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立体停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型停车装置,以及利用该停车装置的停车系统。
背景技术:
立体式复合车位设备已成为解决停车位不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目前立体式复合车位设备大多都是双层无避让形式的,底层车位无载车台,由车辆直接自由进出,上层停车平台为立柱悬臂式结构,然后通过横移、升降机构完成上层停车平台上的车辆的驶入或驶出,市场上该结构方式的设备具有机械结构复杂、操作繁琐缺点。
还有一种双层避让式复合车位设备,其结构为多个底层平台共用一组导轨,实现车位的左右平移,为了实现车位移动操作,需要始终空出一个底层停车位;上层平台在升降驱动系统的驱动下实现升降运动,当下方停车位使用中,且需要将车辆驶入或驶出上层停车位时,下层多辆车辆要依次沿导轨平移,使待驶出的上层车辆的正下方停车位空出,然后降落上层停车平台;该结构方式的停车设备具有空间利用率低、上下层车位相互影响、操作复杂等缺点。
较常见的还有一种简易升降式车库,每组车库能容量上下两层各一辆车辆,上层的车辆随载车板一起升降并停放在载车板上,下层的车辆停靠在下方,当下车位不停放车辆时,载车板可降落于地面上,停放在载车板上的车辆即可自由出入。
上述升降式车库,用户在驾驶车辆进入停车平台时,需要时刻注意道路上其他车辆和行人的状况,对于突发情况,上述停车设备防撞性能不强,不具备防护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型停车装置及停车系统,上下层停车平台之间的操作互不影响,适合用户独自操作;且在停车装置上设置有防护体,防护体对停车装置以及停车装置中的汽车进行保护,避免其他物体与停车装置以及停车装置上车辆的直接碰撞。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安全型停车装置,包括底座、停车平台,停车平台为可折叠结构,包括底座上的底部停车平台,以及安装于底座上的、位于所述底部停车平台上方的至少一层上部停车平台;所述至少一层上部停车平台中的每一层可相对于底座横向移动以远离或靠近所述底座,所述至少一层上部停车平台中的每一层可相对于底座竖向升降以折叠或展开;所述停车装置包括防撞装置,所述防撞装置包括防护体。
进一步,所述防撞装置还包括警示物,所述警示物为警示牌、警示灯、声光报警器和警示涂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防护体为包覆在停车装置部件上的缓冲材料,在所述缓冲材料外设置有反光材料或荧光材料作为警示物。
进一步,所述防护体包括防护轨道和弹性支撑物,所述防护轨道设置在底座上,在停车装置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所述停车装置可沿着所述防护轨道移动;所述弹性支撑物设置停车装置可能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的位置,在碰撞发生时通过所述弹性支撑物进行缓冲。
进一步,所述防护体包括安装于停车装置上的弹性支撑物,和/或安装于所述弹性支撑物上的外保护架。
优选的,所述弹性支撑物为具有内部空间的容器,所述容器的内部空间填充耗能材料。
优选的,所述容器为囊袋,囊袋内填充有泡沫塑料颗粒、泡沫铝、泡沫砂、橡胶块或聚氨酯弹性体中的一种或多种耗能材料。
优选的,所述容器为一端封闭或两端均封闭的管,所述耗能材料为水、油或胶状物。
优选的,所述弹性支撑物为安装于停车装置上的一个或多个弹簧,所述弹簧安装于停车装置可能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的位置,在碰撞发生时通过弹簧接收碰撞力。
优选的,所述弹性支撑物为安装在停车装置部件上的一个或多个可挠性空心体,所述可挠性空心体安装于停车装置可能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的位置,可挠性空心体内封入气体。
优选的,可挠性空心体上安装有具有内部空间的刚性壳体,刚性壳体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可挠性空心体内部空间与刚性壳体内部空间的通孔,以及与所述通孔配合的具有进气口的单向阀,在所述可挠性空心体内部空间的压力小于刚性壳体内部空间压力时,所述单向阀开启。
优选的,所述可挠性空心体通过管道连接有空气压缩机,在所述可挠性空心体内部空间的压力下降时,所述空气压缩机启动。
进一步,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滑槽,上部停车平台通过位于第一滑槽内的第一横向滑移机构和位于第一滑槽内的竖向升降机构安装在底座上,竖向升降机构支撑所述上部停车平台;所述停车装置还包括电路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和所述竖向升降机构电连接,用以控制所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的横向位移,以及控制所述竖向升降机构的竖向位移。
优选的,所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包括电机、动力传输机构和导轨,导轨位于底座的第一滑槽中,通过动力传输机构连接电机与底部停车平台。
