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平齐的舒适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29153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表面平齐的舒适把手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机动车的可动部件的锁闭装置的把手装置,该可动部件诸如是门、盖等等。在此情况下,使用把手件,该把手件能够相对于可动部件运动地支承,其中该锁闭装置经由连接元件可与把手件连接并且该把手件用于操纵锁闭装置。该把手件在此自身可以在静止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来回运动。在把手件的静止位置中,该把手件尤其是可以与可动部件外板平齐地构成,这可理解为,把手件与可动部件的外侧或多或少表面齐平地连接。在把手件的操作位置中,该把手件可以从可动部件伸出,以便把手件可以被操作者抓握。此外,本发明也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20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操纵可动部件的锁闭装置的把手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车辆中的表面平齐的门外把手装置。在此情况下,尤其使用门这样的把手装置,该门把手装置与机电的锁闭装置配合作用。在此情况下,该把手装置仅需要从其静止位置进入操作位置中,在该操作位置中操作者于是通过简单触碰或通过按压按钮来触发打开信号或用于机电的锁闭装置的触发信号,该锁闭装置于是释放可动部件,由此通过操作者打开可动部件。在此,在操作位置中操作者可以抓握在伸出的把手件上,以便上翻可动部件。

但是,这种门把手装置具有如下缺点:在断电时车辆不能毫无问题地操纵地机电的锁闭装置。通常,这种把手装置也需要大的结构空间,恰恰是在机动车门作为可动部件的情况下该结构空间只能勉强够地安排。通常,这种门把手装置不能随意设置在机动车门上,因为所需位置常常并不充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因此是提供把手装置以及用于操纵这种把手装置的方法,该方法至少部分消除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尤其是,本发明的任务是提出一种纯机械的把手装置,该把手装置实现使用者的高度操纵舒适性。此外尤其是,本发明的任务是,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尽可能可以在任意部位处设置在可动部件尤其是机动车门、盖等上。附加地,本发明的任务是在这种把手装置中改进了车辆的空气空力特性并且减小了事故危险尤其对于行人而言。

上述的任务通过具有独立装置权利要求的特征尤其特征部分的特征的把手装置来解决。尤其是,为了解决该任务提出了具有权利要求20的特征尤其是特征部分的特征的用于操纵这种把手装置的方法。在从属设备和方法权利要求中介绍了本发明的优选的改进方案。针对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所公开的特征在此也适于根据本发明的操纵方法,反之亦然。此外,可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操纵方法。

在下文中,描述了关于始终处于组装好的状态中的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几何形状的数据。此外,这种几何形状数据涉及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安装状况,如其示例性在这些图中示出。

