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心脾相关理论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57516发布日期:2019-05-15 22:09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心脾相关理论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具体地说是以一种以心脾相关理论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据最近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为0.9%,其中男姓为0.7%,女性为1.0%,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现代医学在改善患者症状和降低病死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不能理想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因心衰患者再次住院率高,生活质量差,医疗费用高,心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学问题和临床医学重点研究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研究对象:心衰病位涉及五脏,但脾胃失调为其关键心衰的病位虽在心,但不局限于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息息相关。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将心孤立起来看待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心衰的病因病机。如久患肺病,肺失于肃降治节之功,通调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内结,则可遏伤心阳,阻塞心气;久患肾病,肾精亏乏,命门火衰,精亏不能生血以上奉于心,火衰则气化不利而水饮内停,以致心体失养,水气凌心;"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气日已衰,脉道不利。"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于心,而致心衰。故"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心衰的病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属土,位居中焦,主受纳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营养四脏。《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血的化生,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说的:"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反映了营卫来源于脾胃中焦的认识。《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脏清阳之气主升,脾气一升,则肝气随之升发,肾水随之气化,脾气升而水谷精微转于肺脏而敷布周身;胃的浊阴之气主降,胃气降则糟粕得以下行,胃气降则肺气可以随之肃降,心火随之下潜,心肾得以相交。脾胃居于中央以运四旁。脾胃与心脏密切相关,脾胃经脉和心脏直接相联系,经脉上通于心。脾之支脉注心中,胃之大络出于左乳下,足阳明之经上通于心,足太阴之经散于胸中。

结果:心衰后期,水饮内停,阳虚水肿,则见水肿以下肢为甚,尿少,心悸,神疲,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虚数,甚则气促咳唾,胸胁胀痛,肋间饱满,形成悬饮。一般认为,水肿形成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所谓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但就心衰而言,水饮停积的根本原因还是心阳不足。另外,水饮亦与血瘀有关,所谓"血不利则为水"。瘀血水饮虽继发于阳气亏虚,但一旦形成又可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更虚的恶性病理循环。

发明目的: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据最近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为0.9%,其中男姓为0.7%,女性为1.0%,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现代医学在改善患者症状和降低病死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不能理想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因心衰患者再次住院率高,生活质量差,医疗费用高,心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学问题和临床医学重点研究的难题。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怔忡"、"水肿"、"喘咳"、"痰饮"、"心痹"等病证的范畴。根据“五脏相关”、"心脾相关"的临床经验,从心脾相关理论为心衰寻求新的辨治规律,以期能提高对心衰的临床疗效。

技术方案:治脾胃以安五脏根据五脏相关的学术思想,五脏是一个整体,治脾胃可以安五脏,调五脏亦可以安脾胃。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故四旁皆有脾胃。而五脏中亦皆有脾胃之气,互为相使,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可安五脏。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安五脏;治脾胃病顺从整体出发,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盖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得安,五脏受荫;脾气虚弱,将百病丛生。《慎斋遗书》中"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亦是此义。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旺则四脏气机通达,气血调和,真气内充,病去正安。心衰病位关联五脏,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能影响于心,故可通过调五脏治疗心衰。而"治脾胃可以安五脏",故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发明有益效果:治疗上治脾胃以安五脏,治脾胃益气化痰。通过健脾气,扶正气,能抗御和清除外邪,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预防心衰复发。

最佳实施方式:运用药物治疗。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以心脾相关理论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五脏中,心主血脉,心之气阴、气阳不足,则气血凝滞,血脉不通,心脾功能失调是心衰之病理产物"痰"与"瘀"产生的重要因素。心衰后期,水饮内停,阳虚水肿,则见水肿以下肢为甚,尿少,心悸,神疲,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虚数,甚则气促咳唾,胸胁胀痛,肋间饱满,形成悬饮。调理脾胃以治疗心衰可分为五法:健运中气法,以香砂六君子汤、桂枝汤、丹参饮合方化裁;调脾养血法,以归脾汤为主;醒脾化湿法,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健脾涤痰法,以温胆汤、小陷胸汤加减;温阳理中法,以附子理中汤加味。

技术研发人员:田五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田五玲
技术研发日:2017.11.01
技术公布日:2019.05.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