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83377发布日期:2020-11-27 10:30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停车设备领域,具体涉及通过同速驱动、直角换向配合配合内、外架移动梳齿交换技术实现停车设备内部二层以及外部的车辆的位置交换及搬运,相关技术方案以简单、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停车/取车的自动化,能够大幅提高停车设备的存车/取车效率。



背景技术:

随着私家车的数量剧增,停车位变成棘手问题。自走式停车场体现方便、随意,但在一个大面积的停车场寻找合适的停车位也非易事。而且,自走式停车场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在寸金尺土的城市里,完全依靠自走式停车场解决停车问题是不现实的。为在有限土地上停放更多车辆,近年以来各种机械式停车设备不断问世,占比最大的是两层。但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存取车效率偏低,难以应付居民小区上/下班以及医院、剧院停车场普遍存在的阶段性潮水式存/取车需求。

近几年agv搬运车相关技术已经尝试在自走式停车场应用,但是建造和维护成本较高。另外,由于不同类型停车设备的运行方式存在较大差异,agv搬运车相关技术不能直接移植到停车设备的配套应用。如何采用传统、可靠的现有技术,以简单、低成本的方式,提升用户存/取车的便利性(包括在停车设备的外部实现车辆存取)以及提高停车设备的运行效率,仍然是本行业有待解决的问题。

2020年3月5日提交的专利申请“申请号2020202578784、名称:一种地面导轨正交式两层车辆搬运系统”提出了在停车设备中采用地面导轨正交以及梳齿交换方式实现车辆的位置转移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两层停车的自动化运行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但该技术方案需要在设备的地面设置数量较多的导轨以及数量较多回转机构,搬运车的稳定性相对较差,车辆的高度受搬运车的结构限制,车辆交换形式也相对复杂,上层车辆在搬运过程中重心偏高、稳定性差;另外,该技术方案未能采取措施应对潮水式存取车影响运行效率的问题,也未有提出外部车辆与停车设备之间的自动交换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出一种通过同速驱动、直角换向配合内、外架移动梳齿交换技术实现停车设备内部二层的停车位与外部的地面停车位的车辆的位置交换及搬运的技术方案,以简单、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停车/取车的自动化,以大幅提高停车设备的存车/取车效率。

梳齿架及梳齿交换装置为行业常规装置,梳齿架包括一个内架、一个外架,其工作原理是:内架和外架均设置有能够承托车辆的车轮、与车辆车长方向垂直的条状梳齿,内架的条状梳齿与外架的条状梳齿相互错开设置,采用内架不动、外架能够垂直升降或者外架不动、内架能够垂直升降或者内架、外架均能够垂直升降的相对运动的方式,使得内架与外架能够实现垂直位置的相互穿越,从而实现把停放在内架之上的车辆交换至外架之上或者把停放在外架之上的车辆交换至内架之上的车辆停放位置交换。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梳齿交换装置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本实用新型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系统包括外部设备、停车设备;所述外部设备至少为一套,包括准备区域、外部板车、第一梳齿装置、外部控制装置;所述停车设备至少为一套,包括停车区域、板车、第三梳齿装置、第四梳齿装置、换向装置、控制装置;所述外部控制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信号连接;所述停车系统还包括第二梳齿装置。

所述直角换向是指所述停车设备的板车从纵向位移转换方向至横向位移或者从横向位移转换方向至纵向位移采用无转弯半径的平面直角换向方式。

具体是:停车设备的停车区域设置有相互垂直连通的横向通道和纵向通道,板车能够在横向通道、纵向通道的上方位移;板车从横向通道位移换向至纵向通道位移的方法是:板车首先位移至横向通道与纵向通道的交汇点的正上方,然后停止位移,换向装置运行,使得板车实现位移方向的平面直角换向;在换向装置运行过程中,板车除了与换向装置相关的部件之外的其他部件无转向动作,仍保持原有状态;板车从纵向通道位移换向至横向通道位移的方法是:板车首先位移至纵向通道与横向通道的交汇点的正上方,然后停止位移,换向装置运行,使得板车实现位移方向的平面直角换向;在换向装置运行过程中,板车除了与换向装置相关的部件之外的其他部件无转向动作,仍保持原有状态。

所述梳齿交换是指所述第一梳齿装置、所述第二梳齿装置、所述第三梳齿装置、所述第四梳齿装置均采用梳齿交换技术实现车辆的位置交换。

本实用新型的用户存车只涉及在外部设备操作,之后是外部设备的运行以及停车设备的运行,具体是:

1、用户车辆直接开入外部设备的准备区域的临时车位,然后用户离开。

2、用户离开之后,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控制外部板车在横移通道位移至正对停放有用户车辆的临时车位,通过第一梳齿装置把车辆从临时车位交换至外部板车之上;然后,外部控制装置控制承载有用户车辆的外部板车在横移通道位移至正对停车设备的停车区域的转换通道。

3、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指令控制板车位移,在换向装置的配合下,板车位移至正对停放有用户车辆的转换通道。

4、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以及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配合控制,通过第二梳齿装置、第三梳齿装置把用户车辆从外部设备的外部板车交换至停车设备的板车之上。

5、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指定停车区域的停车位组的其中一个空的停车位作为用户车辆的最终停放位置,指令控制承载有用户车辆的板车位移,在换向装置的配合下,板车位移至正对指定的用户车辆最终停放位置。

6、通过第四梳齿装置把用户车辆从板车转移至指定的用户车辆最终停放位置的停车位的二层之上。至此,用户存车操作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用户取出之前在停车设备的停车位二层存放的车辆,同样只涉及在外部设备操作,之后是停车设备的运行以及外部设备的运行,具体是:

1、用户在外部设备输入之前存放车辆的身份信息;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把相关车辆身份信息发往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

2、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根据车辆身份信息确定车辆在停车区域的停车位组的具体停车位位置,指令控制板车位移,在换向装置的配合下,板车位移至正对停放有用户车辆的停车位。

3、通过第四梳齿装置把用户车辆从停车位的二层交换至板车之上。

4、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指令控制承载有用户车辆的板车位移,在换向装置的配合下,板车位移至正对转换通道位置。

5、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指令控制外部板车在横移通道位移至正对转换通道。

6、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以及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配合控制,通过第三梳齿装置、第二梳齿装置把用户车辆从停车设备的板车交换至外部设备的外部板车之上。

7、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指令控制承载有用户车辆的外部板车在横移通道位移至正对准备区域的其中一个空的临时车位。

8、通过第一梳齿装置把用户车辆从外部板车转移至临时车位;用户把停放在临时车位的车辆开走。至此,用户取车操作完成。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所述外部设备的优选设置方式为以下所述。

