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0301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ー种驱动装置与控制装置结构上的整合,尤指ー种将马达装置与控制装置组装为一体以供使用的模组化结构,其中马达装置可选择性単独使用。
背景技术
缝纫设备初步针对不同使用者的使用目的,可将缝纫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先分为全自动化与半自动化的エ业用和家用产品设备,且伴随着操作者对于缝制功能各种不同的需求、多样化缝制要求以及缝纫设备自身技术的提升的下,缝纫设备的种类也相应地随之增加。于市场和消费结构的调整下,缝纫设备的产品结构从中低速转向高速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同时更导入电子、电机技木,使縫制设备开始广泛的应用,以现有的エ业用缝纫设备为例,如图1中所示,縫纫设备90是装置于一作业用的工作台91,縫纫设备90包含有一缝纫机92、ー驱动装置93与ー控制装置94,其中分别将缝纫机92装置于工作台91上方, 而于工作台91下方配置驱动装置93,并于驱动装置93的下方固定有控制装置94,以利用控制装置94导入电子电机技木,使エ业用缝制设备电子化,大幅降低操作技术门坎,且能以自动化机械来取代部分需操作者手动作业步骤,所以为因应各式缝制要求,使得各种不同功能的缝纫设备种类也如雨后春笋般一一现世,以供操作者选择利用。于此上述前提下各家制造商所设计生产的缝纫机92为因应缝制要求而有需要不同输出动力的驱动装置93,且为应用于各式操作作业步骤而要搭配不同控制装置94,使现有的缝纫设备90通常必需配合缝纫机92功能选用适当的驱动装置93与控制装置94,因此现有的缝纫设备90如图1中所示,其工作台91下方的驱动装置93与控制装置94已占去工作台91下方大部分空间,再加上工作台91上方的缝纫机92所占空间,造成工作台91可供操作者使用空间被缝纫设备90大幅限制,特別是对于尚需操作者手动作业的步骤流程带来空间上的阻碍,也増加了不便利性,使原本自动化操作所能缩短作业时间、简化操作步骤流程以及其所帯来的操作便利性的功效打了折扣。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发明人是针对现有缝纫设备所包括的驱动装置与控制装置两者的配合结构进行改良,提供一种模组化的驱动装置与控制装置的配合结构,以将ー驱动模组与控制模组两者一体组装提供给操作者使用,达到减缩现有缝纫设备对操作者使用空间的限制,提升整体作业流程的便利性,并同时保有原自动化操作的优点。本发明中的模组结构中的驱动、散热模组透过壳件組合而能模组化为一可供単独使用的的核心马达装置,且马达装置藉由其它壳件的組合而能模组化组合不同功能模组ー 起搭配使用,而于有特殊缝纫需求的情况下,其功能模组也能利用壳件单独分离出来搭配马达装置共同使用,使马达装置可藉壳件組合以因应不同缝纫需求而能模组化搭配各种功能模组一井使用,以扩大整体适用范围,并具有模组化搭配的灵活应用特点。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一第一壳件,该第一壳件具有一第一内筒体与一第一外罩体,该第一外罩体包覆该第一内筒体外侧;一第二壳件,该第二壳件装置于该第一壳件一端,且于两壳件之间形成有一第一装置区。该第一装置区中装置有一驱动模組,该驱动模组包括有ー传动轴,该传动轴一端穿出该第一装置区并于其上装置有一皮带轮。该皮带轮两侧各设置有一皮带轮盖,用以将皮带轮夹于两皮带轮盖内部并组装为一体。该传动轴上设有一驱动组件,该驱动组件包括一定子与ー转子。该第一内筒体设有ー第一散热孔组,该第二壳件设有一第二散热孔組。该第一内筒体与该第一外罩体之间夹设有一第一散热孔组,且该第二壳件对应该第一散热孔组的位置设有ー第二散热孔組。该第一散热孔组具有四第一散热孔,该第一散热孔分別位于该第一内筒体与该第一外罩体之间所夹的四角落处,该第二散热孔组各具有四第二散热孔,该第二散热孔分別位于该第二壳件封闭端的四角落处。于本发明的模组结构中,该第二壳件开放端可选择装置一第二端板或是ー第三壳件并于其间形成有一第二装置区,且于该第二装置区中装置有一散热模組。该散热模组包括有ー风扇、一贯穿该第二壳件的第二进气孔组以及ー自该第三壳件往该第二装置区延伸的第二鳍片组,该第二进气孔组包括多数贯穿该第二壳件以与外部相通的进气孔,且该第二鳍片组包括多数用以导热的鳍片。于该第二壳件嵌设有ー导流盖,以将该风扇夹设于该第二壳件与该导流盖之间。 该导流盖对应该风扇位置设有ー导流ロ,且该导流ロ开ロ范围小于该风扇。于本发明的模组结构中,该第三壳件开放端可选择装置一第三端板,并于两者间形成有一第三装置区,且于该第三装置区中装置有一第一控制模組,或是于其开放端装置一第四壳件,该第四壳件以其开放端装置于该第三壳件开放端,井分别于第三壳件的第三装置区中装置有一第一控制模组,于第四壳件的第四装置区中装置有一第二控制模組。该第三壳件上预设有一组装开ロ并于第三装置区中装置有一第一控制模组,该第 ー控制模组包括有一嵌设于该组装开ロ的控制面板、一嵌设于该控制面板内侧的面板机板以及ー装置于该第三壳件内侧的第一机板。