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向挤压球囊扩张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6088发布日期:2018-10-02 18:24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介入医疗用的球囊扩张导管,具体是一种定向挤压球囊扩张导管。



背景技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当今人类主要致死、致残性疾病。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PTCA)/支架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这种经皮冠状动脉内干预术(PCI)疗效至今仍不甚满意。首先,PCI不能真正减少死亡和非致命心肌梗死,尤其在稳定性冠心病中和优化的药物治疗方案相比较时;其次,不能长期缓解血管狭窄。6个月时单纯PTCA再狭窄率高达50%, 裸金属支架再狭窄可达40%。即便是采用第2代药物支架治疗,6年后较金属裸支架减少再狭窄的优势所剩无多。故,PCI有需要持续改进的需求。

传统的PTCA使用半顺应或非顺应气囊进行血管病变部位扩张,管腔增大的原因为:斑块被径向压缩和管壁扩大(几乎各贡献50%),伴斑块轴向移位。混合性斑块或钙化斑块的管腔解剖增大的因素是斑块不规则撕裂和夹层形成,如图1A-1D所示。这种扩张的后果是,破坏了病变原有完整性,斑块沿血管轴向迁移,不但容易引起边支受累,还使得致炎的脂质核成分影响范围被人为扩大,血管内膜受损,中膜断裂外膜张力性膨出,进而促发机体的增生修复反应。因此,在获得解剖意义上的管腔增加时,换来的是,血管机械性创伤,炎症扩散,斑块破裂移位。

组织学研究表明,因内皮受损、管壁物质的趋化作用,在PCI术后早期血管扩张区域即出现血小板激活、黏附,及附壁血栓形成;同时血管内膜出现大量的巨噬细胞和幼稚的平滑肌细胞浸润,这些细胞及其间质是新生内膜的主要构成成分,正是这种过度增生的新生内膜导致了血管再狭窄。

由此可见,传统的血管内球囊成形术一方面没有真正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尤其是没有减少致炎的成分,另一方面,却导致了管壁炎症激活、扩展以及内膜完整性破坏,这是传统PCI获益受限的主要原因。如何减少粥样斑块的脂核负荷(致炎的主要成分),并最大程度保护内皮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利CN1010 45175A、CN103623497A和CN104857615A都公开了一种双层球囊,但所涉及的双层球囊,其使用目的仅仅是解决提供局部给药的路径和方法;不能解决粥样斑块的脂核负荷问题。

专利CN201394274Y和CN204395193所涉及双层球囊是为了解决单层球囊可能破裂的问题,内外层球囊材质、形状一致;不能解决粥样斑块的脂核负荷问题并保护内皮层。

专利CN201135683[P]和CN105662668A提供的是一种单层锥形球囊,用于管径落差大的血管节段的病变扩张并改善通过性,但仍不能解决粥样斑块的脂核负荷问题并保护内皮层。

本实用新型受启发于临床脓肿的治疗方法。化脓性疾病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央有个强致炎的囊性包裹区,外周是炎症细胞包绕的多层结构。脓肿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切开引流,只有引流出脓肿核心方可痊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灶与之类似,推测必须切开病灶并排掉脂质核物质,减少致炎作用,才可从根本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预后。

既往有定向斑块旋切或旋磨技术,用于斑块减容术,这个技术被证明并不优于传统的 PCI,可能与其造成血管损伤范围过大,内膜损伤过于严重有关。而内皮具有抗增生、抗血栓、促进损伤愈合作用,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关键优势在于,在去除脂质核等病理组织同时最大程度保护了内皮组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粥样斑块的脂核负荷,并最大程度保护内皮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向挤压球囊旨在通过球囊的定向扩张减少斑块体积,避免分支受累,最大限度保护内皮组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定向挤压球囊扩张导管,一种定向挤压球囊扩张导管,包括导管体和连接在导管体远端体部的双层球囊,导管体近端体部设有外源输入端口连接件,球囊内设有显影环;所述双层球囊以导管体为中心,为同轴相套设计;双层球囊的内层和外层的两端部分别与导管体密封连接;内层球囊具有高顺应性,在初始工作状态也即命名压时,预塑形为第一锥部、圆柱形工作A段、圆台形工作B段和第二锥部;外层球囊具有非顺应性。

