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耳封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01912发布日期:2018-12-08 06:41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左心耳封堵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左心耳封堵器。

背景技术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普通人群中房颤发病率为0.5%~1.3%。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促进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后导致脑卒中、外周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显著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脑卒中为房颤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并发症,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1500万人罹患脑卒中,其中20%~25%归因于房颤。研究提示,60%的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心源性血栓来自左心耳,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90%以上血栓形成于左心耳。因此,干预左心耳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尤其是脑卒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意义。

抗凝治疗是目前预防房颤卒中并发症的常规手段,但是抗凝治疗存在一定局限。因此,采用更加安全有效的措施,预防房颤卒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数利用内科介入治疗闭塞左心耳。其中,常用的左心耳封堵器有以watchman为代表的单体内塞型封堵器和以amplatzercardiacplug(acp)为代表的塞盘式左心耳封堵器。

watchman封堵器是以镍钛合金作为自膨胀结构的框架,周围固定有倒钩,心房面由聚四氟乙烯多孔渗透膜覆盖,且血流可进出左心耳。发明人发现,当该watchman封堵器塞入左心耳时,由于左心耳口部形状很不规则,而该封堵器的变形能力有限,无法完全封堵左心耳口部,难以消除由于房颤而造成左心耳部泄漏形成血栓。此外,左心耳的结构形状各异,深度各异,既有单腔又有多腔结构,内塞型封堵器不能完全适应所有的左心耳的解剖结构,同时无法实现稳定固定。acp封堵器是一种双碟样装置,由蝶形叶片和蝶形帽组成,二者中间由凹陷的腰部连接,蝶形叶片置于左心耳防止封堵器移位,蝶形帽封住左心耳口部。

另外,塞盘式左心耳封堵器为封堵盘和固定盘是一体的结构,不能完全独立地变形,当塞子塞入左心耳后,碟盘部分扣在左心耳的口部时,会受到塞子部分的牵拉,使得碟盘部分不能充分贴合在左心耳的口部,很难达到最佳的封堵效果。并且,由于塞子部分和碟盘部分的长度调节有限,难以实现最佳固定和血流阻断,同时碟盘结构并不适应不同的左心耳内腔形状。

不管是内塞型或者塞盘型,均需要在封堵器之上增加锚刺结构用来固定。已有封堵器的锚刺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几根细丝通过缝线装配在封堵器上,这种结构很难刺入左心耳壁中,无法实现固定;另一种是具有足够穿刺力的锚刺,但是锚刺不能实现重复定位,同时阻碍封堵器回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左心耳封堵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左心耳封堵器固定操作不便、固定时容易穿透左心耳以及不能重复定位、无法回收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以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左心耳封堵器,其包括支架及锚定件,所述锚定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锚定件包括主体部、固定部以及钩状部,所述主体部分别与钩状部和支架相连,所述固定部设置于所述钩状部上并向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延伸;当所述封堵器置于待封堵对象时,所述锚定件通过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待封堵对象相连接。

可选的,当所述封堵器置于所述待封堵对象时,所述钩状部的顶端与所述待封堵对象保持不接触的状态。

可选的,所述钩状部至少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相连,且所述第一部分具有第一弯曲方向,所述第二部分具有第二弯曲方向,所述第一弯曲方向为逐渐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所述第二弯曲方向为逐渐靠近所述主体部的方向。

可选的,所述钩状部还包括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连,所述第三部分具有第三弯曲方向,所述第三弯曲方向为逐渐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所述第二部分及所述第三部分围绕所述顶端。

可选的,所述钩状部具有顶端,所述钩状部上与所述顶端相对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相连,且所述顶端具有封闭的空间曲面结构体。

可选的,所述空间曲面结构体为圆球面或椭球面。

可选的,所述固定部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部朝远离所述支架的不同方向延伸,所述固定部的长度在1~3mm之间,且所述钩状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固定部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可选的,所述固定部具有顶部以及底部,所述底部连接所述钩状部,且所述底部至所述顶部的宽度沿着所述固定部的轴向递减。