该第一机板上装置有一电源插件,且该第三壳件对应该电源插件设有ー电源接 ロ,该电源插件藉由该电源接ロ穿出该第三壳件,以利一外部供电装置连接。该第一机板与该面板机板装置于该第三壳件的相邻内侧面上。该第四装置区中装置有一第二控制模组,该第二控制模组包括有该第四壳件往内延伸的一对支撑柱与装置于该支撑柱的一第二机板。于本发明的模组结构中,为符合特殊缝纫需求,可选择于该第四壳件开放端装置有一第四端板,以单独使用第四壳件于其第四装置区中所装置的第二控制模組。另可选择于该第四壳件开放端装置有与前述相同的第三壳件,并于第三壳件封闭端处装置一第三端盖,以利単独使用第三、四壳件于其第三、四装置区中所装置的第一、ニ 控制模組。本发明所采用的具体实施例,将藉由以下的实施例及附呈图式作进ー步的说明。


图1为现有的エ业用缝纫设备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立体图;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壳件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件的立体图;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件的立体图;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ニ壳件的剖面图;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三、四壳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散热模组的立体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散热模组的散热气流示意图(一);图1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散热模组的散热气流示意图(ニ);图1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实际使用示意图;图13为驱动、散热模组的模组使用示意图;图14为图13实施例的实际使用示意图;图15为第一、ニ控制模组的模组使用示意图;图16为驱动、散热模组与第一控制模组的模组使用示意图;图17为第二控制模组的模组使用示意图;图18为第16、17图实施例的实际使用示意图。为了清楚的理解本发明,以下给出附图中各部件的名称以及序号,具体的模组结构100 ;第一装置区101 ;第二装置区102 ;第三装置区103 ;第四装置区104 ;第一壳件10 ; 第一内筒体11 ;第一轴孔111 ;第一外罩体12 ;第一散热孔组13 ;第一散热孔131、132、133、 134 ;第一螺孔耳141、142、143、144 ;第二壳件20 ;第二轴孔21 ;凸沿22 ;第二散热孔组23 ; 第二散热孔231、232、233、234 ;第二螺孔耳241、242、243、244 ;顶连结块25 ;顶连结孔251 ; 侧连结块26 ;侧连结孔沈;脚座27 ;直角螺丝271 ;第二端板观;第三壳件30 ;组装开ロ 31 ; 固定块32 ;电源接ロ 33 ;第三端盖34 ;第三端板35 ;第四壳件40 ;第四端板41 ;驱动模组 50 ;传动轴51 ;第一端511 ;第二端512 ;驱动组件52 ;定子521 ;转子522 ;皮带轮53 ;皮带轮盖M1、M2 ;散热模组60 ;风扇61 ;第二进气孔组62 ;第二鳍片组63 ;导流盖64 ;导流ロ 641 ;第一控制模组70 ;控制面板71 ;面板机板72 ;第一机板73 ;电源插件74 ;第二控制模组80 ;支撑柱81、82 ;第二机板83 ;缝纫设备90 ;工作台91 ;缝纫机92 ;驱动装置93 ;控制装置94;散热气流A ;工作台W。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參阅图2及图3所示,其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与立体分解示意图,本发明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100包括一第一壳件10、一第二壳件20、一第三壳件30以及第四壳件40,模组结构100藉由第一壳件10、第二壳件20、第三壳件30以及第四壳件40 而如图4中所示分隔为第一装置区101、第二装置区102、第三装置区103以及第四装置区 104。同參图5中所示,第一壳件10由一第一内筒体11与一第一外罩体12所构成,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内筒体11为一端封闭中空圆柱体,其外部包围有第一外罩体12的方框体, 且第一内筒体11于其封闭端预设有ー第一轴孔111。第一壳件10于圆形的第一内筒体11与方形的第一外罩体12之间所夹的四角落处设有一第一散热孔组13,第一散热孔组13包含有4个第一散热孔131、132、133、134。