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7447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箱和用于向所述冷却箱中送入冷空气的送风装置,所述冷却箱上设置多排供丝束穿过的风筒组件,在所述冷却箱和所述送风装置之间设置多孔板,所述多孔板上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来自于所述送风装置的冷空气透过所述通风孔进入所述风筒组件中丝网筒的外部,并通过所述丝网筒的外圆周进入所述丝网筒的内部,所述丝网筒的外圆周处形成有流通空间,所述流通空间连通同一排的相邻所述丝网筒、不同排的相邻所述丝网筒以及所述冷却箱的不同内壁,通过控制进入所述流通空间内不同位置处的冷空气量,使得所述流通空间内的不同位置处的冷空气的风压与所述丝网筒内部的风压的差值基本一致。
【专利说明】一种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多排合成丝束的冷却装置,属于合成丝束冷却【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在生产合成丝束时,由喷丝板微孔中喷出的聚合物熔体细流在冷却装置中用吹冷空气的方式强制冷却,在短时间内凝结固化成细丝。冷却装置中冷风的风压、风速对上述聚合物熔体细流凝结固化后所形成细丝的均匀性有很大影响。上述均匀性主要是指细丝的直径、强力、延伸度等。因此维持外界冷却条件的均匀稳定(主要是控制风速的均匀稳定),对于纺出高质量的细丝十分重要。
[0003]中国专利文献CN201377007Y公开了一种用于冷却单排合成丝束的冷却装置,并具体公开了其具有上部件和下部件形成的冷却箱,所述上部件和下部件在其本身之间包围有具有多个长丝通道的多孔板。在冷却箱上部件内部设有呈一排状布置的多个冷却筒,所述冷却筒分别具有透气的筒壁并相互隔开一定距离地分别从上方的长丝入口穿透上部件直至多孔板的长丝通道。在冷却箱下部件内部设有多个连接管件,所述连接管件从多孔板的长丝通道延伸至下面的长丝出口。冷却空气到冷却箱中的输入通过下部件的纵向侧上的空气入口实现。为了使得冷却筒在整个外周上获得均匀的冷却空气流,所述冷却筒以排状布置、平行且偏离中心地设置在冷却箱的相对的侧壁之间。并且,其公开了两种可以实现冷空气由冷却箱下部件均匀性地进入冷却箱上部件中的改进方案,即多孔板在面向空气入口的纵向侧上的自由出口面积小于多孔板在相对的冷却筒纵向侧上的自由出口面积;或者将在冷却箱下部件和上部件之间的多孔板设计成对于冷却筒两侧的区域具有不同的穿孔,从而可以将多孔板在冷却空气的入口区域内的自由面积设计成小于在后面的离开入口的区域内的自由面积。该种改进方案对于单排合成丝束的冷却的均匀化是有利的。
[0004]随着合成丝束生产量的增加,传统的单排合成丝束的环吹风冷却装置(即冷却装置上设置单排丝网筒)已逐渐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多排丝网筒环吹风冷却装置对上述聚合物熔体细流进行冷却。
[0005]现有技术中双排丝网筒环吹风冷却装置如图1所示,其包括冷却箱100,壳体200和风道300。其中冷却箱100包括上部件101和下部件102,上部件101上开设有两排平行且相互均匀错开的圆形孔,圆形孔内安装有丝网筒103,从而在冷却装置上形成双排丝网筒103,丝网筒103的侧壁上均匀分布有小孔,可供冷却箱100内部的冷空气进入,聚合物熔体细流从双排丝网筒103的上部进入,在双排丝网筒103内部被上述冷空气冷却。下部件102的上部与上部件101连接,下部与壳体200密封固定在一起,下部件102与壳体200之间设有多孔板201,多孔板201上的大孔与丝网筒103的数目一致且位置对应,供丝网筒103穿过并与设在壳体200内部的丝网筒座固定连接在一起;多孔板201上还均匀分布有许多小孔,可供冷空气从壳体200内部穿过到达下部件102内部。丝网筒座是设在壳体200内部的用于安装丝网筒103的安装座,为中空筒状,且其内部空间与壳体200内部用于流通冷空气的空间不相连通。当丝网筒座上固定安装丝网筒103后,冷空气从壳体200内部经多孔板201的小孔进入长方体形的下部件102内部,并进一步从丝网筒103的小孔位置进入丝网筒103内部用于冷却聚合物熔体细流;而位于壳体200内部的冷空气必须经过下部件102才能进入到丝网筒安装座内部。风道300包括冷空气入口 301和下风道302,冷空气由冷空气入口 301经下风道302进入风道300,并通过孔板202进入到壳体200的用于流通空气的内部。
[0006]现有的这种双排丝网筒环吹风冷却装置使用了类似于上述中国专利文献CN201377007Y中的设计,即靠近冷却箱前端104的那一排丝网筒103的中心连线距离冷却箱前端104的距离大于靠近冷却箱后端105的另外一排丝网筒103的中心连线距离冷却箱后端105的距离,以使从壳体200经过多孔板201的通风孔111进入到下部件102流通空间的冷空气的量较为均匀一致。但是即便采用了上述设计仍存在下述问题:为了使风速均匀,双排丝网筒103使用了两排平行且相互均匀错开的排布方式,但是每一排的边缘都有一个丝网筒103距离下部件102 —侧内壁的距离较长,形成如图1和图2所示的空余空间106,空余空间106位置处空间较大,且空气由较多数量的小通风孔111吹进,而这一狭小位置附近的可将空气排出的丝网筒103密度较低,也就是说在这一狭小位置,单位时间内将空气通过丝网筒103排出的排出量较中间部分要少,因而造成空余空间106位置处的空气压力上升。空气压力上升后,靠近空余空间106位置的丝网筒103受到较大压力,进一步使得靠近空余空间106位置的丝网筒103内部空气排出量增加,造成风速较大,从而造成丝束冷却装置中不同丝网筒103内部的风速不均匀,进而影响了细丝产品的均匀性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0007]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冷却得到的细丝产品存在均匀性缺陷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能够使得多排细丝产品均匀冷却的合成丝束冷却装置。
[0008]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箱和用于向所述冷却箱中送入冷空气的送风装置,所述冷却箱上设置多排供丝束穿过的丝网筒,在所述冷却箱和所述送风装置之间设置多孔板,所述多孔板上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来自于所述送风装置的冷空气透过所述通风孔进入所述丝网筒的外部,并通过所述丝网筒的外圆周进入所述丝网筒的内部,所述丝网筒的外圆周处形成有流通空间,所述流通空间连通同一排的相邻所述丝网筒、不同排的相邻所述丝网筒以及所述冷却箱的不同内壁,通过控制进入所述流通空间内不同位置处的冷空气量,使得所述流通空间内的不同位置处的冷空气的风压与所述丝网筒内部的风压的差值基本一致。
[0009]所述冷却箱为方形壳体,所述方形壳体具有第一内壁和与所述第一内壁连接的第二内壁,多排所述丝网筒分别平行于所述第一内壁设置,相邻排的所述丝网筒交错设置,不同排的靠近所述第二内壁处的所述丝网筒中,至少有一个丝网筒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形成的第一流通空间大于其它丝网筒与该内壁之间形成的其它流通空间,通过减少单位时间内透过所述通风孔而进入所述第一流通空间内的冷空气量,使得所述第一流通空间内的风压与所述其它流通空间内的风压基本一致。
[0010]与所述第一流通空间相对处的所述多孔板上的所述通风孔的密度小于与所述其它流通空间相对处的所述多孔板上的所述通风孔的密度,以使得单位时间内进入到所述第一流通空间内的冷空气量与进入到所述其它流通空间内的冷空气量基本一致。
[0011]与所述第一流通空间相对处的所述多孔板上的所述通风孔的直径小于与所述其它流通空间相对处的所述多孔板上的所述通风孔的直径,以使得单位时间内进入到所述第一流通空间内的冷空气量与进入到所述其它流通空间内的冷空气量基本一致。
