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卫生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一次性卫生用品的使用量在快速增长,根据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数字表明[江曼霞,孙静,张玉兰等.我国一次性卫生用品行业2014年概况和市场展望[J].造纸信息,2015,(12):25-29.],2014年我国卫生巾耗量已达每年776.4亿片,市场渗透率已达91.5%,护垫372亿片,卫生巾和卫生护垫合计的工厂销售额约279.3亿元;市场规模约348.5亿元(按零售加价率40%计),比上年增长7.6%;婴儿纸尿裤消耗量达250多亿片,市场规模达到267.0亿元(按零售加价率40%计),比上年增长11.1%;成人纸尿裤销售量达17.7亿片,包括成人纸尿片在内的成人失禁用品合计的工厂销售额约40.7亿元,市场规模约43.4亿元(按零售加价率40%计),比2013年增长44.1%,且这个数字随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人口老龄化数量的增加,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改变现有产品中所用材料,使之丢弃掩埋后经过一定的时间能够产生降解,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必要。
现有卫生巾和纸尿裤的整体结构主要有四层,与使用者的皮肤直接接触的面层、导流层、吸收芯层以及防止渗漏的底层,这四层材料复合在一起构成了使用方便和具有良好吸收性的卫生用品,因此只有这四层材料均能够降解进而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才能达到完全降解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导流层作为四层结构的第二层,具有将接收的液体向吸收层传送、沿着卫生用品的纵向导流以及能够暂时储存多余液体的功能[王欢,靳向煜,唐守星等.纸尿裤用导流层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C].//2009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高端论坛论文集.2009:119-126.],阻隔液体反渗,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现有市场上普通的导流层由单层PP/PE和PE/PET双组份纤维经热风加固而制成,通常为单层纤网结构,存在着导流性能不好、瞬吸性差、易反渗等问题,因而研制开发综合性能良好的导流层,在发挥导流、储液和阻隔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完全降解,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现有关于聚乳酸纤维导流层的资料很少,但相关性的报道有:
专利CN201410528786.4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纸尿裤的非织造双层复合导流层及其生产方法,是以ES、PP、粘胶纤维为原料,分别将PP、粘胶纤维与不同含量的ES纤维均匀混合成网,然后将PP层与粘胶层通过预针刺复合,再通过热风工艺制成双层复合导流层。该发明在制备过程中首先采用针刺复合,再用热风穿透加固,由于采用两种工艺,需要多加一次收卷和放卷,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难以达到批量化生产的目标。
专利CN201320526308.0公开了一种用于纸尿裤的蓬松导流层,在吸收芯体与透水表层之间设有导流层,所述导流层包括纵向梳理纤维层和横向梳理蓬松纤维层,所述纵向梳理纤维层与所述透水表层相接触设置,所述横向梳理蓬松纤维层与所述吸收芯体相接触设置。该专利描述的纵向梳理纤维层和横向蓬松纤维层属于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生产中难以获得完全纵向梳理纤维层(100%纤维均沿着纵向排列,会导致纤网横向没有强力),同样也难以获得横向纤维层100%纤维(100%均沿着横向排列,会导致纤网纵向没有强力),另一方面,完全纵向梳理纤维层紧贴面层,由于导流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特别在液体量大时难以达到瞬吸的效果,因此无法付诸于真正生产。
专利CN201420462705.0公开一种新型的纸尿裤,包括最上层的面层、位于面层下方的导流层、位于导流层下方的吸水层,以及位于吸水层下方的防水底膜层,导流层和吸水层之间还设有一层次导流层,面层的长度大于导流层,导流层的长度大于次导流层,面层、导流层以及次导流层的截面构成一个漏斗形状,面层、导流层、次导流层、吸水层以及防水底膜层的是通过胶水实现层层之间的连接。该专利虽然具有瞬间吸收和多次吸收的特点,但是却不能很好实现沿产品的纵向导流,将会出现从漏斗形导流层下来的液体在吸收层局部聚集,阻碍了吸收层中其他区域的SAP(Super Absorbent Polymer,高分子吸水树脂)吸收能力的发挥。
