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吹气成型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5588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空吹气成型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盒体,尤其是涉及一种中空吹气成型盒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常用的中空吹气工具盒构造,其主要将已开立成预定形状的模具,组设于中空吹 气成型机上,再经由中空吹气成型机的吹气成型及模具的限制作用后,即可使已注入模具 内的热熔熔塑料材料能受吹入模具内的气体压力而使其被均勻分布于模具内,待其冷却降 温至一定温度后再开模,即可完成一吹气工具盒体的制作。上述创作案虽能达成原先所设定的创作目的,而深受业界及一般操作者所赞许, 但鉴于业界在不余遗力的研发及技术上的不断创新突破下,以致使申请人更加努力研究改 良,而使其臻于完美实用;再加上,创作人在历经无数次更新实验测试以及归纳消费者的实 际操作使用上的响应意见,发现尚有下列问题犹待进一步改善由于一般吹气工具盒内均是装设有各种工具(如起子、套筒、扳手、钳子、铁 锤..等),因此,会使得装有工具的吹气工具盒的重量变得更重,而当吹气工具盒从高处 (即施工处)落下时,则会因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而会使得吹气工具盒弯角处直接撞及至 地面上,尤其是吹气工具盒弯角处直接撞及至凸出物(即石头)等,而导致吹气工具盒产生 破裂的现象为其一大困扰。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发明人乃积极开发研究,并为改进上述产品的不足,经过长 久努力研究与实验,终于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的中空吹气成型盒。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空吹气成型盒,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 中空吹起成型盒受撞击易损坏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空吹气成型盒,其至少包 括有盒本体及护条所组成,其中盒本体的外侧表面形成有凹陷区域,而该凹陷区域由第一 角凹部、第二角凹部及连结凹部所组成,且第一角凹部及第二角凹部位于连结凹部的不同 侧,并于连结凹部的至少一侧方形成凸起状的挡止部;同时,盒本体的开放端面适当处形成 有一朝向盒本体顶表面方向而设置的定位槽;护条,其对应于盒本体的凹陷区域上所设置 的,其至少包括有第一角部、第二角部及连结部所组成,且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分别位于连 接部的不同位置处,并于第一角部底缘及第二角部底缘适当处形成有一朝向护条顶表面方 向而设置的钩部;通过上述构造,而使得护条的钩部能钩合于盒本体的定位槽内,且能使护 条的连结部卡抵于盒本体的挡止部上,以致使护条能确实紧密的组设于盒本体的凹陷区域 内。优选地,其中,护条的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分别位于连接部的不同位置处是指连 接部的不同位置能分别与独立状的第一角部及独立状的第二角部呈相互组设方式。优选地,其中,护条的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分别位于连接部的不同位置处是指连接部的不同位置能分别与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一体连结成型方式,以致使护条能紧密组设 于盒本体的凹陷区域内。优选地,其中,连结部分别与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间呈相互组设是指组设后可呈 固定不动状态、或可为相互活动状态,且其组设方式可为螺合、卡合、套合、插梢插合方式。优选地,其中,连结部至少与第一角部、或第二角部间呈相互组设是指组设后可呈 固定不动状态或可为相互活动状态,且其组设方式可为螺合、或卡合、或套合、或插梢插合 方式。优选地,其中,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呈弯角状(即顶表面及二侧竖面或一侧竖面 的交会所形成的)、或侧竖面状为最佳,以致使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能包覆于盒本体的第一 角凹部及第二角凹部上。优选地,其中,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系呈弯角状(即顶表面及二侧竖面或一侧竖 面的交会所形成的)、或侧竖面状为最佳,以致使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能包覆于盒本体的第 一角凹部及第二角凹部上。优选地,其中,盒本体的连结凹部能分别与第一角凹部及第二角凹部呈连接接通 状,且使盒本体的定位槽自由端侧缘可直接或间接连通至第一角凹部的底缘及第二角凹部 的底缘。优选地,其中,盒本体的连结凹部能分别与第一角凹部及第二角凹部呈连接接通 状,且使盒本体的定位槽自由端侧缘可直接或间接连通至第一角凹部的底缘及第二角凹部 的底缘。优选地,其中,盒本体的连结凹部能分别与第一角凹部及第二角凹部呈连接接通 状,且使盒本体的定位槽自由端侧缘可直接或间接连通至第一角凹部的底缘及第二角凹部 的底缘。