[0012]不同排的靠近所述冷却箱的第二内壁处的多个所述丝网筒的中心连线为直线,所述冷却箱内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流通空间内并基本平行于所述直线设置。
[0013]与所述第二内壁共同形成所述第一流通空间的所述丝网筒的中心,距离所述第一内壁的垂直距离为a,距离所述隔板的垂直距离为b,其中,a=0.9?1.lb。
[0014]所述隔板为两块,沿着所述冷却箱的内部空间对角线相对设置。
[0015]所述冷却箱为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水平内壁和与所述水平内壁连接的至少一个倾斜内壁,多排所述丝网筒分别平行于所述水平内壁设置,相邻排的所述丝网筒交错设置,不同排的靠近所述倾斜内壁的多个所述丝网筒的中心连线为直线,所述倾斜内壁基本平行于所述直线设置。
[0016]最靠近所述倾斜内壁的所述丝网筒的中心距离所述水平内壁的垂直距离为C,距离所述倾斜内壁的距离为山其中,c=0.9?1.1d。
[0017]所述倾斜内壁为两块,沿着所述冷却箱的内部空间对角线相对设置。
[0018]所述丝网筒的外部套设有多孔板筒,所述多孔板筒上的网孔直径大于所述丝网筒上的网孔直径,位于同一排的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多孔板筒之间形成相同的第一流通间隙,位于不同排的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多孔板筒之间形成相同的第二流通间隙,并且,所述第一流通间隙的大小等于所述第二流通间隙的大小。
[0019]所述送风装置包括风道和风速均匀化装置,所述风道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口,所述风速均匀化装置插入所述安装口内而与所述风道连接。
[0020]所述风速均匀化装置包括过滤抽屉,所述过滤抽屉包括风速均匀化丝网层、将所述风速均匀化丝网层固定的框架,以及将所述框架固定到所述风道内部的固定装置。
[0021]所述风速均匀化丝网层包括沿着冷空气送入方向先后依次设置的具有若干个网孔的支撑网、具有若干个通孔的过滤丝网和具有若干个细孔的无纱布过滤层。
[0022]所述网孔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细孔的直径。
[0023]所述无纱布过滤层为棉质,厚度为10?30mm。
[0024]所述过滤丝网包括I?10层,每层的通孔目数为50?100目。
[0025]所述支撑网具有20?30mm范围内的矩形网孔。
[0026]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风道内部的前脚铝和侧脚铝,所述前脚铝和所述侧脚铝将所述框架支撑在所述风道内部。
[0027]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框架前端侧的连接板、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的带有螺纹的连接孔以及旋入所述连接孔内与所述螺纹配合而将所述过滤抽屉密封固定在所述风道的所述安装口处的螺钉。
[0028]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安装口处的法兰框,所述法兰框中部具有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与所述安装口相通,所述法兰框的至少一个框边上成型有卡装槽,所述框架上设置抽屉端盖,所述抽屉端盖上设置旋转拨叉,所述旋转拨叉成型有通过旋转适于卡入到所述卡装槽中的卡装边。
[0029]所述法兰框的上下框边上相对地成型有至少一组所述卡装槽,所述卡装槽为长条形通孔,所述抽屉端盖上设有与所述卡装槽相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旋转拨叉,所述卡装边为成型于所述旋转拨叉上下两端的适于旋转后卡入到对应的所述法兰框上下框边上的所述长条形通孔中的圆弧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0030]1.本实用新型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通过控制进入到冷却箱内部空余空间位置处的冷空气的量,使得空余空间与冷却箱内部流通空间的其他位置处的压力一致,进而保证在向丝网筒内部送入冷空气时的风速一致,最终保证冷却细丝的均匀化品质。
[0031]2.本实用新型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通过在第一流通空间内设置隔板,减小了与第一流通空间相对的多孔板的面积,在不改变位于多孔板上的通风孔的直径以及密度的情况下,通过减小与第一流通空间相对的多孔板的面积,减小了单位时间内通过通风孔进入到第一流通空间内的冷空气的流量,使得第一流通空间内的冷空气的量与其它流通空间内的冷空气的量基本一致,进而保证了位于丝网筒外部的流通空间内不同位置处的风压—致。
[0032]3.本实用新型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通过设置倾斜内壁,使得位于丝网筒外圆周不同处的空间容积基本相同,从而保证单位时间内进入到丝网筒外圆周的不同空间内的冷空气量基本相同,保证了位于丝网筒外部的流通空间内的不同位置处的风压一致。并且,直接将冷却箱设置成具有倾斜内壁,可以保证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并且,使得冷却箱的结构简化,节省原料成本。另外,这样设计还便于检测气体泄漏及泄漏后的修补。即将隔板直接设置成为冷却箱的一个倾斜侧壁,当有气体泄漏时,从冷却箱的外部很容易就能发现,而且也便于修补,十分方便。
[0033]4.本实用新型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在不改变冷却箱内部空间格局的情况下,通过减少与第一流通空间位置相对应的多孔板上通风孔的数量,同样可以使得单位时间内输入到第一流通空间内的冷空气的量与其他流通空间内的冷空气量基本一致,进而实现丝网筒内部风速的均匀一致。并且,不用改造冷却箱,只需要调整多孔板就可以实现目的。
[0034]5.本实用新型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在不改变冷却箱内部空间格局的情况下,通过减小与第一流通空间位置相对应的多孔板上通风孔的直径,同样可以使得单位时间内输入到第一流通空间内的冷空气的量与其他流通空间内的冷空气量基本一致,进而实现丝网筒内部风速的均匀一致。并且,不用改造冷却箱,只需要调整多孔板就可以实现目的。
[0035]6.本实用新型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在风道内部增设了过滤抽屉,冷空气从冷空气进风口进入到下风道后,首先在下风道内部进行一次分散,然后经过滤抽屉过滤,从下风道出风口吹出,提高了风速的均匀性,从而使进入到壳体内部的冷空气更加均匀。而且过滤抽屉还能够过滤空气,避免杂物的吹入,使得整个丝束冷却装置内部更加清洁,减少清洗,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0036]7.本实用新型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将用于均匀化处理风速和过滤杂物的过滤抽屉密封固定在风道的安装口处,便于清洁、更换和修理,十分方便。[0037]8.本实用新型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将过滤抽屉设计成可抽出式,且使用锁紧件密封固定,较用连接板密封固定的方式更加灵活方便,清洁、更换和修理的效率大大提闻。
[0038]9.本实用新型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过滤抽屉还包括框架,通过将风速均匀化丝网层安装在框架上,并使风速均匀化丝网层与框架连接处密封,另外,框架适于从下风道的安装口中插入下风道,并使得框架的外围四壁与下风道的内壁密封连接,通过以上设置可以防止由下风道进风口引入的冷空气在经过过滤抽屉时发生侧漏,因而,该种设置可以保持下风道内冷空气气压稳定性,保证冷空气气流均匀性。
