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体循环、消除酸痛、通血管、活化细胞的温灸热能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3620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促进体循环、消除酸痛、通血管、活化细胞的温灸热能垫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刺激神经及微血管循环,共振效果于肌肉内层发热,不会烫伤皮肤,亦不会产生过敏的负离子热能垫。具有抗氧化、促进体循环、消除酸痛、活化细胞、通血管作用。



背景技术:

第一代:怀炉、水龟、温灸﹙专业使用﹚;

第二代:暖暖包、插电远红外线﹙无法随身携带﹚、涂化学物质混合脱马林石的热垫、含锗热垫﹙以上多不具渗透性﹚属自发热;

第三代:(本产品)高科技→共振发热→从皮下五公分往表皮发热。皮下最高发热至40.5℃表皮只有36.5℃。市面上类似产品皆以表层涂抹辣椒素或薄荷油产生对皮肤热感的短暂反应,长期使用将对皮肤造成可能性的过敏及伤害,温度都是表层,无法真正深入底层产生共振热将肌肉组织乳酸及痛感带出体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促进体循环、消除酸痛、通血管、活化细胞的温灸热能垫,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长期使用将对皮肤造成可能性的过敏及伤害,温度都是表层,无法真正深入底层产生共振热将肌肉组织乳酸及痛感带出体外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促进体循环、消除酸痛、通血管、活化细胞的温灸热能垫,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内层、包边和芯片,外层与内层重叠设置,周边设有包边,在外层与内层之间间隔固定有多个能够发出红外线的芯片。

在所述外层的外表面设有均匀间隔布置的弧形小突起,该外层采用远红外纤维制成,在其表面附着油墨小突起。

在所述的内层的外表面中部设有尼龙粘结带。

所述的外层和内层的形状为圆角的矩形,所述的尼龙粘结带设在长边的中部,尼龙粘结带的两端延伸到矩形的长边边缘。

所述的外层和内层均由竹炭纤维及不织布材质制成。

所述的芯片采用含有21种微量元素的磁石芯片。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芯片材料均为天然微量元素,利用量子物理的载波共振吸收原理,使电磁波与芯片产生共振,使芯片中适合人体生理运作的促进体循环、消除酸痛、通血管、活化细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外层一侧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背面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右半部的A-A剖视图;

图4是本远红外线效能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外层(无纺布材质,光导波触媒处理);2、包边(无纺布材质及竹炭纤维滚边);3、磁石芯片(21种微量元素);4,(棉质车)缝线;5、小突起(远红外线油墨);6、内层(无纺布材质);7,尼龙粘结带。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促进体循环、消除酸痛、通血管、活化细胞的温灸热能垫,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1、内层6、包边2和芯片3,外层1与内层6重叠设置,周边缝制连接包边2,在外层1与内层6之间间隔粘结固定有多个能够发出红外线的芯片3。外层1与内层6之间通过多道纵横交错的缝线4相互连接。

在所述外层的外表面设有均匀间隔布置的圆弧形小突起5。

在所述的内层6的外表面中部设有尼龙粘结带7,用于与绑带连接使用。

所述的外层1和内层6的形状为圆角的矩形,所述的尼龙粘结带7设在长边的中部,尼龙粘结带7的两端延伸到矩形的长边边缘。尼龙粘结带7的两边用缝线与内层6缝接在一起。

所述的芯片3采用含有21种微量元素的磁石芯片,为现有材料。

所述的外层1和内层6均由竹炭纤维制成,具体材料的性能说明如下:

商品材料:一)奈米孟宗竹炭:将竹材经过高温烧制成竹炭,运用精密技术将竹炭研磨成极微小的奈米级粉末再加入纤维中所制成。由于奈米级的竹炭粉末可充分融合于纤维之中,再配合纤维本身的特殊结构,因此可完全发挥炭本身之特性,是健康天然新素材的最佳选择。色彩所吸引着。

1、超强除臭力竹炭内部中含有大小不一的微细孔径,若将其延展开来竹炭的表面积可达到每克300平方公尺之大。因此可有效吸附苯、酚、甲醇、硫化物、氮化物等有害化学物质、异味与湿气有效达到抑制细菌生长,并有消除臭味的功效。

2、健康负离子竹炭具有产生适合人体吸收的红外线,加快血液循环,改善人体内环境,释放远红外线及负离子能力显着,可达到蓄热保温及促进末稍血液循环的效应,根据研究报告显示可以使人体温度增加摄氏近 2度左右,因此竹炭纤维相当适合用来制作以保暖为要求的衣物。

3、良好保温效果

竹炭本身具备释放负离子的功能,透过衣物或由呼吸道吸入,使负离子进入人体,调节身体内的细胞,使体内的酸碱度保持平衡、抑制身体的氧化、活化细胞,促进新陈代谢,同时中和体内疲劳物质乳酸,达到减轻身体疲劳的效果营造身心健康的生活。

