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锅及具有该内锅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38088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锅及具有该内锅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烹饪电器,尤其涉及一种内锅及具有该内锅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饭煲、电压力煲、电炖锅等厨房烹饪电器,一般包括锅体、锅盖和容置于锅体中的内锅,为了提高食物烹饪效果,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羽釜内锅,这种内锅与常规电饭煲内锅相比,主要是在靠近内锅腰部位置增加了一圈环筋,该结构能让米饭不仅从底部接受到热量,也能从上方接受到热量,在锅内翻滚时更有动力、力度,米饭吸水更充足,受热均匀,最终的米饭口感也会得到提升;另外,该环筋也可作为提手使用,便于用户将内锅放入煲体内或从煲体内取出。

在现有的羽釜内锅制作工艺中,通常是单独制作出固定环与内锅,然后将固定环套装至内锅的预定位置,最后将两者焊接固定。由于内锅和固定环的接合部位为回转曲面,必须采用环焊工艺,这对焊接设备、焊接工艺精度要求都很高;由于焊接采用高温熔化原理,还会导致固定环的变形,影响了内锅整体外观,同时焊接后留下的焊疤,会严重影响内锅外观,故而需要对焊疤进行车削打磨的工序,延长了内锅制作周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内锅,通过优化组装结构,降低工艺成本和周期,提升外观性能。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锅,包括内锅本体和沿着所述内锅本体外周侧设置的固定环,所述内锅本体和所述固定环分体成型,所述内锅本体外侧面沿其周向设有环形槽,所述固定环的内环侧嵌入所述环形槽,以使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内锅本体固定连接。

在上述的内锅中,所述固定环热态下的内径为R1,所述环形槽的外径r1,满足R1≥r1,所述固定环通过热胀冷缩方式嵌入所述环形槽。

在上述的内锅中,所述固定环冷态下其内环面贴紧所述环形槽的内侧面。

在上述的内锅中,所述内锅本体外侧面沿其周向还设有环形凸肋,所述环形凸肋位于所述环形槽上方,以遮挡所述固定环上表面与所述环形槽的结合部位。

在上述的内锅中,所述环形槽深度为0.2mm~1mm。

在上述的内锅中,所述固定环冷态下的内径为R2,所述环形槽的外径为r1,所述环形槽的内径为r2,满足r2≤R2<r1,所述固定环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嵌入所述环形槽。

在上述的内锅中,所述固定环冷态下的内径R2与所述环形槽外径r1的差值为0.1mm~0.5mm。

在上述的内锅中,所述内锅本体在所述固定环欲装位置的上下两侧分别延伸出上凸筋和下凸筋,所述上凸筋和下凸筋之间形成所述环形槽,所述固定环的内环侧卡持在所述上凸筋和所述下凸筋之间。

在上述的内锅中,所述环形槽与所述内锅本体口部的距离占所述内锅本体总高度的1/5~1/2。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体内容置有内锅,所述内锅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内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内锅,包括内锅本体和沿着所述内锅本体外周侧设置的固定环,所述内锅本体和所述固定环分体成型,所述内锅本体外侧面沿其周向设有环形槽,所述固定环的内环侧嵌入所述环形槽,以使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内锅本体固定连接。通过上述固定环和内锅本体组装结构的优化,可以取消原有的焊接工序,而将固定环直接嵌固在内锅本体环形槽上,降低了内锅的制作工艺难度和成本,提高了成品率;固定环连接后无需进行修整,省去了焊接工艺需要后续修整的工艺,进一步缩减了工艺周期;固定环与内锅本体上的环形槽直接装配,较好地保留了单个部件原始的机械加工外形,充分发挥机械加工外形平整、尺寸精度高的优势,进而保证内锅制作后的外形美观度,避免现有焊接工艺残留焊疤对内锅外观的影响以及焊接热量导致部件变形的问题;由于取消了焊接工序,也因此取消了焊接工序所需的焊接设备、焊接人员和大型夹具的需求,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和设备费用。

所述固定环热态下的内径为R1,所述环形槽的外径r1,满足R1≥r1,所述固定环通过热胀冷缩方式嵌入所述环形槽。该种组装方式对固定环的原始加工精度要求较低,便于固定环的制作。