可选的,所述固定部的所述顶部具有弧形光滑表面。

可选的,所述主体部为弧形,所述钩状部的长度为锚定件总长的1/3~2/3,所述钩状部的长度在3~5mm之间。

可选的,所述支架为具有节点的网状结构,所述锚定件设置在所述节点上。

可选的,所述锚定件与所述支架通过缝合、焊接、缠绕绑定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连接。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左心耳封堵器具有设置在支架上的锚定件,该锚定件通过设置在钩状部上的固定部将锚定件到所述待封堵对象上,这样的锚定件,其钩状部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形状的左心耳,又可防止刺穿左心耳壁,同时不会阻碍封堵器入鞘,入鞘方便,另还不容易划伤鞘管,有利于重复定位和回收,且固定方便,操作效率高。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左心耳封堵器置于所述待封堵对象时,所述钩状部的顶端与所述待封堵对象保持不接触的状态,所述锚定件至少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与锚定件的主体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相连,且所述第一部分具有第一弯曲方向,所述第二部分具有第二弯曲方向,所述第一弯曲方向为逐渐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所述第二弯曲方向为逐渐靠近所述主体部的方向,以此形成向内卷绕的钩状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锚定件其钩状部的顶端优选为具有封闭的空间曲面结构体,如圆球面或椭球面等,可以有效防止钩状部的顶端划伤鞘管,并还可以实现良好的缓冲引导、定位,使用更为可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左心耳封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锚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图1所示的左心耳封堵器在鞘管中放置的示意图;

图3b是图1所示的左心耳封堵器被部分拉回鞘管的示意图

图3c是图1所示的左心耳封堵器在未撤离推送器时定位固定在左心耳内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锚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锚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锚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左心耳封堵器被部分拉回鞘管的示意图;

图7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左心耳封堵器在鞘管中放置的示意图;

图7c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鞘管于体内输送封堵器的示意图;

图7d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左心耳封堵器在未撤离推送器时定位固定在左心耳内的示意图;

图7e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左心耳封堵器在撤离推送器后定位固定在左心耳内的示意图;

图7f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回收左心耳封堵器的示意图;

图8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二根接线的锚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四根接线的锚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c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二根接线的锚定件与支架相结合的示意图;

图8d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四根接线的锚定件与支架相结合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一根接线的锚定件以多次穿设的方式与支架相结合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一根接线的锚定件以挂接的方式与支架相结合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锚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左心耳封堵器-10、30;支架-11;大单元-111;小单元-112;113-孔;锚定件-12、20、30;另一锚定件-40;主体部-21;固定部-22;钩状部-23;第一部分-231;第二部分-232;第三部分-233;接线-24;左心耳-1;鞘管-2;3-推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1~11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左心耳封堵器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术语“近端”通常是指对应构件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远端”是指对应构件远离操作者的一端。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术语“内侧”通常是指靠近对应构件的轴线方向,术语“外侧”通常是指远离对应构件的轴线方向。此外,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图1提供了一种现有的左心耳封堵器1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种现有的锚定件1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所述左心耳封堵器10包括支架11以及设置于支架11上的一个或多个锚定件12。所述锚定件12呈细长的杆状,其一端连接支架11,另一端形成有向远离支架11的轴线方向弯曲的倒钩。在左心耳内释放时,一方面所述支架11膨胀以封堵左心耳,另一方面所述支架11带动锚定件12靠近左心耳壁,直至刺入左心耳壁将支架11固定。所述支架11可为具体节点的网状结构。

所述左心耳封堵器10的使用原理为:

首先,将左心耳封堵器10放置在鞘管2内(可参阅图7c至图7e),以通过鞘管2在人体内建立通道,从而将左心耳封堵器10定位至左心耳1;

