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筒体内侧支架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30118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筒体内侧支架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高层建筑筒体内侧支架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高层钢结构体系通常是钢框架-核心筒形式,即:钢管混凝土柱、钢梁组成结构框架,以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自承式楼板、钢筋混凝土楼板作为盖屋系统,以型钢混凝土作为增强建筑物水平刚度的结构单元。

由于现有的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与钢框架结构在施工工艺和安排上存在进度和质量上的不协调,现在采用内支外爬的施工方法来对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进行施工,内支外爬的施工方法是将筒体外侧机械化爬模工艺与内侧支架支模成熟工艺相结合,这样能够使得在混凝土筒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减少模板、钢管等周转材料的高空吊运和拆装工作,筒体内侧支架布置简单,支架支模操作熟练;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使得尽量保证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与钢框架结构的进度一致。

现在筒体内侧支架是通过水平焊接在混凝土筒体结构上的型钢进行安装的,现在这种支架的设置方式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第一,型钢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混凝土筒体结构上,不仅导致型钢在超高层建筑筒体上安装和拆卸操作复杂,高空焊接量大,耗时长,导致混凝土筒体结构的施工进度慢;第二,拆卸下来的型钢无法重复使用,导致型钢的浪费,使得建筑成本明显增加,并且还增加了型钢在高空作业中的吊运工作,使得高空作业的安全性无法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的超高层建筑筒体内侧支架安装结构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和拆卸操作简单方便、可以重复使用以及可以使得施工进度加快的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筒体内侧支架的安装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筒体内侧支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预埋套管和支承结构;

所述多个预埋套管沿着剪力墙或者梁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剪力墙或者梁的内部,且多个预埋套管至少呈两行排列设置;所述预埋套管内设置有柔性材料层,所述预埋套管的长度与预埋位置墙体或梁的厚度相同;

所述支承结构包括连接板、支承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与预埋套管一一对应的多个固定孔,所述连接板与剪力墙或者梁贴合并通过穿过预埋套管的连接件与剪力墙或者梁固定;所述支承板的一侧壁与连接板的顶部进行固定,且支承板与连接板相互垂直;所述支承板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安装支架的安装孔,所述支架通过安装孔固定在支承板上;

所述连接板与支承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结构。

本技术方案中,支承结构中的连接板、支承板和加强结构均采用钢板结构,并且连接板、支承板和加强结构均通过焊接的方式形成一体结构,支承结构通过连接件与预埋套管直接固定在墙体或者梁上;使得支承结构安装和拆卸操作简单方便、不需要通过高空焊接作业来对支承结构进行安装,减少了高空焊接作业,保证了高空作业的安全性,也加快混凝土筒体的施工进度,使得混凝土筒体和钢结构的施工进度能够尽量保持一致,从而可以实现在满足建设要求的同时,缩短施工工期。

作为优选地,所述柔性材料层为泡沫材料层;也可以为橡胶材料层,这样使得预埋套管与连接件配合安装方便,并且柔性材料可以使得连接件与预埋套管配合的强度增加,减少连接件于预埋套管之间的配合间隙,实现支承结构能够在墙体或者梁上稳定的安装。

作为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穿墙螺栓;使得整个安装结构安装和拆卸操作简单方便。

作为优选地,所述加强结构为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分别与连接板的侧壁和支承板的底面进行固定,并且所述加强板分别与连接板和支承板相互垂直;所述加强板为至少两块,且所述加强板等间距设置;所述加强板大致呈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结构,在加强板和支承板之间设置加强结构有利于将支承板上的载荷通过加强板均匀分布在连接板和墙体上,使得保证了整个支承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性能。

作为优选地,所述预埋套管设置在结构楼板下方,且预埋套管与结构楼板之间的竖直距离为400~800mm;这样使得在支承板上安装的支架的高度不用过高,就能满足对上一层支模的施工要求,这样也减小安装结构上的载荷,保证“内支外爬”施工方式的安全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剪力墙或者梁的内部设置预埋套管,然后通过连接件与预埋套管进行安装配合,实现支承结构在墙体上可拆卸的安装,替代了现有的通过焊接进行安装的传统方式;减少了高空焊接量,还使得支承结构安装和拆卸的操作简单、耗时少;而且使得拆卸下来的支承结构可以继续重复使用,利用率高,避免了现有的型钢拆卸下来无法重复使用的问题,减少了型材的浪费,节约了建筑成本。

(2)本实用新型将使用完毕的支承结构拆卸在下一层施工时可以继续循环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了拆卸之后的型钢在高空中的吊运动作,使得缩短了施工前期的准备时间,也保证了高空作业的安全性,使得混凝土筒体的施工进度加快。

(3)本实用新型支承结构中设置加强结构,使得支承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更好,也使得支承结构能够承载的载荷量更大,使得工人在高空作业的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筒体内侧支架的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筒体内侧支架的安装结构从右向左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筒体内侧支架的安装结构从上向下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多个预埋套管1和支承结构;