所述外部设备的准备区域包括临时车位、横移通道。

所述临时车位的形状为平面矩形,设置在所述准备区域的地面之上,数量至少为一个,长度尺寸至少等于所述停车设备的停车位的长度尺寸,宽度尺寸至少等于所述停车位的宽度尺寸,长度方向中心线与所述停车位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平行,多个所述临时车位平行排列,宽度方向边线处于同一根直线之上;所述临时车位用于用户拟存车辆以及用户拟取车辆的临时停放。

所述横移通道的形状为平面矩形,长度方向的其中一侧边线紧邻所述临时车位的宽度方向边线,另一侧边线紧邻所述停车设备,截面宽度尺寸至少等于所述临时车位的长度尺寸,长度尺寸至少等于紧邻的所有所述临时车位的宽度尺寸之和。

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板车设置、运行在所述横移通道之上,包括车板、滚轮装置。

所述车板为矩形板状钢结构件,上方位置安装有所述外部设备的第一梳齿装置的升降内架单元,下方位置安装有所述滚轮装置;所述滚轮装置包括动力机构、驱动滚轮;所述动力机构为电机减速机单元,紧固安装在所述车板的下方位置,输出端分别紧固连接所述驱动滚轮;所述驱动滚轮至少四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横移通道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的两侧,每侧至少设置两个;所述驱动滚轮的最大外缘尺寸相同,被所述动力机构带动,作同步、同向转动,转动的切线方向与所述横移通道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平行。

所述滚轮装置的动力机构的电机减速机单元信号连接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所述外部控制装置指令所述电机减速机单元的电机转动,带动所述驱动滚轮滚动,从而带动所述车板沿所述横移通道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作直线位移。

所述外部设备的第一梳齿装置包括移动外架单元、升降内架单元。

所述移动外架单元包括移动外架、导向装置、驱动装置。

所述移动外架设置在每一个所述临时车位以及紧邻所述临时车位的所述横移通道的上方位置,包括顶部框架、左侧立架、右侧立架;所述顶部框架的外廓形状为平面矩形,设置在所述临时车位的顶部;所述左侧立架、所述右侧立架以所述临时车位的车长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左侧立架的外廓形状为垂直矩形,设置在所述临时车位的左侧;所述右侧立架的外廓形状为垂直矩形,设置在所述临时车位的右侧;所述顶部框架与所述左侧立架、所述右侧立架紧固连结,形成一个缺口朝下的槽型钢结构部件,净高尺寸大于停放车辆的高度尺寸,净宽尺寸大于所述停放车辆的宽度尺寸,长度尺寸小于所述临时车位的车长方向长度尺寸;所述左侧立架的下方设置有缺口朝内、能够承载车辆左侧车轮的条状梳齿;所述右侧立架的下方设置有缺口朝内、与所述左侧立架的条状梳齿等高、能够承载车辆右侧车轮的条状梳齿;所述条状梳齿的上部平面与所述临时车位的地面高度持平;当空置的移动外架位于对应的临时车位的正上方位置的时候,用户车辆能够从临时车位的外侧驶入,并进入移动外架的内部空间,车辆的左侧车轮、右侧车辆分别被移动外架的左侧立架、右侧立架的条状梳齿支承;当停放有用户车辆的移动外架位于对应的临时车位的正上方位置的时候,用户能够从临时车位的外侧进入移动外架的内部,开走车辆。

所述导向装置为直线位移导向装置,包括直线导轨、滚轮副;所述直线导轨包括左导轨、右导轨;所述左导轨、所述右导轨以所述临时车位的车长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紧固安装在所述临时车位以及紧邻所述临时车位的所述横移通道的上方位置,净空宽度至少等于所述移动外架的最大宽度尺寸,长度大于所述临时车位的车长方向尺寸加上设置在所述移动外架之上的两个所述滚轮副之间的距离尺寸;所述滚轮副包括滚轮、滚轮轴,至少为四套,与所述直线导轨的左导轨、右导轨配套,在所述左导轨、所述右导轨之上各至少设置两套;所述滚轮副的滚轮能够绕滚轮轴自由滚动;与所述左导轨配套设置的所述滚轮轴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外架的左侧立架的上方,与所述右导轨配套设置的所述滚轮轴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外架的右侧立架的上方,使得所述移动外架得到所述滚轮副的支承。

所述驱动装置配合所述移动外架设置,为往复直线位移驱动装置,包括固定部件、活动部件、动力驱动单元;所述固定部件紧固安装在所述临时车位的顶部位置;所述活动部件紧固安装在所述移动外架之上,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作往复水平直线位移,位移方向与所述临时车位的车长方向中心线平行,位移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临时车位的车长方向尺寸;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为所述往复直线位移的动作提供动力。

所述驱动装置的动力驱动单元信号连接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所述外部控制装置指令所述动力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移动外架沿所述临时车位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作水平往复直线位移。

所述移动外架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在所述导向装置的支承以及导向约束下,能够沿所述临时车位的车长方向作水平方向的往复直线位移,位移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临时车位的车长方向尺寸;所述移动外架位移的第一个极限位置使得所述移动外架位于所述临时车位的正上方位置,第二个极限位置使得所述移动外架位于紧邻所述临时车位的所述横移通道的正上方位置。

所述升降内架单元设置在所述外部板车的车板之上,包括活动内架、升降装置;所述活动内架为中间构件连结两侧条状梳齿的结构,所述两侧条状梳齿缺口朝外,所述条状梳齿的设置规格、尺寸与所述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的左侧立架和右侧立架的两排条状梳齿的设置规格、尺寸相匹配,能够分别承载车辆的左侧车轮和右侧车轮。

所述升降装置为往复直线位移驱动装置,包括活动部件、固定部件、动力驱动单元;所述活动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作垂直往复直线位移,上方紧固安装有所述活动内架的中间构件,并使得位于两侧的所述条状梳齿以所述车板的车长方向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固定部件紧固安装所述车板之上,并且使得所述车板的车长方向中心线与所述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车长方向中心线重合;所述升降装置的活动部件的上升极限位置使得所述活动内架的两侧条状梳齿的下部平面高于所述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的左侧立架和右侧立架的条状梳齿的上部平面;所述升降装置的活动部件的下降极限位置使得所述活动内架的两侧条状梳齿的上部平面低于所述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的左侧立架和右侧立架的条状梳齿的下部平面。所述中间构件紧固安装在所述升降装置的活动部件之上,能够在所述升降装置的驱动下作垂直升降,从而带动所述两侧条状梳齿同步垂直升降;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为所述往复直线位移的动作提供动力。

所述升降装置的动力驱动单元信号连接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所述外部控制装置指令所述动力驱动单元驱动所述升降内架作垂直往复直线位移。

第一梳齿装置的工作原理是:

当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至第二个极限位置,位于紧邻临时车位的横移通道的正上方,且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位于升降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的垂直下方的时候,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能够无障碍地自上而下穿越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使得原来被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承托的车辆交换至被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承托。