[0039]10.本实用新型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过滤抽屉还包括固定在框架插入端的相对一端的抽屉端盖以及固定装置,通过抽屉端盖的设置使得过滤抽屉的框架在插入安装口后,抽屉端盖将安装口覆盖,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固定装置的设置使得抽屉端盖可以密封固定在下风道的安装口处,该种设置既防止了外界空气从安装口与框架之间的缝隙处流入下风道内从而导致下风道内的冷空气流不稳定的问题,同时,通过固定装置将抽屉端盖固定在安装口处,保证了过滤抽屉装置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0040]11.本实用新型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过滤抽屉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下风道的安装口处起固定作用的法兰框,法兰框中部成型有与安装口相对应的安装通孔,并且该安装通孔的面积大于安装口的面积,在垂直于安装口方向,安装口完全落入到安装通孔中,该种设置是为了使得过滤抽屉从下风道的安装口中插入或抽出过程中不受法兰框的影响,另外,法兰框的至少一个框边上成型有卡装槽,抽屉端盖上设置旋转拨叉,并旋转拨叉成型有在旋转一定角度后适于卡入到卡装槽中的卡装边,使用时,当过滤抽屉插入到安装口后,通过旋转抽屉端盖上的旋转拨叉,使旋转拨叉上的卡装边卡入到法兰框框边的卡装槽中,从而实现对过滤抽屉装置的锁定,将过滤抽屉密封固定在安装口处,保证了过滤抽屉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另外,当过滤抽屉出现损坏而需要更换时,通过继续转动旋转拨叉,使旋转拨叉的卡装边从卡装槽中旋出从而完成过对滤抽屉的解锁,使得过滤抽屉可以轻松地从安装口中抽出,通过以上设置既可以保证过滤抽屉工作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又可以在过滤抽屉装置需要更换时快捷方便地对过滤抽屉进行更换。
[0041]12.本实用新型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过滤抽屉的固定装置包括成型在抽屉端盖上的至少一个安装孔、成型在下风道相应位置处的至少一个螺纹孔以及适于旋入安装孔和螺纹孔中的至少一个螺钉,通过拧紧螺钉将抽屉端盖密封固定在安装口处,当过滤抽屉装置需要拆卸时,将螺钉拧下,然后拉出过滤抽屉装置即可,该种固定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2]图1是现有技术中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3]图2是图1的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中多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的局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5]图4是图3的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中冷却箱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5是图3的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中冷却箱和壳体的一部分的纵切结构示意图。[0047]图6是图3的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中丝网筒的纵切局部放大示意图。
[0048]图7是图3的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中丝网筒的另一种纵切局部放大示意图。
[0049]图8是图3的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中多孔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50]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51]图10是图9的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中多孔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52]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多孔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53]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多孔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54]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和实施例6中的过滤抽屉在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中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55]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和实施例6中过滤抽屉的安装位置及使用前脚铝支撑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0056]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和实施例6中过滤抽屉使用侧脚铝支撑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0057]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过滤抽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58]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过滤抽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59]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送风装置的风道与过滤抽屉的立体爆炸图。
[0060]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和实施例8中风筒组件分别与上盖板和丝网筒座密封连接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61]图20是图19中G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62]图21是图19中H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63]图中:
[0064]100-冷却箱,IOOa-第一内壁,IOOb-第二内壁,IOOc-水平内壁,IOOd-倾斜内壁,101-上部件,102-下部件,103-丝网筒,104-冷却箱前端,105-冷却箱后端,106-空余空间,107-斜边,108-上盖板,109-多孔板筒,109a~第一流通间隙,109b-第二流通间隙,111-通风孔,112-丝束入口,113-丝束出口,114-风压仪,115-隔板;A-第一流通空间,B、C-其它流通空间;