所述固定环冷态下其内环面贴紧所述环形槽的内侧面。保证固定环与内锅本体连接后,不会产生径向晃动,确保固定环安装后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所述内锅本体外侧面沿其周向还设有环形凸肋,所述环形凸肋位于所述环形槽上方,以遮挡所述固定环上表面与所述环形槽的结合部位。通过环形凸肋的遮挡,用户看不到固定环上表面与环形槽之间的缝隙,保证视觉效果。

所述固定环冷态下的内径为R2,所述环形槽的外径为r1,所述环形槽的内径为r2,满足r2≤R2<r1,所述固定环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嵌入所述环形槽。该种组装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固定环和内锅本体原始的机械加工外形,且制作成本也相对较低。

所述内锅本体在所述固定环欲装位置的上下两侧分别延伸出上凸筋和下凸筋,所述上凸筋和下凸筋之间形成所述环形槽,所述固定环的内环侧卡持在所述上凸筋和所述下凸筋之间。内锅本体的上凸筋和下凸筋一般是通过内锅本体胀形而形成,使得该种组装方式无需在内锅本体上直接加工环形槽,便于内锅本体的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锅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局部放大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锅固定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固定环安装到内锅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3a的局部放大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固定环与内锅本体的组装示意图;

图4b为图4a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固定环与内锅本体的组装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固定环与内锅本体的组装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顶”、“底”、“内”、“外”、“上”、“下”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实施例一:

参照图1a,图1b,图2,以及图3a,图3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出的内锅,包括内锅本体1和沿着内锅本体1外周侧设置的固定环2,内锅本体1和固定环2分体成型,内锅本体1外侧面沿其周向设有环形槽10,固定环2的内环侧嵌入环形槽10,以使固定环2与内锅本体1固定连接。

上述的内锅本体1包括锅身12、位于锅身12底部的锅底11和位于锅身12 上部的锅口13,其中,锅底11可以为平面或者有一定弧度的曲面,锅底11与锅身12之间圆弧过渡连接,环形槽10设置在锅身12外侧面。环形槽10与内锅本体1口部的距离h占内锅本体1总高度H的1/5~1/2,也就是说,固定环2 安装到内锅本体1后,固定环2与锅口13之间的垂直间距占内锅本体1总高度的1/5~1/2,如果固定环2设置在内锅本体1的下半部分,容易形成干涉导致内锅在烹饪器具中放置不平稳,如果固定环2的设置过于靠近锅口13,不利于锅体上部的加热,通常的,环形槽10与内锅本体1口部的距离占内锅本体1总高度的1/5~1/4为宜。

本实施例采用热胀冷缩的方式实现固定环2与内锅本体1的组装,固定环2 热态下的内径为R1,环形槽10的外径r1,满足R1≥r1,固定环2通过热胀冷缩方式嵌入所述环形槽10。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先于内锅本体1外侧面沿其周向加工出环形槽10,该环形槽10的宽度等于或者略大于欲装固定环2的厚度;再将制作好的固定环2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保证固定环2不会自身不会熔化,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200℃至固定环2自身材料熔点之间;

优选地,在实际装配过程中,优选固定环2的加热温度为600-800℃,(一般加热装置加热30s左右即可达到上述温度)而内锅本体处于室温环境下即可,内锅本体相对于加热的固定环来说处于“冷”状态;然后将热态下的固定环2自内锅本体1的下部套入至环形槽10所在位置,待固定环2冷却后收缩,固定环 2的内环侧嵌入环形槽10中,实现固定环2与内锅本体1的固定连接。内锅本体1和固定环2优选采用同系金属材料制作,二者的膨胀系数相近,避免内锅在使用和清洗过程中,因为二者变形量不同而导致固定环2局部脱开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环形槽10的外径r1是指内锅本体1外侧面邻近环形槽10位置至内锅本体1轴心线的径向距离,环形槽10的内径为r2指环形槽10内侧面至内锅本体1轴心线的径向距离。