进一步,所述竖向升降机构包括在中部铰接连接的第一升降杆和第二升降杆、与两升降杆相连的动力传输机构、与动力传输机构相连的电机;所述第一升降杆、第二升降杆的一端安装在第一横向滑移机构上,所述第一升降杆、第二升降杆的另一端安装在对应的上部停车平台上;所述电机通过所述动力传输机构控制两个升降杆端部的相对位移,从而控制所述上部停车平台上升或下降。
进一步,第一横向滑移机构的一端设置有下滑孔,该第一横向滑移机构对应的上部停车平台的一端设置有上滑孔,第一升降杆的一端与所述上部停车平台铰接,另一端通过滚轮安装于所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的下滑孔中;第二升降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铰接,另一端通过滚轮安装于所述上部停车平台上的上滑孔中。
进一步,第一横向滑移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下滑孔,该第一横向滑移机构对应的上部停车平台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滑孔,第一、第二升降杆的端部,均通过滚轮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的下滑孔或所述上部停车平台上的上滑孔中,并与所述动力传输机构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底部停车平台可相对于底座横向移动以远离或靠近所述底座。
进一步,所述上部停车平台和/或底层停车平台上安装至少一个转向机构,用于调整车辆的车身方向。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停车系统,停车系统由前述的安全型停车装置排列组成;所述停车系统包括至少一排停车装置,每排的多个停车装置的对角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或者每排的多个停车装置的中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本发明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作为举例,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1)上下层停车平台停车操作独立、便捷,停车平台上下层之间互不影响;(2)在停车装置上设置有防护体和警示物,防护体对停车装置以及停车装置中的汽车进行保护,避免其他物体与停车装置以及停车装置上车辆的直接碰撞,警示物用于提醒车辆和行人注意,减小突发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停车安全;(3)通过在停车平台设置车辆转向机构,使车辆能更便捷地驶入、驶出停车位,改善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安全型停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防护体结构示例图;
图3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停车系统中多个停车装置的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护体结构的安装结构图;
图5-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护体结构的安装结构图;
图8-9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具有调压装置的防护体结构示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竖向升降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竖向升降机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立体式复合车位的停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横向滑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如下:
停车装置100;底座110;底部停车平台120;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上部停车平台130;滑孔131、131a、131b;车辆转向机构132;电路控制装置140;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滑孔151、151a、151b;滚轮152a、152b;动力传输机构153;电机154;竖向升降机构160;升降杆161、161a、161b;滚轮162a、162b、162c、162d;动力传输机构163;电机164;车辆200;防护体170;警示物180;囊袋171;耗能材料172;固定件173;弹簧本体174;安装板175;螺钉176;可挠性空心体177;刚性壳体178;出气口178a;通孔1781;弹性部件1782;单向阀179;进气口179a;管道190;空气压缩机191;空气压缩机驱动装置191a;压力计192;电线193;防护轨道3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停车装置及其停车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采用简化的形式且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本发明中所描述的停车平可以有多个停车位。因结构类似,工作原理相同,以每层停车平台具有一个停车位为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中的“横向”是指水平或接近水平的方向,本发明中所称“竖向”指垂直或接近垂直的方向。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停车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一。