[0065]200-壳体,201-多孔板,202-孔板,203-丝网筒座,204-密封垫;
[0066]300-风道,301-冷空气进风口,302-下风道,303-过滤网进风口,304-过滤网出风口,305-下风道出风口 ;
[0067]400-过滤抽屉,401-框架,402-无纱布过滤层,403-过滤丝网,404-支撑网,405-法兰框,406-抽屉端盖,407-旋转拨叉,408-把手,409-钢丝,410-连接板,411-前角铝,412-侧角铝;413-卡装槽;
[0068]121-环形凹槽;122_法兰端盖;122a_环形托;122b_法兰颈部;123_第一密封圈;124-环形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69]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该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能够用于多排 合成丝束的同时冷却,并且能够保证冷却后细丝的均匀化品质。为了实现该核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采用如下核心技术方案:所述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箱100和用于向所述冷却箱100中送入冷空气的送风装置,所述冷却箱100上设置多排供丝束穿过的风筒组件,所述风筒组件包括丝网筒103、套接在所述丝网筒103外部的多孔板筒109以及密封垫204,在所述冷却箱100和所述送风装置之间设置多孔板201,所述多孔板201上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111,来自于所述送风装置的冷空气透过所述通风孔111进入所述丝网筒103的外部,并通过所述丝网筒103的外圆周进入所述丝网筒103的内部,所述丝网筒103的外圆周处形成有流通空间,所述流通空间连通同一排的相邻所述丝网筒103、不同排的相邻所述丝网筒103以及所述冷却箱100的不同内壁,通过控制进入所述流通空间内不同位置处的冷空气量,使得所述流通空间内不同位置处的冷空气的风压与所述丝网筒103内部的风压的差值基本一致,进而保证不同丝网筒103内部的风速一致。
[0070]工作时,来自于送风装置的冷空气透过所述多孔板201上的通风孔111进入到所述冷却箱100的流通空间内部,即,位于所述丝网筒103的外圆周处,然后透过丝网筒103的外壁进入丝网筒103的内部,从而对位于丝网筒103内部的聚合物融体细流进行冷却,形成细丝。在此过程之中,由于冷空气从所述通风孔111进入流通空间,而由于设置多排丝网筒103时,位于边缘部位的丝网筒103至少有一部分距离冷却箱100的内壁的间隙较大,从而形成空余空间106 (如【背景技术】部分图1和图2中所示),易于导致进入该空余空间106的冷空气压力较大,从而使得空余空间106与丝网筒103内部的压力差较大,即,所述空余空间106吹入所述丝网筒103内部的风速较大,从而使得不同丝网筒103内部的风速不一致,进而影响了细丝的均匀化品质。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进入该空余空间106的冷空气的量,使得空余空间106与流通空间的其他位置处的压力一致,进而保证在向丝网筒103内部输入冷空气时的风速一致,最终保证细丝的均匀化品质。
[0071]为了使得空余空间106与流通空间的其他位置处的风压一致,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控制进入所述空余空间106的冷空气的量,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控制手段进行详细说明,应该明确的是,以下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符合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核心控制思想的实施方式都应该归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72]实施例1
[0073]如图3-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包括冷却箱100、壳体200以及向所述冷却箱100中送入冷空气的送风装置。所述冷却箱100包括上部件101、下部件102,所述上部件101包括上盖板108以及密封件,所述下部件102为中空的箱体结构,其上部通过密封件与上部件101连接,连接后,所述上部件101和所述下部件102连通设置,从而形成冷却箱100的箱体结构。
[0074]所述上盖板108上开设有两排平行且相互均匀错开的圆孔,丝网筒103分别从上述圆孔位置安装进入上部件101的内部,并随之进入下部件102,在穿过所述下部件102后,通过密封垫204密封固定在位于壳体200内部的丝网筒座203上,从而,在所述冷却箱100上形成双排丝网筒103。
[0075]如图6-7所示,所述丝网筒103具有长丝入口 112和长丝出口 113,所述丝网筒103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通气孔,来自于下部件102的冷空气可以通过所述通气孔进入丝网筒103的内部。[0076]如图3、图5和图8所示,所述下部件102的下部连接壳体200,在所述壳体200和所述下部件102之间设置多孔板201,所述多孔板201上设置若干个安装孔和若干个均匀设置且直径相同的通风孔111,所述安装孔的数目和位置同位于上盖板108上的圆孔的数目一致且位置对应,而且其大小正好便于丝网筒103穿过,所述丝网筒103从所述安装孔处穿过,伸向所述壳体200的入口,在所述壳体200的入口处,所述丝网筒103与位于壳体200内的丝网筒座203的上部密封对接,从而通过所述丝网筒座203将所述丝网筒103固定。
[0077]靠近冷却箱前端104的那一排丝网筒103的中心连线距离冷却箱前端104的距离大于靠近冷却箱后端105的另外一排丝网筒103的中心连线距离冷却箱后端105的距离,以使从壳体200经过多孔板201的通风孔111进入到下部件102流通空间的冷空气的量较为均匀一致。
[0078]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200为一个方形的中空箱体,若干个所述丝网筒座203均匀排布在所述中空箱体形成两排,位于同一排的相邻的丝网筒座203之间相距一定距离,以在所述壳体200的内部形成供冷空气流通的流通间隙,所述流通间隙与所述通风孔111连通,从而,来自于壳体200的冷空气穿过流通间隙并可以通过通风孔111进入到所述下部件102内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丝网筒座203为中空的筒状,其纵向穿过壳体200的内部,所述丝网筒座203的上部与丝网筒103密封对接,所述丝网筒座203的下部与壳体200的底部对齐或穿出其底部。所述丝网筒座203的内部筒状空间与壳体200中的所述流通空间不相连通,也就是说,壳体200内部的冷空气不能直接进入到丝网筒座203的内部。
[0079]在本实施例中,丝网筒座203与壳体200分体设置,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形,所述丝网筒座203还可以与所述壳体200 —体成型。
[008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上部件101和所述下部件102形成的所述冷却箱100为方形壳体,所述方形壳体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IOOa和与所述第一内壁IOOa连接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内壁100b。
