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捷医用救援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7357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捷医用救援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便捷医用救援车。



背景技术:

现有车辆的尾门都是朝外打开,打开后还会占据外部空间,有些场合没有这么大的空间来给尾门进行展开,另外就是展开尾门后会占据后部空间,不利于人员在尾门附近展开作业;医用车上配置的摆放台难以收折,空间利用率不够,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捷医用救援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开门后进出空间小,以及医用车上配置的摆放台难以收折,空间利用率不够,实用性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捷医用救援车,包括车厢,所述车厢设有尾门,所述尾门通过启闭装置与车厢相连接,所述启闭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车厢一侧壁上的滑板,所述滑板朝车后部方向向下倾斜,所述滑板后部处设有第一转轴座,所述第一转轴座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上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上远离所述第一转轴座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座,所述第二转轴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尾门的下部,所述尾门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滚轮座,所述滚轮座上设有滚轮,所述滚轮与所述滑板相接触滚动,所述第二转动杆上远离第一转动杆的一端设有拉簧,所述拉簧的另一端连接有弹簧固定座,所述弹簧固定座固定于车厢的下部,所述第二转动杆上远离第一转动杆的一端还设有把手;

所述车厢内设有折叠台,所述折叠台包括固定于车厢内的底座,所述底座包括水平设置的圆盘和固连于圆盘侧缘的支架,以所述支架所在竖直平面为对称面设有两个对称的折叠部,所述折叠部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三支杆、第四支杆、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所述圆盘上设有环形槽,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分别通过设于其端部的滑动块配合设于环形槽内以使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绕环形槽转动,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转动设有相啮合的第四齿轮和第五齿轮,所述支架的外端转动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通过第一支杆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四齿轮通过第二支杆连接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的中心转轴通过第一连接板转动相连以使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始终保持啮合,所述第五齿轮通过第三支杆连接有第六齿轮,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四支杆,所述第四支杆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七齿轮,所述第六齿轮和第七齿轮的中心转轴通过第二连接板转动相连以使第六齿轮和第七齿轮始终保持啮合,所述支架外端还连接有折叠电机,所述折叠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一齿轮,两个所述折叠部上的第一齿轮均设于支架的外端并相啮合;所述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三支杆、第四支杆各连接有一扇形板;

所述车厢内还设有输液监控装置,所述输液监控装置包括微处理器、警器和红外测速夹,所述报警器与红外测速夹均通过信号线与微处理器连接,还包括滴速调节结构,所述滴速调节结构包括气泵和设置在红外测速夹内侧的气囊垫,所述气泵通过充气管与气囊垫连接,所述充气管上设置有充气阀,所述气囊垫上设置有泄气阀,所述气泵、充气阀和泄气阀均通过信号线与微处理器连接。

当所述尾门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使所述拉簧位于第一转轴座的前侧,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外端位于第一转轴座的后侧;当所述尾门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使所述拉簧位于第一转轴座的后侧,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外端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座的下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本发明的车厢内的折叠台收折方便,具有实用性;尾门开启后不占用外部空间,方便外部作业,例如搬运病人,并且贴靠于车厢顶部,具有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车厢与尾门的侧视图,显示尾门完全展开时的状态;

图2为本发明的车厢与尾门的立体图,显示尾门完全展开时的状态;

图3为本发明的车厢与尾门的侧视图,显示尾门半闭合时的状态;

图4为本发明的车厢与尾门的立体图,显示尾门半闭合时的状态;

图5为本发明的车厢与尾门的侧视图,显示尾门完全闭合时的状态;

图6为本发明的车厢与尾门的立体图,显示尾门完全闭合时的状态;

图7为本发明的折叠台的部分结构图一,图中没有显示扇形板;

图8为本发明的折叠台的部分结构图二,图中没有显示扇形板;

图9为本发明的折叠台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折叠台的收折状态图,图中仅显示各个连接杆的收折状态。

