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茶苷在制备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6777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葫芦茶苷在制备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特别是指葫芦茶苷在制备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及促进动脉斑块的消退是降低心脑血管发病例和死亡率的根本措施。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降血脂,二是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如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上常用的阿托伐他汀,其对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独立于降血脂作用之外,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药物。

降血脂药物按照作用机理不同,主要分为①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②pparα激活剂(贝特类)、③烟酸类、④多烯类(鱼油制剂)⑤中药红曲提取物(血脂康等)。这些药物降血脂作用明确,但其保护血管内皮、抑制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功能却差异巨大,即使同为他汀类降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是唯一被证明减少心血管事件优于血管重建术的降血脂药物。而部分降血脂药物,例如贝特类及烟酸类,对血管内膜增生几乎没有抑制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不明显。

葫芦茶苷为葫芦茶的主要单体成分,且只存在于葫芦茶。葫芦茶系豆科(leguminosae)葫芦茶属(tadehagi)植物葫芦茶(tadehagitriquetrumordesmodiumtriquetrum),主产于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葫芦茶具有清热解毒抗炎的功效,收载于1997版中国药典,并作为黎药收录于《黎族药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公开了一篇名为葫芦茶苷对肝损伤大鼠肝组织caspase-3与caspase-8活性的影响及保肝作用研究(2017年第03期),文中报道了葫芦茶苷对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大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对于葫芦茶苷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研究较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葫芦茶苷在制备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中的应用,提供了葫芦茶苷的新用途。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葫芦茶苷在制备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上的应用。

所述的葫芦茶苷的化学结构通式如式1所示:

进一步,所述的葫芦茶苷从豆科(leguminosae)葫芦茶属(tadehagi)植物葫芦茶(tadehagitriquetrumordesmodiumtriquetrum)药材中提取得到,优选为海南产的葫芦茶的叶。

进一步,所述的葫芦茶苷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葫芦茶药材,加体积浓度40-95%的乙醇8000ml加热回流提取,提取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醇提液用石油醚萃取,得石油醚层和水层;水层用乙酸乙酯萃取,得乙酸乙酯层和水层;水层加正丁醇萃取,得正丁醇提取液,回收,烘干,即葫芦茶正丁醇提取物50g。取葫芦茶正丁醇提取物,采用有机溶剂溶解后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采用二氯甲烷-丙酮或甲醇梯度洗脱(100:0;90:10;80:20),共制备三个梯度洗脱的流份,继续采用二氯甲烷-丙酮或二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脱(90:10;80:20),合并最后得到的两个流份,经凝胶柱色谱分离,采用甲醇洗脱,得到3个流份;最后一个流份经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采用甲醇-水=45:55洗脱,制备得到葫芦茶苷。

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制剂,含有上述葫芦茶苷。

进一步,所述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制剂,还含有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进一步,所述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制剂中,葫芦茶苷的重量占制剂总质量的5-99%,并且优选为50-99%。

进一步,所述的辅料为填充剂、赋形剂和/或崩解剂。

进一步,所述的制剂为口服制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运用现代医药理论,提供了一种疗效确切、成分明确、质量可控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能够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

葫芦茶苷可显著抑制高脂饮食合并颈动脉损伤所致的apoe-/-小鼠血管内膜增生,显示其具有明显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由于葫芦茶苷来源于天然的植物,以葫芦茶苷为主要药效成分制得的各种制剂,毒副作用较小,适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长期服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小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n=12,均数±标准差);

图中,*表示与模型组比较p<0.05;**表示与模型组比较p<0.01;##表示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p<0.01。

图2为小鼠颈动脉石蜡切片油红o染色。

图中,图a为as模型组;图b为as模型+阿托伐他汀20mg/kg组;图c为as模型+葫芦茶苷5mg/kg组;图d为as模型+葫芦茶苷20mg/kg组;图e为as模型+葫芦茶苷80mg/kg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葫芦茶苷的制备