为使固定环2与内锅本体1二者的连接更可靠,固定环2冷态下其内环面 21贴紧环形槽10的内侧面101,也即当固定环2冷却后,固定环2内环侧嵌入环形槽10中并进一步使其内环面21贴紧环形槽10的内侧面101,保证固定环2 与内锅本体1连接后不会产生径向晃动,确保固定环2安装后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常的,这需要控制好固定环2冷态下的内径,但在实际制作时很难把握固定环2的冷却收缩量,本实施例将环形槽10的深度a设定为0.2mm~1mm,如果环形槽10的深度a小于0.2mm,固定环2冷态下嵌入环形槽10的部分过少,无法保证二者连接的可靠性,固定环2存在脱落的可能;如果环形槽10的深度 a大于1mm,在固定环2收缩量不可控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固定环2冷态下的内环面贴紧环形槽10内侧面,进一步出现固定环2与内锅本体1之间周向间隙不均匀,固定环2周向各部位嵌入环形槽10的尺寸差异较大,影响内锅外观和连接可靠性;优选的,环形槽10的深度a设定为0.2mm、0.3mm、0.4mm、0.5mm、 0.6mm、0.7mm、0.8mm、0.9mm、1mm。

内锅本体1外侧面沿其周向还设有环形凸肋14,环形凸肋14位于环形槽10 上方,以遮挡固定环2上表面与环形槽10的结合部位。即便工艺精度再高,亦不可以避免在固定环2与环形槽10的结合部位产生装配缝隙,影响视觉效果。本实施例通过环形凸肋14的遮挡,使用户看不到固定环2上表面与环形槽10 之间的缝隙,保证视觉效果,通常的,环形凸肋14是预先设置在内锅本体1上,即在安装固定环2前,先于内锅本体1的环形槽10上方位置通过挤压、胀形等工艺向外延伸出环形凸肋14,环形凸肋14与内锅本体1之间均采用圆弧过渡;由于环形凸肋14与内锅本体1是一体成型,不存在装配缝隙,当环形凸肋14 将上述装配缝隙遮挡后,用户看不到明显的缝隙分界线,从而提升内锅的整体视觉效果。

实施例二

参照图4a,图4b,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固定环2冷态下的内径为R2,环形槽10的外径为r1,环形槽10的内径为r2,满足 r2≤R2<r1,固定环2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嵌入所述环形槽10。实际制作时,将固定环2自内锅本体1的下部套装到内锅本体1上,并利用固定环2和内锅本体1 的相互挤压,使固定环2能够移动至环形槽10位置,进而卡入环形槽10,实现固定环2与内锅本体1的固定连接。固定环2与内锅本体1的过盈配合量过小,固定效果不佳,固定环2存在脱落风险,固定环2与内锅本体1的过盈配合量过大,增加装配难度,且容易使固定环2挤压变形,本实施例中固定环2冷态下的内径R2与环形槽10外径r1的差值为0.1mm~0.5mm,即固定环2与内锅本体1的过盈配合量为0.1mm~0.5mm。

本实施例的组装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固定环2和内锅本体1原始的机械加工外形,且制作成本也相对较低。

实施例三

参照图5、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内锅本体1在固定环2 欲装位置的上下两侧分别延伸出上凸筋15和下凸筋16,上凸筋15和下凸筋16 之间形成环形槽10,固定环2的内环侧卡持在上凸筋15和下凸筋16之间。实际制作时,先于内锅本体1在固定环2欲装位置的上侧通过挤压、胀形等工艺向外延伸出上凸筋15,然后将固定环2自内锅本体1的下部套装到内锅本体1 上,并保持与上凸筋15相抵的状态,而后于内锅本体1在固定环2欲装位置的下侧通过挤压、胀形等工艺向外延伸出下凸筋16,固定环2被卡持在上凸筋15 和下凸筋16之间,实现固定环2与内锅本体1的固定连接。使得该种组装方式无需在内锅本体1上直接加工环形槽10,便于内锅本体1的制作。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饭煲一般包括锅体和锅盖,锅体内容置有内锅,锅盖铰接连接在锅体上,锅盖上装有蒸汽阀;或者是电压力锅,电压力锅一般包括锅体和锅盖,锅体内容置有内锅,锅盖旋转扣合在锅体上,锅盖上装有限压阀等;还可以是电炖锅,电炖锅一般包括锅体、锅盖和内锅,锅体包括外锅,内锅容置在外锅中,锅盖覆盖在内锅口部形成烹饪腔,外锅与内锅之间形成储水空间。上述各种烹饪器具均可采用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内锅来烹饪食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