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西药治疗静脉炎的中药合成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9201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辅助西药治疗静脉炎的中药合成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具体的说是一种辅助西药治疗静脉炎的中药合成制剂。
背景技术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穿刺静脉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和疼痛,皮肤下出现红线,严重者静脉可出现索条状改变和结节。静脉炎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治疗效果。其主要是由于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留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临床上常有发生。预防静脉炎对医疗安全及减轻患者痛苦有重要意义。祖国医学认为,红、肿、热痛为热毒所致,静脉炎是输液过程中穿刺伤及局部脉络血行不畅导致血淤滞阻,“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受阻导致胀痛;经络受损,气滞血瘀,经络不畅,故有条索状线及硬结;瘀血内蕴,蕴久化热,则局部发热;脉络损伤,血溢肌肤或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肿硬。其发生机理是气血淤滞,热毒凝滞于血脉,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治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而达消肿止痛。西医认为本病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成因如下
药物性质——常见诱发静脉炎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化疗药物、高渗透压药物等。药物渗透压越高,对静脉的刺激作用越大。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有不同程度刺激作用,一般药物浓度越高,则在局部血管中的滞留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微粒污染——微粒污染是输液性静脉炎的重要诱因之一。输液微粒污染途经包括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污染。此外,不合理药物配伍亦可导致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倍增,研究证明配伍药物数目与输液中微粒数量呈正相关,特别是注射用粉针剂、中药注射剂加入输液后微粒数量显著增加。穿刺部位一穿刺部位血管管径与静脉炎发生率显著相关,血管管径越小,静脉炎发生概率越高。此外,下肢因静脉瓣多且血流速度较慢,故较易发生静脉炎。因此,静脉输液应遵循避免选择患肢或下肢血管输液的原则。机体状态——机体抵抗力低下,尤其是皮肤黏膜防御能力下降的人在输液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静脉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促进炎症消散的辅助西药治疗静脉炎的中药合成制剂。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辅助西药治疗静脉炎的中药合成制剂,其特征在于原料药按重量份是由赤芍15克、丹皮15克、紫草30克、当归15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 30克、双花30克、野菊花30克、大黄10克和苦参15克组成,将上述赤芍、丹皮、紫草、当归、蒲公英、紫花地丁、双花、野菊花、大黄、苦参研成细末调和均匀,用适量醋调成糊状。
本发明方解
赤芍味苦,微寒。归肝经。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泻火。丹皮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牡丹皮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紫草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尿通淋。紫花地丁 味苦、辛,性寒。归心、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有清热、消肿和消炎作用。双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花有抗炎、解热、抗过敏作用。野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菊花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试验表明,本品水煎剂和水浸剂对多种致病菌、流感病毒PR8和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止带。苦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苦参碱体内外均有抗菌作用。诸药合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并用醋作为赋形剂,醋是中医很重要的辅料,不仅能将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出来,易于人体吸收,还能借以引导药效到达需要治疗的部位,同时具有消毒、杀菌、解毒的功效,促进炎症消散,达到治疗的目的。禁忌过敏者禁用。使用时,口服抗组胺药氯雷他定,同时将调成糊状的合成制剂敷于患者静脉炎处3小时后取下,第二天再敷上,连续应用I周。本发明由于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本发明也可直接将药物作用于病人输液上方处,疗效显著,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对输液性静脉炎是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促进炎症消散等优点。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实施例使用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药制成合剂为
取洁净的赤芍15克、丹皮15克、紫草30克、当归15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 30克、双花30克、野菊花30克、大黄10克、苦参15克,将药物配齐后,调和均匀并用药具研成细末制成合剂,取上述合剂用适量醋调成糊状即可。使用时,先口服西药抗组胺药氯雷他定,同时将调成糊状的合成制剂敷于患者静脉炎处3小时后取下,第二天重复上述步骤,连续应用I周。本发明方解赤芍味苦,微寒。归肝经。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泻火。丹皮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牡丹皮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紫草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尿通淋。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归心、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有清热、消肿和消炎作用。双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花有抗炎、解热、抗过敏作用。野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菊花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试验表明,本品水煎剂和水浸剂对多种致病菌、流感病毒PR8和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止带。苦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苦参碱体内外均有抗菌作用。诸药合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并用醋作为赋形剂,醋是中医很重要的辅料,不仅能将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出来,易于人体吸收,还能借以引导药效到达需要治疗的部位,同时具有消毒、杀菌、解毒的功效,促进炎症消散,达到治疗的目的。下面结合临床试验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1病例选择本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18岁至70岁,全部病例都为输液性静脉炎的患者,病程为3至10年。2治疗方法将本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将药物配齐后,研成细末,用适量醋调成糊状,敷于治疗组患者患处3小时后取下,第二天再敷上,一个疗程为I周,用2-3个疗程,治疗同时加服用抗组胺药氯雷他定,每天一次,每次10mg。对照组服用西药抗组胺药氯雷他定,每天一次,每次10mg。3治疗效果使用本发明共治疗5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有效率为60%。4典型病例患者李平,到我院检查,诊断为输液性静脉炎,取抗组胺药氯雷他定10毫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紫草30克、当归15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 30克、双花30克、野菊花30克、大黄10克和苦参15克,药物配齐后,将上述赤芍、丹皮、紫草、当归、蒲公英、紫花地丁、双花、野菊花、大黄和苦参调和均匀并用药具研成细末制成合剂,取上述合剂用适量醋调成糊状,使用时,先口服抗组胺药氯雷他定10毫克,同时将调成糊状的合成制剂敷于患者静脉炎处3小时后取下,第二天症状减轻,继续重复上述步骤,连续应用I周,症状完全消失。禁忌过敏者禁用。本发明由于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本发明也可直接将药物作用于病人输液上方处,疗效显著,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对输液性静脉炎是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促进炎症消散等优点。。
权利要求
1.一种辅助西药治疗静脉炎的中药合成制剂,其特征在于原料药按重量份是由赤芍15克、丹皮15克、紫草30克、当归15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 30克、双花30克、野菊花30克、大黄10克和苦参15克组成,将上述赤芍、丹皮、紫草、当归、蒲公英、紫花地丁、双花、野菊花、大黄、苦参研成细末调和均匀,用适量醋调成糊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具体的说是一种辅助西药治疗静脉炎的中药合成制剂,其特征在于原料药按重量份是由赤芍15克、丹皮15克、紫草30克、当归15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双花30克、野菊花30克、大黄10克和苦参15克组成,将上述赤芍、丹皮、紫草、当归、蒲公英、紫花地丁、双花、野菊花、大黄、苦参研成细末调和均匀,用适量醋调成糊状,本发明由于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本发明也可直接将药物作用于病人输液上方处,疗效显著,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对输液性静脉炎是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促进炎症消散等优点。
文档编号A61K31/4545GK102614324SQ20121012341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5日
发明者刘永芳, 刘 英, 谭新玲 申请人:刘永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