葫芦茶药材,加体积浓度40-95%的乙醇8000ml加热回流提取,提取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醇提液用石油醚萃取,得石油醚层和水层;水层用乙酸乙酯萃取,得乙酸乙酯层和水层;水层加正丁醇萃取,得正丁醇提取液,回收,烘干,即葫芦茶正丁醇提取物50g。取葫芦茶正丁醇提取物,采用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等溶解,溶解后与柱色谱硅胶(200-300目)混合,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硅胶柱色谱填装完成后,采用二氯甲烷-丙酮或甲醇梯度洗脱(100:0;90:10;80:20),共制备三个梯度洗脱的流份,依次标记为fr1-fr3.fr3继续经硅胶柱色谱分离,采用二氯甲烷-丙酮或甲醇梯度洗脱(90:10;80:20),合并后得到两个流份,依次标记为frb1-frb2.frb2经凝胶柱色谱分离,采用甲醇洗脱,得到3个流份frbn1-frbn3。frbn3经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采用甲醇-水=45:55洗脱,制备得到葫芦茶苷。

高分辨质谱:m/z:435.1299,[m+h],其分子式为c21h23o10。

c13nmr(δ):167.5、160.8、160.6、159.9、145.6、131.1、127.7、116.7、115.5、101.9、97.7、96.6、77.9、75.1、74.7、71.3、64.3,与文献葫芦茶化学成分的研究(ii)(文东旭,中草药,2000年01期)中化合物iii的c13nmr吻合,确定该化合物为葫芦茶苷。

实施例2

称取实施例1中葫芦茶苷10g,加入淀粉6g,微晶纤维素4g,硬脂酸镁0.1g,混合均匀,采用本领域公知的方法,制成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

实施例3

称取实施例1葫芦茶苷10g,溶解于12ml乙醇中,加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2g,水浴上搅拌挥去溶剂,于真空干燥箱内50℃干燥3h,粉碎,过30目筛,填充胶囊,获得胶囊剂。

葫芦茶苷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效学考察

apoe-/-小鼠左侧颈总动脉血管进行手术,28天各分为5组:

(1)as模型组(高脂饮食手术组,n=12)

(2)as模型+低浓度葫芦茶苷组(高脂饮食手术后给药5mg/kg,n=12)

(3)as模型+中浓度葫芦茶苷组(高脂饮食手术后给药20mg/kg,n=12)

(4)as模型+高浓度葫芦茶苷组(高脂饮食手术后给药80mg/kg,n=12)

(5)as模型+阿托伐他汀组(高脂饮食手术后给药20mg/kg,n=12)

高脂饮食组投食westerntypediet配方饲料(蛋白质:15.8%,脂肪:40%,碳水化合物:44.2%)。

先给予小鼠高脂饮食喂养4周。4周后,按照分组进行小鼠左侧颈总动脉损伤手术,建立小鼠左颈总动脉as模型,其中(2)-(5)组继续喂养高脂饲料并分别灌胃给予不同药物,每天1次,模型组(第1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于第28天,进行小鼠颈总动脉取材。其具体方法如下:用1%戊巴比妥钠,按80mg/kg剂量麻醉小鼠,行心脏左心室取血后,分离出小鼠左颈总动脉血管,4%多聚甲醛固定后,制作石蜡组织切片,切片厚度5μm,进行油红o染色,采用image-proplus6.0图像分析软件分别测量动脉内膜和中膜的厚度,如图1所示;同时,计算血管内膜/中膜比值来对小鼠左颈总动脉内膜增生模型予以评价,以比较不同药物对血管损伤手术后血管管腔狭窄的保护作用。统计结果见图2。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葫芦茶苷给药组的小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药物组,且呈量效关系。甚至,葫芦茶苷80mg/kg组效果显著优于阿托伐他汀20mg/kg组,差异尤其显著(p<0.01)。说明其抑制动脉血管内膜增生作用显著。

根据以上实验结论,可以看出,葫芦茶苷具有显著的抑制动脉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显示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明显。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在给药剂量300mg/kg以内,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其药效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考虑剂量过大会产生毒副作用,因此,给药量控制在5~200mg/kg为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