多个预埋套管1沿着剪力墙或者梁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剪力墙或者梁的内部,且多个预埋套管1至少呈两行排列设置;预埋套管1内设置有柔性材料层(图中未示出),预埋套管1的长度与预埋位置墙体或梁的厚度相同;

支承结构包括连接板2、支承板3;连接板2上设置有与预埋套管1一一对应的多个固定孔4,连接板2与剪力墙或者梁贴合并通过穿过预埋套管1的连接件与剪力墙或者梁固定;支承板3的一侧壁与连接板2的顶部进行固定,且支承板3与连接板2相互垂直;支承板3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安装支架的安装孔5,支架(图中未示出)通过安装孔5固定在支承板3上;

连接板2与支承板3之间设置有加强结构。

本技术方案中,安装结构一般是安装在剪力墙或者梁上,首先是在绑扎墙体或者梁钢筋的同时,在结构楼板下方的墙体或者梁上预埋多个预埋套管1至少呈两行设置,这样保证将连接板2稳定固定在墙或者梁上的同时;还能够将连接板2上的受力进行均匀分布,防止连接板2的局部受力过大,保证安装在安装结构上的支架的稳定性,也避免由于连接板2局部受力过大导致发生形变或者损坏的情况;预埋套管1的内部用柔性材料填充,用于方便在预埋套管1中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板2,也方便使用完毕之后,方便将连接件拆卸取下;使得安装结构能够重复使用;预埋套管1的长度与预埋位置墙体或梁的厚度相同;作为优选地,预埋套管1采用钢套管,保证预埋套管1预设再去墙体或者梁内部不会发生形变,也满足了安装支承结构的强度要求,还保证了设置预埋套管1的墙体或者梁满足施工的要求。

本技术方案中,支承结构中的连接板2、支承板3和加强结构均采用钢板结构,并且连接板2、支承板3和加强结构均通过焊接的方式形成一体结构,支承结构通过连接件穿过预埋套管1直接固定在墙体或者梁上;使得支承结构安装和拆卸操作简单方便、不需要通过高空焊接作业来对支承结构进行安装,减少了高空焊接作业,保证了高空作业的安全性,也加快混凝土筒体的施工进度,使得混凝土筒体和钢结构的施工进度能够尽量保持一致,从而可以实现在满足建设要求的同时,缩短施工工期。

本技术方案中,在连接板2和支承板3之间设置加强结构,由于支承板3上用于安装支架,支架上需要放置支模用的钢件以及还需要承载施工工人的重量,因此,设置加强结构一方面是保证支承结构自身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另一方面是通过加强结构将支架上的载荷可以更多的分布到墙体上,保证支承结构能够多次重复使用,也能保证在超高层建筑筒体的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本技术方案中,预埋套管1的位置与连接板2上的固定孔4一一对应,将预埋套管1与安装孔5的孔位偏差严格控制在±5mm内,保证支承结构能够准确稳定的安装在墙体或者梁上;避免支承结构的报废。

柔性材料层为泡沫材料层;也可以为橡胶材料层,这样使得预埋套管1与连接件配合安装方便,并且柔性材料可以使得连接件与预埋套管1配合的强度增加,减少连接件与预埋套管1之间的配合间隙,实现支承结构能够在墙体或者梁上稳定安装。

在安装预埋套管1之前,在预埋套管1的的两端分别用密封胶带进行密封;这样可以防止墙体和梁在进行施工时,避免混凝土或者其他的建筑渣进入到套筒里面,避免影响支承结构的安装,使得支承结构的安装效率高。

连接件为穿墙螺栓6;使得整个安装结构安装和拆卸操作简单方便,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C10时,通过穿墙螺栓6穿过预埋套筒配合,穿墙螺栓6螺杆的两端分别露出在墙体之外,然后再将穿墙螺栓6两端的螺帽进行旋紧,最好是穿墙螺栓6旋紧之后,螺杆露出三格螺纹的长度在墙体之外,这样是防止螺帽和螺杆松动,导致螺帽和螺杆掉出的情况发生。

加强结构为加强板7,加强板7分别与连接板2的侧壁和支承板3的底面进行固定,加强板7分别与连接板2和支承板3相互垂直;加强板7为至少两块,加强板7等间距设置;加强板7大致呈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结构;这样设置加强板7以一方面是方便焊接在连接板2和支承板3上,保证了整个支承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性能,也有利于将支承板3上的载荷通过加强板7均匀分布在连接板2和墙体上。

连接板2的底部上设置水平加强钢8,水平加强钢8的侧壁与连接板2垂直固定连接,水平加强钢8的顶面与加强板7的底部连接并与支承板3平行;这样使得整个支架的安装结构稳定性和强度性能更好。

预埋套管1设置在结构楼板下方,且预埋套管1与结构楼板之间的竖直距离为400~800mm;这样使得在支承板3上安装的支架的高度不用过高,就能满足对上一层支模的施工要求,这样也减小安装结构上的载荷,保证“内支外爬”施工方式的安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