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在车辆中的可动部件(门、盖等)的锁闭装置的把手装置中,使用把手件,该把手件可相对于可动部件运动地支承。该把手件可经由连接元件与锁闭装置连接并且用于在使用者操纵把手件时操纵锁闭装置。该把手件至少可在静止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运动,其中在静止位置中把手件尤其可以与可动部件以外板平齐的方式构成,而在操作位置中该把手件可以从可动部件伸出,该把手件可被使用者抓握。“外板平齐(strakbündig)”在此理解为:把手件或多或少地表面平齐地集成在可动部件的外侧或表面中。因此,在把手件正好未被使用并且保持在其静止位置中时,该把手件不干扰性地从可动部件中伸出来。因此,明显改善了车辆在该区域中的空气动力特性,由此也不会形成干扰性的风噪。此外,也可靠地减小了行人的受伤,因为把手件在此也不干扰性地从可动部件中伸出来。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中设定,把手件可从其操作位置运动到附加的触发位置中,在触发位置中对把手件的机械操纵可以传递到连接元件,由此可操纵锁闭装置自身。通过将把手件从操作位置转移到附加的触发位置中,操纵力经由连接元件传递到锁闭装置,由此可以打开该锁闭装置。在此,该锁闭装置释放旋转锁闩,由此释放与车辆上的u形锁钩的形状锁合,使得在锁闭装置本身打开之后可动部件可以打开。为此还需要用户通过把手件对可动部件进行拖拉。仅仅出于该目的,需要把手件在其操作位置中从可动部件伸出来。闭锁装置的纯机械的操纵具有如下优点:可动部件在车辆电子装置或者用于把手装置的电子装置断电时还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便利地打开。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中可以设计:把手件可以线形地在静止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运动。由此,把手机执行在静止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可能最短的运动路程,由此整个把手装置的结构尽可能紧凑并且在其结构深度方面可最小化。此外可考虑的是,把手件在操作位置与触发位置之间可以弧形地尤其弧形向上地或者向下地运动。由于通常把手装置对于成人而言相当低地设置在车辆上,所以把手件在操作位置与触发位置之间向上弧形的运动正好对应于用户进行优雅且便捷的操纵。由此,明显改善了把手装置的操纵舒适性。此外,由于在把手装置内的特别的运动学特性,优化在操作位置到外部状态之间对把手件的拉力,使得最大拉力经由所设置的连接元件可传递到纯机械的闭锁装置上。由此,对把手件的轻微的拉力就足以能够纯机械地打开闭锁装置。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中可考虑的是,把手件可以通过把手载体件支承在可动部件上。因此,把手件并不直接相对于可动部件而是更确切而言间接通过把手载体件设置在可动部件上或与之连接。在此还可以设定,把手件经由两个杆可运动地设置在把手载体件上。这两个杆可以并排地设置并且在两侧包围把手件以便实现特别稳定地将把手件朝把手载体件引导。由此,也可靠地避免把手件在其调整期间倾斜。此外,例如在把手载体件与把手件之间的直线引导例如具有如下缺点:在相应的气候条件下直线引导会快速冻上。因此合乎目的的是,把手件仅通过两个杆可运动地保持在把手载体件上。在此情况下可考虑的是,这些杆中的至少一个分别经由连续的轴在两侧与把手载体件可运动地连接。由于有连续轴线,可以实现两个杆在把手载体件上的简单安装和特别可靠的设置。此外,转动轴线也可以用于容纳弹簧元件,在下文中还将详细描述所述弹簧元件。此外,对应的轴线也用于提高整个把手装置的稳定性。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考虑的是,这两个杆为了引导把手件而具有彼此不同地设置的转动/枢转点。彼此不同地设置的转动/枢转点在此理解为,相应的点因此并不在共同的转动轴线上。更确切而言,由于特别的运动学特性,实现了,把手件首先经由两个杆在静止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进行直线运动,以便随后在操作位置与触发位置之间能够实现弧形运动。此外可能的是,这两个杆侧向并排地设置并且并不直接彼此连接。更确切地说,经由在把手件或把手载体件上的设置进行连接,但该设置在任何情况都是间接的。这两个杆也可以分别在两侧尤其从外部包围或围住把手件。在此,这两个杆基本上h形或u形地构造,其中把手件设置在这两个杆的平行的腿部之间。通过具体构造的杆,已经可靠避免了所提及的把手在伸出时和在操纵时倾斜的问题。

在本发明中也可考虑的是,第一杆构造为驱动杆,以便把手件至少在静止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运动。在此,作用于驱动杆或第一杆上的驱动力可以用于将把手从其静止位置自动地或者独立地转移到操作位置中。为此,第一弹簧元件可以接合在第一杆上,使得把手件可从静止位置独立地转移到操作位置中。因此,弹簧元件用于产生已经提及的驱动力。该设计方案具有如下优点:不需要马达力,为了该马达力必要时必须提供电能以便将把手从静止位置转移到操作位置中。

此外,根据本发明可考虑的是,在第一杆上接合有驱动装置尤其是呈电动机形式的机电的驱动装置,由此把手件可以至少在静止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运动。在此情况下有利的是,驱动装置将第一杆从操作位置转移到静止位置中,指的是,驱动装置近似使把手件拉入而不是伸出。尤其是可设想的是,驱动装置产生驱动力,该驱动力与第一弹簧元件的弹簧力反向。因此,该弹簧用于使把手从静止位置自动地伸出到操作位置中并且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将把手件从操作位置逆着第一弹簧元件的弹簧力向回拉入到静止位置中。理想情况下,该驱动装置自锁地构建,使得其在把手元件到达其静止位置之后可以无电流地切换并且仍然保持在静止位置中。也可考虑的是,把手件锁止在静止位置中,使得只须克服该锁止,以便第一弹簧元件将把手件自动从静止位置转移到操作位置中。