一种停车装置100,包括底座110、停车平台,停车平台为可折叠结构,包括安装于底座110上的底部停车平台120,以及安装于底座110上的、位于所述底部停车平台120上方的上部停车平台130;所述上部停车平台130可相对于底座110横向移动以远离或靠近所述底座110,所述上部停车平台130可相对于底座110竖向升降以折叠或展开。所述底座110与上部停车平台130通过升降机构160连接,所述升降机构160包括升降杆161(包括升降杆161a、161b)。上部停车平台130上安装有防护体170,防护体上设置有警示物180。
所述警示物,为警示牌、警示灯、声光报警器和警示涂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实施例中,防护体为包覆在停车装置部件上的缓冲材料,参见图2所示。在上部停车平台130的端部包覆缓冲材料作为防护体170。所述缓冲材料可以采用橡胶块、橡胶轮胎、橡胶条、聚氨酯弹性体,也可以采用塑料泡沫,比如聚氨酯泡沫、聚氯乙烯泡沫、聚苯泡沫、碳泡沫、PEI泡沫、PMI泡沫、聚酰亚胺泡沫材料。
在所述缓冲材料外设置反光材料或荧光材料作为警示物180。
反光材料,也称逆反射材料、回复反射材料。其广泛应用于交通标志标线、突起路标、轮廓标识、交通锥、防撞筒等各种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以及汽车号牌、衣物鞋帽、消防、铁路、水运、矿区等。
荧光材料是由金属(锌、铬)硫化物或稀土氧化物与微量活性剂配合经煅烧而成。荧光材料吸收一定波长的光,立刻向外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称为荧光,当入射光消失时,荧光材料就会立刻停止发光。更确切地讲,荧光是指在外界光照下,人眼见到的一些相当亮的颜色光。
采用涂覆的方法在防护体外表面设置反光材料或荧光材料作为警示物。上述方式作为举例而非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粘贴、喷、刷的方式将反光材料或荧光材料设置在防护体上。
以上关于所述上部停车平台130上防护体170的设计仅为举例,并不构成限定。
以典型的工作步骤为例,利用停车装置100的停车方法如下。
第一阶段:在停车区域安装停车装置100,停车装置100的入口平行或垂直于道路。初始状态下,停车平台为折叠状态,从下至上所述底座110、底部停车平台120和上部停车平台130叠合在一起。
第二阶段:第二待停车辆200需停车时,通过竖向升降机构160升起上部停车平台130,第二待停车辆200驶入底部停车平台120停车。
第三阶段:第一待停车辆200需离开时,控制上部停车平台130横向移出以远离所述底座,再控制竖向升降机构160将上部停车平台130降落至路面,第一待停车辆200离开上部停车平台130;控制竖向升降机构160将上部停车平台130竖向升起至预订高度,再控制上部停车平台130横向移入以靠近所述底座,回归原位。
第四阶段:第三待停车辆200需停车时,控制上部停车平台130横向移出以远离所述底座,再控制竖向升降机构160将上部停车平台130降落至路面,第三待停车辆200驶入上部停车平台130停车。
第五阶段:第二待停车辆200需离开时,驶出底部停车平台120。
第六阶段:第四待停车辆200需停车时,第四待停车辆200驶入底部停车平台120停车。
在后车辆的停车、驶离方法以此类推。
在所述停车装置处于非使用状态时,停车平台为折叠状态,从下至上所述底座110、底部停车平台120和上部停车平台130叠合在一起,便于保存、转移和运输。
当上部停车平台为2层时,包括下层上部停车平台和上层上部停车平台,上、下层上部停车平台均可相对于底座横向移动和竖向升降,上、下层上部停车平台的横向移动机构和竖向升降机构互相独立,比如可以在底座上设置多组第一滑槽以容纳不同层上部停车平台的横向移动机构和竖向升降机构,一组滑槽对应一层上部停车平台。上、下层上部停车平台的横向移动方向可相同或相反,上、下层上部停车平台的横向移动方向可相同或相反。所述第一滑槽在底座上对称设置,优选为2个。
当然,上部停车平台可根据需要设置为3层以上的结构,横向伸缩、竖向升降的工作原理类同。
利用上述停车装置组成的停车系统,停车系统包括至少一排停车装置,每排的多个停车装置按一定规则进行排列,常规的,比如多个停车装置的纵向中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排停车装置之间的距离可容纳停车平台完全伸出。如图3(A)所示。为保证多个停车平台的同时操作,每个停车装置的临空面尽可能的多,比如可以将每排的多个停车装置的对角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如图3(B)所示,如此,每个停车装置的四面均临空,停车装置的多个停车平台可选择向两个方向分别横向移出、移入,实现同一时间多辆车进入、驶离停车装置。
实施例二
进一步参阅图4。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防护体的结构和设置方式不同。