进而,当鞘管2到达预定位置后,便通过推送器3(见图7d,为了简化附图,图7a-图7c未示出推送器3)推送左心耳封堵器10使之脱离鞘管2,脱离鞘管2的支架11便即可发生膨胀,而位于支架11上的锚定件12便靠近并最终刺入左心耳壁,从而将支架11固定在左心耳1内;倘若此过程中,所述支架11定位无误,则将推送器3和鞘管2等输送装置撤离人体即完成左心耳的封堵。

倘若所述支架11膨胀过程中(即支架11释放过程),其定位不准确,则需要重新回收支架11,具体是将支架11的至少部分拉回鞘管2,以在重新调整支架11的封堵位置后,重新释放支架11。

进一步地,针对前述锚定件12,发明人研究发现,其存在着如下问题:

第一,如图3a所示,所述左心耳封堵器10完全进入鞘管2后,其锚定件12之倒钩的顶端会直接与鞘管壁接触而划伤鞘管2,进而还会对倒钩自身造成磨损甚至脱落;

第二,如图3b所示,在重复定位和回收左心耳封堵器10时,所述锚定件12之倒钩的顶端会直接抵靠在鞘管2的远端,从而阻碍了支架11的入鞘,以致于无法实现重复定位和回收。

第三,如图3c所示,在回收左心耳封堵器10时,一般的做法是将锚定件12强行拉入鞘管2,这样会拉伤组织,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第四,在固定左心耳封堵器10时,所述锚定件12仅能以一个方向和角度刺入左心耳壁,提供的固定力有限,甚至有时因该方向的组织缺损而需重新调整固定方向,以实施多次固定操作,如此操作非常不便。

更进一步地,发明人还研究发现,造成上述至少部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锚定件12之倒钩的弯曲状态不合理。具体的,当左心耳封堵器10置于左心耳内定位固定时,所述锚定件12之倒钩的顶端弯曲弧度较小且尖端直接刺入左心耳壁,如此一来,一方面致使入鞘后锚定件12的倒钩不容易被鞘管2拉直,而导致倒钩顶端与鞘管壁直接接触,另一方面不能够提供足够的缓冲力而容易拉伤和刺穿左心耳壁。

进而,鉴于前述锚定件12所存在的结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左心耳封堵器,以解决以下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1、避免锚定件损伤鞘管,确保锚定件不会受到磨损甚至脱离,以实现封堵器稳定可靠的固定,并解决心房纤维颤动导致封堵器移位和倾倒的问题;

2、确保封堵器顺利入鞘,以实现可重复定位和回收,减小对鞘管的损伤;

3、防止锚定件刺穿左心耳壁,损害心脏器官等人体组织;

4、简化封堵器的固定操作过程,提升手术效率。

为了便于叙述,以下实施例中,除锚定件外,其中一些构件仍然引用前述出现过的构件,以此来说明本发明的左心耳封堵器,但不应以此引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首先参考图4,其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锚定件20的结构示意图。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该锚定件20同样设置在支架11上,例如铆接、自成型或焊接在支架11上,优选设置在支架11的节点位置,强度好。

进而,详细来说,所述锚定件20包括主体部21、固定部22和钩状部23,所述钩状部23与主体部21相连。所述主体部21用于与支架11相连,相连时,所述主体部21与支架11的轴线方向优选具有15°~30°的夹角,所述主体部21呈弧形,且所述钩状部23以远离支架11方向向内卷绕,以使钩状部23的顶端在封堵器置于左心耳时不会与左心耳壁接触。所述固定部22设置于钩状部23上并向远离主体部21的方向延伸,以通过固定部22刺入左心耳壁的方式将支架11定位固定在左心耳处。