在本发明的范围中也可设想的是,第二杆构成为操纵杆,以便将把手从操作位置到触发位置的机械运动传递到连接元件。因此,第二杆不仅用于引导把手,而且同时用于也恰好将把手的尤其弧形的运动传递到连接元件上。也可考虑的是,在到达操纵状态之后才可以由把手件操纵连接元件。因此,在把手件的静止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第二杆首先进行的运动并不引起机械传递到连接元件上。由此确保了,即使在把手件首先从其静止位置被转移到操作位置中时,可动部件通过闭锁装置也至少保持封闭。此外,可考虑的是,尤其第二杆从操作位置到触发位置经历朝向把手载体件的竖直运动。换言之,该杆相对于把手载体件通过变换至操作位置而被朝向触发位置提起。在理想情况下,正好该杆运动可以被传递到连接元件,以操纵闭锁装置。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设想的是,第二杆角形地、尤其是直角形地构建。通过第二杆的角形的设置可以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和方法将可动部件可运动地设置在把手载体件上。在此,在第二杆中,关于把手承载件的转动和枢转点可以分别相对于角形件在远端间隔开地设置或者设置在角形件的端部上。由此特别有效地利用第二杆的作用。在理想情况下,第二杆相对于把手件的至少一个转动枢转点可以构建为关于把手承载件的转动枢转支承,以便也能够实现已经描述的第二杆相对于把手承载件的竖直运动。合乎目的地,下部转动枢转点构建为在第二杆上的长孔支承,该长孔支承与关于把手承载件的固定转动点形状锁合地配合作用。在第二杆上的上部转动点可以作为关于把手承载件的固定转动点构建为转动支承。通过这两个第一和第二杆配合作用产生特别优雅的运动学特性,以将把手件相对于把手载体件引导和支承。尤其是,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结构空间最小地构建,由此整个把手装置在位置上任意地放置在可动部件上。

此外根据本发明可设想的是,第二杆间接经由传递杆与连接元件机械地配合作用,以便尤其将杆至少部分与连接元件脱耦。恰好通过使用传递杆可以将使用者施加到把手件上的拉力经由第二杆提高到传递杆,由此可以提高整个把手装置的操纵舒适性。此外,第二弹簧元件可以与传递杆配合作用,以便使传递杆运动到其静止位置(ruheposition)中。通过第二弹簧元件要防止,在把手件上的尤其可以在触发位置中起作用的小振动会导致无意地触发闭锁装置。在第二杆与传递杆之间也可以存在弧形引导,以便在第二杆与传递杆之间形成空转。该空转能够实现在把手件从静止位置运动到操作位置中时第二杆不产生到传递杆上的机械传递。要不然,会出现无触发,无触发在此情况下可避免。合乎目的地,传递杆可以具有相对于把手载体件固定的转动点。此外,合乎目的的是,传递杆至少在其静止位置中贴靠在把手载体件上的止挡上。在把手载体件与传递杆之间也可以设置第二止挡,以便传递杆围绕现有的转动点与把手载体件一起转动不太远,由此在连接元件中例如可以形成过载。

为了把手件可以完全从把手载体件伸出,在把手载体件中设置缺口,其中把手件不仅在操作位置中而且在触发位置中遮盖该缺口。由此,排出了对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操纵。在此情况下尤其可设想的是,该缺口具有边缘,该边缘伸入把手载体件的内部中,以便由此实现改善的保护。该边缘同时可以用作缺口的增强并且也可以改善把手件在朝向把手载体件运动时的倾斜稳定性。