综上所述,现有涉及一次性卫生用品导流层的专利存在加工工艺复杂、难以形成批量化以及瞬吸性好但导流性差的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普通导流层存在的导流性能不好、无法贮存液体以及上述资料中所涉及导流层存在的导流效果差、工艺复杂和难以量产等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由聚乳酸纤维制备的具有导流、透湿汽、临时储液、瞬吸速度快、生态抑菌且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按照抗静电剂与水为4-8:92-96的比例配置得到抗静电剂溶液,使用所述抗静电剂溶液分别对规格为3D×51mm和6-9D×51-65mm的两种聚乳酸纤维进行喷洒处理,所述抗静电剂溶液的喷洒量分别为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重量的10-16%,将喷洒处理后的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堆放2-4小时,使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的回潮率达到8-12%;
按照规格为3D×51mm的聚乳酸纤维与规格为6-9D×51-65mm的聚乳酸纤维为20-35:65-80的比例将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进行混合,经过开松工序和梳理工序后形成克重为33-57.4g/m2的聚乳酸纤网,所述开松工序采用三道开松工艺,所述开松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为:一道开松打手速度为520-610 r/min,二道开松打手速度为640-700 r/min,三道开松打手速度为800-890 r/min;所述梳理工序采用单锡林双道夫双凝聚辊结构的梳理机,选用梳理单元个数为6个,同时将所述梳理机的双凝聚辊抬高20cm,使开松处理后的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经由所述梳理机的道夫剥取后直接由剥棉辊剥取形成所述聚乳酸纤网,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在所述聚乳酸纤网中呈纵向排列,所述梳理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为:主锡林速度为620-710 m/min,工作辊速度为42-50 m/min,剥取辊速度为82-95m/min,道夫剥取纤维的速度为15.5-20.7 m/min,凝聚辊速度为0,梳理机出单层网定量为16.5-28.7g/m2;
按照粘合剂30-45%,发泡剂0.6-1.8%,稳定剂0.5-2%,亲水剂2-5%,余量为水的质量百分比配置粘合剂溶液,以810-950r/min的速度对所述粘合剂溶液进行搅拌,使所述粘合剂溶液的粘度达到1420-1950mPa•s,再用泡沫发生器对所述粘合剂溶液通气发泡,控制发泡头转速在900-1500r/min之间,使体系发泡比达到1:8-1:11,制备得到泡沫直径为0.3-0.5mm,半衰期为10.2-18.8min,发泡密度在0.21-0.35g/cm3之间的发泡粘合剂溶液;
将所述发泡粘合剂溶液经泡沫输送管送至所述聚乳酸纤网表面进行施加,利用刮刀控制施加量的大小,控制所述刮刀与所述聚乳酸纤网之间距离为1-3mm,采用轧辊轧压所述聚乳酸纤网使所述发泡粘合剂溶液均匀渗透于所述聚乳酸纤网,轧压时的线压力为1.5-2Kg/mm,使所述聚乳酸纤网的带液率为50-70%,车速为16-20m/min,上胶量为12.5-20.8g/m2之间;
将所述发泡粘合剂溶液处理后的所述聚乳酸纤网送入热风烘箱进行烘燥处理,得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所述烘燥处理的工序采用热风穿透的烘干方式,所述热风烘箱分三区,一区温度为135-140℃、二区温度为125-130℃、三区温度为110-120℃。
按照拒水剂5-10%,发泡剂1-2.8%,稳定剂2-4%,异丙醇0.4-0.8%,余量为水的质量百分比配置拒水涂层液,再向所述拒水涂层液滴加质量浓度为60%的醋酸调节所述拒水涂层液的pH值为4-6,将所述拒水涂层液搅拌发泡至发泡倍率为7.5-12.9,泡沫直径为0.38-0.55mm,半衰期为8-10min的发泡液待用,对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的反面施加发泡后的所述拒水涂层液进行拒水涂层处理;
采用辊涂的方法对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的反面进行拒水整理,所用圆网滚筒表面沿圆周方向雕刻有沟纹,沟纹数量为12根/cm,沟纹深度为3mm,涂层时调整所述圆网与轧辊之间的压力为0.18-2.55MPa,间距为4-6mm,为避免多余浆液粘附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采用24号蓝钢刀片作为刮刀对所述圆网进行刮浆,控制所述刮刀与所述圆网之间的交角为20-25º,使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的带液率达到20.5-27.9%;
采用3组12个滚筒烘燥机对拒水涂层处理后的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进行烘干定型,得到反面带有拒水涂层竖条纹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的厚度为0.82-1.8mm,所述烘干定型工序的主要参数为:第一组滚筒温度为125-130℃,第二组滚筒温度为115-120℃,第三组滚筒温度为110-115℃,控制蒸汽进汽压力为100-135kPa。
可选的,所述规格为3D×51mm的聚乳酸纤维的卷曲度为10-12/25mm,所述规格为6-9D×51-65mm的聚乳酸纤维的卷曲度为20-22/25mm,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均为亲水型纤维,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的表面亲水油剂含量为0.5-2%。
