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升滑移装置。
背景技术:
顶升滑移装置用途广泛,从小型的建筑构件到大型的桥梁段都可利用顶升滑移装置进行运输并滑移到位。现有的顶升滑移装置一般包括千斤顶和滑移系统,重物放置于千斤顶上,再通过滑移系统直接推动千斤顶沿滑移方向移动,以将重物滑移到位。这种顶升滑移装置及其滑移方法具有以下缺陷:1、利用千斤顶直接顶升重物,在遇到千斤顶顶升力小于重物的重力时,需增加顶升滑移装置的数量,这就增加了成本,其顶升滑移步骤也会较为繁琐;2、滑移系统会直接对千斤顶施加水平力,使千斤顶同时承受竖直与水平两个方向的力,容易使千斤顶损坏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顶升滑移装置,以放大千斤顶的顶升承载能力,且其无需承受滑移时的水平力,增加整个装置的工作精度及使用寿命。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升滑移装置,其用于将重物顶升并滑移到位,所述顶升滑移装置包括千斤顶、托梁、安装座、滑移系统和负载置换装置,所述千斤顶和安装座均设置于所述滑移系统上,所述托梁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并能够绕该端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所述重物设置于所述托梁上,所述千斤顶的一端与所述托梁铰接,并通过伸缩缸使所述托梁转动,所述滑移系统带动所述千斤顶、托梁、安装座和重物在平面内移动,所述重物在处于未顶升状态时置放于所述负载置换装置上。
进一步的,所述顶升滑移装置还包括载物板,所述载物板与所述托梁铰接,所述重物放置于所述载物板上,所述千斤顶的一端与所述托梁远离所述载物板 的一侧通过千斤顶上铰铰接,且其铰接位置位于所述托梁的另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千斤顶的另一端与所述滑移系统通过千斤顶下铰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载物板与所述托梁远离所述千斤顶的一侧通过顶升承重铰铰接,且其铰接位置位于所述托梁中间。
进一步的,所述托梁通过托梁插销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托梁插销水平设置,所述托梁能够绕所述托梁插销的轴线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滑移系统包括承重滑靴和推移油缸,所述安装座设置于所述承重滑靴上,所述负载置换装置为一固定结构,所述推移油缸的一端与所述负载置换装置铰接,所述推移油缸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或所述承重滑靴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推移油缸水平设置,其一端与所述负载置换装置通过推移油缸尾销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或所述承重滑靴通过推移活塞杆销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滑移系统还包括减摩板,所述减摩板设置于所述承重滑靴的下底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顶升滑移装置还包括沿所述重物滑移方向设置的承重滑道,所述滑移系统和负载置换装置均设置于所述承重滑道上,所述滑移系统带动所述千斤顶、托梁、安装座和重物沿所述承重滑道移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顶升滑移方法,其利用多个上述顶升滑移装置将重物顶升并滑移到位,所述顶升滑移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多个所述顶升滑移装置沿所述重物的滑移方向间隔设置;
步骤二:将所述重物放置于多个所述顶升滑移装置中的负载置换装置上;
步骤三:通过多个所述顶升滑移装置中的千斤顶同时伸缸,以通过所述托梁顶升所述重物直至其脱离所述负载置换装置;
步骤四:通过多个所述顶升滑移装置中的滑移系统带动所述千斤顶、托梁、安装座和重物沿所述滑移方向移动;
步骤五:待重物沿所述滑移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时,通过多个所述顶升滑移装置中的千斤顶同时缩缸,以将所述重物重新放置于所述负载置换装置上;
步骤六:通过多个所述顶升滑移装置中的滑移系统带动所述千斤顶、托梁和安装座沿所述滑移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并回到原位;