当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至第二个极限位置,位于紧邻临时车位的横移通道的正上方,且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位于升降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的垂直上方的时候,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能够无障碍地自下而上穿越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使得原来被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承托的车辆交换至被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承托。

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包括人机界面、控制单元;所述人机界面接受用户拟在所述停车设备存放车辆的存车操作以及接受用户已经在所述停车设备存放车辆的取车操作,与所述控制单元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外部设备进行运行控制,信号连接所述人机界面,信号连接所述外部板车的滚轮装置的动力机构的电机减速机单元,信号连接所述移动外架单元的驱动装置的动力驱动单元,信号连接所述第一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升降装置的动力驱动单元;所述外部控制装置与所述停车设备进行信息交互,信号连接所述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

上述信号连接为本行业常规技术,可以采用有线或者无线形式,可以采用网络互联或者工业总线连接;用户存车操作需要输入车辆的身份信息,与车辆身份信息相关的行业成熟技术包括车牌识别、电子车牌识别以及其他能够代表车辆或者车主身份的各种ic卡识别,因此,相关识别或者读取装置应设置在人机界面之上;而这些都是本行业的常规技术手段。用户取车操作则是在人机界面之上输入存车时提供的车辆身份信息,包括输入车牌或者进行各种ic卡的读卡操作。

上述控制单元类似于本行业常规配置的停车设备控制装置,主控元件为单片机或plc或mpu或工控机,配套电源、i/o芯片、通讯元件、数据存储器、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外设,按照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相关功能专门设计控制软件。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的停车设备、第二交换装置的优选设置为如下所述。

所述停车设备的停车区域紧邻所述外部设备设置,包括停车位组、横向通道、纵向通道、转换通道。

所述停车位组至少为一个,由多个纵向平行排列的停车位构成;所述停车位在地面的投影为规格尺寸相同的矩形,设置方向与所述外部设备的临时车位的设置方向相同,长度尺寸大于需要停放车辆的长度尺寸,宽度尺寸大于需要停放车辆的宽度尺寸;所述停车位的地面能够停放一台地面层的车辆;所述地面层的车辆的上方空间为二层,能够停放二层的车辆。

所述停车区域的横向通道紧邻所述停车位组的停车位的宽度方向设置,截面宽度尺寸至少等于所述停车位的长度尺寸,长度方向尺寸至少等于紧邻的所述停车位组的所有停车位的宽度方向尺寸之和。

所述停车区域的纵向通道设置在两个所述横向通道之间,垂直连通所述两个横向通道,截面宽度尺寸至少等于所述停车位的宽度尺寸。

所述停车区域的停车位组、横向通道的组合采用以下两种基本形式的其中一种:基本形式一,所述停车位组的数量为一个,所述横向通道的一根长度边线紧邻所述停车位组的其中一根长度边线设置,长度尺寸至少等于紧邻的所述停车位组的长度尺寸;基本形式二,所述停车位组的数量为两个,以所述横向通道对称设置,所述横向通道的两根长度边线分别紧邻一个所述停车位组的长度边线,长度尺寸至少等于两个所述停车位组其中较长的停车位组的长度边线尺寸。

所述停车区域由所述基本形式一、所述基本形式二以及所述纵向通道组合设置;当横向通道只有一个,则无需设置纵向通道,停车区域为基本形式一或者基本形式二。

所述停车区域的转换通道至少为一个,设置在所述停车区域紧邻所述外部设备的所述停车位组的其中一个所述停车位之上;所述转换通道垂直于所述横向通道设置,截面宽度尺寸至少等于所述停车位的宽度尺寸,连通所述外部设备的横移通道以及与所述横移通道相邻的所述横向通道。

所述停车设备的板车设置、运行在所述横向通道、纵向通道之上,包括车板、回转机构、滚轮装置。

所述车板为平面矩形框架结构件,上方位置安装有所述停车设备的第二梳齿装置的升降内架单元,下方位置安装有所述回转机构。

所述回转机构包括固定部件、转动部件;所述固定部件紧固安装在所述车板的下方位置;所述转动部件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件之上,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以通过所述车板的形状中心的垂线为回转中心线的水平回转运动。

所述滚轮装置包括动力机构、驱动滚轮;所述动力机构为电机减速机单元,紧固安装在所述车板的下方位置,输出端分别紧固连接所述驱动滚轮;所述驱动滚轮至少四个,以所述车板的形状中心对称设置;所述驱动滚轮的最大外缘尺寸相同,被所述动力机构带动,作同步、同向转动。

所述回转机构的转动部件转动带动所述滚轮装置作水平回转,所述转动部件的最大回转直径以及所述滚轮装置的最大回转直径均小于所述车板的宽度尺寸;所述回转机构具有两个水平回转的定位位置;第一个所述定位位置使得所述驱动滚轮转动的切线方向与所述横向通道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平行;第二个所述定位位置使得所述驱动滚轮转动的切线方向与所述纵向通道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平行。

所述滚轮装置的动力机构的电机减速机单元信号连接所述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指令所述电机减速机单元的电机转动,带动所述驱动滚轮滚动,通过所述回转机构带动所述车板作与所述驱动滚轮滚动切线方向相同的直线位移。

所述停车设备的第三梳齿装置包括移动外架单元、活动内架单元。

所述移动外架单元包括移动外架、导向装置、驱动装置。

所述移动外架设置在每一个所述转换通道的上方位置,包括顶部框架、左侧立架、右侧立架;所述顶部框架的外廓形状为平面矩形,设置在所述转换通道的顶部;所述左侧立架、所述右侧立架以所述转换通道的车长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左侧立架的外廓形状为垂直矩形,设置在所述转换通道的左侧;所述右侧立架的外廓形状为垂直矩形,设置在所述转换通道的右侧;所述顶部框架与所述左侧立架、所述右侧立架紧固连结,形成一个缺口朝下的槽型钢结构部件,净高尺寸大于停放车辆的高度尺寸,净宽尺寸大于所述停放车辆的宽度尺寸;所述左侧立架的下方设置有缺口朝内、能够承载车辆左侧车轮的条状梳齿;所述右侧立架的下方设置有缺口朝内、与所述左侧立架的条状梳齿等高、能够承载车辆右侧车轮的条状梳齿。

所述导向装置为直线位移导向装置,包括直线导轨、滚轮副;所述直线导轨包括左导轨、右导轨;所述左导轨、所述右导轨以所述转换通道的车长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紧固安装在所述转换通道、紧邻所述转换通道的所述横向通道以及紧邻所述转换通道的所述外部设备的横移通道的上方位置,净空宽度至少等于所述移动外架的最大宽度尺寸,长度尺寸至少等于所述移动外架的长度尺寸加上所述移动外架的最大位移距离尺寸;所述滚轮副包括滚轮、滚轮轴,至少为四套,与所述直线导轨的左导轨、右导轨配套,在所述左导轨、所述右导轨之上各至少设置两套;所述滚轮副的滚轮能够绕滚轮轴自由滚动;与所述左导轨配套设置的所述滚轮轴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外架的左侧立架的上方,与所述右导轨配套设置的所述滚轮轴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外架的右侧立架的上方,使得所述移动外架得到所述滚轮副的支承。

