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式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725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箱式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停放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的多层停放车辆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购买力的不断提高,公务轿车、私家车以及公交车等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日益增加。而车站、码头、公园、大型百货商场、购物广场以及居住小区等场所,受限于地面停车位的增长始终赶不上停车需求的增长,致使泊车问题日趋严重。 为了在有限的地面实现尽可能多的车辆存放,一种办法是修建专门的停车建筑,占地面积大、成本高,且一旦落成不能随便拆迁;另一种办法是修建专门的立体车库。现有的立体车库通常包括多层结构的车库框架、由车库框架各层分隔出的停车单元、堆垛机、回转提升机以及搬运小车等。停车时,待泊车辆驶至回转提升机的载车板上, 随回转提升机旋转到位后垂直上升,同时堆垛机横向移动,由搬运小车将待泊车辆转移到堆垛机上,再由堆垛机驶至停车单元,由搬运小车将待泊车辆搬运至停车单元内。取车过程,与上述过程类似,只是反向动作。该种结构的立体车库,存在结构复杂和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种可拆卸地安装的多层停放车辆的装置,其方便拆迁、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并且存放效率高。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包括,提出一种箱式立体车库, 包括相对固定的车库框架、安装在车库框架顶部的可移动的吊具以及多个堆码在车库框架内的箱式的停车单元,所述停车单元的顶部设置有可供所述吊具吊装用的吊装件,所述停车单元的底部设置有将其自身堆码在其他停车单元上的堆码件。进一步地,所述停车单元包括能够承托车辆的底架和分别位于底架四角位置的角柱,所述吊装件为各角柱顶部设置的顶角件,所述堆码件为各角柱底部设置的底角件。进一步地,所述底架的两侧对应车辆停放的侧向极限位置设置有台阶,在所述底架的远离车辆驶入驶出一端的对应车辆向内停放的极限位置设置有内挡块。进一步地,所述底架的靠近车辆驶入驶出的一端的两侧各设置限制车辆向外移动的可旋转的外挡块。进一步地,所述停车单元的各顶角件的上表面设置有缓冲垫。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停车单元堆码成至少一列且至少两层的至少一堆垛。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停车单元堆码成两个堆垛,两堆垛之间设有一供车辆驶入驶出的间隔。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停车单元堆码成两层、三层或三层以上。进一步地,所述车库框架是可拆卸地固定于地面上的。进一步地,所述吊具包括一可水平移动的驱动机构和与该驱动机构相连并可上升下降的一吊框,该吊框与所述停车单元相对应,该吊框的四角处设有能够与所述顶角件相配合的卡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箱式立体车库具有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将车辆停放到一类似集装箱的停车单元中进行存取并进行堆码,具有结构简单、方便拆迁、成本较低、存放效率高等优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箱式立体车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箱式立体车库实施例中停车单元的主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箱式立体车库实施例中停车单元的左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箱式立体车库实施例中停车单元的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箱式立体车库实施例中第三层停车单元取车过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箱式立体车库实施例中第二层停车单元取车过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箱式立体车库包括车库框架1、安装在车库框架1上的吊具2以及多个堆码在车库框架1内的箱式的停车单元3。车库框架1包括多根固定在地面上的立柱11和连接在立柱11顶端用以安装吊具2的横梁12。立柱11优选与地面可拆卸固定连接,以便该立体车库灵活搬迁。停车单元3设置在车库框架1内,每个停车单元3可供停放一辆车,各停车单元3的顶部设置有可供吊具2吊装用的吊装件,各停车单元3的底部设置有将其自身堆码在其他停车单元3上的堆码件。吊具2可移动地安装在横梁12上, 其可采用现有集装箱堆场领域中常用的龙门式吊车结构,本实施例中,该吊具2包括一可水平移动的驱动机构和与该驱动机构相连并可上升下降的一吊框,该吊框与停车单元3相对应,在吊框的四角处设有能够与各停车单元3顶部的吊装件相配合的卡锁。吊具2与最上层停车单元3的顶端之间应具有一定的空隙,以确保吊具2能吊装一个停车单元3自由通过。作为一更具体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停车单元3可优选采用框架式集装箱结构,如图2至图4所示,其包括能够承托车辆的底架31和分别位于底架31四角位置的角柱32。为提高停车单元3顶部的强度和稳定性,该停车单元3还可包括连接在相邻两角柱 32顶端之间的两顶侧梁33和两顶端梁34,两顶侧梁33和两顶端梁34围成一封闭的框架。 当然,还可根据需要在顶侧梁33和顶端梁34围成的框架内设置一顶棚。各角柱32顶部设置有供吊装用的顶角件35,各角柱32的底部设置有供堆码用的底角件36。在底架31的两侧对应车辆停放的侧向极限位置各设置有一台阶(图未示)。在底架31的远离车辆驶入驶出的一端对应车辆向内停放的极限位置设置有内挡块311,考虑到内挡块311中部可能会频繁遭受车辆撞击而损坏,所以,本实用新型在内挡块311中部至底架31端部之间连接有加强筋312。在底架31的靠近车辆驶入驶出的一端的两侧各设置一限制车辆向外移动的可旋转的外挡块313,各外挡块313的一端铰接在底架31的侧梁上,另一端可绕底架31旋转,当车辆开进停车单元3时,该可旋转的外挡块313收起在底架31的两侧,当车辆停放好后,可旋转的外挡块313摆动至横向,并楔入到车辆轮胎外侧,防止车辆向外移动。由于停车单元3在堆码过程中可能会因撞击而产生噪音,为减小该噪音,可在各顶角件35的上表面设置防噪声的缓冲垫(图未示)。至于操控吊具2的控制系统,已是现有集装箱堆场领域一项成熟的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常态时,各停车单元3像堆场中的集装箱一样码成堆垛30,堆垛30的数量可以不止一个,各堆垛30内的停车单元30被堆码成至少一列且至少两层。考虑到减少占地面积的因数,堆垛30数量优选为两个,且两堆垛30优选排成单列,以使吊具2可沿同一直线往复移动,节省吊装时间。