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用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0286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医疗用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用夹持装置,用于夹持活体组织诸如粘膜。
背景技术
周知多种医疗用夹持装置,用于夹持活体组织。例如,专利文献1披露了这样一种医疗用夹持装置。对该示例进行粗略说明。夹持钳(gripping forceps)设计成通过从挠性鞘的基端侧进行遥控使其张开及闭合。使夹持活体组织的夹子与夹持钳相接合。当使夹持钳缩进鞘中时,借助于闭合件使夹子闭合。因此,用夹子夹持身体的活体组织。然后,避免夹子张开。接着,通过操作鞘的基端侧,使得夹持钳从鞘的末端出来,使夹持钳张开而解除其与夹子的接合。这样,使夹子留在身体内,而将其余部分抽出至身体外。以这种方式,可以用夹子进行活体止血、结扎、标记(marking)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JP-2005-013540-A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这样一种医疗用夹持装置,当活体组织的壁面有大创口时,尽管可以夹住创口的一个侧部,但不能同时夹住与之相对的另一侧部。为了闭合这种创口,需要使用多个夹持装置的复杂操作。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疗用夹持装置,其单独就能闭合活体组织中的大创□。解决问题的措施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医疗用夹持装置,包括固定夹;一对活动夹,其由弹性材料制成,并且设置成面对固定夹,活动夹具有固定于固定夹的下端和张开的另一端;以及,控制机构,其使将夹持目标夹在一个活动夹与固定夹之间所在的时刻、与将夹持目标夹在另一活动夹与固定夹之间所在的时刻彼此错开。此外,将两个活动夹预紧为使其张开,固定夹位于两个活动夹之间,两个活动夹分别具有远离固定夹凸出的凸部,两个凸部设置成在固定夹的纵向彼此错开,控制机构是夹子控制器,其设置成围住两个活动夹,以及,随着夹子控制器从活动夹的基端朝活动夹的末端部移动,夹子控制器作用为朝固定夹拉拽两个活动夹,使得活动夹的末端部邻接固定夹, 从而,在活动夹凸部附近分别邻接夹子控制器内壁的位置处,夹住夹持目标。此外,固定夹的下端部构造成可与挠性操作轴分离。此外,在固定夹与挠性操作轴之间设置支撑固定夹的支撑部,以及,支撑部的下端与挠性操作轴相连接,以便在支撑部与固定夹之间形成分离部。此外,在固定夹的末端部中形成狭缝或切口,使得两个活动夹的末端部在此直接彼此面对。此外,在各活动夹的凸部与同一活动夹的末端部之间设置与夹子控制器相接合的接合部。此外,在挠性操作轴的基端侧设置操作部,挠性操作轴由内筒覆盖,内筒由外筒可滑动方式覆盖,外筒的末端是开口的,以及,外筒的末端部形成为用于活动夹的容纳部。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一对活动夹在彼此错开的时刻邻接固定夹,因而使人体活体组织的大创口等闭合。另外,活动夹分别固定于固定夹的相反侧,使得单独用本夹持装置即可实现上述处理。据此,操作性能极高。由于在固定夹的末端部中设置狭缝或切口,可以直接闭合活体组织。由于在活动夹中设置与夹子控制器相接合的接合部,可以避免夹子控制器从活动夹末端部脱出。由于固定夹可以与挠性操作轴相分离,可以仅将其末端部留在身体中,而装置的其余部分则可以从体内取出。当不使用本装置时,可以用外筒保护活动夹。如上示例,可以提供不同效果。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医疗用夹持装置的正剖视图;图2是根据同一实施例的同一装置的顶视图;图3A和图;3B是分别示出同一装置各部分的轴测图;图4是说明该装置操作的同一装置的正剖视图;图5是说明该装置操作的同一装置的正剖视图;图6是说明该装置操作的同一装置的正剖视图;图7是说明该装置操作的同一装置一部分的正剖视图;图8A和图8B是示出同一装置的部分的其他示例的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医疗用夹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正剖视图;图IOA和图IOB是分别示出同一装置的部分的平面图;图11是说明该装置操作的同一装置主要部分的正剖视图;图12是说明该装置操作的同一装置主要部分的正剖视图;以及图13是说明该装置操作的同一装置主要部分的正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设置挠性管1作为外筒。此挠性管1是软树脂等制成的筒体,并且具有大约3毫米的外径和大约150至180厘米的长度。挠性管1的相对端部是开口的,以及, 操作部2整体方式安装于挠性管1的基端侧。此操作部2由硬树脂制成。挠性管3插进挠性管1作为内筒。挠性管3可自由地插进挠性管1。挠性管3的
