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外把手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平9-32378号公报等已经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外把手装置,该车辆用外把手装置包括固定于车门并且具有操作部以及智能无匙进入系统(smart entry)用的天线的把手壳体。根据该公报,上述操作部以可操作的方式配置在上述把手壳体的表面侧。另外,智能无匙进入系统用的天线保持在上述把手壳体的背面侧。
在上述日本特开平9-32378号公报中,没有明确示出向把手壳体的背面组装的天线的结构。希望减少将天线向把手壳体的背面组装所需的部件数量,并且减少组装工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外把手装置,该车辆用外把手装置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数量以及组装工时将天线组装于把手壳体的背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外把手装置具有把手壳体、被支承为可操作的外把手、用于收容智能无匙进入系统用的天线的收容部、以及天线外罩,所述外把手具有配置在该把手壳体的表面侧的操作部,所述收容部配置在所述把手壳体的背面,所述天线外罩以覆盖收容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天线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把手壳体。
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外把手装置的所述天线外罩具有:覆盖所述收容部的开口部的平板状的外罩主体部、以及具有弹性的保持臂部,所述保持臂部与所述外罩主体部一体地连接设置,以便利用所述保持壁部的弹性反作用力将所述天线保持在所述保持臂部与该外罩主体部的内表面之间。
此外,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外把手装置具有与所述把手壳体螺合的螺纹构件,所述把手壳体具有卡止孔,所述外罩主体部具有长方形形状,并且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具有插通孔,在其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具有卡合爪,在所述插通孔中插通有所述螺纹构件,所述卡合爪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外罩主体部,并且与所述卡止孔卡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将天线向把手壳体的背面侧组装时,被天线外罩保持的天线收容于把手壳体的背面的收容部。这样,能够将天线外罩安装于把手壳体。由此,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数量以及组装工时将天线组装于把手壳体的背面。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天线外罩具备外罩主体部和具有弹性的保持臂部。利用该保持臂部的弹性反作用力将天线保持在保持臂部与外罩主体部之间。由此,不需要例如要弹性构件这样的用于抑制天线在收容部内晃动的专用构件。因此,能够避免部件数量的增大并抑制天线在收容部内晃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长方形的外罩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利用螺纹构件紧固于把手壳体。并且,外罩主体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的卡合爪与把手壳体的卡止孔卡合。由此,将天线外罩向把手壳体安装所需的专用部件仅为一个螺纹构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外表面侧观察时的组装有外把手装置的车门的局部立体图。
图2是从背面侧观察时的外把手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将天线以及天线外罩取下后的、图2的外把手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天线以及天线外罩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2的5-5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2的6-6线剖切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车门
13…把手壳体
14…外把手
16…操作部
34…天线
35…收容部
36…天线外罩
37…外罩主体部
38、39…保持臂部
48…螺纹构件
49…插通孔
50…卡止孔