[0081]在所述冷却箱100中,双排所述丝网筒103分别平行于所述第一内壁IOOa设置,相邻排的所述丝网筒103交错设置,所述丝网筒103的外圆周处形成有供冷空气流通的流通空间,所述流通空间连通同一排的相邻所述丝网筒103、不同排的相邻所述丝网筒103以及所述冷却箱100的第一内壁IOOa和第二内壁100b,其中,不同排的靠近所述第二内壁IOOb处的所述丝网筒103中有一个丝网筒103与所述第二内壁IOOb之间形成的第一流通
空间A大于其它丝网筒103与该内壁之间形成的其它流通空间B、C......,在此需要说明
的是,第一流通空间A和其它流通空间B、C......是形成在所述丝网筒103外圆周处的流
通空间的一部分。
[008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8所示,不同排的靠近所述冷却箱100的同一侧的第二内壁IOOb处的多个所述丝网筒103的中心连线为直线,在所述冷却箱100内设置隔板115,所述隔板115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并基本平行于所述直线设置,所述隔板115为两块,沿着所述冷却箱100的内部空间对角线相对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中,除非有特殊说明,上述的所述隔板115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并基本平行于所述直线设置,是指:所述隔板115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并平行于所述直线设置;或者所述隔板115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并且其延长线与所述直线相交处的锐角夹角大小小于3°。
[0083]通过在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设置隔板115,减小了与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相对的所述多孔板201的面积,在不改变位于多孔板201上的通风孔111的直径以及密度的情况下,通过减小与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相对的所述多孔板201的面积,减小了单位时间内通过所述通风孔111进入到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的冷空气的量,使得第一流通空间A内的冷空气的量与其它流通空间内的冷空气的量基本一致,进而保证位于所述丝网筒103外部的流通空间内的不同位置处的风压一致。并且,所述隔板115加设在所述冷却箱100的内部,形式比较灵活,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改变隔板115的大小,从而使得所述冷却箱100具有了更普遍的适用性。进一步地,为了使得控制效果更好,在本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二内壁IOOb共同形成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的所述丝网筒103的中心,距离所述第一内壁IOOa的垂直距离为a,距离所述隔板115的垂直距离为b,其中,a=0.9?1.lb。
[0084]为了便于冷空气在进入丝网筒103内部之前得到均匀化处理,所述丝网筒103的外部套设有多孔板筒109 (如图3和图5所不),所述多孔板筒109的侧筒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细小的透气孔,所述透气孔的直径大于所述丝网筒103上的通气孔的直径,冷空气经过透气孔时,被所述透气孔均匀化处理,之后,所述冷空气通过丝网筒103侧壁上的通气孔进入所述丝网筒103的内部,这样使得进入到丝网筒103内部的冷空气风速均匀稳定。为了使得进入到多孔板筒109内部的冷空气的风速更加均匀稳定,冷空气只能从位于多孔板筒109侧壁上的孔进入其内部。
[0085]为了便于空气流通,从而保持风压稳定,位于同一排的相邻的多孔板筒109之间具有第一通风间隙109a,如图8所示,位于不同排的相邻的多孔板筒109之间具有第二通风间隙109b,所述第一通风间隙109a和所述第二通风间隙109b相互连通,所述第二通风间隙10%的大小基本等于所述第一通风间隙109a的大小,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冷空气在第一通风间隙109a和第二通风间隙109b内流通时,基本相同的间隙大小可以保证间隙内的风压基本一致,从而不会在间隙之间产生较大的风压波动,从而便于以稳定的压力向所述丝网筒103内部输送冷空气。
[0086]为了便于对所述冷却箱100内的风压进行控制,在下部件102内部设置风压仪114,通过风压仪可以适时检测冷却箱100内的风压,在风压过大或者过小时,可以通过调整冷空气输入处的风压大小进行调整。
[008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装置包括风道300,所述风道300向所述壳体200内输送冷空气,为了对进入壳体200之前的冷空气进行均匀化处理,壳体200冷风进口与风道300的冷风出口之间设置孔板202,孔板202上具有若干个均匀设置的小孔,所述孔板202的所有小孔的面积占整个孔板202面积的60%-70%,本实施例中,所述孔板202的所有小孔的面积占整个孔板202面积的65%,所述小孔的直径为50目。
[0088]如图3所示,风道300包括冷空气进风口 301、下风道302及与壳体200密封对接的冷风出口,其中冷空气进风口 301设计成圆形,以便于冷空气的输送,冷空气进风口 301与所述下风道302连接,下风道302设计成类似于开放的喇叭口形,沿着冷空气的进入方向,所述下风道302的内径越来越大,该种风道结构便于将吹进的冷空气进行一次分散,以使得冷空气通过孔板202的时候,风速能够变的较为均匀。另外,所述下风道302的侧壁一端支撑在所述壳体200的下部,该种结构使得壳体200更加稳固。[0089]实施例2
[009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是在实施例1基础之上的变形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箱100的壁体结构与实施例1不同,具体地,所述冷却箱100为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水平内壁IOOc和与所述水平内壁IOOc连接的至少一个倾斜内壁100d,多排所述丝网筒103分别平行于所述水平内壁IOOc设置,相邻排的所述丝网筒103交错设置,不同排的靠近所述倾斜内壁IOOd的多个相邻所述丝网筒103的中心连线形成直线,所述倾斜内壁IOOd基本平行于所述直线设置,所述倾斜内壁IOOd与多孔板201相交于斜边107。其中,倾斜内壁IOOd的所述丝网筒103的中心距离所述水平内壁IOOc的垂直距离为c,距离所述倾斜内壁IOOd的距离为d,c=0.9?1.1d。所述倾斜内壁IOOd为两块,沿着所述冷却箱100的内部空间对角线相对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中,除非有特殊说明,上述的所述倾斜内壁IOOd基本平行于所述直线设置,是指:所述倾斜内壁IOOd平行于所述直线设置;或者所述倾斜内壁IOOd的延长线与所述直线相交处的锐角夹角大小小于3°。
[0091]通过设置倾斜内壁100d,使得位于所述丝网筒103外圆周不同处的空间容积基本相同,从而在单位时间内输送的冷空气的量也基本相同,保证位于所述丝网筒103外部的流通空间内的不同位置处的风压一致。并且,直接将所述冷却箱100设置成具有倾斜内壁100c,可以保证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并且,使得冷却箱100的结构简化,且节省原料成本。为了使得控制效果更好,在本实施例中,靠近倾斜内壁IOOd的所述丝网筒103的中心距离所述水平侧壁水平内壁IOOc的垂直距离为C,距离所述倾斜内壁IOOd的距离为d,c=0.9?