在两堆垛30之间具有一供车辆出入的间隔4,该间隔4成为车辆的初始停放位。存取车辆时,如果需要将车辆存、取在第一层的停车单元3中,可由司机自助将车辆驶入或驶出停车单元3来实现存取;如果第一层停车单元3已停满,则需要将车辆存放至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停车单元3中,此时便需要借助吊具2从堆垛30中吊取一空载的停车单元3,放置在初始停放位,待车辆开进该空载的停车单元3并停放好后,再由吊具2将停放有车辆的停车单元3送回至堆垛30的相应位置;如果需要在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停车单元3 中取走车辆时,由吊具2从堆垛30中吊取载有该车辆的停车单元3,放置到初始停放位,以供该车辆开走,恢复空载的停车单元3可留置在初始停放位,以待下一车辆的存放,或者, 直接由吊具2送回至堆垛30中。显然,当停车单元层数较少时,考虑到节省占地面积的因数,第一层停车单元3的车辆存取也可像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停车单元3 —样,通过吊具2吊装来实现。在吊取停车单元3时,如果待吊取的停车单元3位于堆垛30的最上层,如图5所示,该待吊取的停车单元为C号,如果此时初始停放位是空的,吊具2只需操作一次便可将 C号停车单元放置在初始停放位上;如果此时初始停放位上已经放置有一个停车单元3,则需要先将初始停放位上的该停车单元3吊回,以腾空初始停放位,然后再吊取C号停车单元 3,此时吊具2总共需操作两次。如果待吊取的停车单元3的顶部堆码有其他停车单元3, 则还需要先将其上的停车单元3调离之后,才能吊取该待吊取的停车单元3,如图6所示, 该待吊取的停车单元3为位于第二层的B号,其上堆码有一个第三层的C号停车单元,如果此时初始停放位是空的,则吊具2需操作两次,即首先吊取C号停车单元,将其堆码在另一堆垛30的顶部暂存,再返回吊取B号停车单元,将其放置在初始停放位上;如果此时初始停放位上已经放置有一个停车单元,则需要先将初始停放位上的停车单元吊回,再吊取B 号停车单元,所以此时吊具2需操作三次。需注意的是,将B号停车单元放置在初始停放位后,吊车还需操作一次,将C号停车单元3放回,而此次吊装客户无需等待,所以,一个三层的立体车库客户需等待的最长时间为吊具吊装三次的时间。吊具2移动行程最长的一次操作时间预计为40秒,则操作两次约为1分20秒,操作三次约为2分钟,所以,一个三层的立体车库,客户需等待的最长时间约为2分钟,该等待时间能够为大多数客户接受。如果堆垛 30为四层或四层以上,则吊取中间层的停车单元,需首先将垂直堆码在其上的两个或以上停车单元吊走,其操作工序相对复杂些,存放车等待时间也相对长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车库优选为两层或三层。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借用集装箱领域成熟的堆码和吊装技术,巧妙地将停车单元设计成类似于集装箱的结构,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可靠的车辆的存取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泊车位紧张的难题,节约了大量停车用地,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车库还利用了集装箱领域成熟的标准件生产工艺,大幅降低了工程造价而且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车库对环境条件要求低,适于露天,并可根据需要方便移动和组合,搬迁灵活,可重复利用。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箱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固定的车库框架、安装在车库框架顶部的可移动的吊具以及多个堆码在车库框架内的箱式的停车单元,所述停车单元的顶部设置有可供所述吊具吊装用的吊装件,所述停车单元的底部设置有将其自身堆码在其他停车单元上的堆码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单元包括能够承托车辆的底架和分别位于底架四角位置的角柱,所述吊装件为各角柱顶部设置的顶角件,所述堆码件为各角柱底部设置的底角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箱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的两侧对应于车辆停放的侧向极限位置设置有台阶,在所述底架的远离车辆驶入驶出一端的对应于车辆向内停放的极限位置设置有内挡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箱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的靠近车辆驶入驶出的一端的两侧各设置限制车辆向外移动的可旋转的外挡块。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箱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单元的各顶角件的上表面设置有缓冲垫。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停车单元堆码成至少一列且至少两层的至少一堆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箱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停车单元堆码成两个堆垛,两堆垛之间设有一供车辆驶入驶出的间隔。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箱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停车单元堆码成两层、三层或三层以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库框架是可拆卸地固定于地面上的。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箱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具包括一可水平移动的驱动机构和与该驱动机构相连并可上升下降的一吊框,该吊框与所述停车单元相对应,该吊框的四角处设有能够与所述顶角件相配合的卡锁。
专利摘要一种箱式立体车库,该立体车库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组装随意灵活,其包括相对固定的车库框架、可移动安装在车库框架顶部的吊具以及多个堆码在车库框架内的箱式的停车单元,停车单元的顶部设置有可供吊具吊装用的吊装件,停车单元的底部设置有将其自身堆码在其他停车单元上的堆码件。该箱式立体车库通过将车辆停放到一类似集装箱的停车单元中进行存取并进行堆码,具有结构简单、方便拆迁、成本较低、存放效率高等优点。
文档编号E04H6/18GK201991278SQ20112009549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日
发明者谢良富 申请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