(二)远红外线(Far Infrared,缩写FIR):一般是指光谱上位于15~1000μm区域的光波,属于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其位于可见光光谱红色光的外侧,为不可见光。不同学界对于远红外线的范围定义常常不同,例如,天文学上常定义远红外线为在波长25μm与350μm之间的电磁波。生物体可以「热」的型式,感受其存在。

4μm~14μm范围的远红外线与人体的分子产生共振,可促进微血管扩张、使血液循环顺畅,促进新陈代谢,进而增加身体的免疫力,因此此段远红外线又被称为「生育之光」,因此远红外线除了科技、天文上的应用之外,也可用于医疗和保健方面。有些植物的胚芽经过远红外线照射后,有助于酶活性活化,加速发芽。

(三)量子物理的载波及深层共振吸收原理:产品与人体组织内的水分子发生深层能量共振反应:

“人体”—特殊的共振体,现代科学已证实人体内的生物共振现象:人体各器官、骨头、组织和部分都有各自的共振频率,人体内的共振频率合成在一起就组成了人体的谐音。从这个角度看,人体就像一个管弦乐队。生物共振现象从特定角度揭示出人体的共振特性,为人类医学和保健事业开辟了巨大的可能性。健康的人体奏出和谐的管弦乐曲。一旦人体的某个部位出现异常,病变的信息使这部乐曲失谐。外界策动频率(能量)如能与病变部位的器官或组织的共振频率一致,并以合适的形式传送到病变的部位,该病变器官或组织就能得到康复。

我们体内存在着一种会共振的东西,丹田也存在着一种会共振的系统,经络系统,而脉象要反映的就是这些东西。缺乏了共振系统的看法,也直接宣告着现代医学对循环动力学的研究存在着不足之处。而五行所表示的,也就是不同性质的能量共振,是存在着科学上的解释。而事实上,古人所记载的十二经络系统,便是立基于共振的基础上面,只是古人所使用的是方术的词汇罢了。能量医学,是立基于理性思考的,不是立基于玄学,只不是它思考的对象是能量的象,也就能量的共振系统。

(四)负离子:负离子的医疗保健原理主要是因为负离子具有抗氧化(还原性)防衰老的突出作用,而负离子的抗氧化性(还原性)是一种基本化学原理,化学反应就是电子层上电子的交换,失去电子叫氧化,得到电子叫还原,失去电子的分子(团)或原子显示正电性叫正离子,获得多余电子的分子(团)或原子显示负电性叫负离子。因此小粒径负离子带有负电位,即有多余的电子,可以补充给老化细胞或血球电子。从而实现抗氧化防衰老,消减自由基的作用。负离子就是获得多余电子的负氧离子。在生物体内,脂质的电子被抢夺,会氧化成老年斑;蛋白质的电子被抢夺,细胞功能将失常;基因的电子被抢夺,就会得癌症。在生物体内,这种抢夺电子的物质被称为“自由基”,从量子医学层次讲,电子被抢夺是万病之源。同样,铁生锈,石头风化,植物腐烂,都是氧化的结果。负氧离子带有负电位,即有多余的电子,电子补充给自由基后,自由基被还原即消除了自由基,而自身转变为氧分子。

负离子在临床上防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神经衰弱等疾病中取得了一定疗效。目前我国已有负离子类的家用医疗器械,开始将负离子应用于临床及保健。作用原理说明: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理:

血液中的正常红细胞、胶体质点等带负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由于电子被争夺,带正电荷,由于正负相吸、则将红细胞凝聚成团。小粒径负离子能有效修复老化的细胞膜电位,促使其变成正常带负电的细胞,负负相斥从而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沉减慢,同时小粒径负离子加强血液中胶体质点本身负极性趋势,使血浆蛋白的胶体稳定性增加。临床试验表明:小粒径负离子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对调整心率使血管反应和血流速度恢复正常,缓解心绞痛,恢复正常血压有较好效果,通过心电图X线发现小粒径负离子有效改善心功能和心肌营养不良状况。

2.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理:

临床试验表明:空气小粒径负离子通过促进单胺氧化酶(MAO)的氧化脱氨基作用降低脑及组织内的5-HT(5-羟色胺)水平,引起内分泌及神经系统明显的生理变化,对自主神经高级中枢及植物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从而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睡眠,增加食欲。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机理:

临床研究发现:负氧离子能有效加强气管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影响上皮绒毛内呼吸酶的活性,改善肺泡的分泌功能及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增加肺活量、调整呼吸频率、镇咳等。小粒径负离子还能促进鼻粘膜上皮细胞的再生,恢复粘膜的分泌功能。对哮喘、气管炎、儿童百日咳等疾病有良好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