可选的,其特征在于:配置所述粘合剂溶液所选用的粘合剂为聚丙烯酸酯系绿色环保型,玻璃化温度为5 º -15 º,含固量为45-50%。
可选的,配置所述粘合剂溶液以及配置所述拒水涂层液所选用的发泡剂为十二醇硫酸钠、月桂酰肌氨酸钠中的任意一种或二者的复配体系,在所述复配体系中所述十二醇硫酸钠和所述月桂酰肌氨酸钠的混合比例为60-75:25-40。
可选的,其特征在于:配置所述粘合剂溶液所选用的稳定剂为羧甲基纤维素与丙烯酸盐聚合物的混合体,二者的混合比例为60-80:20-40。
可选的,配置所述拒水涂层液所选用的稳定剂为完全醇解型PVA1799和部分醇解型PVA2488的混合体,二者的混合比例为70-90:10-30。
可选的,配置所述拒水涂层液所选用的拒水剂为无氟无硅环保型防水剂。
可选的,制备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时车间温度控制在25-27℃,湿度为65-7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上述任一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导流性好。在一次性卫生用品中导流层是紧贴面层的第二层,需要具备向吸收层快速传送液体,同时沿着纵向导流,以免快速下渗的液体聚集于吸收层中的局部区域,使该区域的SAP达到饱和,而其他区域的SAP没有接收到液体的现象发生,并进而避免液体反渗回流的现象,本发明中采用两种复合叠加的方法来增加产品的纵向导流性:
(1)在制备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时,采用单锡林双道夫双凝聚辊结构的常规设备,常规工艺是梳理后当道夫从梳理机上将纤维剥取下来是需要经过凝聚辊,通过凝聚辊的杂乱作用使纤网中的纤维获得杂乱效果,进而提高纤网的横向强力值,本发明中将凝聚辊抬高20cm,使纤网经由道夫剥取后直接由剥棉辊剥取成网,使纤维的杂乱效果为零,进而提高纤维在纤网中的纵向排列程度,并增加沿纵向导流性;
(2)在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制备好以后,采用拒水涂层液对导流层半成品材料的反面进行拒水处理,使产品的反面分布有竖条纹(沿纵向分布)的拒水涂层,其作用是一方面在液体下渗时纵向分布的拒水条纹阻止液体通过,从而促使液体沿产品纵向导流并快速下渗,另一方面该拒水条纹也进一步阻止了吸收层中的液体反渗出现,进而取得了增加导流、降低反渗的效果。
2)瞬吸和临时储液性好。由于导流层是紧贴在面层的下方使用,起到了快速吸收、导流、储液和防止反渗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除了导流功能外,瞬吸、储液和防止反渗也非常重要,本发明在制备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时采用两种复合叠加的方法来增加瞬吸性:一是通过采用亲水型的聚乳酸纤维,使纤维表面亲水油剂含量达到0.5-2%;二是粘合加固时在发泡粘合剂溶液中添加了2-5%的亲水剂,双重亲水叠加的效果是增加了产品的瞬吸性,能够快速将面层液体进行瞬吸并进而导入到下面吸收层中。
本发明提供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采用了3D×51mm和6-9D×51-65mm两种不同粗细规格的亲水型聚乳酸纤维,其中规格是3D×51mm聚乳酸纤维的卷曲度为10-12/25mm,规格是6-9D×51-65mm聚乳酸纤维的卷曲度为20-22/25mm,为三维立体高卷曲型,前者属常规卷曲型纤维,利用其纵向排列的结构来增加沿纵向的导流性,后者纤维所占有的比例为65-80%,由于高卷曲型纤维的比例较高,增加了纤网的厚度、蓬松性和储液能力,在液体量较大,吸收层局部处于饱和时起到临时储液的功能,从而阻止反渗的发生。
3)聚乳酸纤维是以非粮作物(木薯等)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生产出的乳酸为原料,再经过特殊的聚合反应和纺丝过程制成。在正常温、湿度条件下,PLA纤维及其产品是一种物理性能稳定的材料,其废弃物在土壤或海水中经微生物作用可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经植物光合作用,再次生成作物,无限往复地进入自然界大循环中,是一种可完全降解的生物质纤维。
聚乳酸纤维表面的pH值在6-6.5之间,纤维表面呈弱酸性,与人体皮肤的pH值相接近,具有天然抑菌性,能够给卫生巾和纸尿裤类的卫生用品创造出弱酸性的抑菌环境,亲肤、环保而健康,同时聚乳酸纤维具有良好的导湿性,配合以不同长细度和卷曲度两种不同规格的聚乳酸纤维混合使用,更增加了导流层的透湿汽性能。
此外,由于聚乳酸纤维的热加工性较差,本发明采用了烘箱式热风穿透烘干和烘筒式接触烘干相结合,通过合理控制烘干和定型温度,在获得蓬松的聚乳酸纤网的同时,纤网还具有良好的挺度,进而增加了沿纵向的导流能力。
