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撑开复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525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椎间撑开复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椎间撑开复位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脊椎矫正器材,如美国脊椎矫正器材公司(Spinal &Orthopedic Devices,Inc.)的脊椎矫正固定装置,其是为一用于调整椎间距离的装置,借助其装置上、下端的复数支凸钉,将待矫正固定的脊椎骨节上、下二端撑开一定距离,使该脊椎获得支撑及恢复原位。
但此种美国脊椎矫正器材公司的装置,因其调整撑开的方式繁琐及无法符合人体脊椎自然曲度的困扰,而由本申请的发明人在先前提出的中国台湾新型第0九八九四八号专利案「一种椎间固定装置」所改正,又由于本申请的发明人为求此类椎间撑开装置具备更佳的可利用性及便利性,便在上述专利案的理念之外,更新增加一可方便调整撑开方式的发明专利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椎间撑开复位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一或复数个支撑座及一结合机构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一上、一下支撑座及一结合机构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该结合机构为一插栓,或为一ㄇ形插栓,或为一螺钉,且这些结合机构可插入卡合在该上、下支撑座的结合槽,使得该上、下支撑座固定其两两相对距离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
本发明的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该结合机构为一螺旋结合机构并具有一卡槽,且该上支撑座具有一或复数条结合肋,该螺旋结合机构以该卡槽卡顶住该上支撑座的结合肋,而使得该上、下支撑座固定其两两相对距离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
本发明的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一或复数个支撑盘增加这些支撑座接触面积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
本发明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包含一或复数个支撑座,其各均具有两相对称的侧壁,各该侧壁实质上具有一或复数个结合槽/肋,且这些支撑座实质上是可两两相活动套合;一结合机构,是可与该结合槽/肋相结合;其特征在于这些支撑座在两相活动套合后,实质上可由这些侧壁间相调整配合出一完整的结合槽/肋,该结合机构即实质上与该相配合完整后的结合槽/肋相结合,而使得这些支撑座可固定其两两相对的距离。
上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这些支撑座实质上是可为一上支撑座及一下支撑座,这些上、下支撑座实质上是借助其两相对称的侧壁,可活动地相套合并再以该结合机构使其结合固定。
上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该上支撑座的两侧壁外表面各具有一或复数条结合槽,该下支撑座的两侧壁内表面亦均具有一或复数条结合槽,该上、下支撑座相活动套合时,该下支撑座侧壁是实质上包覆该上支撑座侧壁,使得这些侧壁内、外表面上所具有的这些结合槽可相配合调整,且使得该结合机构实质上可与该配合完整后的结合槽相结合。
上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该结合机构是实质上可为一或复数支插栓,这些插栓是实质上用以插合入该上、下支撑座相配合后的结合槽,使得该上、下支撑座可固定其两两相对距离。
上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该结合机构是实质上可为一ㄇ形插栓,该ㄇ形插栓是实质上用以插合入该上、下支撑座相配合后的结合槽,使得该上、下支撑座可固定其两两相对距离。
上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该结合机构是实质上可为一或复数支螺钉,这些螺钉是实质上用以插合入该上、下支撑座相配合后的结合槽,使得该上、下支撑座可固定其两两相对距离。
本发明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另一较佳具体例为该上支撑座两侧壁的相对内表面,各具有一或复数条结合肋,该结合机构则具有一卡槽,且其实质上与该下支撑座相结合,该上、下支撑座相活动套合时,该下支撑座侧壁是实质上先包覆该上支撑座侧壁,及该上支撑座侧壁又再包覆该结合机构,而实质上使得该上、下支撑座在调整其两两相对位置后,可以借助该结合机构卡槽卡顶住该上支撑座侧壁的结合肋,使得该上、下支撑座固定其两两相对的距离。
上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该结合机构是实质上是以一枢接机构与该下支撑座相枢接,该枢接机构且实质上使得该结合机构可以枢转远离该下支撑座,或可枢转接近该下支撑座。
上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该结合机构实质上更可为一螺旋结合机构,包含一螺杆及具有一卡槽的一卡槽螺帽,该螺杆实质上与该下支撑座为相枢接,该卡槽螺帽则螺套在该螺杆上,该上、下支撑座实质上相活动套合后,该卡槽螺帽的卡槽则可实质上卡顶在该上支撑座侧壁的结合肋,将该上、下支撑座的两两相对距离结合固定。