所述驱动装置配合所述移动外架设置,为往复直线位移驱动装置,包括固定部件、活动部件、动力驱动单元;所述固定部件紧固安装在所述转换通道的顶部位置;所述活动部件紧固安装在所述移动外架之上,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作往复水平直线位移,位移方向与所述转换通道的车长方向中心线平行,位移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转换通道的车长方向尺寸加上所述移动外架的车长方向尺寸;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为所述往复直线位移的动作提供动力。

所述驱动装置的动力驱动单元信号连接所述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指令所述动力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移动外架沿所述转换通道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作水平往复直线位移。

所述移动外架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在所述导向装置的支承以及导向约束下,能够沿所述转换通道的车长方向作水平方向的往复直线位移;所述移动外架位移的第一个极限位置使得所述移动外架位于所述外部设备的横移通道的正上方位置,第二个极限位置使得所述移动外架位于紧邻所述外部设备的横移通道的所述停车设备的横向通道的正上方位置。

所述升降内架单元设置在所述板车的车板之上,包括活动内架、升降装置;所述活动内架为中间构件连结两侧条状梳齿的结构,所述两侧条状梳齿缺口朝外,所述条状梳齿的设置规格、尺寸与所述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的左侧立架和右侧立架的两排条状梳齿的设置规格、尺寸相匹配,能够分别承载车辆的左侧车轮和右侧车轮。

所述升降装置为往复直线位移驱动装置,包括活动部件、固定部件、动力驱动单元;所述活动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作垂直往复直线位移,上方紧固安装有所述活动内架的中间构件,并使得位于两侧的所述条状梳齿以所述车板的车长方向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固定部件紧固安装所述车板之上,并且使得所述车板的车长方向中心线与所述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车长方向中心线重合;所述升降装置的活动部件的上升极限位置使得所述活动内架的两侧条状梳齿的下部平面高于所述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的左侧立架和右侧立架的条状梳齿的上部平面;所述升降装置的活动部件的下降极限位置使得所述活动内架的两侧条状梳齿的上部平面低于所述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的左侧立架和右侧立架的条状梳齿的下部平面。所述中间构件紧固安装在所述升降装置的活动部件之上,能够在所述升降装置的驱动下作垂直升降,从而带动所述两侧条状梳齿同步垂直升降;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为所述往复直线位移的动作提供动力。

所述升降装置的动力驱动单元信号连接所述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指令所述动力驱动单元驱动所述升降内架作垂直往复直线位移。

第三梳齿装置的工作原理是:

当第三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至第二个极限位置,位于紧邻所述外部设备的横移通道的所述停车设备的横向通道的正上方,且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位于升降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的垂直下方的时候,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能够无障碍地自上而下穿越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使得原来被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承托的车辆交换至被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承托。

当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至第二个极限位置,位于紧邻临时车位的横移通道的正上方,且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位于升降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的垂直上方的时候,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能够无障碍地自下而上穿越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使得原来被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承托的车辆交换至被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承托。

所述停车设备的第四梳齿装置包括移动外架单元、活动内架单元。

所述移动外架单元包括移动外架、导向装置、驱动装置。

所述移动外架设置在每一个所述停车位组的停车位的上方位置,包括顶部框架、左侧立架、右侧立架;所述顶部框架的外廓形状为平面矩形,设置在所述停车位的顶部;所述左侧立架、所述右侧立架以所述停车位的车长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左侧立架的外廓形状为垂直矩形,设置在所述停车位的左侧;所述右侧立架的外廓形状为垂直矩形,设置在所述停车位的右侧;所述顶部框架与所述左侧立架、所述右侧立架紧固连结,形成一个缺口朝下的槽型钢结构部件,净高尺寸大于停放车辆的高度尺寸,净宽尺寸大于所述停放车辆的宽度尺寸;所述左侧立架的下方设置有缺口朝内、能够承载车辆左侧车轮的条状梳齿;所述右侧立架的下方设置有缺口朝内、与所述左侧立架的条状梳齿等高、能够承载车辆右侧车轮的条状梳齿。

所述导向装置为直线位移导向装置,包括直线导轨、滚轮副;所述直线导轨包括左导轨、右导轨;所述左导轨、所述右导轨以所述停车位的车长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紧固安装在所述停车位的上方位置,净空宽度至少等于所述移动外架的最大宽度尺寸,长度尺寸至少等于所述移动外架的长度尺寸加上所述移动外架的最大位移距离尺寸;所述滚轮副包括滚轮、滚轮轴,至少为四套,与所述直线导轨的左导轨、右导轨配套,在所述左导轨、所述右导轨之上各至少设置两套;所述滚轮副的滚轮能够绕滚轮轴自由滚动;与所述左导轨配套设置的所述滚轮轴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外架的左侧立架的上方,与所述右导轨配套设置的所述滚轮轴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外架的右侧立架的上方,使得所述移动外架得到所述滚轮副的支承。

所述驱动装置配合所述移动外架设置,为往复直线位移驱动装置,包括固定部件、活动部件、动力驱动单元;所述固定部件紧固安装在所述停车位的顶部位置;所述活动部件紧固安装在所述移动外架之上,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作往复水平直线位移,位移方向与所述停车位的车长方向中心线平行,位移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停车位的车长方向尺寸加上所述移动外架的车长方向尺寸;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为所述往复直线位移的动作提供动力。

所述驱动装置的动力驱动单元信号连接所述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指令所述动力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移动外架沿所述停车位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作水平往复直线位移。

所述移动外架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在所述导向装置的支承以及导向约束下,能够沿所述停车位的车长方向作水平方向的往复直线位移;所述移动外架位移的第一个极限位置使得所述移动外架位于所述停车位的正上方位置,第二个极限位置使得所述移动外架位于紧邻所述停车位的所述横向通道的正上方位置。

所述升降内架单元为设置在所述停车设备的板车之上的升降内架单元。

第四梳齿装置的工作原理是:

当第四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至第二个极限位置,位于紧邻所述停车位的所述横向通道的正上方,且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位于升降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的垂直下方的时候,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能够无障碍地自上而下穿越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使得原来被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承托的车辆交换至被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承托。

当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至第二个极限位置,位于紧邻临时车位的横移通道的正上方,且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位于升降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的垂直上方的时候,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能够无障碍地自下而上穿越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使得原来被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承托的车辆交换至被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承托。

所述停车设备的换向装置包括回转单元,还包括所述板车的回转机构的转动部件;所述回转单元的数量等于所述横向通道中心线与所述纵向通道中心线的交汇点的数量;所述换向装置信号连接所述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指令所述换向装置作回转运行。

所述换向装置的回转驱动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的其中一种:

