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进行卷拈纱线的方法

文档序号:1756812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应用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进行卷拈纱线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应用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进行卷拈纱线的方法,涉及纺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纺织装置与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纺织中对纱线卷拈的装置与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应用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进行卷拈纱线的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纺织行业中,环锭纺纱是最经典的纺纱技术,该技术的关键是由钢领圈以及在钢领圈上安装的钢丝圈来完成的;更具体的说,就是将纱线穿入钢丝圈、再固定在锭子的纱管上(锭子上安装有纱管)、锭子带动纱管旋转而使纱线在锭子的纱管上缠绕,与此同时、钢领圈以锭子轴为中心而作垂直的上下往复运动,在上述的两个同时运动的过程中、纱线始终带动着钢丝圈围绕着钢领圈的上边沿快速旋转,从而完成对纱线的加捻与卷饶。在上述的运动过程中,钢丝圈围绕着钢领圈的旋转速度可高达每秒钟50米左右、温度可高达300摄氏度左右,在这种状态下,无论是钢丝圈还是钢领圈,均极易磨损;对于这种状况,国内外唯一改进的措施,就是集中在选择耐磨与耐高温材料的钢丝圈及钢领圈上;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述已有的公知技术还存在着钢丝圈与钢领圈的使用寿命短而需要经常更换、经常会出现钢丝圈从钢领圈上飞出而由业内人士称之为的飞圈状况发生、影响纱线质量、增加纱线毛羽、增加纺纱断头、影响纺纱速度及效率等诸多不足、缺陷与弊端。本发明就是在认真而充分的调查、了解、分析、总结上述已有的公知技术现状基础上,从改变结构的角度出发,为克服和解决已有公知技术存在的诸多不足、缺陷与弊端而研制成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进行卷拈纱线的方法。该方法中的装置包括钢领圈,所述钢领圈上设置有内凹槽,还设置有旋转环;所述钢领圈为圆环状的结构、该圆环的下端设置有直径大于主体圆环的法兰边,所述内凹槽为凹槽的形状,所述旋转环为圆环状的结构;所述该方法中的装置,其钢领圈的内侧设置有内凹槽,其钢领圈内侧设置的内凹槽中放置有旋转环;其所述旋转环的直径小于内凹槽的直径,所述旋转环一侧的外边贴在内凹槽一侧的凹槽底时、而旋转环另一侧的外边与内凹槽另一侧凹槽的凹槽端边之间构成大于穿装纱线的空隙的形状;其所述内凹槽为选择截面呈三角形的圆凹槽形状、矩形的圆凹槽形状、弧形的圆凹槽形状中的一种形状;其所述旋转环为选择截面呈圆形的圆环状的结构、椭圆形的圆环状的结构、矩形的圆环状的结构中的一种结构;其所述钢领圈的圆环壁上设置有斜置而通透的开缝;其所述钢领圈圆环壁上所设置的斜置而通透的开缝的斜度为15-60度角。
应用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进行卷拈纱线的方法,所述卷拈纱线的方法所应用的装置为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所述该装置旋转环的直径小于内凹槽的直径,所述当旋转环一侧的外边贴在内凹槽一侧的凹槽底时、而旋转环另一侧的外边与内凹槽另一侧凹槽的凹槽外端边之间构成大于穿装纱线的空隙的形状。
卷拈纱线按如下步骤进行(1)、将纱线的端头从旋转环与内凹槽构成的空隙中自上而下穿过;(2)、将从旋转环与内凹槽所构成的空隙中穿过的纱线端头固定在卷拈纱线的锭子纱管上;(3)、使锭子旋转、固定在锭子上的纱管也随锭子旋转、并在锭子旋转的同时使钢领圈以锭子的轴心为中心作垂直的上下往复运动,从而使纱线得到卷拈。
通过本发明达到的目的是取消已有公知技术装置中的钢丝圈、改进钢领圈的结构、增加旋转环,以从根本上改变纱线的卷拈方法;使纺纱速度与效率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可达到预期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包括钢领圈,其所述钢领圈上设置有内凹槽、还设置有旋转环;所述钢领圈为圆环状的结构、该圆环的下端设置有直径大于主体圆环的法兰边,所述内凹槽为凹槽的形状,所述旋转环为圆环状的结构;所述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其钢领圈的内侧设置有内凹槽,其钢领圈内侧设置的内凹槽中放置有旋转环。
所述的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其所述内凹槽为选择截面呈三角形的圆凹槽形状、矩形的圆凹槽形状、弧形的圆凹槽形状中的一种形状。
所述的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其所述旋转环为选择截面呈圆形的圆环状的结构、椭圆形的圆环状的结构、矩形的圆环状的结构中的一种结构。
所述的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其所述钢领圈的圆环壁上设置有斜置而通透的开缝。
所述的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其所述钢领圈圆环壁上所设置的斜置而通透的开缝的斜度为15-60度角。
应用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进行卷拈纱线的方法,其所述卷拈纱线的方法所应用的装置为所述的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所述该装置旋转环的直径小于内凹槽的直径,所述当旋转环一侧的外边贴在内凹槽一侧的凹槽底时、而旋转环另一侧的外边与内凹槽另一侧凹槽的凹槽外端边之间构成大于穿装纱线的空隙的形状;
