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611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造革制造机的烘箱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系统。
背景技术
烘箱加热是人造革制造或其他涂布机械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艺,基布上的胶料需要在烘箱内进行烘干、塑化,以利于下一道工序的正常进行。在实际生产中,生产线上往往不止一个烘箱,箱内温度有时会达到200°C左右,因此烘箱往往是一台涂布机中能量消耗最多的部件。目前烘箱的加热方式是:燃烧机产生的热烟通过热交换器的管道内壁,自然风流过管道外壁的时候,因热交换而被加热,达到预定温度的自然风由送风机引到烘箱内部,经热风喷嘴给输送辊上的料带加热。在这一过程中,料带上树脂会受热挥发,热气中会含有增塑剂和溶剂等化学物质。现有技术对这种还带有余热的混合气体的处理方式是直接排出,然后补充新鲜空气来重新加热,浪费很多可再次利用的热源,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器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系统,包括机架以及设置于机架的热交换器、送风机、烘箱体和排风机,所述送风机的一端与热交换器连接,其另一端与烘箱体连接,所述排风机位于机架的外部,所述烘箱体设置有热风喷嘴,该热交换系统还包括有余热交换器,所述余热交换器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进风口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与烘箱体的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一出风口与热交换器连接,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排风机连接。其中,所述送风机与烘箱体之间设置有送风管道,所述送风管道的两端分别与送风机、烘箱体连接。其中,所述余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均设于机架的顶部。其中,所述余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均设于机架的内部。其中,所述烘箱体设置有直接连通热交换器的通管,所述通管设置有调节阀门。其中,所述排风机与余热交换器之间设置有风量调节阀门。其中,所述余热交换器内设置有换热通管,所述换热通管的下端与第二进风口连接,其上端与第二出风口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器系统,包括机架、热交换器、余热交换器、送风机、热风喷嘴和排风机。自然风从余热交换器进入到热交换器,送风机把热空气送入到烘箱体内,热空气经热风喷嘴给输送辊上的料带加热以后,余热作为一种热能被送入余热交换器中,对进入余热交换器的自然风进行预热处理,然后再进入热交换器继续加热,使通过余热交换器的自然风在到达热交换器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温度,达到余热再利用的目的,降低生产能耗,达到节能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器系统的实施例一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器系统的实施例二的主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器系统的实施例二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器系统的实施例二的左视图。在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包括:I 一机架2 —热交换器 3—送风机4 一送风管道 5—烘箱体6—排风机7一热风喷嘴 8—余热交换器 9一料带10—换热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参见图1至图4,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实施例一。根据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系统,包括机架I以及设置于机架I的热交换器2、送风机3、烘箱体5和排风机6,所述送风机3的一端与热交换器2连接,其另一端与烘箱体5连接,所述排风机6位于机架I的外部,所述烘箱体5设置有热风喷嘴7,该热交换系统还包括有余热交换器8,所述余热交换器8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进风口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与烘箱体5的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一出风口与热交换器2连接,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排风机6连接。其中,所述送风机3与烘箱体5之间设置有送风管道4,所述送风管道4的两端分别与送风机3、烘箱体5连接。在本实施例一中,所述余热交换器8和热交换器2均设于机架I的顶部。热交换器2的热能来自于外置的燃烧机,燃烧机产生的热烟在热交换器2的管道内壁流动,自然风流过热交换器2时,自然风因热交换而被加热成热风,热风由送风机3通过通风管道4送到烘箱体5内部,经热风喷嘴7给装在输送辊上的料带9进行加热处理。因为料带9表面的树脂受热挥发,热空气变成含有增塑剂和溶剂等化学物质的混合气体,而且该混合气体的温度还是很高。混合气体由排风机6引入余热交换器8作为加热源,可对补充进入的自然风进行预热。使通过余热交换器8的自然风在到达热交换器2前已经达到一定的温度了。这样热交换器2就不需消耗更多的能源,降低热交换器2的能耗,达到节能效果。例如进入烘箱体的热空气温度需要达到200°C,如果没有这个余热交换器8,热交换器2需要把空气从室温25°加热到200°C,自然风需增温175°C。当自然风经过余热交换器8到达热交换器2时,温度可能已经达到100°C 了,这样热交换器2只需使自然风增温100°C 就够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烘箱体5设置有直接连通热交换器2的通管,所述通管设置有调节阀门。为了更有效地节约能源,可把经烘箱体内多余一部分热气,可以打开调节阀门经过通管直接输送入热交换器2中,由于这部分气体的温度更高,能更显著地减少能耗。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风机6与余热交换器8之间设置有风量调节阀门,便于控制排风机6的排风速度。其中,所述余热交换器8内设置有换热通管10。换热通管10竖直装设于余热交换器8的内部,换热通管10的下端与第二进风口连接,其上端与第二出风口连接。换热通管10的外圆周设置有翘板或者薄板,在本实施例中,换热通管10为翘板式的通管,当热交换系统进行余热回收时,混合气体全部经过换热通管10的管道进入到排风机6内再排出外部,具有余热的混合气体在通过管道时把热量传输到翘板上。当自然风进入到余热交换器8内,自然风从换热通管10的周围通过,翘板把热量传递给自然风,自然风达到预热的效果。实施例二。如图2至图4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余热回收的热交换系统的必要技术特征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余热交换器8和热交换器2均设于机架I的内部。余热交换器8和热交换器2设置在机架I的内部,可以减小整个烘箱的体积,减少占地面积小。本实施例二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系统,包括机架以及设置于机架的热交换器、送风机、烘箱体和排风机,所述送风机的一端与热交换器连接,其另一端与烘箱体连接,所述排风机位于机架的外部,所述烘箱体设置有热风喷嘴,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系统还包括有余热交换器,所述余热交换器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进风口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与烘箱体的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一出风口与热交换器连接,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排风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与烘箱体之间设置有送风管道,所述送风管道的两端分别与送风机、烘箱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均设于机架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均设于机架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箱体设置有直接连通热交换器的通管,所述通管设置有调节阀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机与余热交换器之间设置有风量调节阀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交换器内设置有换热通管,所述换热通管的下端与第二进风口连接,其上端与第二出风口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烘箱的热能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余热回收的热交换系统。包括机架、热交换器、余热交换器、送风机、热风喷嘴和排风机。自然风从余热交换器进入到热交换器,送风机把热空气送入到烘箱体内,热空气经热风喷嘴给输送辊上的料带加热以后,余热作为一种热能被送入余热交换器中,对进入余热交换器的自然风进行预热处理,然后再进入热交换器继续加热,使通过余热交换器的自然风在到达热交换器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温度,达到余热再利用的目的,降低生产能耗,达到节能效果。
文档编号D06N3/00GK203021837SQ20122073668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8日
发明者李智, 吴克刚, 吴玉华 申请人:东莞市金银丰机械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