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双层立体停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73920发布日期:2018-08-01 00:41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立体停车技术领域,具体讲的是一种自动化双层立体停车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日常出行常常选择自驾出行。私家车的大量普及给人们出行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停车难题。近年来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地价飞涨,间接迫使住宅小区内停车位减少,并且都是单层停车,空间利用率低无法使居民日益增长的车辆停车需求得到满足。于是违规停车、车辆无处停放等停车问题越来越严重,住宅小区内的交通越来越拥堵。

因此,建立自动化双层立体停车系统急需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空间内可以停放两辆汽车,有效利用空间并且驾驶员不需倒车入库或者侧方停车,方便停车的自动化双层立体停车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自动化双层立体停车系统,包括:车库支架,车库支架固定在地面上,所述车库支架下方的地面具有零部件安装腔;底座,所述底座固定在零部件安装腔内;用于驱动车辆进入下层库位的下层停车机构,所述下层停车机构包括滑动连接在底座上的下载车板、以及驱动下载车板滑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齿轮和第一驱动单元,所述齿轮转动连接在零部件安装腔内,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固定在零部件安装腔内并且第一驱动单元与齿轮驱动连接,所述下载车板下方设有直线齿条,所述齿轮与直线齿条啮合,下载车板的表面与地面齐平;用于驱动车辆进入上层库位的上层停车机构。

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如下优点:1.具有下层停车机构和上层停车机构,这样,在空间内可以停放两辆汽车,有效利用空间。

2.将车辆开至下载车板上后,第一驱动机构可以驱动下载车板滑动,使下载车板以及车辆进入下层库位,从而驾驶员不需倒车入库或者侧方停车,大大提高了停车效率,特别是新手,解决了新手停车的烦恼。

3.下层停车机构和上层停车机构互不干扰,也就是说停放的两辆车可以单独停车或取车,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申请自动化双层立体停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申请自动化双层立体停车系统隐藏地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申请自动化双层立体停车系统的前端示意图。

图4是申请自动化双层立体停车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申请自动化双层立体停车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图6是申请自动化双层立体停车系统的下载车板处的截面示意图。

其中:1、车库支架;2、零部件安装腔;3、底座;4、下载车板;5、齿轮;6、第一驱动单元;7、直线齿条;8、滚轮;9、直线滑槽;10、滑块;11、滑轨;12、上载车板;13、平行四边形机构;14、蜗杆;16、第一连接轴;15、涡轮;17、第二连接轴;18、电机;19、第一传动杆;20、第二传动杆;21、第一传动齿轮;22、第二传动齿轮;23、第一传动斜齿轮;24、第三传动齿轮;25、第二传动斜齿轮;26、第三传动斜齿轮;27、第四传动斜齿轮;28、配重块;29、定滑轮;30、拉绳;31、导入斜面;32、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向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传达他们工作的实质所通常使用的术语来描述本公开的发明概念。然而,这些发明概念可体现为许多不同的形式,因而不应视为限于本文中所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内容更详尽和完整,并且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完整传达其包括的范围。也应注意这些实施例不相互排斥。来自一个实施例的组件、步骤或元素可假设成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存在或使用。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备选和/或等同实现方式替代所示出和描述的特定实施例。本申请旨在覆盖本文论述的实施例的任何修改或变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明显可以仅使用所描述的方面中的一些方面来实践备选实施例。本文出于说明的目的,在实施例中描述了特定的数字、材料和配置,然而,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践备选的实施例。在其它情况下,可能省略或简化了众所周知的特征,以便不使说明性的实施例难于理解。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有”、“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6,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化双层立体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库支架1,车库支架1固定在地面上,所述车库支架1下方的地面具有零部件安装腔2;底座3,所述底座3固定在零部件安装腔2内;用于驱动车辆进入下层库位的下层停车机构,所述下层停车机构包括滑动连接在底座3上的下载车板4、以及驱动下载车板4滑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齿轮5和第一驱动单元6,所述齿轮5转动连接在零部件安装腔2内,所述第一驱动单元6固定在零部件安装腔2内并且第一驱动单元6与齿轮5驱动连接,所述下载车板4下方设有直线齿条7,所述齿轮5与直线齿条7啮合,下载车板4的表面与地面齐平;用于驱动车辆进入上层库位的上层停车机构,所述上层停车机构位于下层停车机构上方。