4相对端部是开口的,以及,硬树脂制成的基端侧操作部4固定地安装于挠性管3的基端侧。 凹部如设置成容纳手指。挠性操作轴5穿在挠性管3中。此挠性操作轴5由不锈钢丝、复合金属丝等构成。挠性操作轴5的基端侧从基端侧操作部4出来,以及,作为操作部的操作环6安装至挠性操作轴5的基端。树脂制成的支撑部7的一端固定地安装至挠性操作轴5的末端部。 凹部8形成为从此支撑部7的末端朝其内侧延伸。布置在固定夹9下面的柱体9a插进凹部8中。在柱体9a中形成凸部%,并将凸部9b适配进凹部8的内壁所形成的凹部8a中。凹部8和柱体9a以这样一种方式连接,使得当稍用力地拉动两个部分从而使凹部 8与柱体9a 二者彼此分离时,可以从凹部8a释放凸部%。为了实现这样一种操作,需要用稍软些的树脂制造支撑部7,并且使凹部8a足够浅,从而,在向支撑部7施加一定作用力时允许柱体9a从支撑部7中退出。这部分的构造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构造,而是可以采用不同构造。例如,在固定夹9侧可以设置凹部或切槽。在固定夹9的壁面中可以形成凹部,以及,可以将挠性操作轴5的末端部所设置的凸部适配进该凹部。固定夹9具有图;3B所示的外形。固定夹9整体具有板状本体,其带有在其下端部中整体形成的柱体9a。金属诸如不锈钢或钛都适合于用作固定夹9的材料。如果可能,也可以使用树脂。尽管将其称为“固定夹”,固定夹9可以是完全不可弯折的,但也可以是略微可弯折的。挠性管10设置在挠性操作轴5与作为内筒的挠性管3的内壁之间。此挠性管10 所起的作用是,避免挠性操作轴5在挠性管3内意外弯曲。环状的夹子控制器11设置在挠性管1内,并且与挠性管3的末端部相接触。固定夹9与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穿过夹子控制器11的中央孔lib移动。夹子控制器11由硬树脂制成。将夹子控制器11下端处的小径部Ila置于挠性管3中。夹子控制器11可以成形为如圆环,但也可以具有任意形状,诸如椭圆形或矩形。 夹子控制器11不必是完整环,而是可以稍有间断。本质上,只要夹子控制器11具有与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邻接的部分来控制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以及,当夹子控制器11最终保持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时,避免夹子控制器11从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脱出,夹子控制器11即可正常工作。可以将夹子控制器11总称为环状体。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设置成将固定夹9夹在其间。通过焊接将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的基部固定地安装在固定夹9的平板部9c的基端周围。如图2所示,各活动夹12、 活动夹13的末端弯曲成L形,以及,在活动夹12、活动夹13的末端形成具有尖锐边缘的不规则部分,以便易于夹持活体组织。附图标记12a、13a代表L形部分,以及,附图标记12b、 1 代表不规则部分。如图3A所示,各活动夹12、活动夹13半途变窄,并且在相对侧对称地设置阶部14 和阶部15。夹子控制器11与阶部14及阶部15相接合。阶部可以用夹子控制器11能与之相接合的凸片取代。也就是,要求有一个接合部或多个接合部。尽管优选的是在活动夹12 及活动夹13 二者中都设置这种接合部,但也可以仅在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之一中设置接
合部ο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由弹性材料诸如不锈钢或钛制成。预紧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 二者使其都相对于固定夹9张开。据此,如图4所示,典型地,在固定夹9的末端与各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的末端之间保证一定距离。相对于各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的阶部14及阶部15,在各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 的基侧形成向外垂悬的凸部16及凸部17。凸部16及凸部17相对于固定夹9不是对称方式设置,而是设置成在固定夹9的纵向彼此稍稍错开。错开的程度按下述方式确定。也就是,活动夹13的曲率和凸部17的位置设计成,当夹子控制器11的内壁邻接活动夹12的凸部16时,夹子控制器11的内壁仍未邻接活动夹13。凸部16和凸部17的末端不必如图1 所示那样尖锐,而是可以成圆形。另外,活动夹12的末端部和活动夹13的末端部设计成邻接固定夹9,从而,在活动夹12的凸部16和活动夹13的凸部17的附近邻接夹子控制器11内壁的位置处,分别夹住夹持目标。接着,说明医疗用夹持装置的操作。首先,如图1所示,借助于握在手中的基端侧操作部4,移动操作部2以使其离开基端侧操作部4。外筒1随操作部2 —起移动,从而,围住固定夹9和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 这是不使用本装置时的贮存状态。如图4所示,在使用过程中,将操作部2下拉至基端侧操作部4。于是,固定夹9和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从外筒1的末端露出。由于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预紧为离开固定夹9,使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张开,如图4所示。