4)绿色环保。本发明选用了聚丙烯酸酯系绿色环保型粘合剂,是经过美国FDA认证可食用的粘合剂,拒水剂为无氟无硅环保型的新型防水剂,其他发泡剂和稳定剂也均为无毒环保型,再加上聚乳酸纤维生物相容可降解性,使整体产品完全能够达到卫生用品的使用要求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不同粗细、不同卷曲度的聚乳酸纤维的选用,亲水型聚乳酸纤维和亲水发泡粘合剂的合理搭配,亲水发泡粘合和拒水涂层处理两种工艺的合理运用,以及纤网热风烘干和接触式热定型加工工艺参数的良好控制,使所制备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具有优异的导流、透湿汽、瞬吸、良好的挺度、抑菌和生物降解等多种性能,具备了一次性卫生用品需要导流层具有综合导流、瞬吸、阻隔和临时贮存液体的功能,为一次性卫生用品的高端化和完全降解产品的获得提供了理想的选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但不限于所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其中,规格为3D×51mm和6-9D×51-65mm的两种聚乳酸纤维购自马鞍山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高效抗静电剂购自美国奥尔斯顿公司,型号为Lurol ASY;绿色环保粘合剂购自BASF公司,型号为Primal ST-954 和Primal B-959;环保型无氟无硅拒水剂购自常州斯科尼亚商贸有限公司;配置粘合剂溶液以及配置拒水涂层液所选用的发泡剂十二醇硫酸钠和月桂酰肌氨酸钠分别购自吴江市伟通化工有限公司和广州南嘉化工科技有限公司;配置拒水涂层液所选用的稳定剂完全醇解型PVA1799和部分醇解型购自广州市博顺化工有限公司;配置粘合剂溶液所选用的稳定剂羧甲基纤维素CMC与丙烯酸盐聚合物PTF购自中山市永丰化工有限公司。
实施例1:
(1)按照抗静电剂与水为4-8:92-96的比例配置得到抗静电剂溶液,使用所述抗静电剂溶液分别对规格为3D×51mm和6-9D×51-65mm的两种聚乳酸纤维进行喷洒处理,所述抗静电剂溶液的喷洒量分别为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重量的10-16%,将喷洒处理后的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堆放2-4小时,使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的回潮率达到8-12%。
(2)按照规格为3D×51mm的聚乳酸纤维与规格为6-9D×51-65mm的聚乳酸纤维为20-35:65-80的比例将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进行混合,经过开松工序和梳理工序后形成克重为33-57.4g/m2的聚乳酸纤网,所述开松工序采用三道开松工艺,所述开松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为:一道开松打手速度为520-610 r/min,二道开松打手速度为640-700 r/min,三道开松打手速度为800-890 r/min;所述梳理工序采用单锡林双道夫双凝聚辊结构的梳理机,选用梳理单元个数为6个,同时将所述梳理机的双凝聚辊抬高20cm,使开松处理后的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经由所述梳理机的道夫剥取后直接由剥棉辊剥取形成所述聚乳酸纤网,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在所述聚乳酸纤网中呈纵向排列,所述梳理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为:主锡林速度为620-710 m/min,工作辊速度为42-50 m/min,剥取辊速度为82-95m/min,道夫剥取纤维的速度为15.5-20.7 m/min,凝聚辊速度为0,梳理机出单层网定量为16.5-28.7g/m2。
(3)按照粘合剂30-45%,发泡剂0.6-1.8%,稳定剂0.5-2%,亲水剂2-5%,余量为水的质量百分比配置粘合剂溶液,以810-950r/min的速度对所述粘合剂溶液进行搅拌,使所述粘合剂溶液的粘度达到1420-1950mPa•s,再用泡沫发生器对所述粘合剂溶液通气发泡,控制发泡头转速在900-1500r/min之间,使体系发泡比达到1:8-1:11,制备得到泡沫直径为0.3-0.5mm,半衰期为10.2-18.8min,发泡密度在0.21-0.35g/cm3之间的发泡粘合剂溶液。
(4)将所述发泡粘合剂溶液经泡沫输送管送至所述聚乳酸纤网表面进行施加,利用刮刀控制施加量的大小,控制所述刮刀与所述聚乳酸纤网之间距离为1-3mm,采用轧辊轧压所述聚乳酸纤网使所述发泡粘合剂溶液均匀渗透于所述聚乳酸纤网,轧压时的线压力为1.5-2Kg/mm,使所述聚乳酸纤网的带液率为50-70%,车速为16-20m/min,上胶量为12.5-20.8g/m2之间。
(5)将所述发泡粘合剂溶液处理后的所述聚乳酸纤网送入热风烘箱进行烘燥处理,得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所述烘燥处理的工序采用热风穿透的烘干方式,所述热风烘箱分三区,一区温度为135-140℃、二区温度为125-130℃、三区温度为110-120℃。
(6)按照拒水剂5-10%,发泡剂1-2.8%,稳定剂2-4%,异丙醇0.4-0.8%,余量为水的质量百分比配置拒水涂层液,再向所述拒水涂层液滴加质量浓度为60%的醋酸调节所述拒水涂层液的pH值为4-6,将所述拒水涂层液搅拌发泡至发泡倍率为7.5-12.9,泡沫直径为0.38-0.55mm,半衰期为8-10min的发泡液待用,对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的反面施加发泡后的所述拒水涂层液进行拒水涂层处理。
(7)采用辊涂的方法对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的反面进行拒水整理,所用圆网滚筒表面沿圆周方向雕刻有沟纹,沟纹数量为12根/cm,沟纹深度为3mm,涂层时调整所述圆网与轧辊之间的压力为0.18-2.55MPa,间距为4-6mm,为避免多余浆液粘附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采用24号蓝钢刀片作为刮刀对所述圆网进行刮浆,控制所述刮刀与所述圆网之间的交角为20-25º,使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的带液率达到20.5-27.9%。
