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溢流染缸的挤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17435发布日期:2020-03-31 15:53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溢流染缸的挤水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溢流染缸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溢流染缸的挤水机构。



背景技术:

溢流染缸,又称为溢流染色机,是印染行业中常见的设备,主要用于各类纯棉、纯涤、涤棉、氨纶等针织坯布的前后处理及染色,特别是对高附加值的新合纤及超细纤维染色尤为适宜,同时也可作为织物的煮练、漂白、预缩、碱减量等加工。

染色后的布料通常会携带很多染液,一方面会使得染液浪费,另一方面会污染工作环境。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706256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染色机出布轧水回收装置,包括前端具有进出布口的染色缸体,进出布口上方的染色缸体上铰接有可上下摆动的架体,架体内设置有一对轧辊,架体底部设置有在其下摆动时可伸入进出布口的导液板。

但是,布料在被染色机染色完毕之后,布料上面携带着大量的染液,经过轧辊对布料进行挤压,轧辊表面上残留有染液,尤其是靠近地面方向上的轧辊上面沾染的染液更多。远离地面方向上的轧辊由于染液重力的原因,以及工作运动的方式,从而使得表面附着的染液很少。染色机对布料染色完毕之后,需要对另一种布料接着进行染色,且使用的染液和之前使用的染液的颜色不同,当使用之前使用过的轧辊直接对其进行挤压的时候,这就导致轧辊表面之前残留的染液转移到目前被挤压的布料上,从而导致布料上被转移有与染色机内不同颜色的染液,最终导致布料所染的颜色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布料的染色效果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是提供一种溢流染缸的挤水机构,通过在机架上设置清洗杆,并且在清洗杆上设置清洗层,在电机的带动下第二挤水辊与清洗层之间发生摩擦,同时在喷水管喷水的情况下将第二挤水辊上的染液清洗干净,保证了后续布料染色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溢流染缸的挤水机构,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第一挤水辊以及第二挤水辊,所述第一挤水辊与所述第二挤水辊互相平行设置,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挤水辊运动以改变所述第一挤水辊与所述第二挤水辊之间距离的调节气缸,所述机架上滑移设置有轴线与所述第二挤水辊平行的清洗杆,所述清洗杆上设置有清洗层,所述清洗层与所述第二挤水辊抵紧;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挤水辊转动的电机;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喷水管,所述机架上设置有驱动所述清洗层与所述第二挤水辊脱开以及抵紧的控制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挤水辊与第二挤水辊对布料进行挤水工作的时候,通过使用控制件,驱动清洗层与第二挤水辊脱离,从而使得清洗层不会影响第一挤水辊与第二挤水辊对布料进行挤水。当需要对第二挤水辊进行清洗的时候,打开喷水管,朝向第二挤水辊喷水,然后使用控制件,使得清洗层与第二挤水辊抵紧,接着启动电机,带动第二挤水辊转动,随着第二挤水辊的转动,清洗层与第二挤水辊之间产生摩擦,从而能够对第二挤水辊的表面进行刷洗,并且由喷水管喷出的水将残留的染液冲走,使得第二挤水辊上残留的染液被清洗干净。通过在机架上设置清洗杆,并且在清洗杆上设置清洗层,在电机的带动下第二挤水辊与清洗层之间发生摩擦,同时在喷水管喷水的情况下将第二挤水辊上的染液清洗干净,保证了后续布料染色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上滑移设置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有相同的两个,所述清洗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所述滑动块上;所述控制件包括开设在所述机架上且沿竖直方向开设的第一腰型孔、控制杆、以及开设于所述机架上且沿水平方向开设的第二腰型孔,所述第二腰型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腰型孔的顶端连通;所述控制杆沿水平方向滑移设在所述滑动块上;所述控制杆滑移设置在所述第一腰型孔内;所述控制杆滑移卡接在所述第二腰型孔内时所述清洗层与所述第二挤水辊抵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第二挤水辊上的染液进行清洗的时候,工作人员朝向第二腰型孔的方向拖动控制杆,然后滑动控制杆,使得控制杆卡接在第二腰型孔内,从而带动清洗杆朝向第二挤水辊的方向移动,使得清洗层与第二挤水辊抵紧,从而能够对第二挤水辊的表面进行刷洗。当第二挤水辊上的染液清洗干净的时候,滑动控制杆,使得控制杆从第二腰型孔内滑移至第一腰型孔内,然后滑动块以及控制杆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朝向远离第二腰型孔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清洗层以及清洗杆与第二挤水辊脱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一端与所述滑动块抵紧,另一端与所述机架的底侧壁抵紧,且所述复位弹簧始终处于被压缩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腰型孔内设置复位弹簧,并且复位弹簧始终处于被压缩的状态,所以对滑动块始终有一个朝向第二腰型孔方向的作用力,从而能够减轻工作人员操作控制杆时的负担。当第二挤水辊上的染液被清洗干净之后,工作人员克服复位弹簧的弹力,用力按压控制杆,从而使得清洗层与第二挤水辊脱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上开设有第三腰型孔,所述第三腰型孔与所述第二腰型孔平行,所述第三腰型孔与所述第一腰型孔连通,所述第三腰型孔位于所述第二腰型孔与所述复位弹簧之间,所述控制杆滑移在所述第三腰型孔内时所述清洗层与所述第二挤水辊脱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使得清洗层与第二挤水辊脱离的时候,工作人员克服复位弹簧的弹力,朝向第三腰型孔的方向按压控制杆,接着将控制杆滑移至第三腰型孔内,从而将控制杆滑移卡接在第三腰型孔内,减轻了工作人员的操作负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洗层为海绵层,所述海绵层沿所述清洗杆的周侧壁粘接在所述清洗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海绵层能够吸收染液,从而能够将一部分染液储存在海绵层内,同时也方面将第二挤水辊上的染液吸取下来。海绵层为柔性材料,既不会对第二挤水辊产生损伤,同时也方便对第二挤水辊的表面进行刷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导液板,所述导液板位于所述机架的底端;所述导液板与所述机架的开口处设置有收液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挤水辊与第二挤水辊将布料上的染液挤出之后,染液掉落在导液板上,接着染液顺着导液板流至收液槽内,方便对染液进行收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洗杆上设置有挤压组件,所述挤压组件包括套设于清洗杆的挤压环、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挤压环上的驱动杆、开设于所述机架上且供所述驱动杆滑移的第四腰型孔,所述第四腰型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清洗杆的轴线方向一致;所述驱动杆远离所述挤压环的一端穿过所述第四腰型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海绵层上的染液积攒过多时,用力拖动驱动杆,带动挤压环沿清洗杆的轴向滑移,从而对海绵层形成挤压,从而将染液从海绵层内挤出,方便继续对第二挤水辊上的染液进行吸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动块上固定设置有第一导向杆,所述机架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杆;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一导向杆上,另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二导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导向杆与第二导向杆,一方面防止复位弹簧在被压缩的时候发生弯曲,另一方面能够在复位弹簧老化损坏的时候将复位弹簧拆卸下来进行更换以及维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在机架上设置清洗杆,并且在清洗杆上设置清洗层,在电机的带动下第二挤水辊与清洗层之间发生摩擦,同时在喷水管喷水的情况下将第二挤水辊上的染液清洗干净,保证了后续布料染色的质量;

