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助工具,具体涉及一种管道内卡止物取出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活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管道,如下水道、水管等。这些管道中在一些情况下也容易被卡住,例如:
在检修下水管道时,不慎将工具或者随身携带物品掉落到下水管道中,造成物品卡在下水管道的中部;又如水管中进入了杂物,杂物在水流的作用下卡在管道内壁上。
当管道中卡住物体后,很容易造成管道的堵塞,因此对于卡止物需要及时的取出。常用的方式是采用镊子、棍棒等来夹住卡止物,或将卡止物拨出,但是一些卡止物在液体或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可能与管道内壁的摩擦力比较大,难以取出;并且传统的这些工具的长度很容易受到限制,当卡止物位置较深时,利用传统的工具很难快速、有效地取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内卡止物取出装置,能方便地取出管道内的卡止物,且具有更大的操作深度。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道内卡止物取出装置,包括取物杆,在取物杆的下端部通过撑开机构安装有取出网,取出网包括上套圈、下弹圈以及设置在上套圈、下弹圈之间的弹性网,其中,上套圈连接在取物杆上,下弹圈连接在所述的撑开机构上;当撑开机构打开时,上套圈、下弹圈之间的弹性网撑开。
进一步地,所述的取物杆上套装有滑套。
进一步地,所述的撑开机构包括多根分布在取物杆下端周围的撑开杆,每一根撑开杆的下端均与取物杆的下端铰接;所述的滑套的圆周上分布有多个转轴,每一个转轴均通过一根传动杆连接一根撑开杆,传动杆与撑开杆之间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下弹圈连接在所述的撑开杆上。
进一步地,在自然状态下,下弹圈的直径大于上套圈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的弹性网包括多根在上套圈、下弹圈圆周方向上分布的经向弹线,在经向弹线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分布有周长逐渐增大的、呈圆周闭合的纬向弹线。
进一步地,所述的取物杆为空心杆,在取物杆中设置有推杆,推杆与所述的滑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取物杆的轴向上开设有推槽,推槽与多个间隔设置的且与推槽垂直的卡槽连通;在所述的推杆上设置有与卡槽配合的卡块。
进一步地,所述的取物杆的侧壁中开设有插孔,插孔的上端部位于取物杆的上端面上,插孔与推槽平行设置,且插孔穿过所述的卡槽,在插孔中可拆卸地设置有锁定杆。
进一步地,所述的取物杆的下端部上设置有照明灯。
进一步地,所述的撑开杆的上端部设置有滚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该装置操作简便,进需要将端部通过卡止物的位置即可,在取出卡止物时,有更多的着力点,使卡止物取出的难度大大降低,方便了卡止物的取出;
2.本装置受卡止物所在位置的影响小,能快捷地取出卡止深度较大的物体,且能携带光源,便于观察深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卡止机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取出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代表:1—取物杆,2—推槽,3—滑套,4—转轴,5—取出网,51—上套圈,52—经向弹线,53—纬向弹线,54—下弹圈,6—撑开杆,7—传动杆,8—滚轮,9—卡块,10—插孔,11—卡槽,12—推杆,13—照明灯。
具体实施方式
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管道内卡止物取出装置,包括取物杆1,在取物杆1的下端部通过撑开机构安装有取出网5,取出网5包括上套圈51、下弹圈54以及设置在上套圈51、下弹圈54之间的弹性网,其中,上套圈51活动式设置在取物杆1上,下弹圈54连接在所述的撑开机构上;当撑开机构打开时,上套圈51、下弹圈54之间的弹性网撑开。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取出装置适用于管道内卡止物品的取出,且卡止物与管道内壁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足以使本装置通过。本装置的思路是,设置一个可以穿过所述间隙到达卡止物下方且能撑开的机构,当撑开机构打开后,支撑在卡止物的下方,此时向上拽动,则能有很好的着力点,能容易取出卡止物。为此,本方案提出的这种装置基本结构包括一根取物杆1和取出网5,其中取物杆1的长度应视卡止物所处位置而定,可以设置为分段式结构,便于增减长度。取出网5是用来支撑卡止物的,当使用时,将取物杆1穿过卡止物与管道之间的间隙,使取出网5位于卡止物下方后,利用撑开机构打开取出网5,这时候取出网5可以包覆住卡止物下部,此时向上拉动取物杆1,则能方便地取出卡止物。取出网5的结构如图2所示,将其撑开后,类似于圆锥台结构,上小下大。其中上部的上套圈51用于安装在取物杆1上,下弹圈54与撑开机构配合,便于弹性网的打开。弹性网能适应不同内径的管道,且能更好地包覆卡止物。在取物杆1下端部有照明灯13,使管道内的操作可见性更好,便于到达既定位置。
取物杆1上套装有滑套3,所述的上套圈51设置在滑套3上;可通过滑套3来方便地打开撑开机构。如图1所示,撑开机构包括多根分布在取物杆1下端周围的撑开杆6,每一根撑开杆6的下端均与取物杆1的下端铰接;所述的滑套3的圆周上分布有多个转轴4,每一个转轴4均通过一根传动杆7连接一根撑开杆6,传动杆7与撑开杆6之间铰接。在沿着取物杆1推动滑套3时,传动杆7将力传递给撑开杆6,撑开杆6由于下端铰接,而取出网5的下弹圈54连接在所述的撑开杆6上,则撑开杆6的上端会向伞一样打开,打开的同时带动取出网5的弹性网撑开。上套圈51可以连接在取物杆1上,位置固定,也可以连接在滑套3上,都能方便地撑开。
如图3所示,为取出网5的结构示意图。在自然状态下,下弹圈54的直径大于上套圈51的直径,这里的自然状态是指未受外力的情况。弹性网包括多根在上套圈51、下弹圈54圆周方向上分布的经向弹线52,在经向弹线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分布有周长逐渐增大的、呈圆周闭合的纬向弹线53,经向弹线52、纬向弹线53交织构成网格状的弹性网,且经向弹线、纬向弹线53的弹性小于下弹圈54的弹性,这是为了防止弹性网过度伸长。
如图1所示,取物杆1为空心杆,在取物杆1中设置有推杆12,推杆12与所述的滑套3连接,通过推动推杆12,即推动了滑套3。更优选的一种方式是,在撑开机构打开后,其形状能固定下来,不用一直推着推杆12。为此,设置了卡止机构:
取物杆1的轴向上开设有推槽2,推槽2与多个间隔设置的且与推槽2垂直的卡槽11连通;在所述的推杆12上设置有与卡槽11配合的卡块9。如图2所示,推杆12与滑套3通过穿过推槽2的杆连接,因此推杆12转动时,滑套3也会转动。实际操作时,当撑开机构打开的程度合适时,即撑开机构已经与管道内壁接触后,旋转推杆12,这样卡块9会卡入到一个卡槽11中,由此就固定了滑套3的位置,保持了撑开机构的打开状态。
为了避免在取出卡止物过程中,卡块9从卡槽11中脱出,取物杆1的侧壁中开设有插孔10,插孔10的上端部位于取物杆1的上端面上,插孔10与推槽2平行设置,且插孔10穿过所述的卡槽11,在插孔10中可拆卸地设置有锁定杆。当卡块9卡入到卡槽11中以后,插入锁定杆,以封闭卡槽11,这样就锁定了卡块9的位置。
另外,撑开杆6的上端部设置有滚轮8,滚轮8可以避免撑开机构打开后,撑开杆6上端部与管道内壁之间滑动摩擦而增加阻力,从而使取出过程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