(8)采用3组12个滚筒烘燥机对拒水涂层处理后的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进行烘干定型,得到反面带有拒水涂层竖条纹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的厚度为0.82-1.8mm,所述烘干定型工序的主要参数为:第一组滚筒温度为125-130℃,第二组滚筒温度为115-120℃,第三组滚筒温度为110-115℃,控制蒸汽进汽压力为100-135kPa。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的制备方法所使用的规格为3D×51mm的聚乳酸纤维的卷曲度为10-12/25mm,规格为6-9D×51-65mm的聚乳酸纤维的卷曲度为20-22/25mm,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均为亲水型纤维,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的表面亲水油剂含量为0.5-2%。
进一步的,配置所述粘合剂溶液所选用的粘合剂为聚丙烯酸酯系绿色环保型,玻璃化温度为5 º -15 º,含固量为45-50%。
进一步的,配置所述粘合剂溶液以及配置所述拒水涂层液所选用的发泡剂为十二醇硫酸钠、月桂酰肌氨酸钠中的任意一种或二者的复配体系,在所述复配体系中所述十二醇硫酸钠和所述月桂酰肌氨酸钠的混合比例为60-75:25-40。
进一步的,配置所述粘合剂溶液所选用的稳定剂为羧甲基纤维素与丙烯酸盐聚合物的混合体,二者的混合比例为60-80:20-40。
进一步的,配置所述拒水涂层液所选用的稳定剂为完全醇解型PVA1799和部分醇解型PVA2488的混合体,二者的混合比例为70-90:10-30。
进一步的,配置所述拒水涂层液所选用的拒水剂为无氟无硅环保型防水剂。
进一步的,制备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时车间温度控制在25-27℃,湿度为65-70%。
实施例2:
1. 纤维原料的选用及车间温湿度
分别选用3D×51mm、卷曲度为10/25mm和6D×51mm、卷曲度为20 /25mm的两种不同粗细规格的亲水型聚乳酸纤维,其中,两种聚乳酸纤维的纤维表面亲水油剂含量为0.5%,生产该两种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时的车间温度控制在25℃,湿度为65%。
2. 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的制备
1)聚乳酸纤维的预处理
首先按照抗静电剂与水为4:96的比例配置得到抗静电剂溶液,再使用所述抗静电剂溶液分别对规格为3D×51mm和6-9D×51-65mm的两种聚乳酸纤维进行喷洒处理,喷洒量为两种聚乳酸纤维重量的10%,将喷洒处理后的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堆放2小时,使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的回潮率达到8%;
2)聚乳酸纤网的制备
将规格为3D×51mm和6D×51mm的两种聚乳酸纤维按照20: 80的比例进行混合,然后经过开松和梳理工序后直接成网,在开松工序中采用多松、轻打、少落的工艺原则,采用三道开松提高开松度,降低梳针打手速度,提高制成率,降低后续梳理负担,主要工艺参数为:一道开松打手速度为520 r/min,二道开松打手速度为640r/min,三道开松打手速度为800r/min;梳理工序采用单锡林双道夫双凝聚辊结构的梳理机,选用梳理单元个数为6个,采取轻定量、多梳、好转移的工艺原则,降低锡林和道夫的线速度,减少对纤维的损伤及梳理飞花,同时将双凝聚辊抬高20cm,使开松处理后的两种聚乳酸纤维经由道夫剥取后直接由剥棉辊剥取成网,使两种聚乳酸纤维在所述聚乳酸纤网中呈纵向排列,主要工艺参数为主锡林速度为620m/min,工作辊速度为42m/min,剥取辊速度为82m/min,道夫剥取纤维的速度为15.5 m/min,凝聚辊速度为0,梳理机出单层网定量为16.5g/m2,得到克重为33g/m2的聚乳酸纤网;
3)纤网的化学粘合加固
选用玻璃化温度为15 º,含固量为45%聚丙烯酸酯系绿色环保型粘合剂;选用十二醇硫酸钠为发泡剂;选用羧甲基纤维素与丙烯酸盐聚合物的混合体为稳定剂,稳定剂中羧甲基纤维素与丙烯酸盐聚合物的混合比例为60: 40。化学粘合加固时配置粘合剂溶液所选用的各组分质量比为:粘合剂30%,发泡剂0.6%,稳定剂0.5%,亲水剂2%,余量为水,以810r/min的速度对所述粘合剂溶液进行搅拌,使粘度达到1420mPa•s,再用泡沫发生器对所述粘合剂溶液通气发泡,控制发泡头转速为900r/min,使体系发泡比达到1:8,制备得到泡沫直径为0.5mm,半衰期为10.2min,发泡密度在0.21g/cm3之间的发泡粘合剂溶液;
将所述发泡粘合剂溶液经泡沫输送管送至所述聚乳酸纤网表面进行施加,利用刮刀控制施加量的大小,控制刮刀与所述聚乳酸纤网表面之间距离为1mm,采用轧辊轧压使泡沫粘合剂溶液均匀渗透于所述聚乳酸纤网,轧压时的线压力为1.5Kg/mm,使所述聚乳酸纤网的带液率为50%,车速为20m/min,上胶量为12.5g/m2;
将所述发泡粘合剂溶液处理后的聚乳酸纤网送入烘箱进行烘燥处理,采用热风穿透的烘干方式,热风烘箱分三区,一区温度为135-137℃、二区温度为125-127℃、三区温度为110-112℃,出烘箱后得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
4)拒水涂层处理