接着,如图5所示,拉动操作环6,同时使基端侧操作部4固定。于是,操作轴5也被拉动,并且,安装于操作轴5的支撑部7也向下移动。据此,固定夹9和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也向下移动。随着操作进行,调整操作环6的拉动程度。首先,活动夹12的外侧邻接夹子控制器11的中央孔lib边缘,以便使固定夹9与活动夹12之间的距离变窄。此时,固定夹9与活动夹12的末端夹住活体组织大创口(tear) 的一个侧部18。当进一步拉动操作环6时,活动夹12的凸部16进入夹子控制器11的中央孔lib。在此状态下,活体组织创口的一个侧部18被紧紧夹在固定夹9的末端部与活动夹 12的末端部之间。接着,如图6所示,当进一步拉动操作环6时,活动夹13的外侧邻接夹子控制器11 的中央孔lib边缘。当进一步拉动操作环6时,使固定夹9与活动夹13之间的距离变窄。 此时,固定夹9与活动夹13的末端部夹住活体组织创口的另一侧部19。当进一步拉动操作环6,使得活动夹13的凸部17位于夹子控制器11的中央孔lib中时,可以将活体组织创口的另一侧部19紧紧地夹在固定夹9与活动夹13的末端部之间。此时,尽管活动夹12的凸部16已经退出夹子控制器11的中央孔lib下端,但活动夹12的外侧邻接夹子控制器11的中央孔lib的开口边缘,以使其紧紧夹住活体组织的侧部18。如图6所示,夹子控制器11的末端部与活动夹12的阶部14及活动夹13的阶部 15相接合,因而,避免夹子控制器11进一步向上移动。按这种方式,可以在彼此错开的时刻使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与固定夹9相接触。 因此,可以使活体组织中的大创口闭合。在这种状态下进一步拉动操作环6时,将稍强的力施加于支撑部7,以便让固定夹9的柱体9a退出支撑部7,如图7所示。图7中所示的部分留在体内,而其他部分则抽出体外。
如图8A和图8B所示,当在固定夹9的末端部中设置多个狭缝20,以提供活动夹 12的不规则部12b与活动夹13的不规则部1 彼此可以直接接合的部分(其间没有固定夹9)时,活体组织中创口的相对侧部18和侧部19可以直接闭合。在这种情况下,同样需要设置用于将活体组织中创口的侧部18和侧部19夹持在固定夹9与各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之间的部分。狭缝20可以用设置在固定夹9 一侧部分的切口取代。当使活体组织中的大创口闭合时,如图7所示,创口相对的侧部彼此接近。之后, 在几个位置处可以使用多个背景技术中的装置进一步直接夹持创口。由于活体组织中某些纵向的大创口所致,用户可能想要改变固定夹9与活动夹12 及活动夹13的方向以便于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握持操作部2和基端侧操作部4来转动固定夹9和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当挠性管1和挠性管3仅由树脂制成时,此转动几乎不会传递到其末端部。所以,使用挠性管(其中金属丝制成的卷管覆盖有树脂)来实现转动朝末端部的顺利传递。在背景技术的产品中也使用这种挠性管。接着,参照图9至图13,说明另一实施例。首先,参照图9说明基本构造。活动夹 12及活动夹13和图9中夹子控制器11下方的其他部分与图1中的那些部分相同,因此,其说明从略。与图1中相同名称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尽管图1示出的实施例中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预紧为使其相对于固定夹9彼此分离,然而,图9示出的实施例中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预紧为使其相对于固定夹9闭合。 如图IOA所示,在固定夹9中设置通孔21。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插进通孔21。为了将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 二者插进通孔21,在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中分别设置切口 22及切口 23,如图IOB所示。如图9所示,预先通过焊接将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的下端部固定地安装至固定夹9的下部。活动夹12与活动夹13在通孔21中彼此交叉。活动夹12和活动夹13的末端部都邻接固定夹9。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由不锈钢等弹性体制成。在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的末端部中形成图2所示的不规则部。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在基端侧非对称方式成形。也就是,活动夹13的基端侧部的前面隆起(作为高部28),以及,在与高部观相对的部分,在活动夹12中设置低的阶部 29。外筒1的末端部形成为较厚,并且,形成一对彼此相向的凹窝24和凹窝25。弹簧 26和弹簧27适配进凹窝24和凹窝25。接着,说明本装置的操作。如图9所示,在贮存状态下,固定夹9和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被外筒1遮盖。