参见图4,该实施例中的防护体包括防护轨道300和弹性支撑物。所述防护轨道300设置在停车装置100的底座110上,在停车装置100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所述停车装置100可沿着所述防护轨道300移动。碰撞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被整个停车装置100的移动消耗了,以此,可以减小施加于停车装置以及碰撞物上的能量。
所述弹性支撑物设置停车装置可能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的位置,参见图4A,所述弹性支撑物安装在底座110的端部外侧,在碰撞发生时,通过所述弹性支撑物接触碰撞物进行缓冲。
所述弹性支撑物的结构参见图4B所示,包括安装支架和多个弹簧组成的弹簧组,弹簧组通过安装支架安装在底座的端部外侧。还可在弹簧组外设置外保护架,参见图4C所示,所述外保护架不仅可以保护弹簧,还可以将碰撞力均匀地分散至多个弹簧上。所述外保护架,优选的,采用高强度材料制作。
实施例三
进一步参阅图5-9。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防护体的结构和设置方式不同。所述防护体为安装于停车装置上的弹性支撑物。所述防护体170(即弹性支撑物)为安装在停车装置各部件上的、具有内部空间的容器,所述内部空间填充耗能材料。
防护体170(即弹性支撑物)安装的部位,优选的,安装于停车装置可能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的位置,比如底层停车平台、上层停车平台的端部,比如底座的外侧面、升降结构的外侧面等。
所述容器可以为囊袋,参见图5所示进行说明。图5A中,防护体包括囊袋171,囊袋171内填充的耗能材料172,以及将囊袋安装于停车装置上的固定件173。图5B中,囊袋171通过固定件安装于底座110上。
所述囊袋可以采用耐磨的纤维织物制作,比如尼龙材料。
所述耗能材料,可以是橡胶、塑料、泡沫材料、废木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比如聚氨酯泡沫、聚氯乙烯泡沫、聚苯泡沫、碳泡沫、PEI泡沫、PMI泡沫、聚酰亚胺泡沫、Balsa木、泡桐木、杉木、泡沫铝、泡沫砂、橡胶轮胎、橡胶粒、橡胶块、聚氨酯弹性体等。根据重量需要,还可增加密度比较大的陶粒、石子、煤矸石粉、液体、混凝土、加气泡沫混凝土中一种或几种。
所述固定件173可以采用系带、便于拆卸的魔术贴,也可以采用螺钉作为固定件。
所述容器还可以为一端封闭或两端均封闭的管,在管内填充水、油或胶状物作为耗能材料。液体具有缓冲、耗能作用,并且液体体积不易被压缩,如此,防撞结构体在液体压力的作用下不会发生明显的折弯压溃,能够有效抵御外界撞击。
参见图6A,所述防护体170还可以为安装于停车装置上的多个弹簧,所述弹簧安装于停车装置可能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的位置,在碰撞发生时通过弹簧接收碰撞力。
参见图6B,所述防护体包括弹簧本体174和安装板175,安装板通过螺钉176安装在上部停车平台130上。所述螺钉安装方式,以及防护体安装的部位作为举例而非限制,比如还可以采用胶粘剂、卡扣的方式进行安装。
防护体也可以采用其他防撞结构,参见图7所示。
参见图7A,所述防护体170为安装在停车装置部件上的可挠性空心体,所述可挠性空心体安装于停车装置可能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的位置,可挠性空心体内封入气体。当碰撞物接触到可挠性空心体后,可挠性空心体被压缩产生形变,吸收来自碰撞物的能量,减少传递到停车装置的能量。
参见图7B,所述防护体包括可挠性空心体177和安装板175,安装板175通过螺钉176安装在上部停车平台130上。
考虑到可挠性空心体形变后恢复时产生的反力,进一步,防护体设置有压力平衡装置。
参见图8所示,所示压力平衡装置为安装在可挠性空心体177上的具有内部空间的刚性壳体178,刚性壳体177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可挠性空心体177内部空间与刚性壳体178内部空间的通孔1781,以及与所述通孔配合的具有进气口的单向阀179,在所述可挠性空心体177内部空间的压力小于刚性壳体178内部空间压力时,所述单向阀开启。
该压力平衡装置减小反力的原理如下:当碰撞物撞击可挠性空心体177时,可挠性空心体177被压缩,可挠性空心体177内部空间的压力增大,可挠性空心体177内部空间的压力大于刚性壳体178内部空间的压力,单向阀179封堵在通孔1781上(单向阀的外表面与通孔的外表面紧密贴合),此时,可挠性空心体177持续增大,气体通过单向阀179上的进气口179a由可挠性空心体177内部流向刚性壳体178内部。随着碰撞结束,可挠性空心体177恢复形变,此时可挠性空心体177内部空间的压力小于刚性壳体178内部空间的压力,单向阀179打开,刚性壳体178内的压缩气体通过可挠性空心体177上出气口178a进入可挠性空心体177内,如此,可以减小可挠性空心体177恢复形变的速度,减小回弹的反力。
参见图9所示,所述压力平衡装置还可以为空气压缩机。可挠性空心体177通过管道190连接有空气压缩机191,在管道上安装有压力计192,压力计193通过电线193连接空气压缩机驱动装置191a。当可挠性空心体177的压力下降至一定阈值时,压力计192监测到后,启动空气压缩机驱动装置191a,控制空气压缩机191进入工作状态,向可挠性空心体177充入空气;当可挠性空心体177的压力上升至一定阈值时,压力计192监测到后,关闭空气压缩机驱动装置191a,空气压缩机191停止工作。