51…卡合爪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在图1中,车门11是乘用车辆的侧门。在该车门11的外板12上组装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把手装置。该外把手装置具备固定于外板12的把手壳体13、以及可转动地支承于该把手壳体13的外把手14。
此外,同时参照图2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外板12具有开口部(未图示)。把手壳体13以将该开口部关闭的方式固定于外板12。并且,在把手壳体13上组装有具有弹性的环状的密封构件15。密封构件15利用其弹性反作用力与所述外板12的开口部的周缘接触。
外把手14具有翼形的操作部16和大致L字状的一对支承臂部17、18。支承臂部17、18一体地设置于操作部16。即,支承臂部17、18的各个基端部与操作部16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相连。车辆的使用者能够通过把持操作部16来操作外把手14。另一方面,把手壳体13具有在车宽方向上朝向车外开口的凹部19、以及一体地设置于操作部16的凹部壁20,以便收容非操作状态下的操作部16。凹部壁20形成凹部19并在车宽方向上朝向车内突入。
凹部壁20具有上壁部20a以及下壁部20b。上壁部20a的下方部分在车宽方向上朝向车内延伸。下壁部20b的上方部分也在车宽方向上朝向车内延伸。下壁部20b以与上壁部20a形成角度的方式与上壁部20a连接设置。凹部19具有如下的三角形的横截面形状,该三角形具有在车宽方向上朝向车内突出的顶点。另外,操作部16收容在凹部19内的上部。凹部19由凹部壁20形成为在操作部16的下方具有插入凹部19a。车辆使用者能够通过将手向插入凹部19a插入而把持操作部16。
凹部壁20的上壁部20a具有一对贯通孔21、22,该一对贯通孔21、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并且朝向凹部19开口。支承臂部17、18贯通贯通孔21、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在贯通孔21、22的外侧配置有一对支承框部23、24。支承框部23、24一体地设置于上壁部20a,并且从上壁部20a的背面突出。支承臂部17、18的前端部通过贯通孔21、22朝向把手壳体13的背面侧突入。并且,支承臂部17、18通过支承框部23、24经由支轴25被支承为能够转动。由此,车辆的使用者能够将外把手14向车外方向拉出。
外把手14具有返回弹簧26。该返回弹簧26的弹力朝向该外把手14的非操作位置、即收容在凹部19内的位置作用于该外把手14。并且,返回弹簧26是围绕在支轴25上的扭簧。返回弹簧26的一端部与支承臂部17的承受部17a卡合。返回弹簧26的另一端部与上壁部20a的背面卡合。
支承臂部18在其前端部具有保持架27。在该保持架27上连结有杆(未图示)的一端部。杆的另一端部与车门11的门锁装置(未图示)连结。在通过该杆拉拽外把手14时,向门锁装置作用按压力。
门锁装置具有智能无匙进入系统功能。即,首先,通过车辆使用者携带的便携终端与车辆之间的通信确认该终端是正常的携带终端。接下来,通过锁定/解锁开关28确认车辆使用者具有锁门的意图。在该情况下,通过门锁装置保持车门11的锁定状态。另外,在车门11被锁定时,通过车辆使用者携带的便携终端与车辆之间的通信确认该终端是正常的携带终端。接下来,通过锁定/解锁开关28确认车辆用户有解锁的意图。在该情况下,通过门锁装置解除车门11的锁定状态。通过由车辆使用者拉拽处于解锁状态的外把手14而打开车门11。
锁定/解锁开关28配置于比凹部19靠上方配置的把手壳体13。另外,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凹部19的一方的端部附近,配置有锁芯29。通过向锁芯29的钥匙孔30插入的机械钥匙进行上锁操作以及解锁操作,门锁装置也能够切换锁定状态以及解锁状态。把手壳体13在其背侧具有保持筒部31。保持筒部31保持锁芯29。即,锁芯29以钥匙孔30面向把手壳体13的外表面的方式插入保持筒部31。
同时参照图3以及图4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把手壳体13将天线34保持在其背面侧。在智能无匙进入系统功能起动时,经由天线34在车辆使用者侧的便携终端与车辆之间进行通信。更具体地说,把手壳体13在其背面具有收容天线34的收容部35。此外,在把手壳体13上安装有天线外罩36。天线外罩36保持天线34,并且覆盖收容于收容部35的天线34。
所述天线34具有长方形的平板状的形状。另一方面,收容天线34的收容部35具有形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的箱的壁的形状。收容部35一体地设置在下壁部20b,并且在车宽方向上从凹部壁20的下壁部20b的背面朝向车内突出。
并且,下壁部20b的下方部分在车宽方向上朝向车外倾斜。越是收容部35的下方部分,从下壁部20b朝向车内突出的突出程度越大。因此,壁状的收容部35的边缘包含于同一铅垂面内。
同时参照图5以及图6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天线外罩36具有覆盖收容部35的开口部的平板状的外罩主体部37、以及与该外罩主体部37连接设置的一对保持臂部38、39。该天线外罩36具有弹性。利用该弹性反作用力将天线34保持在天线外罩36与外罩主体部37的内表面之间。外罩主体部37与保持臂部38、39例如是合成树脂制。外罩主体部37与保持臂部38、39能够一体地成型。