方式一,所述换向装置的回转单元作为驱动方,所述板车的回转机构的转动部件作为随动方,所述换向装置的回转单元回转带动所述板车的回转机构的转动部件跟随回转;具体是:所述回转单元包括电机减速机、回转面板;所述电机减速机的机座紧固安装在对应的所述交汇点位置的地面下方,转动输出部件紧固连结所述回转面板,所述转动输出部件的转动中心位于所述交汇点之上;所述回转面板为圆状板件,圆心与所述电机减速机的转动输出部件的转动中心重合,上方表面与地面齐平,直径至少等于所述板车的滚轮装置的任意两个滚轮之间通过所述板车的车板的中心点的对角线距离,使得当所述板车位移至所述回转面板的正上方的时候,所述滚轮装置的所有滚轮均位于所述回转面板之上;所述板车的回转机构还包括回转底座;所述回转底座紧固安装在所述板车的车板的下方位置;所述板车的回转机构的转动部件设置在所述回转底座之上,能够相对于所述车板作水平回转运动,所述回转运动的中心线为所述车板的形心的垂线;当所述板车位移至所述交汇点的正上方位置,所述回转单元的电机减速机旋转,带动所述回转面板旋转,通过所述板车的滚轮装置的滚轮与所述回转面板接触产生的摩擦力驱动所述板车的滚轮装置以及回转机构的转动部件同步旋转;当所述板车的滚轮装置旋转角度达到90°,所述回转单元的电机减速机停止旋转,所述板车实现位移的直角换向。

方式二,所述板车的回转机构的转动部件作为驱动方,所述换向装置的回转单元作为随动方,所述板车的回转机构的转动部件回转带动所述换向装置的回转单元跟随回转;具体是:所述回转单元包括底座、回转面板;所述底座紧固安装在对应的所述交汇点位置的地面下方;所述回转面板为圆状板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之上,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作水平回转,转动中心位于所述交汇点之上,上方表面与地面齐平,直径至少等于所述板车的滚轮装置的任意两个滚轮之间通过所述板车的车板的中心点的对角线距离,使得当所述板车位移至所述回转面板的正上方的时候,所述滚轮装置的所有滚轮均位于所述回转面板之上;所述板车的回转机构还包括电机减速机;所述电机减速机的机座紧固安装在所述板车的车板的下方位置,转动输出部件紧固连结所述板车的回转机构的转动部件,转动中心线为所述车板的形心的垂线;当所述板车位移至所述交汇点的正上方位置,所述板车的回转机构的电机减速机旋转,带动所述板车的回转机构的转动部件旋转,从而带动所述板车的滚轮装置同步旋转;当所述板车的滚轮装置旋转角度达到90°,所述板车的回转机构的电机减速机停止旋转,所述板车实现位移的直角换向;在所述板车的滚轮装置旋转时,通过所述板车的滚轮装置的滚轮与所述回转单元的回转面板接触产生的摩擦力驱动所述回转单元的回转面板跟随同步旋转,所述回转单元的回转面板不会对所述滚轮的外表面造成磨损。

所述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对所述停车设备进行运行控制,信号连接所述板车,信号连接所述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信号连接所述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滚轮装置的动力机构的电机减速机单元,信号连接所述第三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升降装置的动力驱动单元,信号连接所述换向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信号连接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对所述外部设备进行信息交互。

上述信号连接为本行业常规技术,可以采用有线或者无线形式,可以采用网络互联或者工业总线连接。

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为本行业的常规配置,主控元件为单片机或plc或mpu或工控机,配套电源、i/o芯片、通讯元件、数据存储器、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外设,按照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相关功能专门设计控制软件。

所述停车设备的第二梳齿装置包括移动外架单元、活动内架单元;所述移动外架单元为设置所述停车设备的所述转换通道的上方位置的第三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所述升降内架单元为设置在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板车之上的升降内架单元。

第二梳齿装置的工作原理是:

当第二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至第一个极限位置,位于外部设备的横移通道的正上方,且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位于升降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的垂直下方的时候,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能够无障碍地自上而下穿越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使得原来被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承托的车辆交换至被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承托。

当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至第一个极限位置,位于外部设备的横移通道的正上方,且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位于升降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的垂直上方的时候,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能够无障碍地自下而上穿越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使得原来被移动外架的条状梳齿承托的车辆交换至被活动内架的条状梳齿承托。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前述的所述外部设备、所述停车设备以及所述第二梳齿装置的优选设置的用户存车的软件控制逻辑包括以下所述。

步骤1:用户拟存车辆驶入所述外部设备的准备区域的临时车位。

步骤2:用户在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的人机界面输入车辆的身份信息,所述身份信息以及存车请求发送至所述外部控制装置的控制单元。

步骤3:所述控制单元从所述人机界面获得用户的拟存车辆信息,用户拟存车辆停放的所述临时车位作为目标车位;从所述外部板车获取当前运行状态信息,所述外部板车所处位置为目标起点位置。

步骤4:若所述外部板车当前位于正对所述目标车位,转步骤6。

步骤5:发出指令使得所述外部板车位移至正对所述目标车位的位置;所述外部板车之上的活动内架单元与所述目标车位之上的移动外架单元组成第一梳齿装置,所述用户车辆当前被所述第一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的梳齿承托。

步骤6: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一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位移至下降极限位置;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一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至所述外部板车的正上方位置。

步骤7: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一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位移至上升极限位置,自下而上穿越所述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把原来被所述移动外架的梳齿承托的用户车辆交换至所述活动内架的梳齿之上。

步骤8: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一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反向位移至所述目标车位的正上方位置。

步骤9:若所述外部板车当前正对所述目标停车设备的转换通道,转步骤12。

步骤11:发出指令使得所述外部板车位移至正对所述目标停车设备的转换通道的位置;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板车之上的活动内架单元与所述停车设备的转换通道之上的移动外架单元组成第二梳齿装置,所述用户车辆当前被所述第二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梳齿承托,所述活动内架处于上升极限位置。

步骤12:向所述目标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发送有用户拟存车辆位于所述转换通道之上的信息,并发送所述车辆的相关身份信息。

步骤13:所述目标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二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至所述外部板车的正上方位置;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二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位移至下降极限位置,自上而下穿越所述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把原来被所述活动内架的梳齿承托的用户车辆交换至所述移动外架的梳齿之上。

步骤14:所述目标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确定所述目标停车设备的停车区域的一个空的停车位作为目标停车位;从所述目标停车设备的板车获取当前运行状态信息,所述板车所处位置为目标起点位置。

步骤15:若所述板车当前位于正对所述转换通道的位置,转步骤17。

步骤16:所述控制装置作出所述板车从所述目标起点位置到正对所述转换通道位置的位移路线的规划;发出指令使得所述板车按照所述规划的位移路线运行,位移至正对所述转换通道的位置;所述板车之上的活动内架单元与所述转换通道之上的移动外架单元组成第三梳齿装置,所述用户车辆当前被所述第三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的梳齿承托。