上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该螺旋结合机构更具有一固定螺帽,该固定螺帽是亦实质上螺套在该螺杆上,且可与该卡槽螺帽相螺旋抵顶固定。
上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可更包含有一或复数个支撑盘,这些支撑盘是实质上可与这些支撑座相结合,而实质上增加这些支撑座的接触面积。
上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这些支撑座的相对距离是实质上是指该二支撑座中,以该上支撑座为原点而下支撑座与其相距的距离,或以下支撑座为原点而上支撑座与其相距的距离所定义。
上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该上、下支撑座或支撑盘等的表面,各更实质上具有一或复数个凸起,这些凸起可实质上插入或咬合在该脊椎骨节表面。
上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实质上可为任意材质,但以符合符合ASTM规范的人体可兼容材质为较佳,如316TL不锈钢合金或Ti6Al4V钛金属合金等。
本发明中的所谓上、下,顶、底等,是指该椎间撑开复位装置植入病人体内的脊椎骨节间后,病人站立时头部的方向为上或顶,反之其脚部则为下或底;而所谓的前、后,前方、后方,则是指该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在安装时,面对执行手术的医生的方向为前或前方,反之则为后或后方。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兹以较佳具体例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椎间撑开复位装置较佳具体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另一较佳具体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3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各构件使用时的运动方向示意图。
图6为该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实际安装在一脊椎骨节间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椎间撑开复位装置 110上支撑座120下支撑座 130结合机构111侧壁 112结合槽113支撑盘 114凸起121侧壁 122结合槽123支撑盘 124凸起131插栓 132ㄇ形插栓133螺钉 200椎间撑开复位装置210上支撑座 220下支撑座230结合机构 211侧壁212结合肋 213支撑盘214凸起 215大面积支撑盘221侧壁 222枢接机构223支撑盘 224凸起225大面积支撑盘 231螺杆
232卡槽螺帽 233卡槽234固定螺帽 235穿孔401上脊椎骨节 402中脊椎骨节403下脊椎骨节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椎间撑开复位装置的一较佳具体例,其中100为一椎间撑开复位装置,110为该复位装置100的一上支撑座,120为该复位装置100的一下支撑座,130为该复位装置100的一结合机构,该上支撑座110是实质上先与该下支撑座120 活动的相套合,且在两相调整至适用位置及距离后,再以该结合机构130卡合及固定。
图2中,各该组件名称与各该组件标记的定义均与图1相同;该图2中,上支撑座110具有一两相对的侧壁111,这些侧壁111的外表面两两相对应设有一或复数条结合槽112,且这些侧壁111的上方则枢接设有一支撑盘113,及该支撑盘113上方则设有复数个尖状凸起114。
该下支撑座120也具有一两相对的侧壁121,这些侧壁121的内表面两两相对应设有一或复数条结合槽122,且这些侧壁121的下方则枢接设有一支撑盘123,该支撑盘123下方则设有复数个尖状凸起124。
图1及图2中,该结合机构130可以为任意的形式,其中如可为一或复数个插栓131,或可为一ㄇ形插栓132,或可为一或复数个螺钉133,该结合机构130是在该复位装置100上,上支撑座110、下支撑座120两支撑座实质上相活动套合,且其两相对距离调整妥当后,该上支撑座110的结合槽112及下支撑座120的结合槽122,便可相配合出一完整的结合槽,使得该结合机构130可实质上插卡合在该结合槽,而将该上110、下支撑座120结合固定。
图3为本发明椎间撑开复位装置的另一较佳具体例,其中200为一椎间撑开复位装置,210为该复位装置200的一上支撑座,220为该复位装置200的一下支撑座,230为该复位装置200的一结合机构,该上支撑座210是实质上先与该下支撑座220可活动的相套合,且于两相调整至适用位置及距离后,再以该结合机构230卡合及固定。
图4中,各该组件名称与各该组件标记的定义均与前述图3相同;该图4中,该上支撑座210具有一两相对称的侧壁211,这些侧壁211的内表面两两相对应设有一或复数条结合肋212,而这些侧壁211的上方则枢接设有一支撑盘213,该支撑盘213上方则具有复数个尖状凸起214,又该支撑盘213上方可更套设一较大面积的支撑盘215。
该下支撑座220也具有一两相对称的侧壁221,这些侧壁221的内表面底面具有一枢接机构222,而这些侧壁221的下方则枢接设有一支撑盘223,该支撑盘223下方则具有复数个尖状凸起224,又该支撑盘213下方可更套设一较大面积的支撑盘225。
该结合机构230则实质上为一螺旋结合机构,包含一螺杆231、一具有一卡槽233的卡槽螺帽232及一固定螺帽234,该螺杆231下方设有一穿孔235,该结合机构230实质上则以该穿孔235与该下支撑座220的枢接机构222相枢接,该卡槽螺帽232及固定螺帽234则螺套在该螺杆231上,当该上210、下支撑座220实质上安装在一脊椎骨节,且将这些脊椎骨节撑开后,该卡槽螺帽232的卡槽233则可实质上卡合在该上支撑座210的结合肋212,而将该上210、下支撑座220结合固定,且该固定螺帽234则可与该卡槽螺帽232相螺旋抵顶固定。