合乎目的地,可以设定,在用于把手件的把手承载件中的缺口的边缘通道状地构建,尤其完全地构建到内部中,以便利用该边缘改进前面所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以及改进设置在可动部件中的闭锁装置的断裂保护。该边缘也可以具有引导机构,以便引导把手件。该引导机构可以可选地相对于两个杆设置并且要么在左侧和/或在右侧或在上部和/或在下部设置在边缘与把手件之间。在此,槽作为带有作为对应引导机构的引导销的引导机构可以在把手件与边缘之间。也可考虑的是,在缺口的边缘中,在把手件中的密封件至少在静止位置中密封地配合作用。在理想情况下,密封件设置在边缘与把手件之间,在操作位置中也存在对把手件的密封。在此,也可考虑的是,密封件设置在把手件外侧并且与缺口的边缘配合作用。通过密封件要防止湿气、污物和污垢以及其他干扰性材料能够侵入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内部中。此外,通过把手装置也可以可靠地减小风噪。当然也可以设置两个密封件。

为了提高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安全性,可以存在至少一个碰撞锁止部和/或质量平衡配重。在此,碰撞锁止部和/或质量平衡配重要用于在碰撞时将把手件尽可能固定在静止位置中。碰撞锁止部在此尤其可以形状锁合地将把手件相对于把手载体件机械卡住,其中在碰撞锁止部和把手件之间的具体形状锁合也可以在这两个杆中的一个上进行。但在静止位置中碰撞锁止部也可以直接与把手件形状锁合地配合作用。已提及的质量平衡配重同样可以至少设置在这两个杆中的一个上,以便展现其期望的作用。在此可考虑的是,质量平衡配重至少集成在这两个杆中的一个中。

为了进一步改进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舒适性,可以设定,存在至少一个第一传感器元件,以便控制该装置、安全系统和/或车辆电子装置。这样例如可考虑的是,通过传感器元件可以检测用户的接近,由此把手装置的把手件可以独立地从静止位置转移到操作位置中。通过接近例如也可以触发在车辆侧的安全系统与用户随身携带的移动id-发送器之间的通信,以便例如解锁把手装置。在此情况下,传感器元件可以至少构建为接近传感器、干涉传感器、天线、信号发送器、光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通过不同的传感器元件可以实现对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不同舒适性期望。这样,温度传感器例如可以用于把手装置在围绕冰点的温度情况下被加热或者至少被置于振动中。光传感器可以用于在需要光照时接通发光单元。天线可以用于与移动id-发送器或其他信息发生器通信。合乎目的地,在把手装置之内也至少设置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与传感器元件以数据技术方式连接。通过该控制单元可以接收和分析传感器元件的数据,以便触发在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中的或车辆电子装置或安全系统的相应所期望的功能。

为了进一步改进把手装置的舒适性,可以存在至少两个传感器元件,其中至少一个传感器元件构造为电容性传感器,以便例如以测量技术检测使用者对把手装置的接近。也可考虑的是,至少两个传感器元件构建为电容性传感器,其中第一传感器元件检测使用者对车辆的接近并且第二传感器元件检测使用者握入把手件的把手槽中。附加地,也可以设置另一传感器元件,譬如霍尔传感器,该传感器元件例如监控把手件的状态,或设置天线,该天线能够与外部id-发送器实现数据交换。借助该信息可以实现在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中的或在车辆中的有针对性的功能。

也可考虑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可以具有至少一个照明单元,所述照明单元至少集成在把手件中或者至少集成在把手载体件中,以便实现可动部件前的周边区域照明(vorfeldbeleuchtung)。在此,照明单元也可以由已经提及的控制单元例如经由传感器元件例如作为微光传感器来控制。照明单元本身可以发射光锥,其中光源用于产生光。光源可以构建为led、oled,尤其是为白色。