步骤17: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三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位移至下降极限位置;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三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进入所述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正上方位置。

步骤18: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三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位移至上升极限位置,自下而上穿越所述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把原来被所述移动外架的梳齿承托的用户车辆交换至所述活动内架的梳齿之上。

步骤19: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三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反向位移,返回原来的所述转换通道位置。

步骤20:作出所述板车从当前位置到正对所述目标停车位位置的位移路线的规划;发出指令使得所述板车按照所述规划的位移路线运行,位移至正对所述目标停车位的位置;所述板车之上的活动内架单元与所述目标停车位之上的移动外架单元组成第四梳齿装置,所述用户车辆当前被所述第四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梳齿承托;当所述位移路线需要进行直角换向的时候,发出指令使得与所述直角换向对应的交汇点之上的回转单元配合所述板车的回转机构进行换向。

步骤21: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四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进入所述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正上方位置。

步骤22: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四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位移至下降极限位置,自上而下穿越所述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把原来被所述活动内架的梳齿承托的用户车辆交换至所述移动外架的梳齿之上。

步骤23: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四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反向位移进入所述目标停车位的正上方位置。

步骤24:包括用户车辆身份信息、所述目标停车设备的存放位置信息在内的车辆存放信息专门储存,同时发往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的控制单元,用于用户取车时调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前述的所述外部设备、所述停车设备以及所述第二梳齿装置的优选设置的用户取车软件控制逻辑包括以下所述。

步骤1:用户在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的人机界面输入拟取车辆的身份信息。

步骤2: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的控制单元从所述人机界面获取用户的拟取车辆的身份信息,然后从所述专门储存的车辆存放信息中对应所述拟取车辆的身份信息的记录取得所停放的停车设备信息,所述停车设备作为目标停车设备。

步骤3:把用户拟取车辆的身份信息发往所述目标停车设备,请求所述目标停车设备转运所述用户拟取车辆至转换通道。

步骤4:所述目标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接收到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的控制单元发来的取车请求以及用户拟取车辆的身份信息,确定所述车辆的停放在所述目标停车设备的停车区域的具体的停车位,所述停车位作为目标停车位;从所述目标停车设备的板车获取当前运行状态信息,所述板车所处位置为目标起点位置。

步骤5:若所述板车当前位于正对所述目标停车位的位置,转步骤7。

步骤6:所述控制装置作出所述板车从所述目标起点位置到正对所述目标停车位位置的位移路线的规划;发出指令使得所述板车按照所述规划的位移路线运行,位移至正对所述目标停车位的位置;所述板车之上的活动内架单元与所述目标停车位之上的移动外架单元组成第四梳齿装置,所述用户车辆当前被所述第四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的梳齿承托;当所述位移路线需要进行直角换向的时候,发出指令使得与所述直角换向对应的交汇点之上的回转单元配合所述板车的回转机构进行换向。

步骤7: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四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进入所述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正上方位置。

步骤8: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四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位移至上升极限位置,自下而上穿越所述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把原来被所述移动外架的梳齿承托的用户车辆交换至所述活动内架的梳齿之上。

步骤9: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四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反向位移进入所述目标停车位的正上方位置。

步骤10:控制装置作出所述板车从当前位置到正对所述转换通道的位移路线的规划;发出指令使得所述板车按照所述规划的位移路线运行,位移至正对所述转换通道的位置;所述板车之上的活动内架单元与所述转换通道之上的移动外架单元组成第三梳齿装置,所述用户车辆当前被所述第三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梳齿承托;当所述位移路线需要进行直角换向的时候,发出指令使得与所述直角换向对应的交汇点之上的回转单元配合所述板车的回转机构进行换向。

步骤11: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三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进入所述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正上方位置。

步骤12: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三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位移至下降极限位置,自上而下穿越所述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把原来被所述活动内架的梳齿承托的用户车辆交换至所述移动外架的梳齿之上。

步骤13:向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发送有用户车辆位于所述转换通道之上。

步骤14: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确定所述外部设备的准备区域的一个空的临时车位作为目标车位;从所述外部板车获取当前运行状态信息,所述外部板车所处位置为目标起点位置。

步骤15:所述外部控制装置发出指令使得所述外部板车位移至正对所述转换通道的位置,发出指令使得位移所述外部板车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位移至下降极限位置;位于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板车之上的活动内架单元与位于所述停车设备的转换通道之上的移动外架单元组成第二梳齿装置。

步骤16:所述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指令所述第二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至所述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正上方位置。

步骤17: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二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位移至上升极限位置,自上而下穿越所述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把原来被所述移动外架的梳齿承托的用户车辆交换至所述活动内架的梳齿之上。

步骤18:所述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二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反向位移进入所述转换通道的正上方位置。

步骤19: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发出指令使得所述外部板车位移至正对所述目标车位的位置;位于所述外部板车之上的活动内架单元与位于所述目标车位之上的移动外架单元组成第一梳齿装置。

步骤20:指令所述第一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至所述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正上方位置。

步骤21:发出指令使得所述第一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位移至下降极限位置,自上而下穿越所述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把原来被所述活动内架的梳齿承托的用户车辆交换至所述移动外架的梳齿之上。

步骤22:指令所述第一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位移至所述目标车位的正上方位置。

步骤23:用户取车运行全部完成,包括用户车辆身份信息、所述目标停车设备的存放位置信息在内的车辆存放信息转入历史数据专门储存。

优选地,所述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系统的第一梳齿装置、第二梳齿装置、第三梳齿装置、第四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驱动装置为齿轮齿条往复直线位移驱动装置,包括固定部件、活动部件、动力驱动单元;所述固定部件为齿条,所述活动部件为驱动齿轮,紧固安装在所述移动外架之上,能够相对于所述齿条作往复水平直线位移;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为电机减速机驱动单元,所述电机减速机驱动单元的输出部件紧固安装所述驱动齿轮,电机转动带动所述驱动齿轮转动,使得所述齿条相对于所述驱动齿轮作直线位移。

优选地,所述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系统的第一梳齿装置、第二梳齿装置、第三梳齿装置、第四梳齿装置的移动外架单元的驱动装置为液压往复直线位移驱动装置,包括固定部件、活动部件、动力驱动单元;所述固定部件为液压油缸,所述活动部件为活塞杆,紧固安装在所述移动外架之上,能够相对于所述液压油缸作往复水平直线位移;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为电动液压站,所述电动液压站的压力油接入所述液压油缸,驱动所述活塞杆,电动液压站运行,使得所述活塞杆相对于所述液压油缸作直线位移。

