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作用于靶细胞的微型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76458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作用于靶细胞的微型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作用于靶细胞的微型装置,它包括外壳、灭杀仓、灭杀仓顶杆、前转向微调驱动片、释热针、密封垫圈、释热装置收缩杆、伸缩动力弹簧;外壳呈五棱锥体,其前端设置有灭杀仓;灭杀仓的下面由档板和外壳下方的空间隔开;灭杀仓顶杆为两个用于控制灭杀仓的开合,一端铰接在挡板上、另一端固定于灭杀仓两侧的斜面上;前转向微调驱动片卡在调控转轴上;调控转轴与前转向微调驱动杆通过固定销连接,前转向微调驱动杆通过调控转轴间接控制前转向微调驱动片的开合;释热针收缩杆一端卡在灭杀仓下方的挡板上,另一端固定在释热针筒的上方。本发明实现了对症下药和零副作用治疗,解决了纳米机器人的驱动力问题,对医疗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
【专利说明】—种作用于靶细胞的微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作用于靶细胞的微型装置,属于医用微型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人的身体局部感染时通常是服用或注射药物进行医治,然而这些药物随着血液的流动而逐渐稀释,最终到达病变部位的药物可能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加大摄入量的话会加大对人体的伤害,利用纳米机器人可以直接把小剂量的药物送至感染部位,减小了副作用,提高了治疗效果;但由于找不到纳米级别的驱动装置作为纳米机器人的发动机,纳米机器人在医学上的应用还处于研发实验阶段。
[0003]因此需要一种作用于靶细胞的微型装置,既可以替代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又具有纳米机器人的治疗效果、同时有效解决了纳米机器人所需要的动力问题。

【发明内容】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作用于靶细胞的微型装置。
[000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作用于靶细胞的微型装置,包括外壳,它还包括灭杀仓、灭杀仓顶杆、前转向微调驱动片、释热针、密封垫圈、释热装置收缩杆、伸缩动力弹簧;
[0006]外壳呈五棱锥体,外壳的前端设置有灭杀仓;灭杀仓的下面由档板和外壳下方的空间相隔开;
[0007]灭杀仓顶杆为两个,用于控制灭杀仓的开合,其一端铰接在挡板上、另一端固定于灭杀仓两侧的斜面上;前转向微调驱动片卡在调控转轴上;
[0008]调控转轴与前转向微调驱动杆通过固定销连接,前转向微调驱动杆通过调控转轴间接控制前转向微调驱动片的开合;前转向微调驱动杆为四根分布在外壳的侧面。
[0009]释热针收缩杆一端卡在灭杀仓下方的挡板上,另一端固定在释热针筒的上方。
[0010]释热针安插在释热针筒前端且通过导热片间接与释热源相连接。
[0011]密封垫圈套在推杆的顶部与释热针筒紧密接触;
[0012]释热源固定在密封垫圈的上方。
[0013]释热装置收缩杆位于推杆的下面。
[0014]外壳的下端平行布置有主动力驱动杆和主转向微调驱动片;伸缩动力弹簧设置在主转向微调驱动片之间。
[0015]本发明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口服或注射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真正实现对症下药和零副作用治疗,同时解决了纳米机器人的驱动力问题,可有效的杀死目标位置的有害或病变靶细胞,对医疗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7]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发明的灭杀仓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发明的动力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灭杀仓;2 ;灭杀仓顶杆;3、前转向微调驱动杆;4、前转向微调驱动片;5、释热针收缩杆;6、释热针;7、密封垫圈;8、释热针筒;9、推杆;10、释热源;11、外壳;12、释热装置收缩杆;13、主动力驱动杆;14、主动力驱动片;15、主转向微调驱动杆;16、调控转轴;17、王转向微调驱动片;18、伸缩动力弹黃。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主要包括灭杀仓1、灭杀仓顶杆2、前转向微调驱动杆3、前转向微调驱动片4、释热针收缩杆5、释热针6、密封垫圈7、释热针筒8、推杆9、释热源10、外壳11、释热装置收缩杆12、主动力驱动杆13、主动力驱动片14、主转向微调驱动杆15、调控转轴16、主转向微调驱动片17和伸缩动力弹簧18。
[0022]外壳11呈五棱锥体;灭杀仓I位于外壳11的前端,灭杀仓I的下面由档板和外壳11下方的空间相隔开。