图5及图6中,各该组件名称与各该组件标记的定义均与前述各图相同;该图5中,本发明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另一较佳具体例200在实际使用时,使用者乃先将该结合机构230向复位装置200的前方翻出,使得该卡槽螺帽232的卡槽233脱离该上支撑座210的结合肋212。
图6中,手术时通常是将该复位装置200安装在一脊椎骨节的中骨节402里间(将该中骨节挖空装入),而其上下是与该脊椎骨节的上401、下骨节403相接触抵顶,再以一撑开器将该复位装置200的上210、下支撑座220撑开至该脊椎骨节适当的复位位置及距离。
继续以旋转该卡槽螺帽232至大约的上支撑座210结合肋212位置,再旋转该固定螺帽234至接近该卡槽螺帽232但其仍可旋动的位置;将该结合机构230向复位装置200的后方推回,使该卡槽螺帽232的卡槽233卡合在该上支撑座210的结合肋212中;旋动该卡槽螺帽232使其卡槽233紧密卡合在该上支撑座210的结合肋212,再旋动该固定螺帽234使其抵紧该卡槽螺帽232,而完成该椎间撑开复位装置200的脊椎复位手术与器材安装。
权利要求
1.一种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包含一或复数个支撑座,其各均具有两相对称的侧壁,各该侧壁实质上具有一或复数个结合槽/肋,且这些支撑座实质上是可两两相活动套合;一结合机构,是可与该结合槽/肋相结合;其特征在于这些支撑座在两相活动套合后,实质上可由这些侧壁间相调整配合出一完整的结合槽/肋,该结合机构即实质上与该相配合完整后的结合槽/肋相结合,而使得这些支撑座可固定其两两相对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这些支撑座实质上是可为一上支撑座及一下支撑座,这些上、下支撑座实质上是借助其两相对称的侧壁,可活动地相套合并再以该结合机构使其结合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该上支撑座的两侧壁外表面各具有一或复数条结合槽,该下支撑座的两侧壁内表面亦均具有一或复数条结合槽,该上、下支撑座相活动套合时,该下支撑座侧壁是实质上包覆该上支撑座侧壁,使得这些侧壁内、外表面上所具有的这些结合槽可相配合调整,且使得该结合机构实质上可与该配合完整后的结合槽相结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该结合机构是实质上可为一或复数支插栓,这些插栓是实质上用以插合入该上、下支撑座相配合后的结合槽,使得该上、下支撑座可固定其两两相对距离。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该结合机构是实质上可为一ㄇ形插栓,该ㄇ形插栓是实质上用以插合入该上、下支撑座相配合后的结合槽,使得该上、下支撑座可固定其两两相对距离。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该结合机构是实质上可为一或复数支螺钉,这些螺钉是实质上用以插合入该上、下支撑座相配合后的结合槽,使得该上、下支撑座可固定其两两相对距离。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该上支撑座两侧壁的相对内表面,各具有一或复数条结合肋,该结合机构则具有一卡槽,且其实质上与该下支撑座相结合,该上、下支撑座相活动套合时,该下支撑座侧壁是实质上先包覆该上支撑座侧壁,及该上支撑座侧壁又再包覆该结合机构,而实质上使得该上、下支撑座在调整其两两相对位置后,可以该结合机构卡槽卡顶住该上支撑座侧壁的结合肋,使得该上、下支撑座固定其两两相对距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该结合机构是实质上是以一枢接机构与该下支撑座相枢接,该枢接机构且实质上使得该结合机构可以枢转远离该下支撑座,或可枢转接近该下支撑座。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该结合机构实质上更可为一螺旋结合机构,包含一螺杆及具有一卡槽的一卡槽螺帽,该螺杆实质上与该下支撑座为相枢接,该卡槽螺帽则螺套在该螺杆上,该上、下支撑座实质上相活动套合后,该卡槽螺帽的卡槽则可实质上卡顶在该上支撑座侧壁的结合肋,将该上、下支撑座的两两相对距离结合固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该螺旋结合机构更具有一固定螺帽,该固定螺帽是亦实质上螺套在该螺杆上,且可与该卡槽螺帽相螺旋抵顶固定。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中更包含有一或复数个支撑盘,这些支撑盘是实质上可与这些支撑座相结合,而实质上增加这些支撑座的接触面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椎间撑开复位装置,其包含一或复数个支撑座,其各均具有两相对称的侧壁,各该侧壁实质上具有一或复数个结合槽/肋,且这些支撑座实质上是可两两相活动套合;一结合机构,是可与该结合槽/肋相结合;其特征在于这些支撑座在两相活动套合后,实质上可由这些侧壁间相调整配合出一完整的结合槽/肋,该结合机构即实质上与该相配合完整后的结合槽/肋相结合,而使得这些支撑座可固定其两两相对的距离。
文档编号A61B17/70GK1463681SQ0212236
公开日2003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02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02年6月17日
发明者颜宗宝 申请人:颜宗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