为了恰好在车辆中断电时还确保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运行,在把手装置中可以设置机械锁芯,该锁芯可以从外部设置在把手件之后或在盖之后或在帽之后。通过机械锁芯可以实现把手装置纯机械解锁,以便因此即使在断电时也能够操纵纯机械闭锁装置。此外,按键、盖或帽可以用于使把手件应急伸出到其操作位置中。该按键、盖或帽在理想情况下直接紧邻于可伸出的把手件地设置,其中对按键、盖或帽的操纵用于将把手件从静止位置转移到操作位置中。在此情况下,恰好同样提及的弹簧元件辅助把手件的期望的应急操纵。这样例如可设想的是,通过压入按键、盖或帽,释放锁芯以用钥匙插入,并且同时使把手件从其静止位置运动到操作位置中。当然也可以转动、枢转或拉拔所提及的盖或帽,以便获得期望的对把手件的应急伸出。

为了进一步改善对把手装置的操纵,可以设定,把手件具有至少一个单侧的把手槽。该把手槽用于,用户可以用其手抓握到把手件中。合乎目的地,把手槽也可以双侧敞开地设计。由此,使用者可以从上方或从下方抓住把手件。也可考虑的是,把手槽穿通地设计,使得用户可以穿过把手件抓握。

为了将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结构空间保持得尽可能小,可以设定,把手件具有45mm、优选40mm的最大把手深度。在所说明的把手深度的情况下,即使对于有大手的成人而言还实现把手件的最佳舒适性,并且把手装置仍然可以放置在可动部件上。此外合乎目的的是,把手装置的结构空间具有65mm、优选60mm和特别优选55mm的最大结构深度。在此得到,最大结构深度越小,则把手装置由于其已有的结构空间而更好且更简单地放置在可动部件上。前面所提及的结构深度可以理解为把手装置的前侧到背侧的最短间距。其中,前侧和背侧也可以理解为虚拟平面,因为把手装置并不一定必须具有带有明确的几何结构的壳体。在所附的图中,绘出了在此情况下用于确定结构深度的实例。

此外,可选地可考虑的是,至少一个连接元件构建为柔性的连接元件,尤其构建为鲍登线、链条或拉索。通过使用柔性的连接元件可以在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可选地设置的驱动装置和闭锁装置之间进行明确的位置分离。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也可以用于不同的安装情况和车辆。恰好将鲍登线用作柔性的连接元件是成本特别低廉的并且技术上是简洁的,因为鲍登线由包套连带所引导的线芯构成,使得也可靠地防止连接元件钩在可动部件的内部中。

合乎目的地,在把手载体件上设置至少一个保持机构,用于容纳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只要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则合乎目的地将用于至少两个连接元件的两个保持机构设置在把手载体件中。通过将保持机构设置在把手载体件上可以实现把手装置相对于可动部分的自立的构造。

根据本发明,可以设定,把手承载件以及把手件构造为注塑件,尤其是塑料注塑件。为此可以实现成本低廉的制造,其中尤其塑料通常针对测量应用中性地构建。恰好把手载体件(但也有把手件)可以具有玻璃纤维增强的塑料,以便实现提高的稳定性。此外,把手载体件也可以构建为轻质部件、尤其是轻质金属。在此情况下,例如考虑合金zamac。在理想情况下,把手件具有空腔,在该空腔中可能可以安置有传感器元件、控制单元、照明单元和/或类似物。

本发明也针对一种具有至少一个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车辆。

此外,本发明也针对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用于操纵把手装置的方法。合乎目的地,在此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可以实施如下步骤:

a)将把手件从静止位置直线地移出到操作位置中,

b)将把手件从操作位置弧形枢转到触发位置,

c)将把手件从操作位置直线移入到静止位置中。

方法步骤a)至c)能够实现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特别舒适的运行,该运行即使在人体工学视角下是非常有利的。此外,所描述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其他步骤来补充或完整:

