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到纺纱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粗纱解捻细纱增捻纺纱装置和纺纱方法。
背景技术:
沿用历史悠久的环锭纺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细纱生产方式,该方式将喂入的具有一定捻度的纤维条抽长拉细,最终加捻成所需的细纱。但是,环锭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存在加捻三角区,一方面会使边纤维的头尾端不易被包卷入纱条而形成毛羽;另一方面因边纤维与中心纤维受张力差异较大,在拉伸时不易同时断裂,导致无法充分利用各根单纤维的强力而降低单纱强度。
为解决此问题,纺织界研究人员已针对环锭纺加捻三角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分别在理论研究、工程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其中,在优化改进环锭纺加捻三角区,尤其是减小甚至消除加捻三角区的研究方面,采用增强捻度传递方法已成为重要技术手段。
但是,现有的技术方法普遍存在效率低,成纱捻不匀和强不匀大;使用过程中比较复杂从而增加维护和保养的过程且容易出现大面积刹头等诸多问题,使得目前的很多现存方法无法大规模的产业化推广。另外,在粗纱牵伸过程中,由于粗纱自身存在的捻度问题,使得牵伸过程中容易出现捻回的重新分布现场,影响成纱质量。
针对此,本发明给出一种粗纱解捻细纱增捻纺纱装置和纺纱方法,通过加装单环绕的捻度装置,实现对喂入牵伸区前的粗纱进行解捻、对牵伸后得到的纤维须条进行加捻前的增强捻,从而大幅改善成纱综合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给出一种粗纱解捻细纱增捻纺纱装置和纺纱方法,以实现对喂入牵伸区前的粗纱进行解捻、对牵伸后得到的纤维须条进行加捻前的增强捻,从而大幅改善成纱综合质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到一种粗纱解捻细纱增捻纺纱装置,包括牵伸机构和卷绕机构,所述牵伸机构包括后罗拉牵伸对、中罗拉牵伸对、前罗拉牵伸对,所述后罗拉牵伸对包括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所述中罗拉牵伸对包括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所述前罗拉牵伸对包括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在所述后罗拉牵伸对的上方设置有粗纱喂入喇叭口,所述卷绕机构包括纱管,所述纱管嵌入安装在锭子上,所述锭子通过锭带由电机带动转动,在所述纱管的外侧围绕有固定的钢领,所述钢领环绕在纱管的中下部,所述钢领为圆环结构,所述钢领的内侧圆周与纱管的外侧圆周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所述钢领固定在钢领板上,所述钢领板固定在细纱机的两侧,在所述钢领上设置有滑道,在所述滑道内加装有钢丝圈,所述钢丝圈为圆环结构,所述钢丝圈骑跨在钢领的滑道内,所述钢丝圈可沿着钢领的滑道高速转动,在所述前罗拉牵伸对和纱管之间设置有导纱装置,所述导纱装置为圆环形,所述导纱装置固定在细纱机的车台面上,所述锭子的回转轴线、钢领的中心、导纱装置的中心三者同心,在细纱机的左侧车台面和右侧车台面的粗纱喂入喇叭口和导纱装置之间分别设置有捻度装置,所述捻度装置为环形的带状结构,所述捻度装置依次绕过固定在细纱机车台面右上侧的第一滑轮、固定在细纱机车台面左上侧的第二滑轮、固定在细纱机车台面左中侧的第三滑轮、固定在细纱机车台面左下侧的第四滑轮、固定在细纱机车台面右下侧的第五滑轮、固定在细纱机车台面右中侧的第六滑轮,最后回绕到固定在细纱机车台面右上侧的第一滑轮,实现一周的环绕式结构,所述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之间的上边带位于粗纱喂入喇叭口和后罗拉牵伸对之间,粗纱由粗纱喂入喇叭口出来后与捻度装置上边带的外侧相接触,形成粗纱解捻工作面,所述第四滑轮和第五滑轮之间的下边带位于前罗拉牵伸对和导纱装置之间,由前罗拉牵伸对输出的纤维须条与捻度装置下边带的外侧相接触,形成预加捻度工作面,所述捻度装置由副电机带动环绕细纱机的左侧车台面和右侧车台