1.1d。
[0092]实施例3
[009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是在实施例1基础之上的变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减少单位时间内透过所述通风孔111而进入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冷空气量的手段与实施例1不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改变所述多孔板201上的通风孔111的设置形式来改变进入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的冷空气量,具体地,与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相对处的所述多孔板201上的所述通风孔111的密度小于与所述其它流通空间B相对处的所述多孔板201上的所述通风孔111的密度,以使得第一流通空间A内的冷空气量与所述其它流通空间B内的冷空气量基本一致。
[0094]在此,“基本一致”应该理解为在单位时间内,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的冷空气量应该稍微大于其它流通空间B内的冷空气量,由于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的容积大于其它流通空间B,在相同的压力条件下,冷空气从第一流通空间A的最远位置处流通至丝网筒103的时间会稍微长一些,为了保证风速均匀,稍微提高第一流通空间A处的风压,有利于整体上保证所述丝网筒103的外圆周处的风速均匀。
[0095]实施例4
[009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是在实施例1基础之上的变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减少单位时间内透过所述通风孔111而进入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的冷空气量的手段与实施例1不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改变所述多孔板201上的通风孔111的设置形式来改变进入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的冷空气量,具体地,与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相对处的所述多孔板201上的所述通风孔111的直径小于与所述其它流通空间B相对处的所述多孔板201上的所述通风孔111的直径,以使得第一流通空间A内的冷空气量与所述其它流通空间B内的冷空气量基本一致。
[0097]在此,“基本一致”应该理解为在单位时间内,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的冷空气量应该稍微大于其它流通空间B内的冷空气量,由于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的容积大于其它流通空间B,在相同的压力条件下,冷空气从第一流通空间A的最远位置处的流通至丝网筒103的时间会稍微长一些,为了保证风速均匀,稍微提高第一流通空间A处的风压,有利于整体上保证所述丝网筒103的外圆周处的风速均匀。
[0098]实施例5
[009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是在实施例1或2或3或4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改进,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16所示,在下风道302内部增加了风速均匀化装置,所述风速均匀化装置包括过滤抽屉400,所述过滤抽屉400包括风速均匀化丝网层、将所述风速均匀化丝网层固定的框架401,以及将所述框架401固定到所述风道300内部的固
定装置。
[0100]冷空气从冷空气进风口 301进入到下风道302后,首先在下风道302内部进行一次分散,然后经过滤抽屉400的过滤,从下风道出风口 305吹出,提高了风速的均匀性,使进入到壳体200内部的冷空气更加的均匀。
[010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速均匀化丝网层包括沿着冷空气送入方向先后依次设置的具有若干个网孔的支撑网404、具有若干个通孔的过滤丝网403和具有若干个细孔的无纱布过滤层402,所述网孔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细孔的直径。
[0102]其中,无纱布过滤层402设置在过滤丝网403的上方起到过滤空气的作用,支撑网404设置在过滤丝网403的下方起支撑作用。上述无纱布过滤层402为棉质,厚度为10?30mm,用来过滤冷空气;过滤丝网403为不锈钢材质,通孔目数为50?100,共有I?10层,用于过滤冷空气;支撑网404是不锈钢材质的丝网,其具有20?30mm范围内的矩形通孔,便于空气通过且能够支撑住上面的过滤丝网403和无纱布过滤层402。上述的无纱布过滤层402、过滤丝网403和支撑网404通过钢丝409固定在框架401上。
[010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风道300内部的前脚铝411和侧脚铝412,所述前脚铝411和所述侧脚铝412将所述框架401支撑在所述风道300内部。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框架401前端侧的连接板410、设置在所述连接板410上的带有螺纹的连接孔以及旋入所述连接孔内与所述螺纹配合而将所述过滤抽屉400密封固定在所述风道300的所述安装口处的螺钉。
[0104]实施例6
[010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是对实施例5的变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抽屉400以可抽出的形式安装在下风道302内部。具体为:如图17-18所示,将实施例5中的设置在框架401前端面上的连接板410用法兰框405和抽屉端盖406代替。所述法兰框405中部具有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与所述安装口相通,所述法兰框405的至少一个框边上成型有卡装槽413,所述框架401上设置抽屉端盖406,所述抽屉端盖上设置旋转拨叉407,所述旋转拨叉407成型有通过旋转适于卡入到所述卡装槽413中的卡装边。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卡装槽413成型在所述法兰框405的上下框边上,所述卡装槽413为长条形通孔,所述抽屉端盖406上设有与所述卡装槽413相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旋转拨叉407,所述卡装边为成型于所述旋转拨叉407上下两端的适于旋转后卡入到对应的所述法兰框405上下框边上的所述长条形通孔中的圆弧边。
[0106]当旋转上述旋转拨叉407时,上述卡装边进入到上述卡装槽413内,从而将过滤抽屉400密封固定在下风道302的安装位置处;继续旋转上述旋转拨叉407可解除法兰框405和抽屉端盖406之间的固定,从而可以很方便的将过滤抽屉400取出。
[0107]当将过滤抽屉400安装到下风道302上时,法兰框405与抽屉端盖406可配合密封对接,经上述的旋转拨叉407旋紧后,可实现密封固定连接。抽屉端盖406的材质强度比框架401的其他部分的材质强度大一些,与法兰框406配合对接后,可确保其密封性,冷空气不会从下风道302内部漏出。
[0108]在抽屉端盖406上还设有把手408,用于将过滤抽屉400从下风道302内部推进和抽出。将过滤抽屉400设计成可通过把手408推进抽出的好处在于,可以很方便的将过滤抽屉400抽出进行清洁,更换过滤网,而且损坏后检修十分简单方便。
[0109]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1-6的冷却装置均为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即所述丝网筒103设置为双排,实际上,所述丝网筒103可以设置为更多排,例如3排、4排、5排、6排等等,在所述丝网筒103设置为更多排时,其中一个所述丝网筒103与相应侧壁形成第
一流通空间A之外,其它排的丝网筒103则分别于相应侧壁形成其它流通空间B、C......,
通过减少单位时间内透过所述通风孔111而进入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的冷空气量,以使
得单位时间内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的风压与所述其它流通空间B、C......内的风压基本—致。