d1)通过传感器元件感测操作者的接近

d2)通过传感器元件感测操作者向把手件中抓握的尝试

e)至少控制安全系统或车辆电子装置,尤其是在根据步骤d1)或d2)的感测之后

f)唤醒安全系统的移动id-发送器

g)通过照明单元进行周边照明。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为了把手件的伸出而设定,首先进行步骤a)并且随后必要时进行步骤b)或如果不期望对把手件操纵,直接进行步骤c)。只要进行步骤b),把手件自然也必须从触发位置首先转变到操纵状态中。于是才在步骤c)中使把手件从操作位置直线移入静止位置中。为了改善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对于使用者的舒适性,例如在步骤d1)和d2)中可以感测操作者接近,正如抓握尝试,由此必要时自动可以开始或实施步骤a)。同时或相继地也可以执行步骤e)、f)和/或g),使得使用者仅需要接近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其中把手件根据步骤a)伸出到操作位置中并且可由使用者抓握,以便把手件转变到触发位置中,由此纯机械地将锁闭装置固定在可动部件上。同时,在此情况下可以控制安全系统或车辆电子装置,以便实施已述的或附加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是根据步骤f)唤醒安全系统的移动id-发送器或者根据步骤g)在黑暗情况下通过照明单元进行周边照明。此外,当然也可以考虑其他功能,譬如在移动id-发送器成功认证之后解锁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措施和优点从从属权利要求、以下的描述和附图中得到。同样,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公开的特征也适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反之亦然。在附图中以不同的实施例示出了本发明。在此,在权利要求中和在说明书中所提及的特征可以分别单独地或任意组合地反映本发明的实质,而不离开本发明的范围。

在附图中:

图1a-f以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在从其静止位置经由其操作位置进入其触发位置并且又返回的运动过程中的第一实施例,

图2a-f以改变的剖视图示出了图1中的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类似实施例,

图3a-c以另一剖视图示出了图1和图2中的类似实施例,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6示出了在装入的状态中的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前视图,以及

图7示出了具有至少一个装入的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车辆、尤其是机动车的视图。

在所附的图中针对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的相同技术特征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至1f示出了在把手件20从其静止位置ia经由其操作位置ib到其触发位置ic并且又返回的运行过程期间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10的纵剖面。因此,在图1a和1f是相同的,因为它们分别示出了处于静止位置ia中的把手件20。图1c和1e也基本上相同,因为它们分别示出了处于操作位置ib中的把手件20。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10具有可伸出的把手件20,该把手件可运动地支承在把手载体件11中。把手载体件11用于整个把手装置10设置在可动部件70尤其机动车100的门、盖或类似物上(参见例如图6和图7)。把手载体件11本身具有缺口12,该缺口基本上在其内部尺寸上与把手件20的外部尺寸互补地构建。缺口12本身设置有边缘12.1,对于未经授权物难以接合到把手装置10中,尤其从外部11.2进入内部11.1。把手装置10本身具有前侧10.1和背侧10.2,其中前侧10.1和背侧10.2的虚拟平面具有最小间距,该间距也要称作本发明的意义下的结构深度10.3。对应的结构深度10.3例如在图3a中绘出。如还从图1a至1d中获知的那样,把手件20首先直线地(参见箭头50)从把手载体件11移动穿过缺口12。在此,把手件20通过至少这两个杆13和14引导,所述杆也称作第一杆13和第二杆14。在此,第一杆13与把手件20具有固定的转动点13.1。第二杆14也与把手件20具有固定的转动点14.1。当然,这两个转动点13.1和14.1在图1所示的安装情况的意义下彼此竖直和侧向错移地设置。杆13用其背离把手件20的端部经由另一固定的(下部)转动点13.2与把手载体件11可转动地连接。因此,第一杆13与把手载体件11围绕固定的转动点13.2仅仅进行转动运动。而第二杆14与把手件20仅具有固定的上部转动点14.1并且在其与把手件20背离的端部上配备有长孔14.2,该长孔与呈支承销形式的固定转动点14.2在把手载体件11上配合作用,以便在该区域中施加摆转运动。第二杆14具有角形件14.4,该角形件具有两个端部,在两个端部上远离角形件14.4地设置两个转动/枢转点。在把手件20从静止位置ia运动到其操作位置ib时,第二杆14首先仅围绕转动点14.2或支承销14.2转动。首先在把手件20从其操作位置ib转变到触发位置ic中之后,第二杆14才进行竖直运动,该竖直运动能够通过长孔14.2实现。恰好把手件20从操作位置ib运动到触发位置ic实现在第二杆14与另一传递杆15之间的机械地配合作用,这在图2中可清楚地看到。