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由于上述护条的钩部能钩合于盒本体的定位槽 内,且使护条的连结部恰能卡抵于盒本体的挡止部上,以致使护条的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 分别位于盒本体弯角处的第一角凹部及第二角凹部上,且护条的连结部能位于盒本体顶表 面的连结凹部上,如此,其不但能增加盒本体于弯角处或顶表面的厚度,且能有效的增加其 耐撞击力外,同时,也能有效的保护盒本体不易受直接撞击力的侵害而破裂,而能大大提高 其使用寿命的功效为其进步性功效。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组合应用时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组合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另一组合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有盒本体1及护条2所组成,其中,盒本体 1的外侧表面形成有凹陷区域10,而该凹陷区域10由第一角凹部101、第二角凹部102及连结凹部103所组成,且使连结凹部103能分别与第一角凹部101及第二角凹部102呈连接接 通状,并于连结凹部103的至少一侧方形成凸起状的挡止部104 ;同时,盒本体1的开放端 面适当处形成有一朝向盒本体1顶表面方向而设置的定位槽105、106,且该定位槽105、106 的自由端侧缘可直接或间接连通至第一角凹部101的底缘及第二角凹部101的底缘(或定 位槽105、106自由端分别位于第一角凹部101的底缘近处及第二角凹部102的底缘近处); 而上述的第一角凹部101的设置位置以位于盒本体1的弯角处(即顶表面及二侧竖面或一 侧竖面的交会处)、或盒本体1的侧竖面为最佳,而上述的第二角凹部102的设置位置以位 于盒本体1的弯角处(即顶表面及二侧竖面或一侧竖面的交会处)、或盒本体1的侧竖面为 最佳,而上述的连结凹部103的设置位置以盒本体1的顶表面或侧竖面为最佳;护条2,其对应于盒本体1的凹陷区域10所设置的,其至少由第一角部21、第二角 部22及连结部23所组成,其中,连结部23的不同位置能与第一角部21及第二角部22呈 相互组设状或一体连结成型为之,且于第一角部21底缘及第二角部22底缘适当处形成有 一朝向护条2顶表面方向而设置的钩部25、26 ;而上述的第一角部21呈弯角状(即顶表面 及二侧竖面或一侧竖面的交会所形成的)、或侧竖面状为最佳,而上述的第二角部22呈弯 角状(即顶表面及二侧竖面或一侧竖面的交会所形成的)、或侧竖面为最佳;而上述第一角 部21或第二角部22与连结部23间呈相互组设指组设后可呈固定不动状态或可为相互活 动状态,且其组设方式可为螺合、卡合、套合、插梢插合.·等方式;当要组装使用时,可先将一体成型暨具有第一角部21、第二角部22及连结部23 的护条2对齐于盒本体1的凹陷区域10后,即可先使护条2的连结部23先套置于盒本体 1的凹陷区域10的连接凹部103内后,方能使护条2的第一角部21的钩部25外侧缘及第 二角部22的钩部26外侧缘恰能顺势抵靠于盒本体1的凹陷区域10的第一角凹部101的 侧竖面上及第二角凹部102的侧竖面上,此时,仅需扳动护条2的第一角部21上的钩部25 使其朝向下扳动时,会因护条2的连结部23会受盒本体1的连结凹部103卡掣抵顶限位作 用,而使得钩部25得以因自身弹性的因素而朝向下方略呈掀开开口状,直至该钩部25的末 端移动至盒本体1的第一角凹部101的底缘后,即可开始朝向盒本体1开放端面的定位槽 105方向移动,直至钩部25完全卡抵于定位槽105为止,如此,即可使得护条2的第一角部 21能紧密包覆于盒本体1的第一角凹部101上,同理,再开始扳动护条2之第二角部22上 的钩部26使其朝向下扳动时,会因护条2的连结部23会受盒本体1的连结凹部103卡掣 抵顶限位作用,而使得钩部26得以因自身弹性的因素而朝向下方略呈掀开开口状,直至该 钩部26的末端移动至盒本体1的第二角凹部102的底缘后,即可开始朝向盒本体1开放端 面的定位槽106方向移动,直至钩部26完全卡抵于定位槽106为止,而使得护条2的第二 角部22能紧密包覆于盒本体1的第二角凹部102上,如此,方能确实使护条2紧密组设于 盒本体1上;通过上述护条2的钩部25、26能分别钩合于盒本体1的定位槽105、106内,且使 护条2的连结部23恰能卡抵于盒本体1的挡止部104上,以致使护条2的第一角部21及 第二角部22分别位于盒本体1弯角处的第一角凹部101及第二角凹部102上,且护条2的 连结部23能位于盒本体1顶表面的连结凹部103上,如此,其不但能增加盒本体1于弯角 处或顶表面的厚度,且能有效的增加其耐撞击力外,同时,也能有效的保护盒本体1不易受 直接撞击力的侵害而破裂,而能大大提高其使用寿命的功效。[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创作实施的范围;换言 之,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图中未示),如护条2由第一角部21、第二角部22及连结 部23三个独立部分所组成,且连结部23分别与第一角部21及第二角部22间呈相互组设 之,且于第一角部21底缘及第二角部22底缘适当处形成有一朝向护条2顶表面方向而设 置的钩部25、26,其中,该相互组设是指组设后可呈固定不动状态或可为相互活动状态,并 使其组设方式可为螺合、卡合、套合、插梢插合..等方式,以致使将三个独立部分组设成一 整体状的护条2后再直接卡制于盒本体1的凹陷区域10内,以致使能连结部23能卡制于 盒本体1的连结凹部103内,且使第一角部21及第二角部22分别包覆卡掣于盒本体1的 第一角凹部101及第二角凹部102上,确实使护条2紧密组设于盒本体1上。