[0110]下述表I是采用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的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时实际测得的风速数据;表2-表6是采用图1所述的双排冷却箱结构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的过滤抽屉400而形成的冷却装置对聚合物融体细流进行冷却时测得的不同丝网筒内部的风速数据;表7-表10是在使用了如上述实施例6中所述的过滤抽屉400对冷空气进行过滤,并顺序采用如实施例1-4中所述的冷却箱的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每排均有12个丝网筒103),对聚合物融体细流进行冷却时测得的不同丝网筒103内部的风速数据。由下表测试数据可知,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过滤抽屉对冷空气进行过滤后,丝网筒内的风速均匀性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没有采用过滤抽屉的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来说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使用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箱结构结合实施例6中所述的过滤抽屉装置的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风速均匀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尤其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和2中所述的冷却箱结构的双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丝网筒内部风速的一致性非常突出(如表7和表8所不)。
[0111]实施例7
[0112]本实施例1提供一种多排合成丝束冷却系统,是在实施例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系统基础之上的变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筒组件(包括丝网筒103和套接在所述丝网筒103外部的多孔板筒109)的上端通过第一密封结构与所述上盖板108密封连接,所述风筒组件的下端通过第二密封结构与所述丝网筒座203密封连接。
[0113]如图19-20所示,所述第一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上盖板108上的环形凹槽121,安装在丝网筒103上端的金属材质的法兰端盖122以及第一密封圈123,其中,法兰端盖122具有环形托122a和与所述环形托122a连接的法兰颈部122b,法兰颈部122b密封套接在所述丝网筒103上端的内外侧壁上,环形托122a向下伸入到下部件102中空的内部,第一密封圈123嵌入在所述环形凹槽121内。
[0114]当环形托122a与上盖板108挤压第一密封圈123时,由于第一密封圈123为弹性材质,第一密封圈123受压发生变形,变形了的第一密封圈123进入到上述环形凹槽121内部,与环形凹槽121配合形成一种嵌合式结构,即便因这一位置的环形托122a所处的平面较为靠下,导致这一位置受到的压力较小,也会第一密封圈123嵌入所述环形凹槽121内,而始终能够保证环形托122a与上盖板108之间的良好密封。
[0115]同时,又由于环形托122a与法兰颈部122b密封连接,且法兰颈部122b套接在所述丝网筒103上端的内外壁上,并且法兰颈部122b的内壁与上盖板108的侧壁贴合密封,从而使得整个上盖板108与丝网筒103密封更加严密。
[011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法兰颈部122b和所述环形托122a的连接部位呈90度夹角,该种设置便于改变环形托122a对于第一密封圈123的支撑方向;进一步地,所述环形托122a位于所述上盖板108的下部并基本平行于所述上盖板108设置,从而使得第一密封圈123位于所述环形托122a和所述上盖板108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密封圈123嵌合设置在上盖板108上的环形凹槽121内,即便因生产偏差造成多个靠近上盖板108的环形托122a的上表面不在一个平面上,进而导致法兰端盖122与上盖板108之间的挤压第一密封圈123的压力不一致,在第一密封圈123受力较小的位置,因变形了的第一密封圈123与环形凹槽121的相互嵌合作用,仍然可以实现丝网筒103上端与上盖板108之间的良好密封。
[0117]通常情况下,多孔板筒109套设在第一密封圈123外侧,其通过与法兰颈部122b相互挤压,固定住多孔板筒109的相对位置。但在本实施例中,当开设的环形凹槽121位置合适时,多孔板筒109的一端完全可以插入到上述环形凹槽121内部,环形凹槽121的内壁与第一密封圈123的相互挤压,可使多孔板筒109的定位更加牢固。
[0118]作为对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形,还可以将上述环形凹槽121设置成环形凸筋,设在下部件的上盖板108内壁上的环形凸筋向下压迫第一密封圈123,由于第一密封圈123为弹性材质,受压变形后与上述环形凸筋形成嵌合式结构,变形的第一密封圈123紧紧包裹住上述环形凸筋,同样可实现良好的气体密封。
[0119]实施例8
[0120]本实施例1提供一种多排合成丝束冷却系统,是在实施例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系统基础之上的变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9和21所示,所述冷却箱100还包括用于密封所述丝网筒103的下端和所述丝网筒座203的第二密封结构,所述第二密封结构包括安装在所述丝网筒103下端的内壁上的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丝网筒座203之间的第二弹性密封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丝网筒103之间且设置在所述丝网筒103上的环形凸起124,所述环形凸起124在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受力变形时部分嵌入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内部。
[0121]由于环形凸起124嵌入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的内部,实际上相当于减小了环形凸起与环形托之间的距离,相对来说增加了环形凸起124与环形托122a之间的挤压第二弹性密封件的力。这样即便是多个丝网筒座203的上表面,以及多个与丝网筒座203靠近的环形托122a,因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受力不均,也能在法兰端盖122和丝网筒座203之间实现良好的密封。
[01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密封件也为第一密封圈123。所述第二支撑件为法兰端盖122,所述法兰端盖122包括套接在所述丝网筒103下端内、外侧壁上的法兰颈部122b和与所述法兰颈部122b连接的环形托122a,所述环形托122a支撑所述第一密封圈123。所述法兰颈部122b和所述环形托122a的连接部位呈90度夹角,所述环形托122a位于所述丝网筒座203的上部并基本平行于所述丝网筒座203的上表面设置,从而便于支撑和挤压所述第一密封圈123。所述法兰颈部122b与所述丝网筒103的下端密封连接。所述法兰端盖122的所述法兰颈部122b的下部抵靠在所述丝网筒座203的上表面上,从而通过支撑所述法兰颈部122b使法兰端盖122固定。
[0123]为了便于进一步密封,在所述下部件和下壳体200之间设置第二密封圈17。
[0124]本实用新型中说的环形托122a与上盖板108或丝网筒座203的上部基本平行是指:环形托122a与上述上盖板108或丝网筒103的上表面平行,或者环形托122a的延长线与上述上盖板108或丝网筒103的上表面的延长线相交处的锐角夹角大小小于3°。
[0125]
【权利要求】