对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反面进行拒水涂层处理,拒水涂层液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百配比为:拒水剂5%,发泡剂1%,稳定剂2%,异丙醇0.4%,余量为水,再滴加质量浓度为60%的醋酸调节溶液的pH值为4,其中选用拒水剂为无氟无硅环保型防水剂,稳定剂为完全醇解型PVA1799和部分醇解型PVA2488的混合体,二者的混合比例为70:30,将所述拒水涂层液搅拌发泡至发泡倍率为7.5,泡沫直径为0.55mm,半衰期为8min的发泡液待用;
采用辊涂的方法对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反面进行拒水整理,所用圆网滚筒表面沿圆周方向雕刻有沟纹,沟纹数量为12根/cm,沟纹深度为3mm,涂层时调整圆网与轧辊之间的压力为0.18MPa,间距为4mm,为避免多余浆液粘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采用24号蓝钢刀片对所述圆网进行刮浆,控制刮刀与所述圆网之间的交角为20º,使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的带液率达到20.5%;
采用3组12个滚筒烘燥机对拒水涂层处理后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进行烘干和定型,第一组滚筒温度为125-127℃,第二组滚筒温度为115-117℃,第三组滚筒温度为110 -112℃,控制蒸汽进汽压力为100 kPa,出烘干区后得到反面带有拒水涂层竖条纹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成品,厚度为0.82mm。
实施例3:
1. 纤维原料的选用及车间温湿度
分别选用3D×51mm、卷曲度为11/25mm和7D×65mm、卷曲度为21/25mm的两种不同粗细规格的亲水型聚乳酸纤维,其中,两种聚乳酸纤维的纤维表面亲水油剂含量为1.2%,生产该两种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时车间温度控制在26℃,湿度为68%。
2. 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的制备
1)聚乳酸纤维的预处理
首先按照抗静电剂与水为6:94的比例配置得到抗静电剂溶液,再使用所述抗静电剂溶液分别对规格为3D×51mm和6-9D×51-65mm的两种聚乳酸纤维进行喷洒处理,喷洒量为两种聚乳酸纤维重量的14%,将喷洒处理后的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堆放3小时,使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的回潮率达到10%;
2)聚乳酸纤网的制备
将规格为3D×51mm和7D×65mm的两种聚乳酸纤维按照28:72的比例进行混合,然后经过开松和梳理工序后直接成网,在开松工序中采用多松、轻打、少落的工艺原则,采用三道开松提高开松度,降低梳针打手速度,提高制成率,降低后续梳理负担,主要工艺参数为:一道开松打手速度为580 r/min,二道开松打手速度为670 r/min,三道开松打手速度为865 r/min;梳理工序采用单锡林双道夫双凝聚辊结构的梳理机,选用梳理单元个数为6个,采取轻定量、多梳、好转移的工艺原则,降低锡林和道夫的线速度,减少对纤维的损伤及梳理飞花,同时将双凝聚辊抬高20cm,使开松处理后的两种聚乳酸纤维经由道夫剥取后直接由剥棉辊剥取成网,使两种聚乳酸纤维在所述聚乳酸纤网中呈纵向排列,主要工艺参数为主锡林速度为680 m/min,工作辊速度为46 m/min,剥取辊速度为89m/min,道夫剥取纤维的速度为17.9 m/min,凝聚辊速度为0,梳理机出单层网定量为21.6g/m2,得到克重为43.2g/m2的聚乳酸纤网;
3)纤网的化学粘合加固
选用玻璃化温度为10 º,含固量为48%聚丙烯酸酯系绿色环保型粘合剂;选用月桂酰肌氨酸钠为发泡剂;选用羧甲基纤维素与丙烯酸盐聚合物的混合体为稳定剂,稳定剂中羧甲基纤维素与丙烯酸盐聚合物的混合比例为70:30。化学粘合加固时配置粘合剂溶液所选用的各组分质量比为:粘合剂40%,发泡剂1.2 %,稳定剂1.5%,亲水剂3.5%,余量为水,以880r/min的速度对所述粘合剂溶液进行搅拌,使粘度达到1746 mPa•s,再用泡沫发生器对所述粘合剂溶液通气发泡,控制发泡头转速为1100 r/min,使体系发泡比达到1:9.8,制备得到泡沫直径为0.4mm,半衰期为12.5min,发泡密度在0.29g/cm3之间的发泡粘合剂溶液;
将所述发泡粘合剂溶液经泡沫输送管送至所述聚乳酸纤网表面进行施加,利用刮刀控制施加量的大小,控制刮刀与所述聚乳酸纤网表面之间距离为 2 mm,采用轧辊轧压使泡沫粘合剂溶液均匀渗透于所述聚乳酸纤网,轧压时的线压力为 1.76Kg/mm,使所述聚乳酸纤网的带液率为60%,车速为18m/min,上胶量为18.6g/m2;
将所述发泡粘合剂溶液处理后的聚乳酸纤网送入烘箱进行烘燥处理,采用热风穿透的烘干方式,热风烘箱分三区,一区温度为137-139℃、二区温度为127-129℃、三区温度为113-115℃,出烘箱后得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
4)拒水涂层处理
对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反面进行拒水涂层处理,拒水涂层液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百配比为:拒水剂8%,发泡剂2.1%,稳定剂3%,异丙醇 0.6%,余量为水,再滴加质量浓度为60%的醋酸调节溶液的pH值为5.5,其中选用拒水剂为无氟无硅环保型防水剂,稳定剂为完全醇解型PVA1799和部分醇解型PVA2488的混合体,二者的混合比例为80:20,将所述拒水涂层液搅拌发泡至发泡倍率为9.2,泡沫直径为0.45mm,半衰期为9min的发泡液待用;