所述导管体包含3个独立的腔,中心腔为导丝腔,导管体的二个侧腔为内球囊连通腔、外球囊连通腔,所述内球囊连通腔与外球囊连通腔的一端与连接件相通,另一端通过进出孔分别与内层球囊和外层球囊相通。外球囊连通腔上的进出孔设置于内层球囊和外层球囊之间;内球囊连通腔上的进出孔设置于内层球囊内。

如常规的扩张导管一样,导丝腔一端与导丝管相连,另一端开口于导丝出口,所述导丝出口位于连接件与球囊之间的导管体体部或者位于外源输入端口连接件。

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在于定向挤压球囊的设计,对于导管体系统没有限制,可以是快速交换球囊导管或同轴交换球囊导管。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如果导丝出口在球囊扩张导管中间段(连接件与球囊之间的导管体体部),称为快速交换球囊导管;如果导丝出口在连接件的端,称为同轴交换球囊导管(on-the-wire)。

当采用快速交换球囊导管形式时,所述连接件具有两个独立端口,分别为内、外球囊连通腔的连接口;两个连接口分别设置有双向旋转开关。当采用同轴交换球囊导管形式时,所述连接件可以具有3个独立端口,分别与导管体的3个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中,外层球囊具有非顺应性,其工作段形状为常规的,例如可根据血管管径的特点设计为圆柱形或圆台形(图3)结构,其加压充盈时包括第一锥部、圆柱形工作A段和圆柱形或圆台形B段、第二锥部。由于其非顺应性,在形状上构成对内层球囊膨胀的限制。外层球囊的圆柱形工作A段和B段位置对应于内层球囊的圆柱形工作A段和锥台形工作B 段。

本实用新型中,内层球囊具有顺应性,其工作段预塑形为圆柱A段+圆台B段。工作时,圆柱A段的作用主要是固定;圆台B段的主要作用是在加压膨胀直至被外层球囊限制过程中对血管壁产生定向挤压。可以理解,在初始工作状态时,内外层的圆柱A段即达到相同,而内层球囊工作B段在初始工作状态时的预塑形体积应当小于外层球囊工作B段体积。优选地,在初始工作状态也即命名压时,内层球囊预塑形的圆台形工作B段与第二锥部一同形成圆锥形。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双层球囊在导管体上的方向是可选的,第一锥部朝向连接件方向,或者是第二锥部朝向连接件方向。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定向挤压球囊扩张导管,所述外球囊连通腔上的进出孔为2-4个;所述内球囊连通腔上的进出孔为2-6个。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显影环优选为两个,分别位于工作段两端相应位置,所述工作段是指工作A段加工作B段。以辅助定位。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定向挤压球囊扩张导管来说,为了便于固定,可采用以下方式:一种是在所述双层球囊的远端连接有固定球囊。另一种是在外层球囊的圆柱形工作A段区域设有向外突出的固定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结构为乳突状,在外层球囊上呈对称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定向挤压球囊扩张导管,还可在外层球囊壁上设置1um-100um微孔,成孔率5-90%。内层球囊膨胀时可以经外层球囊腔输送药物,通过微孔作用于管壁。

本实用新型的定向挤压球囊扩张导管,可在其外层球囊表面装载药物层。

球囊的顺应性,指球囊的直径随球囊充盈压力变化的程度。公式表示:

球囊的顺应性=球囊额度压力下的直径/球囊命名压下的直径。

球囊的顺应性为1.05-1.10时,称为非顺应性球囊;顺应性为1.18-1.30时,称为半顺应性球囊;顺应性超过1.30,为顺应性球囊,其体积变化范围在100-600%。