本实施例中,所述钩状部23优选至少包括第一部分231和第二部分232,所述第一部分231的一端与主体部11相连,另一端与第二部分232相连。其中,所述第一部分231具有第一弯曲方向,所述第二部分232具有第二弯曲方向,所述第一弯曲方向为逐渐远离主体部21的方向,所述第二弯曲方向为逐渐靠近主体部21的方向,以实现钩状部23向内卷绕的方案,但具体卷绕的圈数本发明不作特别的限定,可以是小于1圈,也可以是等于1圈或1圈以上。所述钩状部23的长度优选为锚定件20总长度的1/3至2/3。

结合本实施例的锚定件20来说,如图7a所示,入鞘时(比如回收时),所述锚定件20在鞘管2作用下拉伸变直而不会与鞘管2的远端接触,便于顺利将支架11拉入鞘管2。如图7b所示,入鞘后,被拉直的锚定件20与鞘管内壁相贴合,不会划伤鞘管内壁,同时所述锚定件20的固定部23被收拢而朝向支架11的轴线方向,同样不会与鞘管内壁接触,从而不会划伤鞘管2且不会磨损或脱落。如图7d所示,在左心耳内收回时,只需轻轻拉动推送器3,所述钩状部23便带动固定部22自然回收,可以避免硬拉伤组织,甚至于刺穿左心耳壁。

接着,参考图7c至图7e,本实施例的支架11的释放过程依次为图7c至图7e。此外,若需回收支架11,则回收过程为图7d到图7c。

细致地说,如图7c所示,首先,植入左心耳1之前,将本实施例的封堵器30装配在鞘管2内,之后,借助鞘管2将封堵器30输送到预定位置;到达预定位置后,如图7d所示,借助推送器3推动封堵器30脱离鞘管2而令支架11自膨胀回弹,此时,即为释放支架11的过程,回弹时,所述锚定件20尤其是其固定部22将刺入左心耳壁。

在上述释放过程中,若支架11定位准确,如图7e所示,撤离推送器3和鞘管2,以完成左心耳的封堵。反之,在上述释放过程中,若发现支架11定位不准确,则可利用推送器3将支架11的一部分或全部拉回鞘管2。

如图7f所示,在回收过程中,所述锚定件20的主体部21先向支架11的轴线方向收拢,收拢过程中,所述锚定件20的钩状部23通过其弧形轮廓施力于左心耳壁,从而令固定部22自然退出左心耳壁,接着,拉动整个支架11,便可将支架11完全拉回鞘管2(显示于图7c),拉回鞘管2后,便可依照同样的释放方法重新释放支架11。此外,如图7e所示,当支架11定位准确后,显然,所述钩状部23的弧形轮廓抵靠在左心耳壁上,且所述固定部23已刺入左心耳壁。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支架11定位固定时,还可借助于钩状部23的第二部分232勾住一些左心耳组织,比如所述第二部分232有时会勾住左心耳内的一部分梳状肌,在该情况下,增加了锚定件20与左心耳壁固定连接的机率,由此简化了固定操作过程,并增加了固定效果以及手术成功率,同时还节约了手术时间。

另结合具体的使用原理来说,当锚定件20贴近左心耳壁时,卷曲的钩状部23既能起一定的缓冲引导作用,也可以实现部分的定位作用,但主要依靠固定部22刺入左心耳壁固定封堵器30。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钩状部23向内卷绕,当封堵器置于左心耳时,钩状部23的顶端与左心耳壁保持不接触的状态。因此,在实施固定时,既可以适应不同左心耳形状,又可以防止刺穿左心耳壁,同时不会阻碍封堵器入鞘,入鞘方便,不容易划伤鞘管,有利于重复定位和回收。

如图4所示,所述固定部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固定部22的数量还可以为多个,具体可选为二个、三个或三个以上。在多个固定部22的情况下,优选每个固定部22朝远离支架11的不同方向延伸,以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固定支架11,较佳地,,且所述钩状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固定部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这样的固定牢靠度更好,且更容易将锚定件20与左心耳壁固定,固定操作更为方便。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与本领域常用的尖端刺入左心耳壁的理念相反,本实施例中的固定部的顶部设计为具有弧形光滑表面,从而使得固定部不容易刺穿左心耳壁,减少对左心耳壁的损害。