面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捻度装置的上边带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下边带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转动,所述捻度装置的上边带转动过程中在粗纱解捻工作面上与接触的粗纱产生滚动摩擦,从而带动粗纱内的纤维围绕粗纱的中心纤维产生与上边带转动方向相反的转动,继而对粗纱产生解捻捻度作用,所述解捻捻度的方向与粗纱自身捻度的方向相反,位于粗纱喂入喇叭口和后罗拉牵伸对之间的粗纱的末端被后罗拉牵伸对握持,位于解捻捻度工作面上的粗纱在解捻捻度的作用下被解捻,继而实现粗纱喂入牵伸区之前的退捻过程;所述捻度装置的下边带转动过程中预加捻度工作面上与接触的纤维须条产生滚动摩擦,从而带动须条内的纤维围绕须条的中心纤维产生与下边带转动方向相反的转动,继而对须条产生预加捻度作用,所述预加捻度的方向与最终的成纱捻度的方向相同,粗纱自身的捻度反向与最终成纱的捻度方向相同。
本发明还涉及到一种粗纱解捻细纱增捻纺纱方法,纺纱时,副电机带动捻度装置环绕细纱机的左侧车台面和右侧车台面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捻度装置的上边带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下边带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转动,粗纱经穿过粗纱喇叭口后经解捻捻度工作面喂入后罗拉牵伸对,此时位于解捻捻度工作面上的粗纱在解捻捻度的作用下被解捻,解捻后的粗纱经由后罗拉牵伸对和中罗拉牵伸对组成的后牵伸区、中罗拉牵伸对和前罗拉牵伸对组成的前牵伸区的牵伸作用后输出,得到牵伸后的具有弱捻的纤维须条,牵伸后的纤维须条经预加捻度工作面后依次穿过导纱装置的中心、钢丝圈,最后卷绕在纱管上,主电机通过锭带带动锭子转动,继而带动纱管转动,继而通过绕过的纤维须条带动钢丝圈沿着钢领的滑道转动,由于纤维须条的柔性结构,使得钢丝圈的转动速度小于纱管的转动速度,钢丝圈与纱管的转速差对纤维须条产生原始捻度的作用,该原始捻度沿着纤维须条自下而上进行传递,传递到导纱装置时,由于导纱装置与纤维须条之间的摩擦作用,对原始捻度的向上传递起到阻止作用,降低原始捻度的传递效率,同时导纱装置与纤维须条的接触点形成一个阻捻点,而后当原始捻度传递到捻度装置的下边带时,捻度装置在预加捻度工作面上带动纤维须条围绕须条中心纤维产生与下边带转动方向相反的转动,从而对纤维须条产生预加捻度的作用,预加捻度的方向与原始捻度的方向相同,位于导纱装置和前罗拉牵伸对之间的纤维须条的末端被前罗拉牵伸对握持,位于预加捻度工作面上的须条在预加捻度和原始捻度的共同作用下被加捻,预加捻度和原始捻度合并后继续向上传递,从而使得牵伸后的纤维须条在由前罗拉牵伸对的钳口线输出后直接在原始捻度和预加捻度的综合作用下围绕各自的中心纤维旋转,从而各自加捻汇合成细纱,纤维须条在前罗拉牵伸对钳口线到细纱汇合成纱点之间形成加捻三角区,由于预加捻度对原始捻度传递的增强作用,从而加捻三角区大幅减小甚至消失,从而改善成纱质量。
本发明通过加装单环绕的捻度装置,实现对喂入牵伸区前的粗纱进行解捻、对牵伸后得到的纤维须条进行加捻前的增强捻,从而大幅改善成纱综合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纺纱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所示,一种粗纱解捻细纱增捻纺纱装置,包括牵伸机构和卷绕机构,牵伸机构包括后罗拉牵伸对3、中罗拉牵伸对4、前罗拉牵伸对5,后罗拉牵伸对包括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中罗拉牵伸对包括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前罗拉牵伸对包括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在后罗拉牵伸对的上方设置有粗纱喂入喇叭口2,卷绕机构包括纱管18,纱管嵌入安装在锭子上,锭子通过锭带由电机带动转动,在纱管的外侧围绕有固定的钢领17,钢领环绕在纱管的中下部,钢领为圆环结构,钢领的内侧圆周与纱管的外侧圆周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钢领固定在钢领板上,钢领板固