本实用新型中的双层球囊,其内、外层由不同顺应性材质制成,内层为高顺应性材质,并经过预塑形,工作段为圆柱+圆台形,外层为非顺应材质制成的传统球囊。内层球囊连续加压时,因为内层球囊的高顺应性,内层球囊轴向扩张,外层球囊被动扩张,结果球囊对斑块产生轴向挤压效应。此外,内层球囊在持续充盈过程中,内层球囊壁相对外层球囊壁滑动,而外层球囊相对斑块位移少,故外层球囊和血管内膜摩擦力小,如此,和传统球囊相比,本案球囊在扩张过程中对内膜损害较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球囊扩张导管,其中,优选地,所述球囊体扩张后的直径为 1.0-20.0mm,长度为5mm—100mm。球囊体的工作压力为2-30个标准大气压。导丝腔的内径为0.1mm-1.5mm。

所述球囊的材质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可选为:交联聚乙烯和聚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四氟乙烯、尼龙、聚氨酯或其他材料的合金。

球囊使用前,球囊抽瘪双层紧密贴合并折叠。使用时,球囊整体跨越病变,逐渐增加内层球囊压力并达到命名压时,内层球囊与外层球囊的第一锥部和工作A段同步膨胀,大小和形状等同命名的大小和形状。继续加压内层球囊,内、外层球囊工作B段逐渐膨胀,形成锥形方向上对血管壁连续施压,如此球囊对血管斑块产生轴向定向挤压作用,如图2A-2C所示;因为外层球囊具有非顺应性,对内层球囊的大小、形状起限制作用。本实用新型球囊和远端保护装置、切割球囊及支架等配合使用,达到扩张管腔,减少斑块容积效果。此外,主动充盈外层球囊可以行更高压力扩张,包括支架后扩张。

该球囊使用时的第一锥部至第二锥部的方向与血管近远端方向一致时,称为正向定向扩张球囊;该球囊使用时的第一锥部至第二锥部的方向与血管近远端方向相反时,称为反向定向扩张球囊。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球囊可装载相应支架,并进行所述支架释放操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与切割球囊、远端保护装置配合使用时,通过挤压发挥斑块减容效应,这种作用改变了传统的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PTCA)/支架术的机制。

2)处理分叉病变时,定向推移和减容斑块,不易影响分支。

3)当仅充盈内层球囊时不能够充分扩张病变或支架时,可以直接加压外层非顺应球囊,直至达到目标。

4)还发挥药物球囊的作用:

(1)外层球囊表面装载药物,在球囊膨胀后与血管壁紧密贴合,将药物释放至管壁;

(2)当外层球囊设计为带微孔膜时,在内层球囊膨胀后,外层球囊紧密贴靠血管壁,可以经外层球囊腔给药,施于血管壁局部。

附图说明

图1A是A型病变示意图。

图1B是传统球囊到位示意图。

图1C是传统球囊扩张示意图。

图1D是斑块轴向和径向移位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定向挤压球囊的结构和命名压工作状态示意图。图2B示内层球囊加压过程中。

图2C示加压至完全膨胀状态。

图3外层球囊工作B段为圆台形的扩张导管。

图4A是球囊扩张导管近中段结构图。

图4B是图4A中导管近端截面M的放大图。

图4C是图4A中导管远端截面N的放大图。

图5A是正向定向球囊扩张导管结构图。

图5B是反向定向球囊扩张导管结构图。

图6带有乳突状结构的定向球囊扩张导管。

图7远端带有固定球囊的定向球囊扩张导管。

图8A-8F是球囊扩张导管工作示意图。

图9A-9D是球囊扩张导管用于治疗分叉病变(Medina010或001)示意图。

图10A-10D是球囊扩张导管用于治疗分叉病变(Medina100)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5A和5B是球囊扩张导管结构图。定向挤压球囊扩张导管,包括同轴相连的导丝管7、导管体8和连接在导管体远端体部的双层球囊9,导管体近端体部设有外源输入端口连接件,球囊内设有显影环10。双层球囊9在导管体上可以设计为不同方向,图5A:正向定向球囊,图5B:反向定向球囊。做为一个实例,该球囊扩张导管的尺寸可以是:L1:120-250cm, L2:15-100cm,L3:0.5—5.0cm,d:1.25mm—8.0mm,d1:0.6—1.5mm。