步骤七:重复步骤三至六直至所述重物滑移到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升滑移装置通过在顶升滑移装置中增加了转动连接的托梁和安装座,使得千斤顶只需顶升托梁的自由端(远离与安装座连接的一端)便可使托梁转动,以带动与托梁铰接的重物进行竖向移动,使该装置通过托梁上不同位置的力臂不同能够不同程度地放大千斤顶的顶升力,在节省了顶升滑移装置使用数量成本的基础上,还增加了顶升的效果,同时在滑移时,滑移系统施加的水平力会由托梁承担,而不直接施加到千斤顶上,这使得千斤顶只需承担轴向的力,增加了其使用寿命及顶升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滑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滑移方法中步骤一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滑移方法中步骤二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滑移方法中步骤三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滑移方法中步骤四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滑移方法中步骤五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滑移方法中步骤六的状态示意图。
在图1至7中,
1:千斤顶;2:千斤顶上铰;3:顶升承重铰;4:托梁;5:托梁插销;6:推移活塞杆销;7:推移油缸;8:负载置换承重块;9:千斤顶下铰;10:承重滑靴;11:减摩板;12:承重滑道;13:推移油缸尾销;14:负载置换承重结构;15:安装座;16:载物板;17:重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顶升滑移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 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顶升滑移装置,其通过在顶升滑移装置中增加了转动连接的托梁和安装座,使得千斤顶只需顶升托梁的自由端(远离与安装座连接的一端)便可使托梁转动,以带动与托梁铰接的重物进行竖向移动,使该装置通过托梁上不同位置的力臂不同能够不同程度地放大千斤顶的顶升力,在节省了顶升滑移装置使用数量成本的基础上,还增加了顶升的效果,同时在滑移时,滑移系统施加的水平力会由托梁承担,而不直接施加到千斤顶上,这使得千斤顶只需承担轴向的力,增加了其使用寿命及顶升效果。
请参考图1至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滑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滑移方法中步骤一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滑移方法中步骤二的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滑移方法中步骤三的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滑移方法中步骤四的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滑移方法中步骤五的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滑移方法中步骤六的状态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顶升滑移装置,其用于将重物17顶升并滑移到位,所述顶升滑移装置包括千斤顶1、托梁4、安装座15、滑移系统和负载置换装置,所述千斤顶1和安装座15均设置于所述滑移系统上,所述托梁4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15转动连接,并能够绕该端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所述重物17设置于所述托梁4上,所述千斤顶1的一端与所述托梁4铰接,并通过伸缩缸使所述托梁4转动,所述滑移系统带动所述千斤顶1、托梁4、安装座15和重物17在平面内移动,所述重物17在处于未顶升状态时置放于所述负载置换装置上。
如图2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顶升滑移方法,其利用多个上述顶升滑移装置将重物17顶升并滑移到位,所述顶升滑移方法包括:
步骤一:如图2所示,将多个所述顶升滑移装置沿所述重物17的滑移方向间隔设置;
步骤二:如图3所示,将所述重物17放置于多个所述顶升滑移装置中的负载置换装置上;
步骤三:如图4所示,通过多个所述顶升滑移装置中的千斤顶1同时伸缸,以通过所述托梁4顶升所述重物17直至其脱离所述负载置换装置;
步骤四:如图5所示,通过多个所述顶升滑移装置中的滑移系统带动所述千斤顶1、托梁4、安装座15和重物17沿所述滑移方向移动;
步骤五:如图6所示,待重物17沿所述滑移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时,通过多个所述顶升滑移装置中的千斤顶1同时缩缸,以将所述重物17重新放置于所述负载置换装置上;
步骤六:如图7所示,通过多个所述顶升滑移装置中的滑移系统带动所述千斤顶1、托梁4和安装座15沿所述滑移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并回到原位;