图11为本发明的输液监控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为方便说明,图1中右侧方向为前、前进方向、前部,左侧方向为后、后部。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捷医用救援车,包括车厢30,所述车厢30设有尾门10,所述尾门10通过启闭装置与车厢30相连接,所述启闭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车厢30一侧壁上的滑板11,所述滑板11朝车后部方向向下倾斜,所述滑板11后部处设有第一转轴座12,所述第一转轴座12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13,所述第一转动杆13上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座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杆14,所述第一转动杆13上远离所述第一转轴座12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座15,所述第二转轴座15固定连接于所述尾门10的下部,所述尾门10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滚轮座16,所述滚轮座16上设有滚轮17,所述滚轮17与所述滑板11相接触滚动,所述第二转动杆14上远离第一转动杆的一端设有拉簧18,所述拉簧18的另一端连接有弹簧固定座19,所述弹簧固定座19固定于车厢30的下部,所述第二转动杆14上远离第一转动杆13的一端还设有把手20;当所述尾门10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使所述拉簧18位于第一转轴座12的前侧,所述第一转动杆13的外端位于第一转轴座12的后侧;当所述尾门10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使所述拉簧18位于第一转轴座12的后侧,所述第一转动杆13的外端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座12的下方,此时第一转动杆13为竖直状态。第一转动杆13和第二转动杆14的夹角设置为135°。第一转动杆13的长度大于第二转动杆14。通过把手施力操作尾门的启闭,当尾门完全展开时,尾门贴靠于车厢顶部,由于拉簧的拉力,使第一转动杆始终对尾门具有向上的作用力,使滚轮紧贴于滑板,人手不施力后,也能使尾门保持该状态静止不动,当尾门完全闭合时,尾门呈竖直状态,拉簧的作用力使第一转动杆始终对尾门具有向下的作用力,使尾门的下端紧靠车厢底部,人手不施力后,也能使尾门保持该状态静止不动。

如图7至图10所示,所述车厢30内设有折叠台,所述折叠台包括固定于车厢30内的底座,所述底座包括水平设置的圆盘31和固连于圆盘31侧缘的支架32,以所述支架32所在竖直平面为对称面设有两个对称的折叠部,所述折叠部包括第一齿轮33、第二齿轮34、第三齿轮35、第四齿轮36、第五齿轮37、第六齿轮38、第七齿轮39、第一连接杆40、第二连接杆41、第一支杆42、第二支杆43、第三支杆44、第四支杆45、第一连接板46、第二连接板47,所述圆盘31上设有环形槽311,所述第一连接杆40和第二连接杆41分别通过设于其端部的滑动块401配合设于环形槽311内以使第一连接杆40和第二连接杆41绕环形槽311转动,所述第一连接杆40的另一端转动设有相啮合的第四齿轮36和第五齿轮37,所述支架32的外端转动设有第一齿轮33,所述第一齿轮33通过第一支杆42连接有第二齿轮34,(如图7所示为两个齿轮侧缘通过支杆固定相连)所述第四齿轮36通过第二支杆43连接有第三齿轮35,所述第二齿轮34和第三齿轮35的中心转轴通过第一连接板46转动相连以使第二齿轮34和第三齿轮35始终保持啮合,所述第五齿轮37通过第三支杆44连接有第六齿轮38,所述第二连接杆4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四支杆45,所述第四支杆45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七齿轮39,所述第六齿轮38和第七齿轮39的中心转轴通过第二连接板47转动相连以使第六齿轮38和第七齿轮39始终保持啮合,所述支架32外端还连接有折叠电机(未图示),所述折叠电机的输出轴48连接第一齿轮33,所述输出轴48水平设置,两个所述折叠部上的第一齿轮33均设于支架32的外端并相啮合;所述第一支杆42、第二支杆43、第三支杆44、第四支杆45各连接有一扇形板49,扇形板与各自相连的支杆相固定并共面。

如图9所示,设定折叠台为完全展开状态时,两个折叠部的第二连接杆相贴靠,各个扇形板恰好位于同一平面上,形成一个平的摆放台。如图10所示,此时所述折叠电机启动,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由于第一齿轮、第一支杆、第二齿轮固定相连,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通过第一连接板保持啮合,因此带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沿环形槽运动并向支架靠拢,同时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平行于水平面上升,直至最大运动限度,达到完全收折状态。

如图11所示,所述车厢30内还设有输液监控装置,所述输液监控装置包括微处理器71、电源模块72、报警器73和红外测速夹74,所述报警器73与红外测速夹74均通过信号线与微处理器71连接,还包括滴速调节结构,所述滴速调节结构包括气泵75和设置在红外测速夹74内侧的气囊垫76,所述气泵75通过充气管77与气囊垫76连接,所述充气管77上设置有充气阀78,所述气囊垫76上设置有泄气阀79,所述气泵75、充气阀78和泄气阀79均通过信号线与微处理器71连接,所述充气阀78和泄气阀79均为电磁阀,所述电源模块72通过可充电电池给各元件供电,保证各元件的正常使用。所述输液监控装置能对输液停止、输液过快、输液过慢及输液不稳定的异常情况做出及时反应,从而有效避免了输液过程中异常情况的发生。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