优选地,所述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系统的第一梳齿装置、第二梳齿装置、第三梳齿装置、第四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升降装置为液压往复直线位移驱动装置,包括活动部件、固定部件、动力驱动单元;所述活动部件为活塞杆,上方紧固安装有所述活动内架的中间构件;所述固定部件为液压油缸;所述活塞杆能够相对于所述液压油缸作垂直往复直线位移;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为电动液压站,所述电动液压站的压力油接入所述液压油缸,驱动所述活塞杆,电动液压站运行,使得所述活塞杆相对于所述液压油缸作直线位移。

优选地,所述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系统的第一梳齿装置、第二梳齿装置、第三梳齿装置、第四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的升降装置为垂直方向安装的剪叉式升降装置,包括活动部件、固定部件、动力驱动单元;所述活动部件为所述剪叉式升降装置的顶部平台,所述顶部平台的上方紧固安装有所述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的中间构件;所述固定部件为所述剪叉式升降装置的底座;所述顶部平台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作垂直往复直线位移;所述动力驱动单元为所述剪叉式升降装置的动力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板车增加设置转盘单元;所述转盘单元包括固定部件、转动部件;所述固定部件的下方紧固安装在所述外部板车的车板之上;所述转动部件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件的上方位置;所述第一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设置在所述转动部件之上;所述转盘单元归类于本行业常规装置中的汽车转盘,用户拟取车辆能够通过转盘单元实现180°调头,使得用户拟取车辆转运至所述外部设备的准备区域的停车位的时候,车辆可以直接驶出而无需倒车驶出。

进一步地,所述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设备的准备区域的横移通道设置有两根以所述横移通道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的金属导轨,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板车的滚轮装置的四个驱动滚轮的截面形状和尺寸配套所述横移通道的金属导轨,能够被所述横移通道的金属导轨承托及导向,使得所述外部板车在所述横移通道之上位移的时候,所述驱动滚轮得到所述金属导轨的约束,保持位移运行的稳定以及运行方向的精确;所述金属导轨较高的承载能够也使得所述驱动滚轮的几何尺寸能够做到相对较小。

进一步地,所述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设备的停车区域的横向通道设置有两根以所述横向通道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的金属导轨,所述停车设备的停车区域的纵向通道设置有两根以所述纵向通道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的金属导轨,所述横向通道的金属导轨与所述纵向通道的金属导轨截面尺寸相同,相互垂直;所述停车设备的板车的滚轮装置的四个驱动滚轮的截面形状和尺寸配套所述横向通道的金属导轨以及所述纵向通道的金属导轨,能够被所述横向通道的金属导轨以及所述纵向通道的金属导轨承托及导向,使得所述板车在所述横向通道以及所述纵向通道之上位移的时候,所述驱动滚轮得到所述金属导轨的约束,保持位移运行的稳定以及运行方向的精确;所述金属导轨较高的承载能够也使得所述驱动滚轮的几何尺寸能够做到相对较小。

进一步地,所述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设备的外部板车的车长方向的外侧设置有导向滚轮,所述外部设备的准备区域的横移通道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线设置有配套所述导向滚轮的导向板或者导向槽,使得所述外部板车在所述横移通道之上位移的时候,所述导向滚轮得到所述导向板或者导向槽的约束,保持位移运行的稳定以及运行方向的精确。

进一步地,所述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设备的板车的四周外侧设置有导向滚轮,所述停车设备的停车区域的横向通道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线以及纵向通道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线均设置有配套所述导向滚轮的导向板或者导向槽,使得所述板车在所述横向通道或者纵向通道之上位移的时候,所述导向滚轮得到所述导向板或者导向槽的约束,保持位移运行的稳定以及运行方向的精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突破现有停车设备技术,提出一种通过同速驱动、直角换向的板车配合移动内、外架梳齿交换技术实现停车设备内部以及外部的车辆的位置交换及搬运的技术方案,以简单、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停车/取车的自动化,能够大幅提高存车/取车效率。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用户只需把拟存车辆驶入外部设备的准备区域的停车位,然后输入车辆的身份信息,即完成存车操作,无需把车辆开进停车设备内部,也无需考虑停车设备出入口停车位是否为空。用户取车,只需在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的人机界面输入拟取车辆的身份信息,即可在外部设备的准备区域的停车位等候取车,易于实现预约取车。由于准备区域可以设置在相对容易停放车辆的地方,准备区域的多个停车位的灵活配置和周转使用能够较好地应付阶段性潮水式存取车的需求。

另外,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实际场地情况灵活配置,实现一个或多个准备区域配套一套或者多套停车设备,适应性和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布局简图。

图中:1准备区域;11临时车位一;12临时车位二;13临时车位三;14临时车位四;21移动外架单元;22活动内架;23移动外架单元;24活动内架;3横移通道;4外部板车;52回转单元;61停车设备一;61a停车位一;61b转换通道一;62停车设备二;62a停车位二;62b转换通道二;7板车;91横向通道一;92横向通道二;10纵向通道。

图2至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第二个实施例的平面布局简图。

图中:1准备区域;11临时车位一;12临时车位二;13临时车位三;14临时车位四;21移动外架单元;22活动内架;23移动外架单元;24活动内架;3横移通道;4外部板车;52回转单元;61停车设备一;61a停车位一;61b转换通道一;62停车设备二;62a停车位二;62b转换通道二;7板车;81用户车辆;91横向通道一;10纵向通道。

图14至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的梳齿交换装置运行示意图(为立面图)。

图中:16顶部;21a左侧立架;21b顶部框架;21c右侧立架;21d左导轨;21e左滚轮副;21f右滚轮副;21g右导轨;24活动内架;81用户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布局简图。图1所示的停车系统为一套外部设备配套两套停车设备。

图中可见,图示右上角为外部设备,上方的准备区域1纵向平行排列有4个临时车位,从左至右分别为临时车位一11、临时车位二12、临时车位三13以及临时车位四14;考察临时车位一11:临时车位一11之上设置有移动外架单元21;为清晰起见,在临时车位一11的顶部位置设置的移动外架单元21,图中仅以其中的左侧立架、右侧立架的外梳齿架作出示意,细节并无显示。其他临时车位与临时车位一11的设置相同。

图示的准备区域1的下方紧邻设置有横移通道3;考察横移通道3:横移通道3之上当前停放有外部板车4;在外部板车4之上设置有第一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图中只显示了活动内架单元其中的活动内架22)。

图示下方左侧设置有停车设备一61;停车设备一61的图示上方为紧邻横移通道3的第一排停车位,从左至右设置有5个停车位一61a,紧邻第一排停车位的最右侧停车位设置有转换通道一61b;停车设备一61自上而下一共布置了四排停车位;其中,第一排停车位与第二排停车位之间设置有横向通道一91,第三排停车位与第二排停车位紧邻设置,第三排停车位与第四排停车位之间设置有横向通道二92;横向通道一91和横向通道二92在最左侧通过纵向通道10连通;转换通道一61b垂直连接横向通道一91以及外部设备的准备区域1的横移通道3;图中可见,所有停车位的设置方向相同,所有停车位至少有一根宽度边线与其中一个横向通道的一根长度边线紧邻。