优选的,一个或多个固定部22设置于锚定件20之第一部分231上,那么在支架11收拢过程中,所述固定部22在第一部分231的带动下向靠近支架11的轴线方向运动,最终使固定部23在支架11完全收拢时朝向支架11的轴线方向,反之,在支架11回弹过程中,所述固定部23在第一部分231的带动下向远离支架11的轴线方向运动,并最终在支架11完全释放时刺入左心耳壁。

所述固定部22可以由一根细长的杆或丝(此方案未图示)构成,也可以是图4和图5所示渐窄的尖端部,该尖端部的宽度自其底部向顶部方向沿着固定部22的轴向依次缩小,且该尖端部的底部连接钩状部23。所述尖端部可以是薄片,也可以是镂空结构,比如该镂空结构由相对设置的两根杆组成,所述两根杆的一端相连,另一端均与钩状部23相连。为了有效地刺入左心耳壁。

较佳地,所述固定部22在其长度方向的部分或全部轮廓为弧形,借助弧形的固定部22,一方面便于固定部22以任意角度和方向固定在钩状部23上,操作更为灵活方便,另一方面也便于固定部22插入以及脱离左心耳壁,不容易拉伤左心耳壁。所述固定部22的弯曲方向为朝向支架11的近端方向(即朝向左心耳的开口),以便于更好地固定于左心耳壁。

更为较佳地,所述钩状部23的长度优选在1~5mm之间。更优选的,所述钩状部23的长度在3~5mm之间,相比于长度不大于3mm的钩状部23,该尺寸可以提供更好的伸缩变形和缓冲,并可以实现良好的固定。所述主体部21的长度可以是锚定件20总长的1/3~2/3,例如为1~3mm。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22的长度优选在1~3mm之间,以在能够提供足够好的结构强度下,还能够提供足够的固定力。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钩状部23除第一部分231和第二部分232外,还可包括弯曲的第三部分233,所述第三部分233的一端与第二部分232的一端相连,且所述第三部分233的弯曲方向为逐渐远离主体部21的方向,且所述第二部分232及所述第三部分233围绕所述钩状部23的顶端。当然,除了第三部分233外,本实施例的钩状部23还可包括与第三部分233相连的第四部分,甚至于第五部分、第六部分等等弯曲结构,即钩状部23可以向内卷绕多圈。

接着,参考图6,其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锚定件3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钩状部23的顶端被设置成圆球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椭球型等具有封闭的空间曲面结构体,此方式同样可以起一定的缓冲引导作用,也可以实现部分的定位作用,从而来防止钩状部23的顶端刺伤左心耳壁,显然也可以防止划伤鞘管2并更有效地避免其脱落。

本实施例中,与锚定件20、30所固定的支架11包括但不限于编织型或切割型支架。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11包括若干大单元111和若干小单元112,这些大单元111和小单元112相互连接构成自膨胀式的框架结构。其中,所述支架11的外表面上可覆盖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渗透膜。

所述小单元112可以为y型连接杆,具体包括一根主杆和两根支杆,所述主杆与支架11的近端连接,两根支杆分别与相邻两个大单元111中的一个大单元111连接,这些大单元111沿周向排列并相互连接成封闭结构。每个大单元111还通过第一支撑杆与支架11的远端连接。优选,每个大单元111通过两根第一支撑杆与支架11的远端连接。更优选,每个大单元111还通过一根第二支撑杆与支架11的近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锚定件20、30可设置在两个大单元111相连的节点(定义为第一节点)上,也可设置在大单元111与第一支撑杆相连的节点(定义为第二节点)上,强度高。所述第一节点相比所述第二节点靠近所述支架11的近端。