如图2A-2C,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定向挤压球囊的结构,所述双层球囊9以导丝腔为中心,为同轴相套设计;双层球囊的内层和外层的两端部分别与导管体密封连接;内层球囊具有高顺应性,预塑形为第一锥部20、圆柱形工作A段21-A、锥台形工作B段21-B和第二锥部22;外层球囊具有非顺应性,有与内层球囊同样大小、形状的第一锥部和圆柱形工作A段,圆台形工作B段。图2A-2C还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定向挤压球囊的工作状态,图2A.命名压工作状态,图2B.内层球囊加压过程中,图2C.加压至完全膨胀状态。

本实施例采用的导管为快速球囊交换导管,如图4A,导管体包含3个独立的腔,中心腔为导丝腔6,导丝腔6一端与导丝管相连,另一端开口于连接件与球囊之间的导管体体部的导丝出口5;导管体的二个侧腔为内球囊连通腔3、外球囊连通腔4,所述内球囊连通腔3与外球囊连通腔4的一端与连接件相通,另一端通过进出孔分别与内层球囊和外层球囊相通;外球囊连通腔4上的进出孔设置于内层球囊和外层球囊之间;内球囊连通腔3上的进出孔设置于内层球囊内;连接件具有两个独立端口,分别为内球囊连通腔的连接口1和外球囊连通腔的连接口1;两个连接口上分别设置有双向旋转开关。导管近端截面M和导管远端截面N 的放大图分别如图4B和图4C所示。

图6是另一种固定方式,是在外层球囊的圆柱形工作A段区域设有向外突出的固定结构 11。

图7是本实用新型球囊扩张导管的一种固定方式,双层球囊9的远端连接有固定球囊12。

实施例2

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球囊导管使用的3种情况。

1、一个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减容治疗方法,如图8A-F:

1)在常规的介入操作基础上,于病变远端安置一个可回收的远端保护装置13(图8A);

2)使用切割球囊切割斑块;

3)再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向挤压气囊9,将斑块组织的内部成分定向挤出斑块(图 8B、8C、8D);

4)如需更高压力扩张,主动充盈外层球囊至更高压力;

5)或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向挤压气囊所装载的支架,在挤出斑块组织的同时给予支架成形术(图8E);

6)回收远端保护装置,将斑块挤出的成分取出体外(图8F)。

2、分叉病变(Medina010或001)的处理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球囊施行定向挤压球囊扩张成形术,自病变向远端定向挤压斑块,使不影响分支开口,如图9A-D。

图9A示分叉病变(Medina010);

步骤1:如图9B,定向挤压球囊9到位,其远端有远端保护装置13,以命名压开始扩张;

步骤2:如图9C,定向挤压球囊9持续加压至目标充盈压;

步骤3:如图9D,定向挤压球囊9撤出后,挤压物被远端保护装置13收集。

3、分叉病变(Medina100)的处理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球囊施行定向挤压球囊扩张成形术,自病变的远端朝着近端定向挤压斑块,使不影响分支开口,如图10A-D。

图10A示分叉病变(Medina100);

步骤1:如图10B,切割球囊切割斑块表面后,反向定向挤压球囊9扩张(分支血管内置球囊14并膨胀,防止斑块挤出物进入分支血管);

步骤2:如图10C,定向挤压球囊导管撤出(分支血管内球囊保持膨胀,斑块挤出物被置于主支血管远端的保护装置13收集);

步骤3:如图10D,撤出血管内装置,根据定向球囊扩张后的血管情况,决定置入或不置入支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