弹簧沈和弹簧27分别邻接活动夹12和活动夹13。不借助于弹簧沈和弹簧27的作用力,而是借助于朝固定夹9的原有的预紧,使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压贴于固定夹9。如图11所示,向下拉动外筒1,从而,由弹簧沈和弹簧27预紧活动夹12及活动夹 13的基端侧部。于是,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的末端部张开。这是因为,在推动活动夹12 和活动夹13的基端侧部的同时,活动夹12与活动夹13彼此交叉的部分在通孔21中向下移动。在此状态下,向下移动固定夹9。活体组织中创口的一个侧部位于固定夹9与活动夹13之间,以及,弹簧沈和弹簧27位于阶部四和高部28的位置。于是,活动夹12保持
7张开,而使活动夹13闭合,从而,活动夹13与固定夹9 一起夹住活体组织中创口的一个侧部30。接着,使活体组织中创口的另一侧部位于固定夹9与活动夹12之间。当进一步向下拉动固定夹9时,活动夹12与固定夹9 一起夹住活体组织中创口的另一侧部31,如图13 所示。当强力拉动图1所示的操作环6时,固定夹9从支撑部7脱出。在此状态下如果仅仅拉动外筒1,弹簧沈和弹簧27再次骑在活动夹12和活动夹13的基端侧部,从而张开活动夹12和活动夹13。因此,适当地少许转动外筒,从而,在弹簧沈和弹簧27不能骑在活动夹12及活动夹13上的位置中,取下外筒1。例如,图8A和图8B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本实施例。工业适用性本发明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处理活体组织中的大创口。附图标记及符号的说明1 挠性管2:操作部3 挠性管4 基端侧操作部5 挠性操作轴6 操作环7 支撑部8、8a:凹部9:固定夹9a 柱体9b:凸部9c:平板部10 挠性管11 夹子控制器Ila:小径部lib:中央孔12、13:活动夹14、15:阶部16、17:凸部18、19:活体组织20 狭缝21 通孔22、23:切口24、25:凹窝26、27 弹簧28 高部
29 阶部30、31 活体组织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疗用夹持装置,包括 固定夹;一对活动夹,其由弹性材料制成,并且设置成面对所述固定夹,所述活动夹具有固定于所述固定夹的下端和张开的另一端;以及控制机构,使夹持目标夹在一个所述活动夹与所述固定夹之间的时刻,与所述夹持目标夹在另一所述活动夹与所述固定夹之间的时刻彼此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将所述两个活动夹预紧为使其张开,所述固定夹位于所述两个活动夹之间, 其中,所述两个活动夹分别具有远离所述固定夹凸出的凸部, 其中,所述两个凸部设置成在所述固定夹的纵向彼此错开, 其中,所述控制机构是夹子控制器,其设置成围住所述两个活动夹,以及其中,随着所述夹子控制器从所述活动夹的基端朝所述活动夹的末端部移动,所述夹子控制器作用为使所述两个活动夹朝所述固定夹靠近,使得所述活动夹的末端部邻接所述固定夹,从而,在所述活动夹的凸部附近分别邻接所述夹子控制器内壁的位置处,夹住所述夹持目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固定夹的下端部构造成可与所述挠性操作轴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固定夹与所述挠性操作轴之间设置支撑所述固定夹的支撑部,以及其中,所述支撑部的下端与所述挠性操作轴相连接,以便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固定夹之间形成分离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固定夹的末端部中形成狭缝或切口,使得所述两个活动夹的末端部在此直接面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在各所述活动夹的凸部与同一所述活动夹的末端部之间设置与所述夹子控制器相接合的接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挠性操作轴的基端侧设置操作部,其中,所述挠性操作轴由内筒覆盖,其中,所述内筒由外筒可滑动方式覆盖,其中,所述外筒的末端是开口的,以及其中,所述外筒的末端部形成为用于所述活动夹的容纳部。
全文摘要
在背景技术的医疗用夹持装置中,当活体组织中的壁面具有大创口时,可以用夹持装置夹住创口的一个侧部,但不能同时夹住与该侧部相对的另一侧部。所以,为了闭合创口,需要使用多个夹持装置进行复杂的操作。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医疗用夹持装置,包括固定夹;一对活动夹,其由弹性材料制成,并且设置成面对固定夹,活动夹具有固定于固定夹的下端和张开的另一端;以及,控制机构,其使将夹持目标夹在一个活动夹与固定夹之间所在的时刻、与将夹持目标夹在另一活动夹与固定夹之间所在的时刻彼此错开。
文档编号A61B17/12GK102281825SQ20098015454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28日
发明者中久保刚, 水本吉则 申请人:百乐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