本申请采用上述结构后:1.具有下层停车机构和上层停车机构,这样,在空间内可以停放两辆汽车,有效利用空间。

2.将车辆开至下载车板4上后,第一驱动机构可以驱动下载车板4滑动,使下载车板4以及车辆进入下层库位,从而驾驶员不需倒车入库或者侧方停车,大大提高了停车效率,特别是新手,解决了新手停车的烦恼。

3.下层停车机构和上层停车机构互不干扰,也就是说停放的两辆车可以单独停车或取车,使用方便。

如图6,所述下载车板4下方转动连接有滚轮8,地面上且在滚轮8位置处设有直线滑槽9,所述滚轮8滚动连接在直线滑槽9内。这样,滚轮8与直线滑槽9的配合可以使下载车板4滑动更顺畅。当然,还可以是:如图2,所述下载车板4下方设有滑块10,所述底座3上且在滑块10位置处设有滑轨11,所述滑轨11与滑块10滑动连接。这样,滑轨11与滑块10的配合可以使下载车板4滑动更顺畅。

所述第一驱动单元6为电机,具体的为减速电机。

所述上层停车机构包括上载车板12、两个平行四边形机构13和驱动至少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13摆动的第二驱动机构,两个所述平行四边形机构13顶端分别与上载车板12的底部两侧铰接,两个所述平行四边形机构13底端分别与底座3两侧铰接,当所述平行四边形机构13摆动至上端时,所述上载车板12位于车库支架1上方并且上载车板12被车库支架1支撑,当所述平行四边形机构13摆动至下端时,所述上载车板12位于地面上。这样,由于上层停车机构采用了平行四边形机构13,上载车板12可以在平行四边形机构13的作用下以弧形轨迹的方式上下,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垂直方式上下,从而使下层停车机构和上层停车机构互不干扰,方便停车和取车。另外,采用两个平行四边形机构13从而使得上载车板12在运动时平稳和结构可靠。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涡轮蜗杆机构和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一涡轮蜗杆机构中的蜗杆14驱动连接,所述第一涡轮蜗杆机构中的涡轮15的侧面上固定有第一连接轴16,所述第一连接轴16与其中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13中的其中一个摆杆的端部铰接。蜗杆14与涡轮15啮合。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涡轮蜗杆机构,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二涡轮蜗杆机构中的蜗杆14驱动连接,所述第二涡轮蜗杆机构中的涡轮15的侧面上固定有第二连接轴17,所述第二连接轴17与另外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13中的其中一个摆杆的端部铰接。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电机18、第一传动杆19和第二传动杆20;所述电机18的驱动端设有第一传动齿轮21,所述第一传动杆19的一端设有第二传动齿轮22,所述第一传动杆19的另一端设有第一传动斜齿轮23,所述第二传动杆20的一端设有第三传动齿轮24,所述第二传动杆2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传动斜齿轮25,所述第一传动齿轮21与第二传动齿轮22啮合,所述第二传动齿轮22与第三传动齿轮24啮合;所述第一涡轮蜗杆机构中的蜗杆14的端部设有第三传动斜齿轮26,所述第三传动斜齿轮26与第二传动斜齿轮25啮合,所述第二涡轮蜗杆机构中的蜗杆14的端部设有第四传动斜齿轮27,所述第四传动斜齿轮27与第一传动斜齿轮23啮合。采用一个电机18就可以驱动两个平行四边形机构13,从而节省资源,并且方便控制。优选的,电机18传动到第一涡轮蜗杆机构和第二涡轮蜗杆机构的传动系数一样,从而保证两个平行四边形机构13的摆动一致,保证上载车板12平稳。

如图5,所述车库支架1上滑动连接有配重块28,所述车库支架1上且在配重块28上方固定有定滑轮29,所述上层停车机构还包括拉绳30,所述拉绳30的一端与平行四边形机构13中靠近配重块28一端的摆杆的上端连接,所述拉绳30的另一端穿过定滑轮29与配重块28连接。配重块28是滑动连接在车库支架1上的,这样可以保证配重块28在运动时是稳定的,并且不会左右摆动,保证上载车板12平稳。也防止了配重块落下区域站人或放置物品的情况出现,起到了安全防护的作用。具体的,配重块28的安装方式可以是配重块28中间具有穿孔,车库支架1上有导柱,配重块28的穿孔与导柱滑动连接。或者车库支架1设有导向筒,配重块28滑动连接在导向筒内。

所述上载车板12的两端设有导入斜面31,所述上载车板12的底部设有支撑座32。导入斜面31起到方便汽车开到上载车板12上,支撑座32保证上载车板12在载车时不变形。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较佳可行的实施示例,不能因此即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对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运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做出的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都应属于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