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分离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4265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血浆分离缸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一、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血浆分离耗材,特别是一种血浆分离用的分离缸。
背景技术
为避免临床采输血过程中的交叉感染和还输错误,目前国内外均禁止采用手工采集血浆。所采用的机械化血浆采集分离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供浆者的健康,保证血浆质量和使用者的安全,节约血资源。近年,研制成功的与离心式血浆分离机配套使用的耗材,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并大幅度地降低了病员用于相关治疗方面的费用。但是,由于与离心式血浆分离机配套的一次性使用耗材中的分离缸,其密封圈与缸盖和缸体配合采用粘接方式,卡头无引流管、上罩和下罩裙边纵剖面采用梯形结构,这给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密封圈与缸盖、缸盖与缸体采用手工涂胶粘接技术,工艺稳定性差,合格率低,使用中有时会出现渗血、密封圈脱落、破裂等情况,给分离缸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质量隐患,这是分离缸产品生产的一大难题。再如卡头无引流管导致上罩与卡头配合后,在上罩与卡头血浆溢出口配合处容易出现渗血;上罩和下罩的梯形台阶容易滞留红细胞,导致血浆中红细胞的混入,出现红浆,影响血浆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就是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合格率高、工艺稳定、密封好的血浆分离缸,它由卡头、密封碗、上罩、密封垫、密封圈、缸盖、“O”型环、下罩、缸体、缸核、中心管和保护套构成,其特征在于缸盖与缸体为反向丝扣连接。该结构解决了缸盖与缸体用粘接方式带来的稳定性差、合格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并可避免分离缸使用时可能出现的渗血和破裂。
四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图。
图2、3、4、5为实施例的纵剖面示意图;图中1、保护套 2、卡头 3、密封碗 4、上罩 5、密封垫 6、密封圈 7、缸盖 8、“O”型环 9、下罩 10、缸体 11、缸核 12、中心管 13、引流管 14、上接口 15、纵剖面、16、凹槽五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卡头2、密封碗3、上罩4、密封垫5、密封圈6、缸盖7、“O”型环8、下罩9、缸体10、缸核11、中心管12和保护套1,其特征在于缸盖7与缸体10为反向丝扣连接,如图2、3所示;在卡头上有一引流管13,其下端与下罩上端的上接口14连接,可进一步解决在上罩与卡头血浆溢出口配合处容易出现渗血的问题,如图4、5所示;引流管与下罩上端的上接口连接面的长度最好大于3mm;为解决上罩与下罩的梯形台阶容易滞留红细胞,导致血浆中红细胞的混入,出现红浆,影响血浆质量的问题,上罩与下罩相对面的纵剖面15可为弧形;同理,为使密封更好,密封圈6镶嵌在缸盖7顶部的凹槽16内。
权利要求1.一种血浆分离缸由卡头(2)、密封碗(3)、上罩(4)、密封垫(5)、密封圈(6)、缸盖(7)、“O”型环(8)、下罩(9)、缸体(10)、缸核(11)、中心管(12)和保护套(1)构成,其特征在于缸盖(7)与缸体(10)为反向丝扣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浆分离缸,其特征在于在卡头上有一引流管(13),其下端与下罩上端的上接口(14)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浆分离缸,其特征在于引流管与下罩上端的上接口连接面的长度h大于3mm。
4.如权利要求1、2、3所述的血浆分离缸,其特征在于上罩与下罩相对面的纵剖面(15)为弧形。
5.如权利要求1、2、3所述的血浆分离缸,其特征在于密封圈镶嵌在缸盖顶部的凹槽(16)内。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浆分离缸,其特征在于密封圈镶嵌在缸盖顶部的凹槽(16)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血浆分离耗材,特别是一种血浆分离用的分离缸,它包括有卡头2、密封碗3、上罩4、密封垫5、密封圈6、缸盖7、“O”型环8、下罩9、缸体10、缸核11、中心管12和保护套1构成,其特征在于缸盖7与缸体10为反向丝扣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格率高、工艺稳定、密封好等优点。
文档编号A61M1/38GK2610923SQ0323370
公开日2004年4月14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25日
发明者钟世良 申请人:重庆三大伟业制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