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 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 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 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一种中空吹气成型盒,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括有盒本体及护条所组成,其中盒本体的外侧表面形成有凹陷区域,而该凹陷区域由第一角凹部、第二角凹部及连结凹部所组成,且第一角凹部及第二角凹部位于连结凹部的不同侧,并于连结凹部的至少一侧方形成凸起状的挡止部;同时,盒本体的开放端面适当处形成有一朝向盒本体顶表面方向而设置的定位槽;护条,其对应于盒本体的凹陷区域上所设置的,其至少包括有第一角部、第二角部及连结部所组成,且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分别位于连接部的不同位置处,并于第一角部底缘及第二角部底缘适当处形成有一朝向护条顶表面方向而设置的钩部;通过上述构造,而使得护条的钩部能钩合于盒本体的定位槽内,且能使护条的连结部卡抵于盒本体的挡止部上,以致使护条能确实紧密的组设于盒本体的凹陷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吹气成型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护条的第一角部及第二 角部分别位于连接部的不同位置处是指连接部的不同位置能分别与独立状的第一角部及 独立状的第二角部呈相互组设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空吹气成型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护条的第一角部及第二 角部分别位于连接部的不同位置处是指连接部的不同位置能分别与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 一体连结成型方式,以致使护条能紧密组设于盒本体的凹陷区域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空吹气成型盒,其特征在于其中,连结部分别与第一角部 及第二角部间呈相互组设是指组设后可呈固定不动状态、或可为相互活动状态,且其组设 方式可为螺合、卡合、套合、插梢插合方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空吹气成型盒,其特征在于其中,连结部至少与第一角 部、或第二角部间呈相互组设是指组设后可呈固定不动状态或可为相互活动状态,且其组 设方式可为螺合、或卡合、或套合、或插梢插合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空吹气成型盒,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呈 弯角状、或侧竖面状为最佳,以致使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能包覆于盒本体的第一角凹部及 第二角凹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空吹气成型盒,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系 呈弯角状、或侧竖面状为最佳,以致使第一角部及第二角部能包覆于盒本体的第一角凹部 及第二角凹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空吹气成型盒,其特征在于其中,盒本体的连结凹部能分 别与第一角凹部及第二角凹部呈连接接通状,且使盒本体的定位槽自由端侧缘可直接或间 接连通至第一角凹部的底缘及第二角凹部的底缘。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空吹气成型盒,其特征在于其中,盒本体的连结凹部能分 别与第一角凹部及第二角凹部呈连接接通状,且使盒本体的定位槽自由端侧缘可直接或间 接连通至第一角凹部的底缘及第二角凹部的底缘。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空吹气成型盒,其特征在于其中,盒本体的连结凹部能 分别与第一角凹部及第二角凹部呈连接接通状,且使盒本体的定位槽自由端侧缘可直接或 间接连通至第一角凹部的底缘及第二角凹部的底缘。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空吹气成型盒,涉及包装盒领域,其至少包括有盒本体及护条所组成,其中盒本体的外侧表面形成有凹陷区域,而该凹陷区域由第一角凹部、第二角凹部及连结凹部所组成,且第一角凹部及第二角凹部位于连结凹部的不同侧,并于连结凹部的至少一侧方形成凸起状的挡止部;同时,盒本体的开放端面适当处形成有一朝向盒本体顶表面方向而设置的定位槽;护条,其对应于盒本体的凹陷区域上所设置的,其至少包括有第一角部、第二角部及连结部所组成,且于第一角部底缘及第二角部底缘适当处形成有一朝向护条顶表面方向而设置的钩部,本实用新型产品可广泛适用于各种需要使用中空吹气成型盒的场合。
文档编号B25H3/02GK201769193SQ20102025675
公开日2011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3日
发明者邱世杰 申请人:邱世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