1.一种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箱(100)和用于向所述冷却箱(100)中送入冷空气的送风装置,所述冷却箱(100)上设置多排供丝束穿过的丝网筒(103),在所述冷却箱(100)和所述送风装置之间设置多孔板(201),所述多孔板(201)上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孔(111),来自于所述送风装置的冷空气透过所述通风孔(111)进入所述丝网筒(103)的外部,并通过所述丝网筒(103)的外圆周进入所述丝网筒(103)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丝网筒(103)的外圆周处形成有流通空间,所述流通空间连通同一排的相邻所述丝网筒(103)、不同排的相邻所述丝网筒(103)以及所述冷却箱(100)的不同内壁,通过控制进入所述流通空间内不同位置处的冷空气量,使得所述流通空间内的不同位置处的冷空气的风压与所述丝网筒(103)内部的风压的差值基本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箱(100)为方形壳体,所述方形壳体具有第一内壁(100a)和与所述第一内壁(100a)连接的第二内壁(100b),多排所述丝网筒(103)分别平行于所述第一内壁(IOOa)设置,相邻排的所述丝网筒(103)交错设置,不同排的靠近所述第二内壁(IOOb)处的所述丝网筒(103)中,至少有一个丝网筒(103)与所述第二内壁(IOOb)之间形成的第一流通空间(A)大于其它丝网筒(103)与该内壁之间形成的其它流通空间(B、C......),通过减少单位时间内透过所述通风孔(111)而进入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的冷空气量,使得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的风压与所述其它流通空间(B、C......)内的风压基本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相对处的所述多孔板(201)上的所述通风孔(111)的密度小于与所述其它流通空间(B、C......)相对处的所述多孔板(201)上的所述通风孔(111)的密度,以使得单位时间内进入到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的冷空气量与进入到所述其它流通空间(B、C......)内的冷空气量基本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相对处的所述多孔板(201)上的所述通风孔(111)的直径小于与所述其它流通空间(B、C......)相对处的所述多孔板(201)上的所述通风孔(111)的直径,以使得单位时间内进入到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的冷空气量与进入到所述其它流通空间(B、C......)内的冷空气量基本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不同排的靠近所述冷却箱(100)的第二内壁(IOOb)处的多个所述丝网筒(103)的中心连线为直线,所述冷却箱(100)内还包括隔板(115),所述隔板(115)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内并基本平行于所述直线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二内壁(IOOb)共同形成所述第一流通空间(A)的所述丝网筒(103)的中心,距离所述第一内壁(IOOa)的垂直距离为a,距离所述隔板(115)的垂直距离为b,其中,a=0.9~1.lb。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15)为两块,沿着所述冷却箱(100)的内部空间对角线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箱(100)为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水平内壁(1OOc)和与所述水平内壁(1OOc)连接的至少一个倾斜内壁(100d),多排所述丝网筒(103)分别平行于所述水平内壁(100c)设置,相邻排的所述丝网筒(103)交错设置,不同排的靠近所述倾斜内壁(IOOd)的多个所述丝网筒(103)的中心连线为直线,所述倾斜内壁(IOOd)基本平行于所述直线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最靠近所述倾斜内壁(IOOd)的所述丝网筒(103)的中心距离所述水平内壁(IOOc)的垂直距离为C,距离所述倾斜内壁(IOOd)的距离为d,其中,c=0.9~1.1d。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内壁(IOOd)为两块,沿着所述冷却箱(100)的内部空间对角线相对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丝网筒(103)的外部套设有多孔板筒(109),所述多孔板筒(109)上的网孔直径大于所述丝网筒(103)上的网孔直径,位于同一排的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多孔板筒(109)之间形成相同的第一流通间隙(109a),位于不同排的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多孔板筒(109)之间形成相同的第二流通间隙(109b),并且,所述第一流通间隙(109a)的大小等于所述第二流通间隙(109b)的大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包括风道(300 )和风速均匀化装置,所述风道(300 )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口,所述风速均匀化装置插入所述安装口内而与所述风道(300)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速均匀化装置包括过滤抽屉(400),所述过滤抽屉(400)包括风速均匀化丝网层、将所述风速均匀化丝网层固定的框架(401),以及将所述框架(401)固定到所述风道(300)内部的固定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速均匀化丝网层包括沿着冷空气送入方 向先后依次设置的具有若干个网孔的支撑网(404)、具有若干个通孔的过滤丝网(403)和具有若干个细孔的无纱布过滤层(40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孔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细孔的直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纱布过滤层(402)为棉质,厚度为10~30mm。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丝网(403)包括I~10层,每层的通孔目数为50~100目。
18.根据权利要17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网(404)具有20~30mm范围内的矩形网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风道(300)内部的前脚铝(411)和侧脚铝(412),所述前脚铝(411)和所述侧脚铝(412 )将所述框架(401)支撑在所述风道(300 )内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框架(401)前端侧的连接板(410)、设置在所述连接板(410)上的带有螺纹的连接孔以及旋入所述连接孔内与所述螺纹配合而将所述过滤抽屉(400 )密封固定在所述风道(300)的所述安装口处的螺钉。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安装口处的法兰框(405),所述法兰框(405)中部具有安装通孔,所述安装通孔与所述安装口相通,所述法兰框(405)的至少一个框边上成型有卡装槽(413),所述框架(401)上设置抽屉端盖(406),所述抽屉端盖(406)上设置旋转拨叉(407),所述旋转拨叉(407)成型有通过旋转适于卡入到所述卡装槽(413)中的卡装边。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多排合成丝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框(405)的上下框边上相对地成型有至少一组所述卡装槽(413),所述卡装槽(413)为长条形通孔,所述抽屉端盖(406)上设有与所述卡装槽(413)相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旋转拨叉(407),所述卡装边为成型于所述旋转拨叉(407)上下两端的适于旋转后卡入到对应的所述法兰框(405)上下框边上的所述长 条形通孔中的圆弧边。
【文档编号】D01D13/02GK203569250SQ201320645927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18日
【发明者】王振海 申请人:王振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