第一壳件10另从第一散热孔组13的第一内筒体11外表分别往第一外罩体12方向延伸出一第一螺孔耳141、142、143、144。同參图6中所示,第二壳件20为一端封闭的中空四角柱体,第二壳件20于其封闭端对应第一轴孔111的位置预留有一第二轴孔21,并另对应第一内筒体11开ロ端设有ー 圈凸沿22,第二壳件20藉由其ー侧上的凸沿22对应套合装置于第一壳件10开ロ端,使于两壳件之间如图4中形成有一第一装置区101,并于第一装置区101中装置有ー驱动模组 50。第二壳件20对应第一散热孔组13各第一散热孔131、132、133、134的位置设有ー 第二散热孔组23,第二散热孔组23包含有4个贯穿第二壳件20封闭端四角落处的第二散热孔231、232、233、234,且第一散热孔组13与第二散热孔组23构成ー散热通道。第二壳件 20另对应第一螺孔耳141、142、143、144设有第二螺孔耳MU41J43J44,以供螺丝Sl穿经第二螺孔耳241、242、243、244与第一螺孔耳141、142、143、144而将第二壳件20锁固于第一壳件10的开ロ端。同參图7中所示,驱动模组50包覆于第一内筒体11内并包括有一传动轴51,传动轴51上设有ー驱动组件52,且驱动组件52包括一定子521与ー转子522。传动轴51两端分别为ー第一端511与一第二端512,其第一端511由第一轴孔111 穿出第一装置区101并于其上装置有一皮带轮53,使皮带轮53装置于第一壳件10外,且皮带轮53两侧各设置有一皮带轮盖541、542于第一端511,用以将皮带轮53夹于两皮带轮盖M1A42内部并组装为一皮带轮組。同參图8中所示,第三壳件30为一端封闭的中空四角柱体并装置于第二壳件20 开ロ端,使于两壳件之间如图4中所示形成有一第二装置区102,并于第二装置区102装置有一散热模组60。于图3中,散热模组60包覆于第二壳件20内并包括有ー风扇61、一第二进气孔组62与一第二鳍片组63,且如图7中所示,驱动模组50中的传动轴51其第二端512由第 ニ壳件20的第二轴孔穿入第二装置区102,以供风扇61装置于第二端512上,而使风扇61 装置于第二壳件20封闭端处。于第二壳件20封闭端处另嵌设有一导流盖64,以将风扇61夹设于第二壳件20封闭端与导流盖64之间,导流盖64对应风扇61位置设有ー导流ロ 641,且导流ロ 641开范围小于风扇61。第二壳件20于其外侧表面处设有第二进气孔组62,且第二进气孔组62包括有多数贯穿第二壳件20以与外部相通的进气孔,而第二鳍片组63为自第三壳件30其封闭端往第二装置区102方向所延伸出多数用以导热的鳍片。如图9中所示,散热模组60中的风扇61开始旋转进行散热时,风扇61从第二进气孔组62的进气孔由外部吸入空气产生一散热气流A,且散热气流A藉由导流盖64的导流 ロ 641而能够往第二散热孔组23移动。
接下来,如图10中所示,散热气流A依序沿着第二散热孔组23 (图中仅表现出第 ニ散热孔231、23幻往第一散热孔组13(图中仅对应表现出第一散热孔131、13幻移动,且由于第一散热孔组13是环绕于驱动模组50外围,所以风扇61所产生的散热气流A即可藉由流经散热通道的第一散热孔组13区段的同吋,一井带走驱动模组50所产生的热,散热气流A最后由第一散热孔组13其位于皮带轮组同侧的开ロ吹出外部。于图8中,第三壳件30外表面上预设有一组装开ロ 31且其内部如图4中所示具有一第三装置区103,第三装置区103中装置有一第一控制模组70,且第三壳件30自其封闭端延伸有一組固定块32。第一控制模组70包覆于第三壳件30内并包括有一控制面板71、一面板机板72与一第一机板73,其控制面板71嵌设于第三壳件30的组装开ロ 31处,并于控制面板71内侧嵌设有面板机板71且与控制面板71固定组装为一体。第一机板73锁合固定于固定块32,使第一机板73与散热模组60的第二鳍片组 63分别处于第三壳件30封闭端的两侧,且如图11中所示第一机板73所产生的热可以藉由第二鳍片组63的鳍片传导至第二装置区102,并同样藉由散热模组60其风扇61所产生的散热气流A带走机板所产生的热。第一机板73上另装置有一电源插件74,第三壳件30对应电源插件74设有ー电源接ロ 33,第一机板73上的电源插件74藉由电源接ロ 33穿出第三壳件30,以供外部供电装置(图中未示)连接经电源接ロ 33插置于电源插件74上。第三壳件30于其开ロ端以螺丝S2固定有一第四壳件40,使第三壳件30开放端装置于第四壳件40开放端。第四壳件40内部如图4中所示具有一第四装置区104,并于第四装置区104中装置有一第二控制模组80。同參图17,第二控制模组80于其封闭端往内延伸有一对支撑柱81、82,并于支撑柱81、82顶端装置有一第二机板83。于实际使用吋,利用由图6中的第二壳件20往外延伸出ー顶连结块25与ー侧连结块26,用以与ー脚座27联接。顶连结块25上贯穿有ー顶连结孔251,侧连结块沈上贯穿有ー侧连结孔沈1,脚座27 —端直接固定于顶连结块25的顶连结孔251,其另一端透过一直角螺丝271固定于侧连结块26的侧连结孔沈1,用以如图12中所示固定于ー工作台W下方。本发明中的模组结构100可选择于第一壳件10与第二壳件20組合后,再如图13 中所示于第二壳件20的开放端装置有一第二端板四,使驱动模组50与散热模组60能藉由壳件的组合而共同构成一可単独使用的马达装置,且如图14中所示分开出的马达装置同样能藉由第二壳件20中的散热模组60进行散热。而第三壳件30与第四壳件40組合后,同样如图15中所示再于第三壳件30的封闭端装置有一第三端盖34,第二鳍片组63是往该第三端盖34方向延伸,使第一控制模组 70与第二控制模组80能藉由壳件的组合而共同构成具两功能模组的控制装置,所以模组结构100除可如图1中所示使用外,更能分开为马达装置与控制装置两部份进行使用。再者,第三壳件30组合于第一壳件10及第ニ壳件20后,如图16中所示利用一第三端板35套盖于其开放端,使驱动模组50与散热模组60的马达部份除单独使用外,亦可藉由壳件的組合而选择与第一控制模组70共同使用。
