶菌发酵液与优质水的质量比为3∶17,并且优质水需先加热至100℃再降温至40℃后与茶菌发酵液和茶菌肉混合。

优选的,本发明在操作过程中均为无菌操作。

本发明提供一种茶菌饮料的生产工艺,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

(1)本发明在将原茶菌与白糖、茶叶、蜂蜜、枸杞、灵芝和玫瑰花一起在水中混合发酵,在保证茶菌增殖发酵的同时,增加所得产品的风味和口感,并且枸杞、灵芝均有提升免疫、调节脾胃的功能,与茶菌发酵配合使用,能有效加强饮料的保健作用。

(2)本发明采用茶菌发酵液和茶菌肉混合制成饮料,其中茶菌肉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醋氨酸、谷氨酸和各类矿物质,茶菌发酵液中含有大料的维生素b,二者相互配合能有效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达到保健功效,并且加入茶菌肉能有效丰富产品的口感和风味,增强饮料的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茶菌饮料的生产工艺,所述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取优质水,升温后,加入白糖搅拌至完全溶解,调节水温加入一定质量的蜂蜜搅拌溶解后,再加入茶叶保温浸泡一段时间;

(2)将枸杞、灵芝和玫瑰花按2∶2∶3的质量比混合后粉碎,加入到步骤(1)中浸泡茶叶的温水中,调节温度至70℃,浸泡一段时间后进行冷却,得混合溶液备用;

(3)将上述步骤(2)中混合溶液中加入原茶菌,搅拌均匀后,于保温条件下进行自然发酵,得发酵产物备用;

(4)将上述步骤(3)中的发酵产物进行固液分离,得到茶菌发酵液和茶菌肉,分开放入储藏罐内进行二次发酵;

(5)将二次发酵后的茶菌肉加工成块装,与二次发酵后的茶菌发酵液按比例混合于优质水中,再加入适量甜味剂,搅拌均匀,于瓶中密封冷藏,得本发明茶菌饮料。

所述优质水为清水经煮沸后再自然冷却的水;所述原茶菌为红茶菌经过研究、发酵、培育后筛选的优质菌;步骤(1)中优质水需先加热至100℃后再将白糖进行溶解,并且溶解蜂蜜和浸泡茶叶的温度为80℃;步骤(3)中加入原茶菌的质量份数为混合溶液的60%,在加入时,混合溶液需先降温至40℃,并且发酵温度需保持为20-30℃,发酵时间为60-80天,当溶液表面形成菌层,并且菌层长至2cm厚时,为发酵完全;步骤(4)中所述茶菌肉为发酵产物固液分离后的固体成份,为乳白色半透明固体;步骤(5)中茶菌发酵液与优质水的质量比为3∶17,并且优质水需先加热至100℃再降温至40℃后与茶菌发酵液和茶菌肉混合;本发明在操作过程中均为无菌操作。

实施例2:

一种茶菌饮料的生产工艺,所述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取优质水,升温后,加入白糖搅拌至完全溶解,调节水温加入一定质量的蜂蜜搅拌溶解后,再加入茶叶保温浸泡一段时间;

(2)将枸杞、灵芝和玫瑰花按1∶3∶2的质量比混合后粉碎,加入到步骤(1)中浸泡茶叶的温水中,调节温度至70℃,浸泡一段时间后进行冷却,得混合溶液备用;

(3)将上述步骤(2)中混合溶液中加入原茶菌,搅拌均匀后,于保温条件下进行自然发酵,得发酵产物备用;

(4)将上述步骤(3)中的发酵产物进行固液分离,得到茶菌发酵液和茶菌肉,分开放入储藏罐内进行二次发酵;

(5)将二次发酵后的茶菌肉加工成块装,与二次发酵后的茶菌发酵液按比例混合于优质水中,再加入适量甜味剂,搅拌均匀,于瓶中密封冷藏,得本发明茶菌饮料。

所述优质水为清水经煮沸后再自然冷却的水;所述原茶菌为红茶菌经过研究、发酵、培育后筛选的优质菌;步骤(1)中优质水需先加热至100℃后再将白糖进行溶解,并且溶解蜂蜜和浸泡茶叶的温度为80℃;步骤(3)中加入原茶菌的质量份数为混合溶液的60%,在加入时,混合溶液需先降温至40℃,并且发酵温度需保持为20-30℃,发酵时间为60-80天,当溶液表面形成菌层,并且菌层长至2cm厚时,为发酵完全;步骤(4)中所述茶菌肉为发酵产物固液分离后的固体成份,为乳白色半透明固体;步骤(5)中茶菌发酵液与优质水的质量比为3∶17,并且优质水需先加热至100℃再降温至40℃后与茶菌发酵液和茶菌肉混合;本发明在操作过程中均为无菌操作。

实施例3:

一种茶菌饮料的生产工艺,所述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取优质水,升温后,加入白糖搅拌至完全溶解,调节水温加入一定质量的蜂蜜搅拌溶解后,再加入茶叶保温浸泡一段时间;

(2)将枸杞、灵芝和玫瑰花按3∶2∶2的质量比混合后粉碎,加入到步骤(1)中浸泡茶叶的温水中,调节温度至70℃,浸泡一段时间后进行冷却,得混合溶液备用;

(3)将上述步骤(2)中混合溶液中加入原茶菌,搅拌均匀后,于保温条件下进行自然发酵,得发酵产物备用;

(4)将上述步骤(3)中的发酵产物进行固液分离,得到茶菌发酵液和茶菌肉,分开放入储藏罐内进行二次发酵;

(5)将二次发酵后的茶菌肉加工成块装,与二次发酵后的茶菌发酵液按比例混合于优质水中,再加入适量甜味剂,搅拌均匀,于瓶中密封冷藏,得本发明茶菌饮料。

所述优质水为清水经煮沸后再自然冷却的水;所述原茶菌为红茶菌经过研究、发酵、培育后筛选的优质菌;步骤(1)中优质水需先加热至100℃后再将白糖进行溶解,并且溶解蜂蜜和浸泡茶叶的温度为80℃;步骤(3)中加入原茶菌的质量份数为混合溶液的60%,在加入时,混合溶液需先降温至40℃,并且发酵温度需保持为20-30℃,发酵时间为60-80天,当溶液表面形成菌层,并且菌层长至2cm厚时,为发酵完全;步骤(4)中所述茶菌肉为发酵产物固液分离后的固体成份,为乳白色半透明固体;步骤(5)中茶菌发酵液与优质水的质量比为3∶17,并且优质水需先加热至100℃再降温至40℃后与茶菌发酵液和茶菌肉混合;本发明在操作过程中均为无菌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