卷拈纱线按如下步骤进行(1)、将纱线的端头从旋转环与内凹槽构成的空隙中自上而下穿过;(2)、将从旋转环与内凹槽所构成的空隙中穿过的纱线端头固定在卷拈纱线的锭子纱管上;(3)、使锭子旋转、固定在锭子上的纱管也随锭子旋转、并在锭子旋转的同时使钢领圈以锭子的轴心为中心作垂直的上下往复运动,从而使纱线得到卷拈。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是由于本发明所述装置中的钢领圈内侧设置有内凹槽,其钢领圈内侧设置的内凹槽中放置有旋转环;其所述旋转环的直径小于内凹槽的直径,所述旋转环一侧的外边贴在内凹槽一侧的凹槽底时、而旋转环另一侧的外边与内凹槽另一侧凹槽的凹槽端边之间构成了大于穿装纱线的空隙的形状;将纱线穿入这个空隙中、再固定在锭子的纱管上、锭子带动纱管旋转而使纱线在锭子的纱管上缠绕,与此同时、钢领圈以锭子的轴心为中心并以垂直的方式作上下往复运动,在上述的两个同时运动的过程中、纱线始终使所述的这个空隙沿着钢领圈的内壁而连续不断的变换、从而便带动着旋转环在钢领圈上所设置的内凹槽内旋转,从而完成对纱线的加捻与卷饶。其结构、工作原理及整个工作过程是极其简单而方便的。
由于采用了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本发明取消了已有公知技术中的钢丝圈、以设置内凹槽的方式改进了钢领圈的结构、增加了旋转环,以及以上对本发明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所述,使得本发明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获得了钢领圈与旋转环的使用寿命长、因无钢丝圈而不会发生飞圈现象、不会影响纱线质量、不会增加纱线毛羽、不会增加纺纱断头、提高纺纱速度、提高纺纱效率等诸多有益效果;同时还由于本发明中钢领圈的圆环壁上设置有斜置而通透的开缝,从而还获得了容易将纱线穿入所述的旋转环一侧外边贴在内凹槽一侧凹槽底时、而由旋转环另一侧外边与内凹槽另一侧凹槽端边之间构成的空隙中的有益效果。


图1为本发明中所述装置具体实施方式
之一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所述装置具体实施方式
之一的结构主视剖面示意图。图中的点划线表示纱线。
图3为本发明中所述装置具体实施方式
之一中钢领圈的主视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2的A-A向俯视剖面示意图。图中在钢领圈与旋转环空隙之间的圆形剖面表示纱线。
图5为图3的B-B向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本发明中所述装置具体实施方式
之一中旋转环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本发明中所述装置具体实施方式
之二的结构主视示意图。以该图主要表示在钢领环的圆环壁上以斜置而通透的方式所设置的开缝。
图8为本发明中所述装置具体实施方式
之三的结构主视示意图。以该图主要表示在钢领环的圆环壁上以反方向的方式所设置的斜置而通透的开缝。
图9为本本发明卷拈纱线工艺流程步骤的窗口示意图。
图10为本本发明在工作状态下的主视剖面示意图。图中在本本发明所述装置中心位置的圆柱体表示旋转的锭子(锭子上安装有纱管)、锭子以外的圆柱体剖面表示已经加捻并卷饶在锭子纱管上的纱线。
图11为已有公知技术中所使用装置的结构主视剖面示意图。图中的点划线表示纱线,图中钢领圈上的小圆环表示钢丝圈。以该图作为对本发明中所述装置的对照图。
图12为已有公知技术在工作状态下的主视剖面示意图。在图中的中心位置处的圆柱体表示旋转的锭子(锭子上安装有纱管)、锭子以外的圆柱体剖面表示已经加捻并卷饶在锭子纱管上的纱线。以该图作为对本发明工作状态的对照图。
图中的标号1、钢领圈,101、内凹槽,2、旋转环。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一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所述的装置作详细描述。正如说明书附图1-6及10所示一种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包括钢领圈1,所述钢领圈1上设置有内凹槽101、还设置有旋转环2;所述钢领圈1为圆环状的结构、该圆环的下端设置有直径大于主体圆环的法兰边,所述内凹槽101为凹槽的形状,所述旋转环2为圆环状的结构;所述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其钢领圈1的内侧设置有内凹槽101,其钢领圈1内侧设置的内凹槽101中放置有旋转环2。
所述的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其所述旋转环2的直径小于内凹槽101的直径,所述旋转环2一侧的外边贴在内凹槽101一侧的凹槽底时、而旋转环2另一侧的外边与内凹槽101另一侧凹槽的凹槽端边之间构成大于穿装纱线的空隙的形状。
所述的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其所述内凹槽101为选择截面呈三角形的圆凹槽形状、矩形的圆凹槽形状、弧形的圆凹槽形状中的一种形状。
所述的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其所述旋转环2为选择截面呈圆形的圆环状的结构、椭圆形的圆环状的结构、矩形的圆环状的结构中的一种结构。
在上述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所述的内凹槽101分别以截面呈三角形的圆凹槽形状、矩形的圆凹槽形状、弧形的圆凹槽形状进行了制作;对所述的旋转环2分别以截面呈圆形的圆环状的结构、椭圆形的圆环状的结构、矩形的圆环状的结构进行了制作;均收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二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所述装置的第二种方式作详细描述。在具体实施方式