采用辊涂的方法对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反面进行拒水整理,所用圆网滚筒表面沿圆周方向雕刻有沟纹,沟纹数量为12根/cm,沟纹深度为3mm,涂层时调整圆网与轧辊之间的压力为1.24MPa,间距为5mm,为避免多余浆液粘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采用24号蓝钢刀片对所述圆网进行刮浆,控制刮刀与所述圆网之间的交角为22º,使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的带液率达到24.9%;
采用3组12个滚筒烘燥机对拒水涂层处理后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进行烘干和定型,第一组滚筒温度为127-129℃,第二组滚筒温度为117-119℃,第三组滚筒温度为112-114℃,控制蒸汽进汽压力为128kPa,出烘干区后得到反面带有拒水涂层竖条纹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成品,厚度为1.26mm。
实施例4:
1. 纤维原料的选用及车间温湿度
分别选用3D×51mm、卷曲度为12/25mm和9D×65mm、卷曲度为22/25mm的两种不同粗细规格的亲水型聚乳酸纤维,其中,两种聚乳酸纤维的纤维表面亲水油剂含量为2%,生产该两种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时车间温度控制在27℃,湿度为70%。
2. 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的制备
1)聚乳酸纤维的预处理
首先按照抗静电剂与水为8:92的比例配置得到抗静电剂溶液,再使用所述抗静电剂溶液分别对规格为3D×51mm和6-9D×51-65mm的两种聚乳酸纤维进行喷洒处理,喷洒量为两种聚乳酸纤维重量的16%,将喷洒处理后的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堆放4小时,使所述两种聚乳酸纤维的回潮率达到12%;
2)聚乳酸纤网的制备
将规格为3D×51mm和9D×65mm的两种聚乳酸纤维按照35:65的比例进行混合,然后经过开松和梳理工序后直接成网,在开松工序中采用多松、轻打、少落的工艺原则,采用三道开松提高开松度,降低梳针打手速度,提高制成率,降低后续梳理负担,主要工艺参数为一道开松打手速度为610 r/min,二道开松打手速度为700 r/min,三道开松打手速度为890 r/min;梳理工序采用单锡林双道夫双凝聚辊结构的梳理机,选用梳理单元个数为6个,采取轻定量、多梳、好转移的工艺原则,降低锡林和道夫的线速度,减少对纤维的损伤及梳理飞花,同时将双凝聚辊抬高20cm,使开松处理后的两种聚乳酸纤维经由道夫剥取后直接由剥棉辊剥取成网,使两种聚乳酸纤维在所述聚乳酸纤网中呈纵向排列,主要工艺参数为主锡林速度为710 m/min,工作辊速度为50 m/min,剥取辊速度为95m/min,道夫剥取纤维的速度为20.7 m/min,凝聚辊速度为0,梳理机出单层网定量为28.7g/m2,得到克重为57.4g/m2的聚乳酸纤网;
3)纤网的化学粘合加固
选用玻璃化温度为5 º,含固量为50%聚丙烯酸酯系绿色环保型粘合剂;选用十二醇硫酸钠和月桂酰肌氨酸钠的复配体系为发泡剂,在复配体系中十二醇硫酸钠和月桂酰肌氨酸钠的使用比例为60: 40;选用羧甲基纤维素与丙烯酸盐聚合物的混合体为稳定剂,稳定剂中羧甲基纤维素与丙烯酸盐聚合物的混合比例为80:20。化学粘合加固时配置粘合剂溶液所选用的各组分质量比为:粘合剂45%,发泡剂1.8%,稳定剂2%,亲水剂5%,余量为水,以950r/min的速度对所述粘合剂溶液进行搅拌,使粘度达到1950mPa•s,再用泡沫发生器对所述粘合剂溶液通气发泡,控制发泡头转速在1500r/min之间,使体系发泡比达到1:11,制备得到泡沫直径为0.3mm,半衰期为18.8min,发泡密度在0.35g/cm3之间的发泡粘合剂溶液;
将所述发泡粘合剂溶液经泡沫输送管送至所述聚乳酸纤网表面进行施加,利用刮刀控制施加量的大小,控制刮刀与所述聚乳酸纤网表面之间距离为3mm,采用轧辊轧压使泡沫粘合剂溶液均匀渗透于所述聚乳酸纤网,轧压时的线压力为2Kg/mm,使所述聚乳酸纤网的带液率为70%,车速为20m/min,上胶量为20.8g/m2;
将所述发泡粘合剂溶液处理后的聚乳酸纤网送入烘箱进行烘燥处理,采用热风穿透的烘干方式,热风烘箱分三区,一区温度为138-140℃、二区温度为128-130℃、三区温度为118-120℃,出烘箱后得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
4)拒水涂层处理
对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反面进行拒水涂层处理,拒水涂层液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百配比为:拒水剂10%,发泡剂2.8%,稳定剂4%,异丙醇0.8%,余量为水,再滴加质量浓度为60%的醋酸调节溶液的pH值为6,其中选用拒水剂为无氟无硅环保型防水剂,稳定剂为完全醇解型PVA1799和部分醇解型PVA2488的混合体,二者的混合比例为90:10,将所述拒水涂层液搅拌发泡至发泡倍率为12.9,泡沫直径为0.38mm,半衰期为10min的发泡液待用;
