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吸氧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1005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被动吸氧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高压舱设备,特别是一种被动吸氧调节器。
目前,我国应用的高压氧治疗舱中的吸氧调节器都是采用自动式的,对能够呼吸的病人效果尤佳,对昏迷人,严重休克、婴幼儿不会和不能吸氧及无力吸氧的病人来说,在治疗中,由于吸入的氧气远远达不到治疗量,因此延误了高压氧治疗的最佳时间,得不到早期有效及时的治疗,出现后遗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能使无力吸氧病人吸到充足的氧,达到及时治疗,不出现后遗症的被动吸氧调节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被动吸氧调节器,由上盖(1)、大膜片(2)、不锈钢片(3)、下盖(4)、吸氧口(5)、进氧口(6)、调节压力杆(7)组成,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的上盖(1)中心处活动连接一手动压杆(9)、手动压杆(9)下端位于上盖(1)的内腔,并固定连接一压片(8)、在上盖(1)的外壁上手动压杆(9)活动连接弹簧(11),弹簧(11)上端活动连接定位片(10)、定位片(10)固定在手动压杆(9)上本实用外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由于采用了手动压杆(9)与压片(8)连接的方式,在其他人压动手动压杆(9),能使病人被动吸氧,因而达到解决无力吸氧患者在高压舱内能够吸到足够的氧,达到早期治疗,早日康复的目的,并且不留后遗症。
以下结合附图与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图为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示意


图1、上盖 2、大膜片 3、不锈钢片 4、下盖 5、吸氧口 6、进氧口 7、调节压力杆 8、压片 9、手动压杆 10、定位片 11、弹簧。
实施例上盖(1)、大膜片(2)、不锈钢片(3)、下盖(4)、吸氧口(5)、进氧口(6)、(7)调节压力杆形状及结构均采用目前高压舱用的自动调节器,不同之处,在上盖(1)的中心处钻一个6mm的圆孔,并活动连接一5mm×5mm的手压杆(9),手动压杆(9)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在其下端焊接一压片(8),压片(8)为长方形的钢片,在上盖(1)的外壁上,有一弹簧(11)套在手动压杆(9)上,在弹簧(11)上端活动连接定位片(10),定位片(10)固定连接手动压杆(9)。
使用时,由陪舱人员在患者吸气时按压手动压杆,使压片作用于大膜片,足量的氧气进入患者的呼吸道,使患者被动吸氧一次,即按压被动吸氧杆与患者吸气同步进行,每次吸气量达到100%。
权利要求一种被动吸氧调节器,由上盖(1)、大膜片(2)、不锈钢片(3)、下盖(4)、吸氧口(5)、进氧口(6)、调节压力杆(7)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上盖(1)中心处活动连接一手动压杆(9)、手动压杆(9)下端位于上盖(1)的内腔,并固定连接一压片(8)、在上盖(1)的外壁上,手动压杆(9)活动连接弹簧(11)弹簧(11)上端活动连接定位片(10),定位片(10)固定在手动压杆(9)上。
专利摘要一种被动吸氧调节器,由上盖(1)、大膜片(2)、不锈片(3)、下盖(4)、吸氧口(5)、进氧口(6)、调节压力杆(7)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上盖(1)中心处活动连接一手动压杆(9)、手动压杆(9)下端位于上盖(1)的内腔,并固定连接一压片(8)、在上盖(1)的外壁上,手动压杆(9)活动连接弹簧(11)弹簧(11)上端活动连接定位片(10),定位片(10)固定在手动压杆(9)上,因而能使无力吸氧病人吸到充足的氧,达到及时治疗,不出现后遗症的效果,特别适用于医院等医疗场合适用。
文档编号A61G10/02GK2437320SQ00215870
公开日2001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0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14日
发明者李淑花, 宋增芬 申请人:李淑花, 宋增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