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建筑混凝土的自动养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3196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领域,涉及一种对建筑混凝土的自动养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如此同时对混凝土的强度要求不断提高。混凝土浇捣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硬化,主要是因为水泥水化作用的结果,而水化作用则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使其强度不断增长,必须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就明确规定混凝土的养护周期。

目前混凝土养护方法较多,主要为自然养护,采取包裹、浇水、覆盖洒水等措施进行保湿、潮湿养护。对于高层建筑而言,楼面、柱便于采取以上措施,但面对剪力墙、顶板等部位无法采用覆盖、包裹等养护措施,通常由人工洒水养护不少于7天时间,不仅浪费人力增加成本且无法保证养护周期及湿度质量要求或者有些直接不进行养护作业,最终导致剪力墙等关键结构部位会出现水分过早的蒸发产生较大的收缩变形,发生干缩裂纹或脱水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片状、粉状脱落等严重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混凝土自动养护装置,主要针对剪力墙及顶板部位混凝土的养护。即能节约人工成本、重复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实现养护作业自动化、智能化操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对建筑混凝土的自动养护装置,该养护装置由万能接头、自动定时器、塑料软管、分水器、粗管、三脚架和自动旋转喷水器组成,所述万能接头通过塑料软管连通水源和自动定时器,万能接头接在水源的下方,通过自动定时器设定控制通水时间及间隔时间,实现智能化自动通断水;再通过塑料软管连接自动定时器和分水器接头,根据户型房间数量布置自动旋转喷水器,喷水器通过利用三脚架调节好高度和位置,利用粗管连接自动旋转喷水器和分水器接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选方案,所述自动旋转喷水器包括水量调节阀、自旋转喷头和喷头支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选方案,所述自旋转喷头由侧向喷水口和竖向喷水口组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选方案,所述分水器由镀锌钢管制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优选方案,所述三脚架为高度可调节三脚架,并由三角架体和可升降杆组成。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通水源后,水源通过水管输送至各已就位的自动旋转喷水器向四周剪力墙及顶板进行喷水,通过三脚架固定喷水器和调节喷水器高度,已调整喷水器洒向墙壁上部,水流顺墙下流形成水幕从而充分的使所有墙体达到润湿效果。另分水器与水源之间安装自动定时器,根据实际温度及环境,设定自动定时器控制时间,由此可达到节省人工、节约用水以及严格的按照周期进行养护,智能化的保持混凝土始终处于湿润状态,达到最佳的养护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对建筑混凝土的自动养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万能接头;2、自动定时器;3、塑料软管;4、分水器;5、粗管;6、三脚架;7、自动旋转喷水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仅限于下述实施例的内容。

如图1所示,一种对建筑混凝土的自动养护装置,该养护装置由万能接头1、自动定时器2、塑料软管3、分水器4、粗管5、三脚架6和自动旋转喷水器7组成,所述万能接头1通过塑料软管3连通水源和自动定时器2,通过自动定时器2设定控制通水时间及间隔时间,实现智能化自动通断水;再通过塑料软管3连接自动定时器2和分水器接头4,根据户型房间数量布置自动旋转喷水器7,喷水器通过利用三脚架6调节好高度和位置,利用粗管5连接自动旋转喷水器7和分水器接头4。

所述自动旋转喷水器7包括水量调节阀、自旋转喷头和喷头支架。所述自旋转喷头由侧向喷水口和竖向喷水口组成。所述分水器4由镀锌钢管制成。所述三脚架6为高度可调节三脚架,并由三角架体和可升降杆组。

工作原理:本发明通过万能接头1、塑料软管3连通现场水源和自动定时器2,通过自动定时器2设定控制通水时间及间隔时间,实现智能化自动通断水。再通过塑料软管3连接自动定时器2和分水器接头4,根据户型房间数量布置自动旋转喷水器7,喷水器通过利用三脚架6调节好高度和位置,利用粗管5连接自动旋转喷水器7和分水器接头4。准备完善后开通水源即可投入使用,水源通过自动旋转喷水器7向四周剪力墙及顶板进行均匀喷水,水流顺墙下流形成水幕从而充分的使所有墙体和顶板达到润湿效果。根据现场实际温度及养护要求,通过调节自动定时器2控制养护周期,调节自动旋转喷水器7喷水量控制水流大小,由此可达到节省人工、节约用水以及严格的按照周期进行养护,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养护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