图中显示,停车设备一61的纵向通道10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与横向通道一91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的交汇点设置有一个回转单元52,纵向通道10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与横向通道二92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的交汇点设置有另一个回转单元52。

图示下方右侧设置有停车设备二62;图中仅作局部显示。

图中可见,停车设备二62的转换通道二62b紧邻第一排停车位的最左侧停车位;转换通道二62b的右侧设置有多个停车位二62a。

图1所示实施例的一套外部设备配套、支持两套停车设备。

如图2至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第二个实施例的平面布局简图,这些平面布局简图演示用户车辆81从驶入外部设备的准备区域1的临时车位到停放在停车设备一61其中一个停车位的运行过程。

图2基本包含了图1的主要细节,只是停车设备一61和停车设备二62相类,没有显示全部,自第二排停车位之后即没有显示。本实施例同样是一套外部设备配套、支持两套停车设备。

图3所示,在图2的基础上,用户车辆81驶入图示外部设备的准备区域1的最右侧的临时车位四14的位置,车辆的车轮被临时车位四14的移动外架单元21承托。很明显,这是用户存车的操作。如前所述,用户应在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的人机界面输入用户车辆81的身份信息,该身份信息以及存车请求发送至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从人机界面获得用户的拟存车辆信息,用户拟存车辆停放的临时车位作为目标车位(即临时车位四14);从外部板车4获取当前运行状态信息,外部板车4所处横移通道3的最左侧位置为目标起点位置。

图4所示,在图3的基础上,控制单元发出指令使得外部板车4位移至正对目标车位(临时车位四14)的位置。

图5所示,在图4的基础上,控制单元发出指令使得设置在目标车位的移动外架单元21的驱动装置运行,使得目标车位的移动外架单元21的移动外架全部位移进入外部板车4的位置,且位于设置在外部板车4之上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22的正上方位置;设置在外部板车4之上的活动内架单元与目标车位的移动外架单元21组成第一梳齿装置。

发出指令使得第一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与移动外架单元配合运行,把原来停放在移动外架单元21的梳齿之上的用户车辆81交换至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22的梳齿之上。

图6所示,在图5的基础上,发出指令使得设置在目标车位的移动外架单元21的驱动装置运行,使得目标车位的移动外架单元21的移动外架反向位移,返回原来的目标车位位置静置。

图7所示,在图6的基础上,发出指令使得外部板车4位移至正对目标停车设备的转换通道一61b的位置;同时,停车设备一61的控制装置发出指令使得板车7位移至正对转换通道一61b的位置。

图8所示,在图7的基础上,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发出指令使得设置在转换通道一61b的移动外架单元23的移动外架全部位移进入外部板车4的位置,且位于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22的正上方位置;设置在外部板车4之上的活动内架单元与转换通道一61b的移动外架单元23组成第二梳齿装置。

外部设备的控制装置发出指令使得第二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与移动外架单元23配合运行,把原来停放在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22的梳齿之上的用户车辆81交换至移动外架单元23的梳齿之上。

图9所示,在图8的基础上,停车设备的控制装置发出指令使得设置在转换通道一61b的移动外架单元23的移动外架反向位移,全部进入板车7的位置,且位于设置在板车7之上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24的正上方位置;设置在板车7之上的活动内架单元与转换通道一61b的移动外架单元23组成第三梳齿装置。

发出指令使得第三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与移动外架单元23配合运行,把原来停放在移动外架单元23的梳齿之上的用户车辆81交换至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24的梳齿之上。

图10所示,在图9的基础上,发出指令使得设置在转换通道一61b的移动外架单元23的驱动装置运行,使得转换通道一61b的移动外架单元23的移动外架反向位移,返回原来的转换通道一61b位置静置。

图11所示,在图10的基础上,发出指令使得板车7位移至正对目标停车位的位置(本实施例的目标停车位是停车设备一61的第一排最左侧的停车位)。

图12所示,在图11的基础上,发出指令使得设置在目标停车位的移动外架单元23的驱动装置运行,使得目标停车位的移动外架单元23的移动外架全部位移进入板车7的位置,且位于设置在板车7之上的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24的正上方位置;设置在板车7之上的活动内架单元与目标停车位的移动外架单元23组成第四梳齿装置。

发出指令使得第四梳齿装置的活动内架单元与移动外架单元23配合运行,把原来停放在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24的梳齿之上的用户车辆81交换至移动外架单元23的梳齿之上。

图13所示,在图12的基础上,发出指令使得设置在目标停车位的移动外架单元23的驱动装置运行,使得目标停车位的移动外架单元23的移动外架反向位移,返回原来的目标停车位位置静置。

包括用户车辆81的身份信息以及相关存放位置信息在内的车辆存放信息专门储存,同时发往外部设备的外部控制装置的控制单元,用于用户取车时调用。

用户取车的过程参照上述图13至图2的逆运行得出,这里不作赘述。

以下通过多个立面示意图描述本实用新型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的细节。

如图14至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直角换向梳齿交换的二层停车系统的梳齿交换装置运行示意图(为立面图),演示用户车辆81从梳齿外架交换至梳齿内架的运行过程示意图。

如图14所示,停车设备的停车位/转换通道或者外部设备的临时车位的顶部16之上紧固安装有左导轨21d、右导轨21g;顶部框架21b、左侧立架21a、右侧立架21c紧固连结,形成一个缺口朝下的槽型钢结构部件(即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净高尺寸大于停放车辆的高度尺寸,净宽尺寸大于所述停放车辆的宽度尺寸;从前述可知,左侧立架21a的下方设置有缺口朝内、能够承载车辆左侧车轮的条状梳齿;右侧立架21c的下方设置有缺口朝内、与左侧立架21a的条状梳齿等高、能够承载车辆右侧车轮的条状梳齿;图中可见,左侧立架21a和右侧立架21c承托有用户车辆81;图中可见,左导轨21d之上设置有左滚轮副21e,右导轨21g之上设置有右滚轮副21f;从前述可知,滚轮副的滚轮能够绕滚轮轴自由滚动,滚轮轴固定设置在左侧立架、右侧立架的上方,使得移动外架得到滚轮副的支承。

图15显示,在图14状态的基础上,所示移动外架单元的移动外架的正下方为活动内架单元的活动内架24;图示移动外架单元与活动内架单元组成一个梳齿装置;图示的梳齿装置的外架梳齿位于内架梳齿的正上方位置,用户车辆81被外架梳齿承托。

图16显示,在图15状态的基础上,图示的梳齿装置的内架梳齿自下而上穿越外架梳齿;当活动内架24上升至极限位置,用户车辆81被活动内架24的梳齿承托。

本实用新型使用的其他梳齿交换装置的运行可参考图14至图16以及相关文字叙述得出,这里不作赘述。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位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