如已提及的那样,把手件20首先在静止位置ia和操作位置ib之间进行直线运动50。在把手件20从操作位置ib进一步运动到触发位置ic中时,把手件20从直线运动50转变成弧形(向上指向)运动51(参见箭头51)。于是在把手件20转变到其触发位置ic中并且通过连接元件16操纵机械闭锁装置80之后,可以将可动部件70打开。为了保护在内部11.1中的把手装置10以免外部环境影响,在缺口12中尤其在边缘12.1中环绕地设置密封件11.5,该密封件与把手件20配合作用,以便锁闭缺口12。同时,密封件11.5也可以用作用于把手件20的引导机构12.2。如在图1c和图2c中可清楚看到的那样,除了把手件20之外机械锁芯27设置在把手载体件11上。通常,这种机械锁芯27经由容纳部27.1或在容纳部中与把手载体件11连接(参见图3至图5,用于容纳锁芯27.1)。

在图1a、图1f以及图2a和图2f中示出了处于静止位置i中的把手件20。在图1b以及图2b中示出了处于在静止位置ia和操作位置ib之间的中间状态中的把手件20。在图1c、图1e以及图2c和图2e中,把手件20分别处于其操作位置ib中。在图1d和图2d中,把手件于是在其触发位置ic中示出,其中把手件20经由连接元件16与(纯)机械锁闭装置80机械地配合作用,该连接元件在本情况下构建为鲍登线。在图6和图7中阐明了机械锁闭装置80。

还如在图1中可清楚看到的那样,杆13可以设置有质量平衡配重22,以便提高根据本发明的门把手装置10的事故安全性。同时,在质量平衡配重22上也设置用于附加的或其他连接元件29的作用点13.4,该连接元件与驱动装置19配合作用。驱动装置19可以构建为电动机并且通过把手装置10的控制单元25来控制。

在图1中,所提及的驱动装置19经由另一连接元件29在杆13的作用点13.4中产生拉拔运动,由此该杆13以逆时针方向围绕其转动点13.2转动并且将把手件20压入其操作位置ib中,该连接元件特别被构建为鲍登线。如果使用者现在想要打开可动部件70,则使用者必须在伸出的把手件20上在操作位置1b中产生把手件20进入触发位置ic中的弧形转动运动51,这导致杆14产生竖直运动并且使传递杆15围绕固定的转动点15.1从静止位置iia转动进入其触发位置iib中。在其静止位置iia中,传递杆15抵靠在把手载体件11的止挡上。

传递杆15的工作方式从图2中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如参照图2a至图2c中可清楚地看到的那样,把手件20从其静止位置ia到其操作位置ib的运动首先不引起传递杆15的运动,因为第二杆14的带动件14.5在弧形长孔引导部15.2中沿着传递杆简单滑动并且因此形成已提及的空转。当第二杆14的带动件14.5在把手件20的操作位置ib中到达传递杆15的弧形引导部15.2的端部时,通过把手件20朝向触发位置ic的进一步运动可以使带动件14.5运动到传递杆15。在此于是传递杆15通过第二杆14的带动件14.5围绕其固定的转动点15.1沿着根据图2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用于连接元件16的作用点15.3被向上抬起,由此将拉力施加到连接元件16上。合乎目的地,传递杆15通过附加的弹簧来弹簧加载,由此传递杆15基本上被拉入其静止位置iia中。在图2d至图2f中清楚地获知在第二杆14与传递杆15之间的配合作用。也变得清楚的是,第二杆14由于其长孔14.2相对于转动点14.2或转动销14.2提起。

在图3a、图3b和图3c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10的另一剖视图。在此,示出了把手件20从静止位置ia经由其操作位置ib进入其触发位置ic中的运动过程。在该实施例中,照明单元26设置在把手件20中,但该照明单元也可选地或附加地设置在把手载体件11中。如借助图3b和图3c可看到的是,照明单元26可以发射光椎26.1以便实现周边照明。同样,在图3a至图3c中还获知传递杆15的工作方式,该传递杆经由其作用点15.3与用于机械锁闭装置80的连接元件16配合作用。把手载体件11可以附加地设置有遮盖板11.4,以便形状锁合地在把手装置10的区域中遮盖可动部件70。此外在把手载体件11上设置至少一个用于连接元件16或29的保持机构11.3。在图3a至图3c的剖视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应的把持机构11.3,用于在把手载体件11上容纳连接元件16。

