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刺梨茶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549225阅读:6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刺梨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民以食为天,″五脏六腑皆凛气于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益、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内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圣本草》)。茶既可生津止渴,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又可清心降火,消食解毒,防病治病,为″百病之药″,饮用方便,世人喜用,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f.normalis Rehd.et Wils.)为蔷薇科灌木植物,又称茨梨、茨藜、木梨子、文先果、团糖二、送春归、缫丝花,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经济作物,其果、叶、花、根有疗芥、痈,止泄痢,治久咳,健胃,消食,解暑,涩精等药效。《本草拾遗》、《宦游笔记》等载其味甘而酸涩,可健胃、消食、解暑,并滋补强壮,“....渍其汁,同蜜煎之,可作膏,正不减于楂梨也”。明李时珍曾述“梨品甚多,俱为上品,可以治病”,且梨能清热、化痰、生津,消渴通便。
刺梨,系落叶灌木,高约1米。多分枝,遍体具短刺,刺成对生于叶之基部。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着生于两刺之间;叶柄长1.5-2.5厘米,具条纹;托叶线形,大部连于叶柄上,边缘具长尖齿及缘毛;小叶通常7-11枚,分生,长倒卵形至椭园形,边缘具细锯齿,先端尖或园形,基部阔锲形,两面无毛;无柄。花两性,单生于小枝之间,淡红色有香气;花萼5,基部连合成筒状,围包雌蕊,上端膨大而成花盘,表面密被细长刺针;花瓣5,广倒卵形,顶端凹入;雄蕊多数,着生于花盘外围,有毛,长出于萼筒口;雌蕊多数,着生于萼筒基部,柱头头状。果实偏球形,被有密刺,成熟时为黄色,内含多数骨质瘦果,卵园形,先端具束毛。花期4-7月。一般生长在中山及低山地区的沟旁、路边或灌木林旁,主要分布江苏、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等地。
现代营养学研究证实,刺梨果实每100克中含水分81克、蛋白质0.7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3克、热量56Kcal、粗纤维4.1克、灰分1.3克、钙68毫克、磷13毫克、铁2.9毫克、胡萝卜素29毫克、硫胺素0.05毫克、核黄素0.03毫克、抗坏血酸2585毫克,以及含有VE、VB11、叶酸、VK、单宁、铜、锰、锌、铁、硒等,属野菜类食物。目前已测知了刺梨果实中的35种以上营养成分的含量,并探明或分离出b-谷甾醇(R-4),euscaphic acid(R-5),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R-6),原儿茶酸(R-10),以硬脂酸酸为主的脂肪酸部分(R-2),以二十一烷酸为主的脂肪酸部分(R-3)等50余种成分,大致分为三大类,即维生素及单宁类、微量元素类、酶类。
现在已知刺梨含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笨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15种。
大量的研究实验已证实刺梨具有抗癌作用(刺梨汁对胃癌高发区人群内源性NPRO合成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可使体内亚硝基化合物形成减少)、保肝护肝作用(对抗氧化型肝毒物毒性)、降脂护心作用(VC、黄酮的协同作用、β-谷甾醇的生物学作用有软化血管、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营养和抗衰老作用(维生素、VE、微量元素、超氧化物歧化酶作用)、健脾和胃助消化作用(促进胆汁分泌)、增强免疫功能作用(刺梨多糖作用)、拮抗慢性氟中毒作用(促进尿氟排泄、拮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耐氧耐疲劳作用等。现代医药学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刺梨果还含生物活性物质“熊果甙”(Arbutrn),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阻碍“多巴”形成,防治色素沉着。民间亦有用干刺梨泡茶治疗高血压的习惯。
因此,开发、利用刺梨资源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
市场上已有的刺梨茶均为多种中药组份制成,制备方法复杂,难以充分发挥刺梨原有营养成分的功效,保健疗效不明显。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充分发挥刺梨营养保健作用且制备方法简便的刺梨茶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将刺梨鲜果洗净后,放在60℃-110℃温度下,进行24小时-72小时的烘干,然后再将刺梨果粉碎后进一步干燥,制成刺梨碎粉;将茶叶粉碎制成茶叶碎粉,将茶叶碎粉与刺梨碎粉按2-4∶8-6的比例混合包装,制成刺梨茶。根据不同人群的饮茶习惯,茶叶可自由选配,包括茉莉花茶,乌龙茶、龙井茶、毛尖茶等,从而制成系列袋泡刺梨茶。
本发明的优点是制备方法简便,用该方法制备出的刺梨茶能充分发挥刺梨所含营养成分,对人体起到保健作用,老少皆宜,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实施例1将刺梨鲜果抢水洗净、沥干,将其置于温度在80℃条件下的烘箱内、连续烘干48小时取出,然后再将刺梨果粉碎,再进一步置于80℃烘箱内干燥后,除去核后即可与茉莉花茶叶碎粉按2∶8的比例混合装袋制成茉莉花茶型袋泡刺梨茶。
实施例2将刺梨鲜果抢水洗净、沥干,将其置于温度在80℃条件下的烘箱内、连续烘干48小时取出,然后再将刺梨果粉碎,再进一步置于80℃烘箱内干燥后,除去核后即可与乌龙茶叶碎粉按3∶7的比例混合装袋制成乌龙茶型袋泡刺梨茶。
实施例3将刺梨鲜果抢水洗净、沥干,将其置于温度在80℃条件下的烘箱内、连续烘干48小时取出,然后再将刺梨果粉碎,再进一步置于80℃烘箱内干燥后,除去核后即可与龙并茶叶碎粉按4∶6的比例混合装袋制成龙井茶型袋泡刺梨茶。
实施例4将刺梨鲜果抢水洗净、沥干,将其置于温度在80℃条件下的烘箱内、连续烘干48小时取出,然后再将刺梨果粉碎,再进一步置于80℃烘箱内干燥后,除去核后即可与毛尖茶叶碎粉按2∶8的比例混合装袋制成毛尖茶型袋泡刺梨茶。
权利要求
1.一种刺梨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将刺梨鲜果洗净后,放在60℃-110℃温度下,进行24小时-72小时的烘干,然后再将刺梨果粉碎后进一步干燥,制成刺梨碎粉,将茶叶粉碎制成茶叶碎粉,将茶叶碎粉与刺梨碎粉混合包装,制成刺梨茶。
2.一种刺梨茶,其特征是茶叶碎粉与刺梨碎粉的配比为2-4∶8-6。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刺梨茶及其制备方法,它将刺梨鲜果洗净后,放在60℃-110℃温度下,进行24小时-72小时的烘干,然后再将刺梨果粉碎后进一步干燥,制成刺梨碎粉,将茶叶粉碎制成茶叶碎粉,将茶叶碎粉与刺梨碎粉混合包装,制成刺梨茶。茶叶碎粉与刺梨碎粉的配比为2-4∶8-6。制备方法简便,用该方法制备出的刺梨茶能充分发挥刺梨所含营养成分,对人体起到保健作用,老少皆宜,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文档编号A23F3/14GK1164963SQ97106810
公开日1997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1997年1月10日 优先权日1997年1月10日
发明者田垒, 刘大跃, 刘德岷, 唐浙杭, 杨异峰 申请人:田垒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