一实施的基础上,正如说明书附图7、10所示所述的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其所述钢领圈1的圆环壁上设置有斜置而通透的开缝。其所述钢领圈1圆环壁上所设置的斜置而通透的开缝的斜度分别以15、20、25、30、35、40、45、50、55、60度角进行了设置;均收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三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所述装置的第三种方式作详细描述。在具体实施方式
一实施的基础上,正如说明书附图8、10所示所述的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其所述钢领圈1的圆环壁上以反方向的方式设置有斜置而通透的开缝。其所述钢领圈1圆环壁上以反方向的方式所设置的斜置而通透的开缝的斜度分别以15、20、25、30、35、40、45、50、55、60度角进行了设置;均收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四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所述卷拈纱线的方法作详细描述。在具体实施方式
一、二、三的具体实施基础上,正如说明书附图9、10所示应用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进行卷拈纱线的方法,所述卷拈纱线的方法所应用的装置为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所述该装置旋转环2的直径小于内凹槽101的直径,所述当旋转环2一侧的外边贴在内凹槽101一侧的凹槽底时、而旋转环2另一侧的外边与内凹槽101另一侧凹槽的凹槽外端边之间构成大于穿装纱线的空隙的形状;卷拈纱线按如下步骤进行(1)、将纱线的端头从旋转环2与内凹槽101构成的空隙中自上而下穿过;(2)、将从旋转环2与内凹槽101所构成的空隙中穿过的纱线端头固定在卷拈纱线的锭子纱管上;(3)、使锭子旋转、固定在锭子上的纱管也随锭子旋转、并在锭子旋转的同时使钢领圈1以锭子的轴心为中心作垂直的上下往复运动,从而使纱线得到卷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发明;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作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本发明中所述的装置制作完毕后,按照本发明所述的方法,进行了试用性考核,经试用考核,获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包括钢领圈(1),其特征在于所述钢领圈(1)上设置有内凹槽(101)、还设置有旋转环(2);所述钢领圈(1)为圆环状的结构、该圆环的下端设置有直径大于主体圆环的法兰边,所述内凹槽(101)为凹槽的形状,所述旋转环(2)为圆环状的结构;所述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其钢领圈(1)的内侧设置有内凹槽(101),其钢领圈(1)内侧设置的内凹槽(101)中放置有旋转环(2)。
2.应用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进行卷拈纱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拈纱线的方法所应用的装置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所述该装置旋转环(2)的直径小于内凹槽(101)的直径,所述当旋转环(2)一侧的外边贴在内凹槽(101)一侧的凹槽底时、而旋转环(2)另一侧的外边与内凹槽(101)另一侧凹槽的凹槽外端边之间构成大于穿装纱线的空隙的形状;卷拈纱线按如下步骤进行(1)、将纱线的端头从旋转环(2)与内凹槽(101)构成的空隙中自上而下穿过;(2)、将从旋转环(2)与内凹槽(101)所构成的空隙中穿过的纱线端头固定在卷拈纱线的锭子纱管上;(3)、使锭子旋转、固定在锭子上的纱管也随锭子旋转、并在锭子旋转的同时使钢领圈(1)以锭子的轴心为中心作垂直的上下往复运动,从而使纱线得到卷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槽(101)为选择截面呈三角形的圆凹槽形状、矩形的圆凹槽形状、弧形的圆凹槽形状中的一种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环(2)为选择截面呈圆形的圆环状的结构、椭圆形的圆环状的结构、矩形的圆环状的结构中的一种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领圈(1)的圆环壁上设置有斜置而通透的开缝。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领圈(1)圆环壁上所设置的斜置而通透的开缝的斜度为15-60度角。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应用无钢丝圈的纱线卷拈装置进行卷拈纱线的方法。其装置的钢领圈上的内凹槽中放置旋转环;旋转环直径小于内凹槽直径,旋转环一侧外边贴内凹槽一侧凹槽底、旋转环另一侧外边与内凹槽另一侧凹槽端边间构成穿纱线的空隙。其方法为(1)、将纱线端头从旋转环与内凹槽的空隙中穿过;(2)、将纱线端头固定在锭子纱管上;(3)、使锭子旋转并使钢领圈作垂直的上下往复运动。用于对纱线的卷拈。使用寿命长、不增加纱线毛羽及断头、提高纺纱速度及效率。
文档编号D01H7/52GK1912208SQ20061011197
公开日2007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30日
发明者徐建新, 徐建中, 丁国强 申请人:徐建新, 徐建中, 丁国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