外罩主体部37具有长方形形状。该长方形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收容部3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在天线外罩36安装于把手壳体13时,外罩主体部37的内表面与收容部35的前端抵接。保持臂部38、39在外罩主体部37上配置于沿其长度方向分隔的两处位置。保持臂部38、39具有L字形的剖面形状。上述的臂部在安装于把手壳体13的天线外罩36的外罩主体部37的下部,与外罩主体部37的内表面一体地且呈大致直角地连接设置。另外,外罩主体部37在与保持臂部38、39对应的位置具有矩形状的脱模孔40、41。
保持于天线外罩36的天线34收容在收容部35内。在天线外罩36安装于把手壳体13时,凹部壁20的下壁部20b的背面与收容部35内的天线34之间的间隔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增大。其原因在于下壁部20b在车宽方向上朝向车外倾斜。因此,在把手壳体13上安装有天线外罩36时,如图5所示,下壁部20b的背面中的、被壁状的收容部35包围的部分(收容部35内部)的上部与保持臂部38、39抵接。但是,上述收容部35内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以及下部与保持臂部38、39之间具有间隙。因此,如图6所示,收容部35内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以及下部具有横肋42。该横肋42从下壁部20b的背面突出,并且与保持臂部38、39抵接。横肋42沿收容部35的长度方向延伸。此外,横肋42与收容部35的位于其长度方向的两端的部分一体且呈直角地连接设置。另外,横肋42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具有与横肋42的长度方向正交而上下延伸的一对纵肋43、44。该纵肋43、44与保持臂部38、39抵接,并且与收容部35的下部连接设置为形成直角。此外,纵肋43、44一体地设置在收容部35内部(下壁部20b的背面),并且从收容部35内部突出。上述的纵肋43、44具有抵接部43a、44a。抵接部43a、44a与被保持臂部38、39保持的天线34的侧面下部抵接。
另外,外罩主体部37的内表面具有与该外罩主体部37一体地设置的一对第一限制突起部45、45、以及一对第二限制突起部46、46。第一限制突起部45、45与所收容的天线3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抵接。第二限制突起部46、46与天线3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抵接。这样,确定了沿长度方向的天线34的收容位置。另外,如图5所示,第一限制突起部45、45位于与收容部3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对应的位置。并且,收容部35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具有切口部47。在切口部47配置有第一限制突起部45、45。
长方形的外罩主体部37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具有插通孔49。螺纹构件48插通该插通孔49。被插通的螺纹构件48在天线外罩36向把手壳体13安装时与把手壳体13螺合。此外,外罩主体部37在其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具有卡合爪51与开口部54。卡合爪51一体地设置于外罩主体部37。
凹部壁20的下壁部20b具有一体地设置于其背面的圆筒状的凸台部52。凸台部52从下壁部20b的背面突出。并且,凸台部52配置在与收容部3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分隔的位置。此外,凸台部52的前端部与插通孔49嵌合。并且,插通至插通孔49的螺纹构件48与凸台部52螺合。该凸台部52具有加强肋53。加强肋53一体地设置于凸台部52,并且从该凸台部52呈十字状伸出。加强肋53与外罩主体部37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抵接。
另一方面,收容部35在其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具有限制突起35a与卡止孔50。限制突起35a一体地设置于该收容部35,从收容部35的另一端部的前端突出。限制突起35a插通外罩主体部37的开口部54,以使得上述外罩主体部37的卡合爪51从收容部35的外侧与卡止孔50卡合。由此,确定了天线外罩36相对于收容部35的长度方向的位置。