步骤七:重复步骤三至六直至所述重物17滑移到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滑移装置通过在顶升滑移装置中增加了转动连接的托梁4和安装座15,使得千斤顶1只需顶升托梁4的自由端(远离与安装座15连接的一端)便可使托梁4转动,以带动与托梁4铰接的重物17进行竖向移动,使该装置通过托梁4上不同位置的力臂不同能够不同程度地放大千斤顶1的顶升力,在节省了顶升滑移装置使用数量成本的基础上,还增加了顶升的效果,同时在滑移时,滑移系统施加的水平力会由托梁4承担,而不直接施加到千斤顶1上,这使得千斤顶1只需承担轴向的力,增加了其使用寿命及顶升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顶升滑移装置还包括载物板16,所述载物板16与所述托梁4铰接,所述千斤顶1与所述载物板16位于所述托梁4的两侧,所述重物放置于所述载物板16上,所述千斤顶1的一端与所述托梁4远离所述载物板16的一侧通过千斤顶上铰2铰接,且其铰接位置位于所述托梁4的另一端,该铰接的连接方式使得托梁4在转动时千斤顶1能够适应其与托梁4之间的连接状态,使托梁4能够顺畅地转动,所述千斤顶1的位置设置使得其能够始终具有最大的力臂,最大限度地放大其顶升力。
进一步的,所述千斤顶1的另一端与所述滑移系统通过千斤顶下铰9铰接,该铰接方式能够使得托梁4在转动时千斤顶1能够适应其与滑移系统之间的连接状态,使千斤顶1不会有多余的受力,增加了该装置的安全性和千斤顶1的顶升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载物板16与所述托梁4远离所述千斤顶1的一侧通过顶升承重铰3铰接,且其铰接位置位于所述托梁4中间,所述载物板16的设置及其与托梁4之间的铰接连接方式增加了该顶升滑移装置的适应性及便捷性,该铰接方式还能够使得托梁4在转动时载物板16能够适应其与托梁4之间的连接状态,使载物板16上方的重物17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所述顶升承重铰3的位置设置使得重物17的力臂仅为千斤顶1的一半,即千斤顶1只需施加原先顶升力的一半便能够顶升起重物17,减少了原先所需的顶升滑移装置数量及成本,并增加了顶升效果。
可以想到的是,所述顶升承重铰3还可设置于所述托梁4上的其他位置,例如离托梁4与安装座15连接点三分之二托梁4长度处(位于靠近千斤顶1与托梁4的连接点处),在这些位置亦可实现该装置的顶升力放大功能,故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技术方案在内。理论上,载物板16与托梁4的连接点靠托梁4与安装座15的连接点越近越能够放大千斤顶1的顶升力,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载物板16与托梁4的连接点若靠托梁4与安装座15的连接点太近,其上下位移的行程就会太小,达不到顶升目的,故所述顶升承重铰3的实际设置位置需根据千斤顶1的最大顶升力及重物17顶升距离的需要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托梁4通过托梁插销5与所述安装座15转动连接,所述托梁插销5水平设置,所述托梁4能够绕所述托梁插销5的轴线转动,所述托梁插销5的设置,使得托梁4能够绕其轴线转动,且所述托梁插销5在承受所述托梁4传递给它的水平力的同时也能够正常地转动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滑移系统包括承重滑靴10和推移油缸7,所述千斤顶1和所述安装座15均设置于所述承重滑靴10上,所述负载置换装置为一固定结构,所述推移油缸7的一端与所述负载置换装置铰接,所述推移油缸7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15或所述承重滑靴10铰接,通过所述推移油缸7的伸缩缸动作,能够带动所述承重滑靴10在平面内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推移油缸7水平设置,其一端与所述负载置换装置通过推移油缸尾销13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15或所述承重滑靴10通过推移活塞杆销6铰接,该铰接的连接方式使得推移油缸7的位置状态变化不会影响其推移效果,也减小了其多余受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移油缸7的另一端与所 述安装座15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滑移系统还包括减摩板11,所述减摩板11设置于所述承重滑靴10的下底面上,所述减摩板11使所述承重滑靴10在滑动时更为顺畅,增加了滑移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负载置换装置包括负载置换承重结构14和负载置换承重块8,所述负载置换承重块8设置于所述负载置换承重结构14上,所述推移油缸7的一端与所述负载置换承重结构14铰接,所述重物17在处于未顶升状态时置放于所述负载置换承重块8上,所述负载置换承重结构14可设置于地面或固定结构上,以实现推移油缸7的推移功能,所述负载置换承重块8用于增加其放置重物17时的牢固度。
进一步的,所述顶升滑移装置还包括沿所述重物17滑移方向设置的承重滑道12,所述滑移系统和负载置换装置均设置于所述承重滑道12上,所述滑移系统带动所述千斤顶1、托梁4、安装座15和重物17沿所述承重滑道12移动,所述承重滑道12能够使重物17在滑移时不偏离预设的滑移方向,且使承重滑靴10的滑移更为顺畅,提高了该装置的滑移效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重滑靴10与负载置换承重结构14均设置于所述承重滑道12上,以使其在能够实现各自功能的前提下,还易于该装置整体的运输。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