接下去的描述中,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锚定件与支架之间的连接形式,但不应以下述举例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定件20和支架11的结合方式为缝合或焊接。例如,在所述支架节点位置处开设有孔113(请参见图8c),孔113的个数为一个,此外,所述锚定件20(即主体部21)的端部处可设置一根或一根以上的接线24。如图8a所示,所述接线为二根,或者如图8b所示,所述接线24为四根。

具体的固定过程是:如图8c或如图8d所示,二根或四根接线24均穿过节点处的孔113,穿过后,每根接线24与节点缝合或缠绕绑定在支架11上。为提高连接强度,可将接线24固定好后再焊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锚定件20和支架11的结合方式为穿钩连接。举例来说,所述支架节点位置处的孔113开设为一个,且在锚定件20的端部处设置有一根接线24,该一根接线24多次穿过节点的孔113后,以缝合、缠绕绑定或焊接固定在支架11上,具体如图9所示。

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锚定件20和支架11的结合方式为挂钩连接。如图10所示,所述支架节点位置处的孔113开设为一个,且在锚定件20的端部处设置有一根接线24,该一根接线24穿过节点的孔113并挂接在支架11上,之后,再焊接固定在支架11上。

参考图11,并结合图1的支架11来说,优选在两个大单元11相连接的第一节点处设置锚定件20、30,并在大单元111与第一支撑杆相连接的第二节点处设置另一锚定件40(示出于图11)。该另一锚定件40的结构可以与锚定件20、30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不相同,更优选,所述锚定件20、30设置在所述第一节点上,所述另一锚定件40设置在所述第二节点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另一锚定件40仅包括另一主体部以及另一钩状部,所述另一主体部的一端用于与支架11相连,所述另一钩状部为自所述另一主体部的另一端弯曲延伸形成。其中,该另一主体部与该另一钩状部中的至少一个与前述锚定件20、30的结构不相同,比如该另一锚定件40由管材加工而成,但前述锚定件20、30由线材或杆材制作而成,或者是,所述另一主体部的长度小于所述主体部21的长度,再或者是,所述另一钩状部的长度小于所述钩状部23的长度,又或者是,所述另一钩状部仅以逐渐远离所述另一主体部的方向弯曲。

其中,所述另一锚定件40相比于锚定件20、30更靠近支架11的远端,这样的设置,当封堵器在左心耳内腔运动时,所述另一锚定件40可以起到一定的固定定位作用,不会过多深入刺破和穿透左心耳,有效解决心房纤维颤动产生的力导致封堵器移位和倾倒的问题。由于所述另一锚定件40更靠近支架11的远端,甚至位于支架11的远端处,那么当支架11的远端可以向支架11的近端方向运动(即内凹)时,所述另一锚定件40可直接收拢于凹陷部位而不会与鞘管2接触(可参阅图7f),易于重复定位和回收。

本实施例中,两个相邻的另一锚定件40可相交于一点并固定形成一个带有二个倒钩的锚定件结构,以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定位固定。

在本发明的封堵器30中,优选其支架11上同时设置有锚定件20、30和另一锚定件40,更优选另一锚定件40位于第二节点处,锚定件20、30位于第一节点处。其中,所述固定部22向远离支架11的轴线方向延伸。

此外,本发明的钩状部23与主体部21可以是分体式,也可以是一体式,具体不限定。另外,本发明的锚定件可以是管材、线材或杆材加工而成。另有,所述固定部22可以与钩状部23一体成型。

上述实施例对钩状部的顶端与左心耳壁不接触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当然,本发明包括但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中所列举的显示方式,任何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方式基础上进行变换的内容,均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内容举一反三。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左心耳封堵器具有设置在支架上的锚定件,该锚定件通过设置在钩状部上的固定部将锚定件到所述待封堵对象上,这样的锚定件,其钩状部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形状的左心耳,又可防止刺穿左心耳壁,同时不会阻碍封堵器入鞘,入鞘方便,另还不容易划伤鞘管,有利于重复定位和回收,且固定方便,操作效率高。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