上述减小反力的压力平衡装置的设计仅为举例,并不构成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施时,还可根据需要在所述弹性支撑物上安装外保护架,外保护架设置在弹性支撑物的外侧面,可直接接收碰撞物的接触,优选的,外保护架采用高强度材料制作。
实施例四
进一步参阅图10-12。
图10-11为优选的竖向升降机构150的两种结构示意图,图12为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连接有底座110及竖向升降机构16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停车装置100,还包括电路控制装置140,以及设置于上部停车平台130与底座110之间的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和竖向升降机构160。其中,底座110,设置于支撑面上,该支撑面可为地面、楼层底板或其它柱、板结构,用于支撑停车装置100;底部停车平台120安装于底座110上。底座110上对称设置有2个第一滑槽,每个第一滑槽中均设置一个横向滑移机构和一个竖向升降机构,上部停车平台130通过位于第一滑槽内的第一横向滑移机构和位于第一滑槽内的竖向升降机构安装在底座110上,竖向升降机构支撑所述上部停车平台。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安装于底座110上的第一滑槽内,竖向升降机构160安装在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上。优选的,折叠状态下,从下至上所述底座110、底部停车平台120和上部停车平台130叠合在一起,第一横向滑移机构和竖向升降机构完全容纳在所述第一滑槽内,从而保证上部停车平台130与下部的底部停车平台和/或底座接触。电路控制装置140,与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和竖向升降机构160电连接,用以控制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的横向位移,以及控制竖向升降机构160的竖向位移。
优选的,为了保证支撑用的竖向升降机构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竖向升降机构160可包括两个中部相互铰接的升降杆161a、161b,以及通过一动力传输机构163与升降杆161的一端相连的电机164;电机164通过动力传输机构163控制两个升降杆161a、161b端部的相对位移,从而控制上部停车平台130上升或下降。
停车装置100的底部停车平台120工作方式为:通过竖向升降机构160升起上部停车平台130,车辆200驶入底部停车平台120上。当然,停车系统100平行于道路设置时,车辆200可以通过侧方停车的方式停入底部停车平台120上;停车系统100垂直于道路设置时,车辆200可以通过倒车入库的方式驶入。
停车装置100的上部停车平台130工作方式为:电路控制装置140控制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横向移出,再控制竖向升降机构160将上部停车平台130降落至支撑面,待车辆200驶入上部停车平台130上,再控制竖向升降机构160将上部停车平台130升起一定高度,然后控制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带动上部停车平台130横向移回。
其中,电路控制装置140包括一控制面板和导线。控制面板上设置有电源开关、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横向移出和移入开关、竖向升降机构160竖向上升和下降开关等。当然,在设置有第二横向滑移机构和车辆转向机构时,也包括第二横向滑移机构的移出和移入开关,以及车辆转向机构的转向开关。各开关通过导线与相应的电源、电机等机构相连接。电路控制装置140还可包括远程信号接收装置,接收来自用户的非接触式操作,比如红外信号、远程网络控制信号等,提高用户体验。
图10和图11为竖向升降机构160的两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中竖向升降机构160包括两个中部相互铰接的升降杆161a、161b;其中升降杆161a的下端铰接于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上,升降杆161a的上端设置有滚轮162a,滚轮162a位于滑孔131中,该滑孔131设置于上部停车平台130上;其中升降杆161b的上端铰接于上部停车平台130上,升降杆161b的下端设置有滚轮162b,滚轮162b位于滑孔151中,该滑孔151设置于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上。其中,升降杆161a的上端通过动力传输机构163连接一电机164。其中,通过动力传输机构163与电机164的连接方式可选为连杆式或齿轮啮合式。竖向升降机构160的工作方式为:电机164带动动力传输机构163,牵引滚轮162a在滑孔131中滑动;当滚轮162a滑动使得161a、161b的上端相互靠近,则竖向升降机构160带动上部停车平台130上升;反之,则竖向升降机构160带动上部停车平台130下降。