2、通过在第一腰型孔内设置复位弹簧,并且复位弹簧始终处于被压缩的状态,所以对滑动块始终有一个朝向第二腰型孔方向的作用力,从而能够减轻工作人员操作控制杆时的负担;

3、当海绵层上的染液积攒过多时,用力拖动驱动杆,带动挤压环沿清洗杆的轴向滑移,从而对海绵层形成挤压,从而将染液从海绵层内挤出,方便继续对第二挤水辊上的染液进行吸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溢流染缸的挤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s-s部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用于表示机架内的结构;

图3为沿第一导向杆轴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用于表示复位弹簧的结构;

图4为图2中z部分的放大示意图,用于表示挤压环的结构;

图5为图1中w部分的放大示意图,用于表示控制件的结构。

附图标记:1、机架;2、第一挤水辊;3、第二挤水辊;4、滑轨;5、滑块;6、调节气缸;7、电机;8、控制件;81、第一腰型孔;82、第二腰型孔;83、控制杆;91、挤压环;92、驱动杆;93、第四腰型孔;10、挡液板;11、穿孔;12、定位环;13、导液板;14、收液槽;15、清洗杆;16、滑动槽;17、滑动块;18、复位弹簧;19、第一导向杆;20、第二导向杆;21、清洗层;22、喷水管;23、第三腰型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溢流染缸的挤水机构,包括机架1,机架1的顶部与溢流染缸进出布口铰接。机架1内设置有第一挤水辊2和第二挤水辊3,第一挤水辊2与第二挤水辊3互相平行设置。机架1内相对的两个内侧壁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有滑轨4,两条滑轨4上均滑移设置有滑块5,第一挤水辊2的两端分别与两滑块5通过轴承转动相连。机架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两个调节气缸6,两个调节气缸6分别位于两个滑块5的正上方,并且两个调节气缸6的活塞杆分别与两个滑块5固定连接。第二挤水辊3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并且第二挤水辊3位于第一挤水辊2的正下方。机架1上固定安装有电机7,电机7的输出轴穿过机架1的侧壁、与第二挤水辊3固定连接,以带动第二挤水辊3转动。机架1的前侧一体设置有挡液板10,挡液板10上开设有供布料穿出的穿孔11,机架1上位于第一挤水辊2以及第二挤水辊3的后方固定安装有定位环12。机架1的底部一体设置有导液板13,导液板13远离挡液板10的一侧一体设置有收液槽14,并且收液槽14位于导液板13远离调节气缸6的侧壁上。导液板13从挡液板10至收液槽14向下倾斜设置。