此外,把手件20具有向外指向的空腔,在该空腔中可以设置各种传感器元件23、24等,尤其是在顶板或遮盖板之后。所提及的控制单元25也可以安置在空腔中,如在图3中所示。

从图4中对把手装置10的背视图中同样可清楚地看到,第一杆13以及第二杆14u形或h形地构建。利用u形或h形的杆13、14的两个平行的腿部从两侧包围或保持把手件20。在此可清楚地看到第一杆13的上部转动点13.1和第二杆14的转动点14.1。两个杆13和14的下部转动点通过轴13.3和14.3形成,所述轴分别连续地构建。同时用作杆13的转动点13.2的轴13.3设置有作为螺旋弹簧的第一弹簧元件17,由此第一杆13被弹簧加载,由此把手件20从其静止位置ia自动通过第一弹簧元件17被压入其操作位置ib中。在操作位置ib中,把手件20可以通过另一连接元件29又被回拉,该连接元件与驱动装置19配合作用。

在另一图5中同样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10的另一设计方案的背视图。在此,遮盖板11.4使用在把手载体件11中,其中把手载体件11本身具有用于增强的格栅结构。附加地,纯粹示例性地在图5中也绘出了碰撞锁止部21,其可以形状锁合地与把手件20的运动机构配合作用,以便在事故时防止把手件20的不期望的运动。

在图6中,示出了从外部对呈机动车门形式的可动部件70的俯视图。在此情况下,除了可伸出的把手件20之外在虚线示出的机械锁闭装置27之上设置有按键27或帽27或盖27。通过操纵按键、盖或帽27也可以纯机械地解锁把手件20并且通过第一弹簧元件27从静止位置ia转换到操作位置ib中。附加地在图6中也示出了安全系统90,尤其是呈中央闭锁装置形式。该安全系统90可以与在图7中示出的移动id-发送器91配合作用,以便实现对中央锁的电子认证或解锁。

在图7中于是示出了完整的车辆100,其在两个可动部件70上具有两个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10。纯粹示例性地,在发动机舱中虚线示出车辆电子装置101或安全系统90。

前面对实施形式的阐述仅在示例性的范畴内描述了本发明。当然,实施形式的各个特征只要在技术上合理可以自由地彼此组合,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标记列表

10把手装置

10.1前侧

10.2背侧

10.3结构深度

11把手承载件

11.1内部

11.2外部

11.3保持机构

11.4遮盖板

11.5密封件

12缺口

12.112的边缘

12.2引导机构

13第一杆,尤其是驱动杆

13.1转动点

13.2转动点

13.3轴

13.429的作用点

14第二杆,尤其是操纵杆

14.1转动点

14.2转动点/14中的长孔

14.3轴

14.4角形件

14.5用于15的带动件

15传递杆

15.1转动点

15.2弧形引导部/弧形长孔

15.316的作用点

16连接元件

1713的第一弹簧元件

1815的第二弹簧元件

19用于10、尤其是20的驱动装置

20把手件

20.1抓握槽

20.2把手件深度

21碰撞锁止部

22质量平衡配重

23第一传感器元件

24第二传感器元件

25控制单元

26照明单元

26.1光锥

27机械锁芯

27.1在11中的用于27的容纳部

28盖/帽/按键

29用于19的另外的连接元件

50箭头-直线运动

51箭头-弧形运动

52箭头-14的竖直运动

70可动部件,尤其是门、盖等

80锁闭装置,尤其是机械锁

90安全系统,尤其是中央闭锁装置

91移动id-发送器

100车辆,尤其是机动车kfz

101车辆电子装置

ia20的静止位置

ib20的操作位置

ic20的触发位置

iia15的静止位置

iib15的触发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