定在细纱机的两侧,在钢领上设置有滑道,在滑道内加装有钢丝圈16,钢丝圈为圆环结构,钢丝圈骑跨在钢领的滑道内,钢丝圈可沿着钢领的滑道高速转动,在前罗拉牵伸对和纱管之间设置有导纱装置15,导纱装置为圆环形,导纱装置固定在细纱机的车台面上,锭子的回转轴线、钢领的中心、导纱装置的中心三者同心,在细纱机的左侧车台面和右侧车台面的粗纱喂入喇叭口和导纱装置之间分别设置有捻度装置6,捻度装置为环形的带状结构,捻度装置依次绕过固定在细纱机车台面右上侧的第一滑轮9、固定在细纱机车台面左上侧的第二滑轮10、固定在细纱机车台面左中侧的第三滑轮11、固定在细纱机车台面左下侧的第四滑轮12、固定在细纱机车台面右下侧的第五滑轮13、固定在细纱机车台面右中侧的第六滑轮14,最后回绕到固定在细纱机车台面右上侧的第一滑轮9,实现一周的环绕式结构,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之间的上边带7位于粗纱喂入喇叭口和后罗拉牵伸对之间,粗纱1由粗纱喂入喇叭口2出来后与捻度装置上边带的外侧相接触,形成粗纱解捻工作面,第四滑轮和第五滑轮之间的下边8带位于前罗拉牵伸对和导纱装置之间,由前罗拉牵伸对输出的纤维须条与捻度装置下边带的外侧相接触,形成预加捻度工作面,捻度装置6由副电机带动环绕细纱机的左侧车台面和右侧车台面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捻度装置的上边带7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下边带8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转动,捻度装置6的上边带7转动过程中在粗纱解捻工作面上与接触的粗纱产生滚动摩擦,从而带动粗纱内的纤维围绕粗纱的中心纤维产生与上边带转动方向相反的转动,继而对粗纱产生解捻捻度作用,解捻捻度的方向与粗纱自身捻度的方向相反,位于粗纱喂入喇叭口和后罗拉牵伸对之间的粗纱的末端被后罗拉牵伸对3握持,位于解捻捻度工作面上的粗纱在解捻捻度的作用下被解捻,继而实现粗纱喂入牵伸区之前的退捻过程;捻度装置6的下边带8转动过程中预加捻度工作面上与接触的纤维须条产生滚动摩擦,从而带动须条内的纤维围绕须条的中心纤维产生与下边带转动方向相反的转动,继而对须条产生预加捻度作用,预加捻度的方向与最终的成纱捻度的方向相同,粗纱自身的捻度反向与最终成纱的捻度方向相同。
纺纱时,副电机带动捻度装置6环绕细纱机的左侧车台面和右侧车台面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捻度装置6的上边带7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下边带8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转动,粗纱1经穿过粗纱喇叭口2后经解捻捻度工作面喂入后罗拉牵伸对,此时位于解捻捻度工作面上的粗纱在解捻捻度的作用下被解捻,解捻后的粗纱经由后罗拉牵伸对3和中罗拉牵伸对4组成的后牵伸区、中罗拉牵伸对4和前罗拉牵伸对5组成的前牵伸区的牵伸作用后输出,得到牵伸后的具有弱捻的纤维须条,牵伸后的纤维须条经预加捻度工作面后依次穿过导纱装置15的中心、钢丝圈16,最后卷绕在纱管18上,主电机通过锭带带动锭子转动,继而带动纱管18转动,继而通过绕过的纤维须条带动钢丝圈16沿着钢领17的滑道转动,由于纤维须条的柔性结构,使得钢丝圈16的转动速度小于纱管18的转动速度,钢丝圈与纱管的转速差对纤维须条产生原始捻度的作用,该原始捻度沿着纤维须条自下而上进行传递,传递到导纱装置15时,由于导纱装置与纤维须条之间的摩擦作用,对原始捻度的向上传递起到阻止作用,降低原始捻度的传递效率,同时导纱装置15与纤维须条的接触点形成一个阻捻点,而后当原始捻度传递到捻度装置6的下边带8时,捻度装置6在预加捻度工作面上带动纤维须条围绕须条中心纤维产生与下边带8转动方向相反的转动,从而对纤维须条产生预加捻度的作用,预加捻度的方向与原始捻度的方向相同,位于导纱装置15和前罗拉牵伸对5之间的纤维须条的末端被前罗拉牵伸对握持,位于预加捻度工作面上的须条在预加捻度和原始捻度的共同作用下被加捻,预加捻度和原始捻度合并后继续向上传递,从而使得牵伸后的纤维须条在由前罗拉牵伸对5的钳口线输出后直接在原始捻度和预加捻度的综合作用下围绕各自的中心纤维旋转,从而各自加捻汇合成细纱,纤维须条在前罗拉牵伸对钳口线到细纱汇合成纱点之间形成加捻三角区,由于预加捻度对原始捻度传递的增强作用,从而加捻三角区大幅减小甚至消失,从而改善成纱质量。