[0023]灭杀仓顶杆2为两个,用于控制灭杀仓I的开合,其一端铰接在挡板上、另一端固定于灭杀仓I两侧的斜面上。前转向微调驱动片4卡在调控转轴16上,调控转轴16与前转向微调驱动杆3通过固定销连接,前转向微调驱动杆3通过调控转轴16间接控制前转向微调驱动片4的开合。
[0024]释热针收缩杆5 —端卡在灭杀仓I下方的挡板上,另一端固定在释热针筒8的上方。主动力驱动片14卡在调控转轴16上,调控转轴16与主动力驱动杆13通过销钉连接,主动力驱动杆13通过调控转轴16间接控制主动力驱动片14的开合。前转向微调驱动杆为四根分布在外壳的侧面。
[0025]释热针6安插在释热针筒8前端且通过导热片间接与释热源10相连接。密封垫圈7套在推杆9的顶部与释热针筒8紧密接触,释热源10固定在密封垫圈7的上方。
[0026]释热装置收缩杆12位于推杆9的下面。主动力驱动杆13和主转向微调驱动片17平行布置在外壳11的下端。伸缩动力弹簧18设置在主转向微调驱动片17之间。
[0027]本发明的使用步骤及工作原理如下:
[0028]对人体进行检查后确定病变部位的准确位置,利用注射枪将本发明打入病变部位,外部施加高频交变磁场控制主动力驱动杆13有规律的伸缩,主动力驱动杆13伸长带动主动力驱动片14在调控转轴16的作用下向外分开,调控转轴16与伸缩动力弹簧18限制主动力驱动片14的开和角度,借助血液或细胞的反作用力向前推进;转向方面与前述推进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一侧工作时对另一侧外部施加高频交变磁场控制伸缩动力弹簧18紧缩,减小另一侧对装置的阻力,进而到达病变部位;此时可根据具体病情采用两种方法:
[0029]一是控制灭杀仓顶杆2开合灭杀仓I,将靶细胞吞噬到灭杀仓I内进行药物或释热灭杀;二是外部控制高频交变磁场使释热针收缩杆5收缩、释热装置收缩杆12伸长将释热针6顶入靶细胞核附近,通过释热源10放热或药物灭杀靶细胞,病变部位治愈后改变外部高频交变磁场控制装置达到装置射入口, 利用注射枪将装置收回。[0030]本发明有效的解决了口服或注射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真正实现对症下药和物理灭杀的零副作用治疗;解决了纳米机器人驱动的动力问题,有效的杀死病变部位靶细胞,对推动我国对癌症肿瘤细胞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0031]本发明的动力原理:
[0032]磁致伸缩弹性体在高频交变磁场中会沿着磁化的方向发生微量的伸长或缩短。磁性体在磁化方向的长度增大,为正磁致伸缩;反之,磁性体在磁化方向的长度减小,为负磁致伸缩。利用该材料的伸缩特性加以特定形状的辅助结构应用于本装置中,为本装置在人体中自由运动提供所需的动力。
[0033]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均属于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作用于靶细胞的微型装置,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灭杀仓、灭杀仓顶杆、前转向微调驱动片、释热针、密封垫圈、释热装置收缩杆、伸缩动力弹簧; 所述外壳呈五棱锥体,外壳的前端设置有灭杀仓;所述灭杀仓的下面由档板和外壳下方的空间相隔开; 所述灭杀仓顶杆为两个,用于控制灭杀仓的开合,其一端铰接在挡板上、另一端固定于灭杀仓两侧的斜面上;所述前转向微调驱动片卡在调控转轴上; 所述调控转轴与前转向微调驱动杆通过固定销连接,前转向微调驱动杆通过调控转轴间接控制前转向微调驱动片的开合; 所述释热针收缩杆一端卡在灭杀仓下方的挡板上,另一端固定在释热针筒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用于靶细胞的微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释热针安插在释热针筒前端且通过导热片间接与释热源相连接;所述前转向微调驱动杆为四根分布在外壳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用于靶细胞的微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圈套在推杆的顶部与释热针筒紧密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用于靶细胞的微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释热源固定在密封垫圈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用于靶细胞的微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释热装置收缩杆位于推杆的下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用于靶细胞的微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下端平行布置有主动力驱动杆和主转向微调驱动片;所述伸缩动力弹簧设置在主转向微调驱动片之间。
【文档编号】A61M31/00GK103691048SQ201310746458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31日
【发明者】苏春建, 张鹏, 高丽, 田和强, 郭素敏, 张金峰, 王海霞, 刘杰, 戴向云, 赵俊敏, 王薛滔, 董兴华, 李宁 申请人:山东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