图11所示的竖向升降机构160与图10中的工作原理相同,结构类似,不同之处为:竖向升降机构160包括四个滚轮162a、162b、162c、162d,设置于上部停车平台130上的滑孔131a、131b或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上的滑孔151a、151b中,电机164通过动力传输机构163分别与滚轮162a、162c相连。该结构的优点在于,在电机转速相同的情形下,上部停车平台130的上升和下降的速度较图10中所示快一倍。需要说明的是,图10、图11中电机164均设置于上部停车平台130上,当然电机164亦可以设置于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上,原理相同。
图12为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连接有底座110及竖向升降机构160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中竖向升降机构160与图11中所示一致。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底部设置有滚轮152a、152b,其中滚轮152a可沿底座110上的滑孔横向移动,滚轮152b设置于支撑面上。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通过动力传输机构153与一电机154连接。其工作原理为:电机154通过动力传输机构153,牵引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横向移动,从而带动上部停车平台130的横向移动。
其中,底部停车平台120和上部停车平台130的端部在与支撑面的连接处,可以设置为弧面结构或斜面结构,以方便车辆200平稳驶入、驶出停车位。
图10-图12中所示的竖向升降机构160的升降杆161a、161b与上部停车平台130之间的滚轮162a、162c与滑孔131a、131b组成的升降结构,也可以替换为另一结构,比如,在上部停车平台130设置水平滑杆,滑杆外设置滑套,升降杆161的端部与滑套铰接设置,滑套沿滑杆水平移动,调节升降杆161a、161b端部的相对位移,从而实现上部停车平台130的升降操作。
上述实施例中包括两个中部相互铰接的升降杆组成的竖向升降结构并非限定,能稳定支撑上部停车平台、以及实现上部停车平台相对底座竖向升降以折叠与展开的升降结构均可。比如将成对设置的升降杆161设置为可伸缩构件,优选的比如采用液压油缸。
实施例五
图1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式复合车位的停车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类似,区别之处在于:底部停车平台120通过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设置于所述底座110上。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与第一横向滑移机构150的结构类似。
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的工作方式为: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带动底部停车平台120横向移出,车辆200直接开上底部停车平台120,然后使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带动底部停车平台120横向移入。相对于实施例三的优点为:通过设置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使底部停车平台120可以横向移出,车辆200可以直接开上底部停车平台120,无需通过侧方停车的方式停入,简化了停车的难度,优化了用户体验。
实施例六
图1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式复合车位的停车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类似,区别之处在于:上部停车平台130通包含一个转向机构132,当车辆200驶入上部停车平台130时,可通过车辆转向机构132调整车辆200的方向,通常使车辆200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
由日常生活可知,车辆200的长度通常为其宽度的2.5倍左右,比如车辆200的长4.8m,宽为1.8m,因此,立体式复合车位的停车装置100垂直于路面设置时,比平行于路面设置,要多停至少一倍数量的车辆200。设置车辆转向机构132的优点为:可以使立体式复合车位的停车装置100垂直于路面设置,方便车辆驶入上部停车平台130。
当然,当底部停车平台120设置有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时,且在停车装置垂直于道路设置时,亦可以在底部停车平台120上设置车辆转向机构132。当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带动底部停车平台120横向移出后,车辆200驶入底部停车平台120上,然后通过车辆转向机构132旋转车辆200的车身方向,然后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带动底部停车平台120横向移入。通过设置第二横向滑移机构121、车辆转向机构132减少了用户倒车入库的操作,优化了用户体验。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