从凸台部52呈十字状伸出的加强肋53的、从凸台部52向上下伸出的部分(上下伸出部)具有延伸壁57、58c延伸壁57、58一体地设置于该加强肋53,并且与其上下伸出部相连。并且,延伸壁57、58从凸台部52的上下伸出部朝向收容部3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延伸。此外,延伸突出壁57、58与收容部3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保持凹部55、56。在保持凹部55、56中嵌合有导线61。导线61的一端部与锁定/解锁开关28连接。并且,导线61从该锁定/解锁开关28向下方延伸。天线外罩36的外罩主体部37的内表面具有按压突起59、60。按压突起59、60一体地设置于外罩主体部37,并且从其内表面突出。此外,按压突起59、60按压与保持凹部55、56嵌合的导线61。
在收容部35的下方配置有与导线61的另一端部相连的连接器62。该连接器62包括具有弹性的一对夹片63、64。夹片63、64利用其弹性反作用力嵌合保持于一对夹片保持部65、66。夹片保持部65、66一体地设置于收容部35,并且配置在收容部3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下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把手壳体13在其背面具有收容有天线34的收容部35。即,天线34被天线外罩36保持。并且,天线外罩36以覆盖收容于收容部35的天线34的方式安装于把手壳体13。因此,在天线34组装于把手壳体13的背面侧时,只要以被天线外罩36保持的天线34收容于柄壳体13的背面的收容部35的方式将天线外罩36向把手壳体13安装即可。因此,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数量以及组装工时将天线34向把手壳体13的背面组装。
另外,天线外罩36具有覆盖天线34的收容部35的开口部的平板状的外罩主体部37、以及与该外罩主体部37一体地连接设置的一对保持臂部38、39。并且,利用保持臂部38、39的弹性反作用力将天线34保持在收容部35与外罩主体部37的内表面之间。因此,在收容部35内不需要用于抑制天线34晃动的弹性构件等专用构件。此外,还能够避免部件数量的增大并抑制天线34在收容部35内晃动。
此外,长方形的外罩主体部37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具有供与把手壳体13螺合的螺纹构件48插通的插通孔49。另外,在外罩主体部37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一体地设置有卡合爪51。并且,卡合爪51能够与所述把手壳体13的卡止孔50卡合。即,长方形的外罩主体部37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通过螺纹构件48紧固于手壳体13紧固,并且外罩主体部37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的卡合爪51与把手壳体13的卡止孔50卡合。这样,将天线外罩36向把手壳体13安装所需的专用部件仅为一个螺纹构件48。其结果是,能够减少所需的部件数量。
以上,本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实施方式的技术范围,能够对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外把手装置也可以是以下第1~3的车辆用外把手装置。
上述第一方式的车辆用外把手装置构成为,具有配置在该把手壳体(13)的表面侧的操作部(16)的外把手(14)以可操作的方式支承于固定在车门(11)上的把手壳体(13),在所述把手壳体(13)的背面侧保持有智能无匙进入系统用的天线(34),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把手壳体(13)的背面设置有收容所述天线(34)的收容部(35),保持所述天线(34)的天线外罩(36)以覆盖收容于所述收容部(35)的所述天线(34)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把手壳体(13)。
在所述第一方式的车辆用外把手装置的基础上,上述第二方式的车辆用外把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外罩(36)形成为一体地具有平板状的外罩主体部(37)与保持臂部(38、39),所述外罩主体部(37)覆盖所述收容部(35)的开口部,所述保持臂部(38、39)以将所述天线(34)弹性地保持在所述保持臂部(38、39)与该外罩主体部(37)的内表面之间的方式与所述外罩主体部(37)连接设置。
在上述第二车辆用外把手装置的基础上,上述第三车辆用外把手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形成为长方形的所述外罩主体部(37)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形成有用于供与所述把手壳体(13)螺合的螺纹构件(48)插通的插通孔(49),在所述外罩主体部(37)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一体地设置有与形成于所述把手壳体(13)的卡止孔(50)卡合的卡合爪(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