而第四壳件40中的第二控制模组80可如图17中所示于第四壳件40开放端装置有一第四端板41,使第二控制模组80藉第四壳件40可如图18中所示独立于驱动模组50、 散热模组60与第一控制模组70外进行控制使用。于本发明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100中,驱动模组50与散热模组60透过第 ー壳件10与第二壳件20的組合而能模组化该ニ功能模组为一可供単独使用的马达装置, 并以马达装置为核心藉由组合第三壳件30于第二壳件20 —侧面增加第一控制模组70的控制功能一起搭配马达装置一井使用,亦可再于第三壳件30 —侧组合第四壳件40而于第 ー控制模组70外再増加第二控制模组80的控制功能一起搭配马达装置共同使用,所以马达装置藉由壳件組合而能模组化组合其它功能模组一起搭配使用。于有特殊缝纫需求的情况下,第二控制模组80也能利用第四壳件40単独分离出来搭配马达装置共同使用,或是藉与第三壳件30组合而与第一控制模组70模组化为控制装置再搭配马达装置一井使用。再者,利用上述第一壳件10、第二壳件20、第三壳件30以及第四壳件40能提供不同功能的马驱动模组50、散热模组60、第一控制模组70与第二控制模组80进行组装,使该功能模组能一井被组装为一体,有别于现有缝纫设备90必须在工作台91下方配置有驱动装置93与控制装置94两部份,其控制装置94固定于驱动装置93的下方,提供操作者使用,以利减缩现有缝纫设备对操作者使用空间的限制,提升整体作业流程的便利性,同时保有原自动化操作的优点。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干,该模组结构(100)包括一第一壳件(10),该第一壳件(10)具有一第一内筒体(11)与一第一外罩体(12),该第一外罩体(1 包覆该第一内筒体(11)外侧;一第二壳件(20),该第二壳件00)装置于该第一壳件(10) —端,且于两壳件之间形成有一第一装置区(1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置区 (101)中装置有ー驱动模组(50),该驱动模组(50)包括有一传动轴(51),该传动轴(51) — 端穿出该第一装置区(101)并于其上装置有一皮带轮(5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皮带轮(53)两侧各设置有一皮带轮盖(541、542),用以将该皮带轮(53)夹于两皮带轮盖(541、542)内部并组装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传动轴 (51)上设有ー驱动组件(52),该驱动组件(5 包括一定子(521)与ー转子(5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筒体 (11)设有ー第一散热孔组(13),该第二壳件00)设有ー第二散热孔组0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筒体 (11)与该第一外罩体(1 之间夹设有一第一散热孔组(13),且该第二壳件00)对应该第一散热孔组(1 的位置设有ー第二散热孔组0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孔组 (13)具有四第一散热孔(131、132、133、134),该第一散热孔(131、132、133、134)分别位于该第一内筒体(11)与该第一外罩体(1 之间所夹的四角落处,该第二散热孔组各具有四第二散热孔(231、232、233、234),该第二散热孔(231、232、233、234)分別位于该第二壳件00)封闭端的四角落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模组结构(100) 更包括有一第二端板( ),该第二端板08)装置于该第二壳件00)另一端并于两者之间形成有一第二装置区(10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模组结构(100) 更包括有一第二壳件(30),该第三壳件(30)装置于该第二壳件00)另一端并于两壳件之间形成有一第二装置区(102)。