参照图3和图4,机架1内设置有清洗杆15,清洗杆15的轴线方向与第二挤水辊3的轴线方向平行。机架1位于第二挤水辊3与挡液板10之间的部位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滑动槽16,机架1相对的两个内侧壁上均开设有滑动槽16。两滑动槽16内分别滑移设置有滑动块17,清洗杆15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两滑动块17上。滑动槽16远离第一挤水辊2的侧壁与滑动块17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8,滑动块17远离第一挤水辊2的侧壁上焊接有第一导向杆19,滑动槽16朝向第一挤水辊2的侧壁焊接有第二导向杆20;复位弹簧18的一端套设在第一导向杆19上,另一端套设在第二导向杆20上。清洗杆15的周向通过厌氧胶粘接有清洗层21,清洗层21由海绵层组成。机架1上固定安装有喷水管22(见图1);喷水管22的出水口朝向第二挤水辊3,进水口位于机架1外侧,并且与外部水源连通。

参照图3和图5,机架1上还设置有控制件8,控制件8包括第一腰型孔81、第二腰型孔82、以及控制杆83。第一腰型孔81开设在机架1上,并且沿竖直方向开设。第二腰型孔82开设在机架1上,沿水平方向开设,并且第二腰型孔82位于第一腰型孔81远离导液板13的一端,第二腰型孔82的一端与第一腰型孔81的一端连通。控制杆83的一端与滑动块17滑移卡接,控制杆83的滑移方向与第二腰型孔82的长度方向一致,控制杆83与滑动块17沿清洗杆15的轴向卡接。控制杆83远离滑动块17的一端穿过第一腰型孔81,并且在第一腰型孔81内滑移。当控制杆83被拖动而滑移在第二腰型孔82内的时候,清洗层21与第二挤水辊3的表面抵紧。机架1上开设有第三腰型孔23,第三腰型孔23的长度方向与第二腰型孔82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三腰型孔23位于第二腰型孔82与复位弹簧18之间的部位,并且第三腰型孔23位于第二腰型孔82的正下方。通过克服复位弹簧18的弹力朝向导液板13的方向按压控制杆83,使得控制杆83滑移在第三腰型孔23内,此时清洗层21与第二挤水辊3脱开。

参照图1和图4,清洗杆15上设置有挤压组件,挤压组件包括挤压环91、驱动杆92、以及第四腰型孔93。第四腰型孔93开设在挡液板10,并且长度方向与清洗杆15的轴线方向一致。挤压环91套设在清洗杆15上,挤压环91与驱动杆92的一端通过销轴铰接。驱动杆92远离挤压环91的一端穿过第四腰型孔93、位于挡液板10远离第二挤水辊3的一侧。通过沿着第四腰型孔93的长度方向拖动驱动杆92,从而带动挤压环91对清洗层21进行挤压,最终将清洗层21内的染液挤出。

实施原理:

工作时,当需要对第二挤水辊3上的染液进行清理的时候,打开外部水源,使得喷水管22的出水口朝向第二挤水辊3的方向喷水。然后朝向第一腰型孔81的方向推动控制杆83,使得控制杆83从第三腰型孔23进入第一腰型孔81内,然后滑动块17受到复位弹簧18的弹力而带动控制杆83朝向第二腰型孔82的方向运动,然后使得控制杆83进入第二腰型孔82内,此时清洗层21与第二挤水辊3抵紧。接着启动电机7,带动第二挤水辊3转动,从而使得第二挤水辊3与清洗层21之间发生摩擦,使得第二挤水辊3上的染液被清洗层21洗下,一部分染液在喷水管22喷水的过程中流走,另一部分染液被清洗层21吸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