采用辊涂的方法对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反面进行拒水整理,所用圆网滚筒表面沿圆周方向雕刻有沟纹,沟纹数量为12根/cm,沟纹深度为3mm,涂层时调整圆网与轧辊之间的压力为2.55MPa,间距为6mm,为避免多余浆液粘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采用24号蓝钢刀片对所述圆网进行刮浆,控制刮刀与所述圆网之间的交角为25º,使所述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的带液率达到27.9%;
采用3组12个滚筒烘燥机对拒水涂层处理后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半成品材料进行烘干和定型,第一组滚筒温度为128-130℃,第二组滚筒温度为118-120℃,第三组滚筒温度为113-115℃,控制蒸汽进汽压力为135kPa,出烘干区后得到反面带有拒水涂层竖条纹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成品,厚度为1.8mm。
对上述实施例2、3、4所制备的全降解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的厚度、导湿性、反渗量、pH值、挺度、抑菌性以及降解性进行了测试和评估,其结果如表1所示。
(1)厚度
采用YG(B)141D型数字式织物厚度仪厚度,测试方法依据GB/T3820-1997标准执行。
(2)导湿性
采用YG871毛细效应测定仪,按照标准ZB W 04019-1990测试。测试布样规格25mm*300mm。导湿性反映了导流层的瞬吸性,其值越大,瞬吸性越好。
(3)返渗量
返渗量测试试样尺寸:100cm×100cm,以累计试样重量不小于1g为一个试样,称重精确至0.01g为原始质量。将试样浸渍在9%的生理盐水中,60s后取出试样,垂直悬挂,滴水120s后称重,作为吸水后的试样质量。将上述滴水后的试样放在滤纸上,用重锤加压60s后称其重量为m,最终返渗量的计算方法为:
返渗量(%)=吸液率-持液率,其中:
吸液率(%)=(试样吸水后质量-原始质量)/原始质量*100,作5次取平均值,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持液率(%)=(m-原始质量)/原始质量*100
(4)强度
采用YG026H-50电子织物强力机,测试方法依据GB/T453-2002标准执行。
(5)pH值
按照GB/T 8939-2008标准附录C规定的方法测试。
(6)挺度
采用FSY131柔软度测定仪,测试方法依据GB/T8942-2002标准执行。
(7)抑菌性
采用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2.1.8.7 震荡烧瓶试验进行测定。
(8)降解性
根据标准ISO14855:1999的方法和条件进行测试。
表1: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性能的测试结果
表1结果显示:在导湿性(导流性)、反渗量(瞬吸性)、厚度(储液性)和强力方面,实施例2-4提供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明显优于市场上的普通导流层材料,此外本发明制备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pH值呈弱酸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球菌均具有抑菌性,且可完全降解降解性,上述性能对于一次性卫生用品非常重要,也是目前现有的导流层产品所不具备的功能。
因此,本发明提供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综合性能效果明显优于现有产品。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由于不同粗细、不同卷曲度聚乳酸纤维的选用,赋予导流层以蓬松性、储液性、阻隔性和弱酸性;由于亲水型聚乳酸纤维和亲水发泡粘合剂的合理使用,赋予导流层以良好的瞬吸性;由于拒水涂层整理以及不同烘干和定型方式的合理搭配,赋予导流层更好的导流性能以及强力特征,且经测试本发明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具有天然抑菌性和可完全降解性。本发明提供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不同粗细、不同卷曲度的聚乳酸纤维的选用,亲水型聚乳酸纤维和亲水发泡粘合剂的合理搭配,亲水发泡粘合和拒水涂层处理两种工艺的合理运用,以及纤网热风烘干和接触式热定型加工工艺参数的良好控制,解决了导流层材料导流性能差、储液能力低、制备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达到了使所制备的聚乳酸纤维导流层材料具备优异的导流、透湿汽、瞬吸、良好的挺度、抑菌和生物降解等综合性能的效果,满足一次性卫生用品所用的导流层材料具有综合导流、瞬吸、阻隔和临时贮存液体的功能需求是一次性卫生用品中导流层材料的理想选择,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虽然,前文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进行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虽然,前文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进行修改或改进,如将聚乳酸纤维与其他纤维的共同混合使用,或者改变聚乳酸纤维的化学构成、增加导流层材料的层数等,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