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装置区(10 中装置有一散热模组(60),该散热模组(60)包括有ー风扇(61)、一贯穿该第二壳件00)的第二进气孔组(6 以及ー自该第三壳件(30)往该第二装置区(10 延伸的第 ニ鳍片组(63),该第二进气孔组(6 包括多数贯穿该第二壳件00)以与外部相通的进气孔,且该第二鳍片组(63)包括多数用以导热的鳍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于该第二壳件 (20)嵌设有ー导流盖(64),以将该风扇(61)夹设于该第二壳件00)与该导流盖(64)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流盖(64) 对应该风扇(61)位置设有ー导流ロ阳41),且该导流ロ(641)开ロ范围小于该风扇(61)。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干该模组结构(100) 更包括有一第三端板(35),该第三端板(3 装置于该第三壳件(30)另一端并于两者间形成有一第三装置区(103)。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模组结构 (100)更包括有一第四壳件(40),该第四壳件00)装置于该第三壳件(30)另一端,第三壳件(30)具有一第三装置区(103),且第四壳件00)具有一第四装置区(104)。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装置区 (104)中装置有一第二控制模组(80),该第二控制模组(80)包括有该第四壳件GO)往内延伸的一对支撑柱(81、82)与装置于该支撑柱(81、82)的一第二机板(83)。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壳件(30)上预设有一组装开ロ(31)并于第三装置区(103)中装置有一第一控制模组(70), 该第一控制模组(70)包括有一嵌设于该组装开ロ(31)的控制面板(71)、一嵌设于该控制面板(71)内侧的面板机板(7 以及ー装置于该第三壳件(30)内侧的第一机板(73)。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机板 (73)上装置有一电源插件(74),且该第三壳件(30)对应该电源插件(74)设有ー电源接ロ (33),该电源插件(74)藉由该电源接ロ(3 穿出该第三壳件(30),以利一外部供电装置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机板 (73)与该面板机板(7 装置于该第三壳件(30)的相邻内侧面上。
19.一种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干一第四壳件(40),该第四壳件00) —端开放并于内部具有一第四装置区(104);一第三壳件(30),该第三壳件(30)以其开放端装置于该第四壳件GO)开放端并于其封闭端处装置一第三端盖34,且自其封闭端往该第三端盖34方向延伸有一第二鳍片组 (63),该第二鳍片组(6 包括多数用以导热的鳍片,该第三壳件(30)内部具有一第三装置区ひ03)。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装置区 (104)中装置有一第二控制模组(80),该第二控制模组(80)包括有该第四壳件G0)往内延伸的一对支撑柱(81、82)与装置于该支撑柱(81、82)的一第二机板(83)。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壳件 (30)上预设有一组装开ロ(31)并于第三装置区(103)中装置有一第一控制模组(70),该第控制模组(70)包括有一嵌设于该组装开ロ(31)的控制面板(71)、一嵌设于该控制面板 (71)内侧的面板机板(7 以及ー装置于该第三壳件(30)内侧的第一机板(73)。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机板 (73)上装置有一电源插件(74),且该第三壳件(30)对应该电源插件(74)设有ー电源接ロ (33),该电源插件(74)藉由该电源接ロ(3 穿出该第三壳件(30),以利一外部供电装置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机板 (73)与该面板机板(7 装置于该第三壳件(30)的相邻内侧面上。
全文摘要
一种马达与控制装置的模组结构,包括一第一壳件,该第一壳件具有一第一内筒体与一第一外罩体,该第一外罩体包覆该第一内筒体外侧;一第二壳件,该第二壳件装置于该第一壳件一端,且于两壳件之间形成有一第一装置区。
文档编号D05B69/30GK102535044SQ20111046163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30日
发明者李春长 申请人:贺欣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